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辽河地区是中国北方农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随着近年来文物普查、遗址发掘和环境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该地区史前文化的时间序列、文化内涵和生业模式变得更加清晰。史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历史、生业模式变化的气候背景及其对文明进程的影响等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已有的工作大多采用传统环境考古手段进行遗址内调查,很少采用定量方法分析宏观尺度的遗址分布和聚集模式。在数字化大量文物普查数据的基础上,GIS的核密度分析被用来反映西辽河地区史前文化的聚集模式,并通过三维视角转换和海拔统计来反映遗址分布重心在纬向、经向及高程上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比空间分析结果和已有的生业模式研究及古气候记录,揭示了研究区史前聚落的时空分布与当时的生业模式和气候环境之间的关联,也有助于史前人地关系研究中海量遗址位置信息的理解和使用。  相似文献   

2.
探寻环境和文化的一些要素在时间序列上的耦合,已经成为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环境影响文化的方式上,一些解释模型也被构建起来,但从人类文化的角度来考察人地关系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生业模式作为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食物来源的方式,与自然环境和生产技术都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陕北长城沿线先秦时期考古资料的梳理,总结出生业模式4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即农业活动的开始、农牧混合经济的出现、农牧混合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游牧业的出现。通过对多个全新世剖面的总结和对比,区域气候变化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11.0~8.5cal.kaB.P.不稳定的升温期、8.5~3.8cal.kaB.P.较为稳定的高温期以及3.8~2.2cal.kaB.P.的干冷期。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阶段生业模式的文化和环境背景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生业模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并进而展现了研究区生业与环境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以此说明生业变化并非只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也不是所有的环境变化都必然引起生业的变化。由于动植物考古和古环境变化研究在时空分辨率上还有待提高,以及对人类社会文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目前还不能揭示生业与环境关联的细节及其复杂的环境-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3.
马家窑文化是甘青地区新石器时期的主流文化,其时空演化和生业模式转变过程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地貌环境和水文条件的变化却仍不清晰。本文借助GIS方法和遗址域的概念,采用定量手段分析了马家窑文化不同时期遗址分布的地貌背景和汇水累积量的变化,并以此推论这些不同的地貌环境所反映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与生业模式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马家窑文化在不同时期的遗址域内有不同的平地等级和汇水累积量分布,这些指标所反映的土地开发、占用模式与当时的生业模式有很大关系。这项工作为理解不同气候背景下史前人类对生存空间和生业模式的选择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新疆东天山中部隆起区早石炭世钙碱性花岗岩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新疆东天山中部隆起区早石炭世钙碱性花岗岩位于东天山中部喀拉塔格.旱山地块,该花岗闪长岩前人认为是前寒武纪侵入岩.通过对其锆石SHRIMP定年,获得侵入岩形成年龄(343.0±9)Ma,岩石化学具钙碱性活动陆缘的特征,区域对比研究认为是南天山洋盆洋岩石圈向北俯冲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气候环境对古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是环境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小珠山文化是辽东半岛新石器时期以来最重要的一支考古文化,其发展过程与全新世气候环境的关系并不明晰。为了研究小珠山文化发展的气候环境背景,本项研究分析了以辽东半岛为主的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结合主要遗址的考古记录,探讨气候环境变化对小珠山文化的发源、发展、衰落过程、文化交流、遗址分布、生业模式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对小珠山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显著影响。早全新世8.2 ka B. P.冷事件可能促进了兴隆洼文化的南下,是小珠山文化发源的有利条件;中全新世早期,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小珠山文化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中全新世晚期,不稳定的气候条件促进了小珠山文化第三期的文化交流以及农业发展,4.2 ka B. P.气候事件则可能是导致小珠山文化走向衰落的重要气候因素。小珠山文化遗址分布呈现出由海岛到陆地的特点,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岸线和可利用资源等变化是导致小珠山遗址分布变化的重要因子,同时对文化交流和生业模式的改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研究对揭示长时间尺度下古文化发展对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与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天山山地表层土壤重金属的污染评价及生态风险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经济迅速发展背景下天山山地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通过在天山3个典型区段采集土壤样品,测定10种微量金属的含量,然后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污染指数评价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并结合新疆土壤背景值和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天山山地土壤中10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顺序为:MnZnCrNiCoCuPbAsCdHg;多元统计分析表明天山山地土壤中重金属Pb,Hg和Zn的含量主要受人为污染的影响,可归为"人为源因子"。土壤中重金属Cu,Ni,As,Co和Cr的含量主要受自然地质背景的影响,可归为"自然源因子"。重金属Mn和As同时受2种来源的影响;污染评价表明,天山中部的乌鲁木齐—阿克苏区段和天山东部的巴里坤—伊吾区段土壤中重金属Cd和Hg均属于中度污染水平。天山西部的昭苏—特克斯区段土壤中重金属As属于中度污染水平,其他重金属在其他区段均属于低污染水平;潜在生态风险评估表明,天山东部的巴里坤—伊吾、天山中部的乌鲁木齐—阿克苏和天山西部昭苏—特克斯3个区段土壤中10种重金属均处于低水平的生态风险。但重金属Cd和Hg在天山中部乌鲁木齐—阿克苏区段和重金属As在天山西部的昭苏—特克斯区段的生态风险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区段,主要受人为污染的影响。近年来天山山地绿洲经济的发展已经造成天山中部、东部和西部一些地区土壤中重金属Cd,Hg和As的含量增高,应对此重视,加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合理规划使之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以保护干旱区绿洲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为研究史前人类适应不同自然环境下的动物资源利用提供了条件.然而,已开展的动物考古研究主要聚焦在青海省东北部的河谷农业区,对于草原地带的研究相对薄弱,其先民对草原环境中的适应策略仍未得到充分讨论.本文选择农牧过渡带的青海湖盆地尖嘴遗址出土动物骨骼为研究对象,运用AMS 14C测年方法、动物种属鉴定和可鉴定标本数(NISP)统计,确认尖嘴遗址(3.2 ka B.P.左右)是一处卡约文化早期的人类活动遗迹,其先民以狩猎活动为主要生业策略,渔猎作为辅助生计,属"初级开发型"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青海省东北部地区已有动物研究资料,探讨了中晚全新世(8.0~2.0 ka B.P.)以来的动物资源获取利用及家畜饲养状态.结果显示:8.0~6.0 ka B.P.,本区先民以纯粹的狩猎经济为主,其猎取对象则为中小型哺乳动物,属"依赖型"生业模式;6.0~4.0 ka B.P.,本区先民获取动物资源方式仍以狩猎为主,并开始出现一定规模的家畜饲养(猪和狗),其生业属低水平的食物生产阶段,获取肉食资源的模式处于"初级开发型"阶段;4.0~2.0 ka B.P.,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驯化于西亚的家畜牲畜牛羊传入至青海省东北部地区,使得该区先民利用动物资源方式呈现多元化,构成了"初级开发型"和"开发型"两种生业模式,牛羊成为家畜饲养的主流.总体来讲,中晚全新世以来青海省东北部地区先民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大致经历了由以狩猎-采集方式到家畜饲养方式的历时性转变,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史前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正>吉尔吉斯天山造山带是典型的"中亚型"造山带,在大地构造位置上跨"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和"卡拉库姆—塔里木板块",分为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中天山位于吉尔吉斯的中部,北天山和南天山之间,为加里东—华力西相对隆起带,北以尼古拉耶夫线与北天山相隔,南以阿特巴什-伊内尔切克缝合线与南天山相邻,主要为克拉通盆地相的陆源碎屑及碳酸岩沉积建造。  相似文献   

9.
东天山觉罗塔格带内雅满苏组为一套重要的早石炭世地层,对该地区构造演化具有约束性。通过对该地层古生物及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得出:(1)雅满苏组中、下岩性段化石组合为造礁珊瑚及壳刺腕足动物类,显示温暖、正常盐度及弱波动的浅海环境;(2)雅满苏组上岩性段火山岩为钙碱性安山质岩石,具成熟岛弧特征,显示火山岩带西部、中部处于同一构造背景的不同演化阶段;(3)早石炭世晚期,该区域天山洋俯冲作用中部较西部强烈,俯冲更深,诱发火山作用,呈"剪刀式"俯冲模式。总之,觉罗塔格构造带在早石炭世发生巨大构造转化,由被动大陆边缘演化为"剪刀式"俯冲形成的成熟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10.
乌鲁木齐河发源于天山胜利达板一号冰川,流经山区,山间洼地,山前平原和中部平原,汇于准噶尔盆地南缘沙漠内的东道海子,全长160公里,流域面积6600平方公里,年总径流量2.4亿方左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座落在该河中游的河谷内。该流域交通便利,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不但是自治区政治、经济和文化重点发展区,也是我国对外开放地区之一。 解放后,该流域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由于工农业布局,不尽合理,又缺乏国土科学管理法。近年来,第二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日趋严重;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水质恶化,城市供水紧张,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以膨润土提铝残渣为原料,采用低温加热法直接合成有机硅化合物新方法。由实验确定了最佳的合成条件。用红外光谱法和X射线衍射法分析了合成产物的结构。结果表明,当以碱金属氢氧化物为介质时,合成的产物为五配位体有机硅化合物;在最佳合成条件下,钠盐和锂盐的收率分别为63.0%和44.9%。  相似文献   

12.
翠榴石(Demantoid)是一种稀少的贵重宝石矿物。本文的新疆含铬翠榴石在我国属首次发现。通过化学成分、X射线粉晶衍射、穆斯堡尔谱、红外及可见吸收光谱等测定确认,新疆翠榴石所含钙铁榴石端员分子均在90%以上,接近于纯端员组成,Fe~(2+)含量低于穆斯堡尔谱最低检出界限。在这里,绿色与占据八面体位置的Fe~(3+)直接相关,而微量Cr~(3+)的存在则使其翠绿色色调大大加强。结合翠榴石产出地质条件及矿物共生组合分析可以认为,在超镁铁质岩体中残存的挥发分作用下出现了橄榄石、辉石被蛇纹石交代的现象,形成贫铝富铁的结晶环境。后期侵入的岩浆热液沿蛇纹岩裂隙交代促使石棉脉中翠榴石的结晶沉淀,而局部范围内的挤压错动则造成了由蛇纹石石棉“胶结”的翠榴石“团块”,翠榴石中含的微量铬来源于超镁铁质岩中的铬铁矿和铬尖晶石。  相似文献   

13.
含铜金矿提金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东会  王贵琴 《陕西地质》2003,21(2):102-106
铜金矿提金的二种工艺,即分步浸取和选择性浸金。文中详细介绍了每种工艺的基本方法、优缺点和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4.
社长致辞     
大鹏展翅,中国勘察设计行业正迎接全球化的挑战乘风破浪,中国勘察设计行业踏在改革创新的大潮上剑指长空,中国勘察设计行业正用铜墙铁壁挑起中国建设的大梁我们置身于一个遍布机遇,追求卓越的时代,时代赋予我们深刻的变革与充满创造性的传奇  相似文献   

15.
含矿相从酸性熔体中分离出来的条件(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热液学说不能完全解释金属从岩浆 (或岩石 )中分离和富集的自然条件。酸性岩中包体研究表明 ,存在特殊的硅酸盐熔体卤水 (silicate saltmelt brine)相 ,它在熔体结晶早期即从中分离出来 ,其中富含盐类 (质量分数可达 70 %)、金属、水、F、Cl、B等。而实验研究显示 ,原始的酸性熔体在冷却过程中分裂为硅酸盐熔体 (silicatemelt)和熔体卤水 (melt brine) ,熔体卤水还可进一步分离出更多的熔体卤水系列 (melt brines) ,它们也富含金属元素。熔体中高度富集的流体是产生这一过程非常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伊利石层间钾释放的远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耘 《矿物学报》1996,16(4):340-348
本文介绍了新近研究层间交换的远红外方法,并用该方法研究了金砂伊早石层间交换的性质,随着温度的升高,伊利石的远红外谱段从108cm^-1向低波数方向偏移,300C时为107cm^-1,500℃时为1000cm^-1,700℃时为98cm^-1,同时,伊利石的释钾程度也伴随着增加,远红外谱同释放钾的能力有一清楚对比,因此可以用远红外方法预言伊利石释钾的能力,最后,利用量子化学计算的PM3方法首次从理论  相似文献   

17.
王自有  孙传敏 《矿物岩石》2001,21(2):102-104
碱法造纸制浆的废液是一种污染较重的工业污染源,也是可以利用的宝贵再生资源,本文分析,对比了各种纤维原料碱法制浆废液的可利用性和各种治理方法,提出了造纸废液资源化工程是根治造纸废液污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对不同煤级样品的索氏抽提物的荧光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氯仿沥青“A”、芳烃、非烃以及沥青质的荧光光谱和荧光强度作了对比,总结出随煤级增高各种馏份荧光性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太古代深沟片麻杂岩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深沟片麻杂岩是由新太古代阜平期表壳岩组合、灰色片麻岩及古元古代红色片麻岩组成的杂岩体。表壳岩组合为变火山-沉积岩、灰色片麻岩为太古宙TTG岩浆岩组合,红色片麻岩为深沟变质核杂岩同构造侵入的“I”型花岗岩。深沟片麻杂岩组成内核,古元古界兴地塔格岩群组成滑脱系,古元古界南辛格尔塔格岩组组成盖层,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深沟变质核杂岩构造。灰色片麻岩、表壳岩组合的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2830.2±79.7)Ma,红色片麻岩锆石U-Pb年龄(2059±14)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