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徐淮地区上元古界臼齿构造碳酸盐岩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臼齿构造是一种发育在中—上元古界中的特殊类型的沉积构造,具有特定的时限。在对徐淮地区上元古界臼齿构造碳酸盐岩旋回层序、岩石学特征和臼齿构造形成环境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臼齿构造碳酸盐岩的成因。采用旋回层序、海平面变化及臼齿构造碳酸盐岩事件的综合分析方法,划分了徐淮地区上元古界臼齿构造发育的地层层序。臼齿构造主要出现在泥晶灰岩中,而在粗颗粒灰岩中则很少出现,臼齿构造与基质碳酸盐岩在组分和结构上有明显不同,臼齿构造是由纯净的微亮晶方解石组成,而基质则是由含粘土和细粉砂的泥晶碳酸盐岩组成,二者呈突变接触关系。对臼齿构造在层序中相序分布关系的详细研究表明,臼齿构造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从台地内缓坡下部、中缓坡到外缓坡上部均有分布,但在不同环境中臼齿构造的类型不同。  相似文献   

2.
臼齿构造碳酸盐岩是一种具有类似于大象臼齿特征的特殊碳酸盐岩,其微亮晶脉由纯净的、基本等粒的方解石(或白云岩)构成,而基质物质则由细粒的、富泥质的灰岩组成。通过对中朝板块东部吉辽徐淮地区前寒武纪臼齿构造碳酸盐岩研究,结合国外研究资料,臼齿构造碳酸盐岩具有特定的生存时限,目前只在前寒武纪(主要发育在中、新元古代)地层中发现。研究表明,臼齿构造碳酸盐岩发育在缓坡型台地,宿主岩性以富含泥质的粉屑灰岩、泥晶灰岩为主,位于潮汐流、风暴流影响范围内,为浅潮下和环潮坪环境,潮上带与深缓坡均不发育,具有鲜明的环境和相指示意义。由于缺乏现代相似沉积物,臼齿构造碳酸盐岩的成因还是一个谜,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  相似文献   

3.
杨宝忠  张新勇  侯红星  于博滨 《地球科学》2019,44(11):3871-3881
臼齿构造主要发育于中新元古代地层中,目前所报道的臼齿构造均由纯净的、基本等粒的微晶方解石(或白云石)构成.野外地质考察中,在北京南口长城系高于庄组第3段泥晶灰岩中发现了形态多样的臼齿状构造,野外观察和室内显微镜下分析,发现臼齿状构造与宿主岩石边界多呈圆弧状或港湾状,界线清晰.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X)表明,"臼齿"成分主要以硅质为主,矿物成分为玉髓和自生石英.从臼齿状构造的形态和充填序列分析,发现南口臼齿状构造形成经历了裂缝形成、裂缝充填和后期破坏再充填等过程.认为臼齿状构造可能是多成因的结果,其中在半固结的条件下由地质事件引起的微裂隙系统可能是臼齿状构造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皖北新元古代臼齿碳酸盐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臼齿构造是一种发育在元古代碳酸盐岩中的特殊类型的沉积构造。通过对皖北新元古代臼齿碳酸盐岩旋回层序和岩石学特征研究,探讨了臼齿构造形成的环境。以旋回层序和海平面变化为基础,将皖北新元古界地层划分为上、下两个旋回层序组,臼齿构造在各旋回层序中广泛发育,主要分布在泥晶灰岩、泥灰岩、粉屑灰岩中,在粗颗粒的碳酸盐岩中很少出现。研究发现,臼齿构造具有两个标志性特点:其一是臼齿构造在结构上与基质有明显区别,它是由均一的、等轴的、多边形的微亮晶方解石组成,个体为3~10μm;其二是臼齿构造比基质具有先固结,快速石化作用的特点,臼齿构造的^87Sr/^86Sr比值明显低于基质。臼齿碳酸盐岩的岩石学特征指示其形成并发育在稳定克拉通缓坡沉积体系中,是潮下浅水环境的标志。根据臼齿构造类型在各级旋回层序微相单元中的分布关系,将臼齿构造划分为垂直、斜交、杂乱、平行层面四种主要类型和六种组合类型,这种划分方案具有环境指示意义,不同的臼齿构造类型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环境,建立了臼齿构造碳酸盐岩微相环境模式。  相似文献   

5.
梅冥相 《古地理学报》2007,9(6):597-610
臼齿状构造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前寒武纪非叠层石碳酸盐岩中的、特殊的“谜”一样的沉积构造,以发育一系列奇形怪状、大大小小的裂缝和裂隙为特征,这些裂缝和裂隙由等粒和均匀的微亮晶方解石充填。臼齿状构造时代分布的特殊性(新太古代至新元古代)以及分布的全球性,使其在显生宙还未发现类似的对等物。对臼齿状构造成因的不同认识使其成为“臼齿状构造谜”。天津蓟县剖面中元古界高于庄组(1600 Ma 至 1400 Ma)第3段隐晶质泥晶灰岩序列中的臼齿状构造,以其特别的沉积特征为了解“臼齿状构造谜”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这些特征包括:(1)臼齿状构造特别的形态学特征,(2)由微亮晶所充填的臼齿状裂缝具有明显的边界(以富集残余有机质和黄铁矿为特点),(3)臼齿状构造的宿主岩石是不发育叠层石和纹理化构造的隐晶质泥晶灰岩,(4)与臼齿状构造常常共生的极为特别的宏观藻类化石等。因此,臼齿状构造可以解释为一种发育在席底生境中、由一系列复杂的作用过程所形成的、与微生物相关的原生沉积构造。作为前寒武纪最普遍的沉积现象,臼齿状构造为更好地理解复杂多变的前寒武纪碳酸盐岩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中—新元古代地层在南乌拉尔海槽中极为发育,地层厚度巨大,几个阶段的构造演化和沉积特征清晰可见。新太古代和下里菲是俄罗斯重要的大型层状铁矿和菱镁矿的宿主地层,中里菲群(元古宙地层)地层厚度极大,伴随了几次沉积旋回,发育了从深海相到大陆缓坡的碳酸盐岩沉积;随着新元古代末次冰期之后,文德系发育了可全球对比的白海动物群(伊迪卡拉动物群)。笔者首次确认了南乌拉尔地区中—新元古代地层3套臼齿构造,其中巴卡尔组(Bakal)碳酸盐岩臼齿构造与碎屑岩地震液化脉互层共生,特别是大量臼齿构造也发育在大型叠层石中。从臼齿构造与碎屑岩液化脉互层的共生特征,说明发育在碳酸盐岩中臼齿构造与地震机理的液化作用有关。该3套臼齿构造与中国华北地台中—新元古代地层中发现的臼齿构造(液化脉)时代大体接近。  相似文献   

7.
臼齿构造是一种发育于中、新元古代碳酸盐岩中的具有特殊结构和时限性的沉积构造,其成因有多种解释。徐州地区新元古界贾园组风暴沉积及臼齿构造发育。本文通过野外和室内观察研究,对研究区贾园组臼齿构造形态特征及沉积环境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形成过程。贾园组臼齿构造集中发育于古纬度20°N~34°N的潮下碳酸盐岩缓坡地带,古海洋基底在地震波作用下产生裂隙系统,元古代特殊大气成分背景下的海水中的远源风暴流渗透进入温暖的碳酸盐缓坡地带碳酸盐沉积区的裂隙系统,并在裂隙的愈合作用下与孔隙水产生化学反应产生方解石快速结晶作用,并接受后期沉积作用改造。元古代大地构造背景、古海洋、古大气的物理化学条件是控制研究区臼齿构造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综述臼齿碳酸盐岩成因研究历程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评述了6种主要的臼齿构造成因模式,其核心问题是在元古代正常潮下浅海环境中构建成岩作用早期臼齿构造裂缝形成及等粒微亮晶方解石快速沉淀充填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条件。其中,气泡扩张裂缝模式、微生物-地球化学模式和同沉积地震脱水模式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臼齿构造多产出于正常浅海潮下环境,并且呈幕式特点产出于前寒武纪地层记录中,其时空发育特点似乎表明与叠层石发育的不相容性。臼齿碳酸盐岩在中新元古代集中发育的事实可能反映了有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在地质历史上的唯一结合。理清臼齿构造成因问题是认识前寒武纪复杂的碳酸盐岩世界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9.
叠层石和臼齿构造是前寒武纪较为引人注目的两种沉积现象.叠层石作为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典型代表,在前寒武纪由于对叠层石的形成缺乏直接的微生物证据而成为一个"前寒武纪谜";臼齿构造复杂的宏观形态和奇特的微亮晶方解石填充物以及对其成因机制的持续争论而成为又一个"前寒武纪谜".最新研究表明,叠层石形态种数量在元古宙达到繁盛的顶峰之后开始衰减,而仅产出于前寒武纪地层记录中的臼齿构造似乎总是以较高的丰度呈幕式发育于叠层石的衰减事件之后,在空间上臼齿构造多产出于比叠层石更深的水体环境.叠层石的衰减和臼齿构造的幕式发育历史可能主要与环境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有关,而后生动物的竞争不是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
MT(微亮晶)碳酸盐岩是具有复杂肠状褶皱构造的特殊碳酸盐岩,自从Bauerman将发育在加拿大-美国边界Montana西部的Belt超群中具有类似大象臼齿构造的碳酸盐岩,命名为臼齿碳酸盐岩(Molar-Tooth carbonates)以来已有130多年.  相似文献   

11.
作为国际前寒武系碳酸盐岩研究的热点,微亮晶(臼齿)碳酸盐岩(简称MT)在前寒武纪古地理重塑、地层对比和古气候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但对其成因机制的认识长期存在争论。华北克拉通南缘嵩山地区新元古界何家寨组发育大量MT沉积,被前人解释为地震液化的产物。文中对何家寨组MT发育层位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系统的微相分析和比较沉积学的研究,确定何家寨组MT沉积于碳酸盐缓坡沉积环境,发现MT具有早期成岩作用特征,其形态类型和宿主岩性、沉积环境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从多个方面对比探讨了MT微亮晶和地震“液化脉”之间的不同,明确指出,何家寨组MT的形成受到古海洋条件和沉积岩相的严格约束,具有鲜明的古环境意义,和地震没有必然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2.
辽东大连金石滩新元古代兴民村组上部灰岩段发育了一系列形态复杂多样的臼齿构造(Molar-tooth struc-ture,简称MT)。通过野外及室内综合研究鉴别出条带状、短直杆状、蠕虫状、细丝状、圆斑状(气泡状、瘤状)和碎屑状6种主要类型,其中以条带状最为发育。MT发育段主要由含砂屑或粉屑灰岩、泥晶灰岩、纹层状泥晶灰岩和含泥泥晶灰岩的韵律组成,系多个向上沉积动力减弱、水体变浅的潮下-潮间带沉积旋回序列。兴民村组MT发育的沉积环境具有一定水深和频繁波动的水动力特点,MT形态受宿主岩石性质的影响和控制。MT主要发育在浅潮下带-潮间带下部沉积微相。不同形态的MT及其组合分别宿主于不同的沉积岩相或沉积韵律,表现了MT形态的指相意义。  相似文献   

13.
Sedimentological, morph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olar tooth (MT) structures in the ca 2·6 Ga Monteville Formation suggest a new fluid flow model for MT formation: (i) intercalated shales and carbonate sands were deposited near to above storm wave base; (ii) sediments cracked, forming an interconnected network of MT cracks that were also open to pores in sand lenses; (iii) storm waves pumped sea water into open MT crack networks, causing rapid microcrystalline carbonate nucleation, Ostwald ripening of nuclei, and growth of granular carbonate cores; some of these cores were transported by water flowing through the cracks; (iv) unfilled MT cracks collapsed, and filled MT ribbons deformed plastically as host sediments compacted and dewatered; (v) carbonate cores were overgrown by polygonal rims; and (vi) MT structures deformed brittlely with additional compaction and produced pebbly lags if reworked. MT cracks may have formed by multiple mechanisms; however, expansion of gas from organic decay and sediment heaving due to wave loading best explain MT crack morphology and are most consistent with the fluid flow model for MT CaCO3 presented here.  相似文献   

14.
臼齿构造(Molar tooth),简称MT,是一种仅发育于前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特殊沉积现象。在全世界的许多地区
广泛发育。中国辽宁大连地区新元古代碳酸盐岩中发育了大量的臼齿构造。野外和室内的观察研究将MT 形态划分为2 大类
(原地MT 和异地MT),5 亚类(条带状、杆状、蠕虫状、斑状和碎屑状),主要发育浅潮下带-潮间带环境。通过对MT 形
态及发育的微环境特征分析得出,大连地区MT 形态与沉积微环境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泻湖中以MT1-1 和MT1-2 类型为主,
潮间带中部主要发育MT1-3 和MT4 类型,潮间带中部-潮间带上部常见MT2 和MT3类型,浅潮下带风暴浪基面附近或潮间
带下部高能环境多见MT5 类型。由此推断,在水体安静并且陆源碎屑物质干扰小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平直或弯曲的宽、长
条带状MT,而在动荡的水体中或是陆源碎屑物质含量高的环境中,往往形成短小的MT。因此,MT 的形态类型一定程度受
到沉积水动力条件和陆源碎屑物质混入的影响。此外,大量的陆源碎屑物质的混入或抑制MT形成或减小MT 的发育规模。  相似文献   

15.
湘西北上奥陶统宝塔组灰岩的龟裂纹构造在岩序上具有"下密上稀、过渡变形、不穿邻层、似泄水充填"的特点,是地史时期一种特殊的沉积构造.为了查明其成因机制及其与扬子海盆演化过程的内在联系,从湘西北龟裂纹灰岩的岩石学特征、裂缝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盆地模型以及综合对比已知成因的"似龟裂纹构造"等诸多方面入手,经研究后认为龟裂纹构造属于一种受准同生期胶凝缩作用影响形成初始微缝,随后在构造挤压控制下、盆地快速下沉、盆内形成异常高压场的流体环境,驱使下伏富水岩层的灰泥物质向上挤入、充填、改造先期初始裂缝而形成.宝塔组龟裂纹构造的研究,为我们探究构造-流体-岩石多重作用机制提供了岩石学方面的资料;同时,该裂纹疏导功能良好,具有重要的成矿(油藏)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依据岩心、薄片、FMI成像测井资料对大民屯凹陷太古宇储集岩岩性及有利储集层段进行了分析研究,不仅从岩石成分角度分析了变质岩的主要储集岩岩性,还在应用成像测井识别裂缝及碎裂段的基础上结合常规测井解析了裂缝性油藏的有利储集层段。研究结果表明,大民屯凹陷太古宇变质岩储集层岩性以混合花岗岩为主,混合花岗岩的碎裂段是良好的流体渗流通道,但不易储集油气,而在碎裂段上部及下部的裂缝发育段则是油气的有利储集层段。  相似文献   

17.
四川若尔盖县大骨节病区地质环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若尔盖县大骨节病区为例,重点分析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土壤、饮水及饮食结构与大骨节病分布之间的联系与影响。研究发现若尔盖地区大骨节病发病率与地质环境特征有着相对密切的关系,尤其村民饮用水中氟含量与发病率有显著的负相关性。本区的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持大骨节病的"低氟说"理论,认为低氟是形成大骨节病的首要和主要原因。同时,建议将饮用水中F含量0.25mg/L作为研究区大骨节病是否易发的界线,从而为综合防治若尔盖县大骨节病提供地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Penetration test has been a promising technique for characterizing the surface strength of a crusted surface.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using a flat-ended penetrometer to evaluate the surface strength of mine tailings (MT) treated with biopolymer solution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iltration depth of biopolymer solution into dry MT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in biopolymer concentration. Biopolymer stabilization effectively increases the surface strength and cracking resistance of MT, and the increase is greater when the biopolymer concentration is higher. To further explore how biopolymer stabilization increases the surface strength and crack resistance of MT, numerical simulations using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penetration tests on MT treated with biopolymer solution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particle tensile and shear strengths both increase with higher biopolymer concentration, indicating that more biopolymer induces larger inter-particle bonding and thus increases the surface strength of M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lso confirm the delayed formation of cracks on MT after biopolymer stabilization from a microscale perspective, leading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biopolymer stabilization of MT.  相似文献   

19.
龙游角门橄榄岩山露于古老变质岩中.与围岩间的接触关系尚不清楚,但根据岩相学上矿物的平衡共生关系、岩石的矿物化学组成和角门橄榄岩及与之相关的花岗岩、金云母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该橄榄岩很可能是富含流体组分的岩浆侵人而形成的,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为具俯冲带性质的活动大陆边缘,富流体相的岩浆是由于其地幔源区受到了来自俯冲带的流体所交代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河道砂体内部夹层岩性与遮挡性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荣强  马世忠  马迪 《地质论评》2016,62(2):277-284
河道砂体内部夹层作为储层构型界面,厚度较薄,岩性、遮挡性存在差异,对河道砂体内流体渗流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不尽相同。本文以大庆油田萨北二区为例,利用密闭取芯井岩芯和纵向分辨率较高的微电极测井曲线等资料,以岩芯识别夹层岩性为基础,通过对测井曲线幅值、幅差、回返率交汇分析,优选出微电位回返最低值和微梯度回返率作为夹层岩性判别标准,夹层岩性识别符合率达82%;并以夹层含油性为依据,将夹层按遮挡性分为完全阻流型、强限流型、弱限流型等三种类型;分析密闭取芯井河道砂体内部夹层岩性与遮挡性对应关系,建立了非取芯井河道砂体内部夹层遮挡性的岩性解释法,夹层遮挡性识别符合率达72%。以此为深入研究地下河道砂体内部构型对注入剂驱替路径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