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学术界对旅游产业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海洋文化旅游是最近10年才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且在近几年内发展迅速,其中研究文化要素在海洋文化旅游中的价值尤其重要。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国际范围内与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还相去甚远。文章通过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结合现阶段国家发展海洋强国的战略,以及国家构建长三角、环渤海等五大海洋文化圈的纲要文件,以海洋文化旅游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为依据,对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海南岛—北部湾五大海洋文化圈的旅游资源的总体状况进行简单分析和评价,由此提出海洋文化圈的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2.
海洋文化与青岛旅游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玉明 《海岸工程》2002,21(1):40-44
海洋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受海洋影响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青岛是中国海洋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其丰富的海洋文化遗存给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预示着海洋文化内涵丰富的海洋旅游将成为青岛新世纪旅游的热点,同时也推动青岛旅游业的发展,发挥海洋旅游产业在青岛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海洋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受海洋影响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宁波市丰富的海洋文化遗存给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发掘海洋文化资源及其内涵,打造海洋文化旅游精品,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实现宁波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以良好的海洋环境为依托,同时受到诸多区位因素的影响.通过与我国沿海其他省份的对比研究,从资源区位、客源区位和交通区位三个视角具体分析了辽宁海洋旅游产业的区位特点.在此基础上,从建立沿海区域产业合作机制、滨海旅游城镇体系建设、海洋旅游文化开发、产品创新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辽宁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海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分析海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主要包括融合动因、融合产业、融合障碍和融合对策。以舟山市为例,对海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意义、适宜度和障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受众认为海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意义主要是带动海洋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沿海地区发展;海洋农业文化业、海洋公共文艺业、海洋商业演艺业和海洋传媒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适宜度较高;市场是产业融合的主要障碍,保护和发展的矛盾也是重要障碍。基于调查和研究结论,提出促进海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建议,即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产业链、政府和市场联动以及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即可被旅游业利用的海洋文化旅游吸引物.基于这一原则,本文尝试提出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涵义和分类方案,还构建了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体系.  相似文献   

7.
海洋旅游文化作为新兴产业,有着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烟台作为环渤海工业区的经济、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文章通过对烟台海洋旅游文化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提出发展烟台海洋旅游的几点对策,以促进烟台旅游健康快速发展,进而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连是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其丰富的海洋文化遗存为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文章对大连市海洋旅游文化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大连市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洋旅游市场开发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寿升  吕华 《海岸工程》2002,21(1):75-79
海洋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种将成为21世纪旅游的热点.中国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海洋旅游市场的开发已初见成效.就我国海洋旅游市场的现状,主要是其构成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对我国海洋旅游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漫长的海岸线与岛岸线、广袤的近海领域和远海辐射海域、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以及不同海域多元化生态,使我国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彩而厚重,旅游价值极高.然而我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在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时,应坚持"保护第一,以开发促保护"的原则,努力实现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广西北部湾海域辽阔,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种类多,具有海洋生态、海洋民俗、海洋地质、海洋宗教、海洋港口等资源,内涵丰厚、特征鲜明。通过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整合资源做好区域联动发展、依托节庆平台加大文化体验式品牌项目开发、依靠创新推进文化创意发展以及注重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等途径,大力开发海洋文化旅游,将有力促进广西北部湾海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的不断开发和旅游产业的体系日益成熟,两大产业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态势,带来了舟山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契机。文章阐释了产业融合的内涵和对舟山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意义,剖析了舟山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所面临的缺乏文化资源转化为产能、传统文化表现手法陈旧、缺少大规模市场等问题,提出了旅游产业与海洋文化产业的融合路径和舟山海洋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产品;运用现代科技,促进海洋非物质文化旅游发展;加快发展文化内容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充分运用政府引导作用,推进海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入融合;培育大型企业,扶持中小型企业,形成文化产业规模效应;加大教育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等相关性策略。  相似文献   

13.
屠强 《海洋世界》2008,(3):53-57
到岱山旅游,除了旖旎的海洋风光和浓厚的渔乡风情之外,最值得前去观赏的,就是闻名遐迩的系列海洋文化博物馆。岱山县作为一个海岛县,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近年来,岱山县看准了其发展海洋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充分挖掘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使海洋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  相似文献   

14.
海洋文化旅游正在成为一种主流.但目前我国的海洋旅游业与世界上海洋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去甚远.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海洋区域旅游开发中还存在着海洋文化内涵发掘不足,资源利用水平低,缺乏区域特色.不够重视资源保护等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泛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海洋文化的特色,提出了海洋旅游区域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5.
董玉明  李平  盛红 《海岸工程》2001,20(2):8-13
海洋旅游是世界旅游的热点。海洋旅游业在海洋产业中具有先导地位 ,发展潜力很大。为了促进我省海洋旅游业的发展 ,必须加强有关问题的研究 ,使其更快地与国际海洋旅游业接轨 ,缩短跻身于世界海洋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海岛民宿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洋旅游资源,在海洋生态旅游中受到广泛关注。海岛民宿包含海岛和地方文化特色,具有很重要的开发和保护价值。舟山依托海钓文化、渔文化、沙文化、海岛村社文化和佛文化等优势,开发了不同类型的海岛民宿旅游资源,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是,也存在同质化建设、经营管理简单粗放和政策扶持力度有限等问题。文章针对问题提出延伸产业链条、丰富旅游产品,融合发展、错位发展,适度有序开发、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加强管理、提升海岛民宿旅游品质等对策,以期促进舟山海岛民宿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海洋文化与大连海洋旅游开发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受海洋影响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连是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其丰富的海洋文化遗存给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文中在对大连市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现状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借助大连市海洋文化的优势.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文化生态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之上的关于文化的生态学理论。与其他文化生态相比,海洋文化生态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丰富性、主体性等特征,强调人类整体利益、人与自然和谐以及经济平衡发展。山东海洋文化资源丰富,海洋文化产业开发应秉持生态化原则,建设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海洋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滨海文化旅游、海岛休闲旅游、海洋艺术等产业项目,促进“双碳”和“海洋强省”目标的达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19.
海岛旅游业逐渐成为海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如何挖掘海岛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征,提升海岛旅游的文化性和品牌效应,促进海岛旅游的发展,不仅是政府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学术探讨的热点。文章在对海岛旅游资源的文化精神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东山岛为例,研究探讨如何建设海洋文化来带动和促进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文化对旅游业的支撑程度。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海洋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海洋旅游具有资源、市场、经济、产业等发展优势,也存在着产品主题特色不鲜明,受自然环境因素制约大、海洋旅游活动相配套要素不够健全等因素制约,文章提出了用海洋文化包装旅游产品,提升海洋旅游的品位:改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以提供舒适、便捷的旅游经历;以"生态文明"理念发展循环经济.确保海洋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应用现代技术,提高海洋旅游的开发和利用效率:优化区域结构,实现海洋旅游整体发展等转型升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