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82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202篇
海洋学   72篇
天文学   118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西安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演变特征、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大西安地区土地利用优化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在GIS和RS技术的支持下,对区域1996年、2006年、2016年3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进行解译,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对大西安1996 年以来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时空动态变化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 大西安近20 a来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耕地、林业用地面积总体减少,草地小幅增加,水域略有萎缩,各地类间相互转换频繁。(2) 土地利用综合程度较高且不断加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均衡。(3) 空间变化上,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显著,建设用地、耕地、林业用地重心转移的速度呈现出先快后慢的阶段性特征。(4) 综合相关文献,大西安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政策因素。论文从时空变化角度首次提出大西安地区的土地利用演变规律,该结果可为大西安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土地优化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1989年8月14日中国科学院与水利部共同决定,将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改由双重领导,以便更好地贯彻落实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使该所科研工作能更紧密地结合我国水土保持领域和国民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述了国际天球参考架的发展历史和现在射电参考架的现状—基准源选择的标准和参考架的稳定性。描述了地面上光学观测在依巴谷参考架的维持和加密的一系列工作。介绍由天体测量卫星GAIA和SIM给出的天球参考架可能逵到的精度。详述了在今后十年中地面天体测量的作用以及正在开展有关天球参考架的研究课题 ,同时也列出了我国正在和即将开展天体测量的几个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城市和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指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对区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9年的60.6%,2030年将达到70%,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以全国近7%的土地面积生产了7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而城市群更是集聚了全国大部分城镇人口和GDP。因此,城市和城市群的健康与可持续性将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的质量与进程。识别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程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差距,亟需进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本研究系统综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思想与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重点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框架考察了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提出了构建城市和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指数的途径,并从平台构建、大数据基础、跟踪发布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建立城市发展“仪表盘”的思路。基于联合国SDG框架的城市和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指数可为目标城市对标其他城市、开展不同区域城市的对比、找准发展目标与识别存在问题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然演变与强烈的人类活动叠加,致使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影响其开发利用布局,面临诸多资源短缺、环境退化和生态破坏问题,急需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视角深入研究流域资源环境的格局变化特点,识别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和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利用多源多时相调查研究数据,分析黄河流域1970—2015年近40年气候、山区、水文等十一大类资源环境格局变化及区域分异规律,识别重大地质资源环境问题,提出地质工作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气候整体暖干化趋势明显,局部出现暖湿现象;山区生态系统脆弱、逐步恢复,局部人类活动影响剧烈;水体与湿地面积总体减少,近年呈增加趋势,径流量呈减少趋势,部分干支流污染严重,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农田面积呈下降趋势,下游地区农田生产潜力增加明显;植被覆盖呈现整体缓慢升高、局部退化趋势;草地面积持续减少,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明显;荒漠化扩展态势得到遏制,总体形势依然严峻;自然灾害频发,水害严重,地质灾害聚集分布,形成陇中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两个高发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持续上升,由下游地区向中上游扩散,中上游呈现出由轴线连接的多个核心的组团分布特征;人口分布重心进一步向东偏离,沿中心城市、干流、交通干线增加;GDP整体呈现上涨趋势,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由干流或主支流沿岸向两边递减、由中心城市向周围递减。为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解决黄河流域面临的复杂多样的地质资源环境问题,建议地质工作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对黄河流域重大地质资源环境问题进行系统调查研究;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方法为框架,进行跨学科协作,整合区域性地质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关于微量相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方法———近似线性关系法,它适用于二相体系(或基体吸收系数基本恒定的多相体系)材料中微量相的定量分析。该方法不需要在待测样品中加入参考物相,分析时仅需对一条衍射线进行测定,因而分析时间很短,其测定结果与实际含量的相对误差为-10.2%~ 21.4%,与外标法和内标法的测量结果的精度相当。  相似文献   
7.
西安市近50年来气候变化多时间尺度分析   总被引:79,自引:4,他引:79  
利用Morlet小波变换法分析了西安市近50年月平均气温距平和月降水量距平变化的多层次时间尺度结构,发现西安市气候变化除1年的自然周期变化和20-40年尺度范围的周期变化信号在全时间域中都强小,其它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在时间域中分布很不均匀,具有很强的局部化特征,西安市月平均气温距平变化主要表现为随机振荡,无特征尺度,而月降水量距平变化则有显著的4~5月的时间尺度,西安市气候变化受地理条件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桩端沉降测量和试桩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桩在传递上部荷载与地基土之间产生的应力应变过程,表现为桩的弹性杆件和地基土的弹—塑性变形特征。从而对受荷桩,尤其是长柱和超长桩的应力应变特征有了更切合实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辽北-吉南地区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地质地球化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辽北-吉南地区是我国典型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出露区之一。根据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本区绿岩带可划分为清原型和夹皮沟型,其形成的古构造环境分别为与现代岛弧的大陆边缘活动带和弧后盆地或大陆边缘裂谷相类似的裂谷型构造环境。与绿岩带有关的花岗质岩石可划分为三类:即片麻状花岗质杂岩体、花岗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底辟岩基以及钾质花岗岩。花岗岩-绿岩带的形成时代为2.5-2.9Ga。  相似文献   
10.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of establishing a hydrothermal ore-forming reaction system.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four typical hydrothermal deposits,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oncerning geochemical dynamic controlling during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have been sions concerning geochemical dynaamic controlling during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have been drawn:(1)The regional tectonic activities control the concentration and dispersion of elements in the ore-forming process in terms of their effects on the thermodynamic nature and conditions of the ore-forming reaction system.(2)During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the activites of ore-bearing faults can be divideb into two stages:the brittle splitting stage and the brittle-tough tensing stage,which would create characteristically different geodynamic conditions for the geochemical thermodynamic ore-forming system.(3)The hydrothermal ore-forming reaaction system is an open dynamic system.At the brittle splitting stage the system was so strongly supersaturated and unequilibrated as to speed up and enhance the crystalliz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ore-forming fluids.And at the brittle-tough tensing stage,the ore-forming system was in a weak supersaturated state;with de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the crystallization of oreforming material would show down,and it can be regarded as an equilibrated state.(4)In the lates stages of hydrothermal evolution,gold would be concentrated in the residual ore-forming solution.The pulsating fracture activite in this stage led to the crush of pyrite ore and it was then filled with gold-enriched solution,forming high-grage“fissure”gold ore.This ore-forming process could be called 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ore 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