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评价羚珠散对C57BL/6幼鼠反复热惊厥的减轻作用,探讨其防治热惊厥的药效和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7 d龄C57BL/6幼鼠30只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0只。采用热水浴法干预模型对照组与治疗组,生成惊厥模型,每次诱导前30 min治疗组灌胃给药羚珠散(1.5 g/kg),模型对照组灌胃同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观察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幼鼠的惊厥潜伏期和惊厥持续时间的差异,通过HE染色比较各组间幼鼠海马体病理组织学差异,通过Real-time PCR与IHC分析比较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治疗组幼鼠海马体中Gabbr1和Kcnt1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经7次热水浴后,模型对照组幼鼠的惊厥潜伏时间为(32.80±3.27)s,治疗组幼鼠的惊厥潜伏时间为(50.90±6.88)s,治疗组的惊厥潜伏时间长于模型对照组(P<0.05);模型对照组幼鼠的惊厥持续时间为(104.40±14.37)s,治疗组幼鼠的惊厥持续时间为(45.40±7.10)s,治疗组的惊厥持续时间显著短于模型对照组(P<0.01);HE 染色显示热惊厥状态对模型对照组幼鼠海马神经元损伤明显,细胞肿胀、核皱缩,出现空泡现象,治疗组幼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减轻,细胞水肿及空泡等现象减轻;治疗组幼鼠中Gabbr1和Kcnt1的 mRNA表达水平高于模型对照组幼鼠(P<0.05);免疫组化检测幼鼠海马区中Gabbr1和Kcnt1的阳性细胞比例治疗组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P<0.05)。结论:羚珠散具有显著防治幼鼠热惊厥发作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显著提高Gabbr1与Kcnt1表达,增强GABA抑制神经兴奋作用,减轻海马区神经元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左侧海马区神经递质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谷氨酸(Glu)变化探讨电针环跳、阳陵泉穴对神经痛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10只,建立慢性限制性损伤(CCI)神经痛大鼠模型。模型组造模后不干预;电针组造模后第7天选取右侧环跳、阳陵泉穴行电针干预1周;假手术组正常饮食不干预。采用Von-Frey测定法检测大鼠右侧足底机械痛阈值变化;磁共振波谱技术检测左侧海马区神经递质NAA、Glu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造模后右侧足底机械痛阈值显著降低(P<0.01);左侧海马区Glu显著升高,NAA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干预后右侧足底机械痛阈值显著提高(P<0.05),海马区Glu显著降低(P<0.05),而NAA明显升高(P<0.05)。结论:电针可缓解神经痛大鼠机械痛觉过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海马区Glu、提高NAA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对脂多糖引起的系统炎症诱导认知功能障碍小鼠海马白细胞分化抗原137(CD137)、CD137配体(CD137L)和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TREM2)的影响。 方法:将24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8只,模型组、电针组腹腔注射脂多糖(1 mg/kg)进行造模,对照组给予同等容量0.9%氯化钠注射液。电针组于造模后及造模后24 h给予15 min 10 Hz、0.5 mA的连续波电刺激足三里穴,对照组、模型组不做处理。干预后采用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小鼠新物体识别指数以评价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海马 CD137、CD137L和TREM2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新物体识别指数、TREM2含量显著降低,CD137、CD137L 含量显著升高(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新物体识别指数、TREM2含量显著升高,CD137、CD137L含量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可改善系统炎症诱导的认知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海马区CD137、CD137L含量及提高TREM2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透骨血竭散外敷对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SPF级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透骨血竭散组,每组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予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造模法建立RA模型。确定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进行药物干预,阳性对照组予扶他林软膏外敷,透骨血竭散组予自制透骨血竭散外敷,连续14d,正常组、模型组不予处理。观察各组大鼠关节红肿情况;腹主动脉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滑膜免疫组化分析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清载脂蛋白-1(ApoA-1)的阳性表达。结果:各造模组大鼠每周模型关节炎指数(AI)评分均≥6分,均有明显的RA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改变;模型组IL-1β、TNF-α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透骨血竭散组大鼠IL-1β、TNF-α表达量降低,透骨血竭散组低于阳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滑膜APOA-1m RNA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透骨血竭散组VEGF 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透骨血竭散组低于阳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骨血竭散外敷可通过抑制IL-1β、TNF-α及VEGF mRNA的表达量发挥治疗RA的作用,其对滑膜APOA-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抗癌消水散对人胃癌小鼠腹腔移植阳虚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人胃癌细胞MGC803及冰水建立人胃癌小鼠腹腔移植阳虚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0只小鼠分为模型组及抗癌消水散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另取10只正常小鼠为对照组。干预30 d后评价阳虚症状积分,测定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及B7-1、B7-2、CD28、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含量,检测腹膜组织中B7-1(CD80)、B7-2(CD86)、CD28 mRNA、CTLA-4 mRNA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观察腹水量、瘤体积、瘤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阳虚症状积分显著增加,血清ACTH、CORT、T3、T4、TSH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癌消水散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腹水量、瘤体积、瘤重,血清中B7-1、B7-2、CD28、CTLA-4含量,腹膜组织中B7-1、B7-2、CD28 mRNA、CTLA-4 mRNA及TGF-β1、IL-10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低、中、高剂量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高剂量组改善为最佳。结论:抗癌消水散具有抗人胃癌小鼠移植阳虚模型瘤恶性腹水的作用,这可能与抑制CTLA-4表达,促进T细胞激活,改善机体免疫抑制及腹腔免疫微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健脾解毒活血汤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HAG)脾胃湿热证模型小鼠血清白介素-1β(IL-1β)、胃泌素(GAS)及胃内组织Hp感染数的影响,为研制新型抗Hp感染的中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40只SPF级昆明小鼠为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各10只。采用Hp菌液灌胃以建立HAG脾胃湿热证小鼠模型,西药组予以奥美拉唑钠肠溶胶囊灌胃,中药组予以健脾解毒活血汤灌胃,均连续给药14d。观察比较各组小鼠血清IL-1β、GAS与胃内组织Hp感染情况。结果:模型组小鼠血清IL-1β、GAS的含量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血清IL-1β显著降低(P<0.05,P<0.01),GAS水平2组无明显差异。模型组小鼠胃组织Hp感染数较空白组明显增加(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胃组织Hp感染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健脾解毒活血汤对HAG脾胃湿热证模型小鼠血清IL-1β及Hp感染数有明显改善作用,但对GAS影响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治疗脾胃湿热型HAG。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宁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对活化后大鼠肝星状细胞(HSCs)的影响。方法:将24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肝宁方组,每组各8只。对模型组、肝宁方组采用高脂饮食联合四氯化碳豆油溶液皮下注射建立NASH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正常组和模型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肝宁方组予肝宁方灌胃。干预3周。将大鼠HSCs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及肝宁方组,正常组予正常培养基培养,模型组及肝宁方组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活化,随后正常组和模型组用含正常大鼠血清培养基培养,肝宁方组加入含30%肝宁方含药血清培养基培养。培养24 h。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情况;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固醇(CHOL)、三酰甘油(TG)水平;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及内质网核信号转导蛋白1α(IRE-1α)蛋白表达;肝细胞凋亡情况;HSCs的增殖情况。结果:肝宁方组和模型组小鼠相比,脂质空泡和出血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减轻。小鼠血清AST、ALT、CHOL、TG水平,肝组织TNF-α、IL-6水平,GRP78、IRE-1α蛋白表达,肝细胞凋亡情况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肝宁方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含药血清干预后HSCs增殖趋势明显减弱(P<0.01)。结论:肝宁方能够改善NASH小鼠肝脏病理学变化,保护肝脏、调节脂质代谢、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肝细胞凋亡、抑制HSCs增殖,其机制可能与调控内质网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肠道湿热型泄泻模型小鼠肠道黏膜微生物活度的动态变化,为肠道湿热型泄泻的发生及预防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冰水”的方法制备肠道湿热型泄泻小鼠模型,分别在造模第0、4、8、11、15 天无菌采集小鼠小肠前、中、后段黏膜,采用荧光素二乙酸酯法测定样品中微生物活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肠道湿热型泄泻造模过程中,高糖高脂喂养小鼠肠道前、中、后段黏膜微生物活度显著降低(P<0.01),但在高温高湿造模阶段后期又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且在造模第11、15天模型组小鼠肠道后段黏膜微生物活度高于正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肠道湿热型泄泻的发生可能与肠道黏膜生物总量的改变有关,合理的饮食结构及适宜的生活环境对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缺氧诱导因子(HIF-1)蛋白含量及基因的表达探讨杞黄颗粒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发生发展过程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BN大鼠81只,随机选取13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另68只右眼通过激光光凝方式建立CNV模型。光凝7d后随机选取3只检验造模是否成功,余下65只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杞黄颗粒A组、杞黄颗粒B组、雷珠单抗组、杞黄颗粒+雷珠单抗组,各13只。治疗结束后,除杞黄颗粒B组在治疗的第90天处死,其余组大鼠均在治疗的第60天心脏灌注处死,取右眼制作标本,采用Western-blotting和RT-PCR检测HIF-1的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结果:模型大鼠于激光后第7天OCT检查可见视网膜色素上皮复合层不连续,局部增厚,反射增强,界限不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出少量圆盘状荧光渗漏,表明造模成功。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HIF-1蛋白和其mRNA的表达趋势一致,均有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蛋白表达量,模型对照组明显高于杞黄颗粒+雷珠单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杞黄颗粒A组、雷珠单抗组、模型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杞黄颗粒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mRNA表达,模型对照组明显高于雷珠单抗组、杞黄颗粒+雷珠单抗组,杞黄颗粒A组表达高于雷珠单抗组和杞黄颗粒+雷珠单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杞黄颗粒+雷珠单抗组优于雷珠单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杞黄颗粒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杞黄颗粒联合雷珠单抗在抑制CNV中下调HIF-1蛋白含量及基因表达效果较单纯应用杞黄颗粒更加稳定,长期应用杞黄颗粒对抑制CNV有临床意义,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HIF-1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补肝健腰方对大鼠腰椎间盘退变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mRNA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假手术组20只、造模组90只,采用椎间盘穿刺造模方法制备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将造模成功的80只大鼠随机分为补肝健腰方低、中、高剂量组及模型组,每组各20只,分别采用补肝健腰方低剂量(含生药1.04 g)、中剂量(含生药2.08 g)、高剂量(含生药4.16 g)、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检测各组干预前及干预2、4、6周后椎间盘退变组织bFGF mRNA的表达,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组各时间点bFGF mRNA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组各时间点bFGF mRNA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前及干预2周后各给药组与模型组bFGF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6周后各给药组的bFGF mRNA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给药组组间比较,干预4、6周后中、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bFGF mRNA的表达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不同剂量的补肝健腰方均能下调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大鼠椎间盘中bFGF mRNA的表达,中、高药物剂量组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