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以高分辨率浅地层地震剖面解译资料为基础,对南黄海西部陆架区埋藏古河谷体系进行地貌形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南黄海西部陆架浅海区海底以下几米到十几米埋藏着末次冰期最盛期形成的两大树枝状古河道网,主干河道断面向海逐渐变宽、加深;研究区末次盛冰期古河道除了具有其他海域古河道的U形和V形特征外,还有W形、箱形(近似矩形)和倒梯形河道断面。复合式和双层(多层)河道以及不对称型河道断面形态也比较常见,反映了研究区末次盛冰期古河道具有复杂的断面形态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2.
末次冰期盛期长江入海流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现代长江口外东海内陆架和外陆架三条地震剖面的地层和埋藏地貌分析 ,并经与相关钻孔和现代长江三角洲第四纪研究资料对比 ,在东海陆架研究区内未发现末次盛冰期时古长江沉积和古河谷 ,前人所称之长江古河谷实际上是现代潮流水道 .认为当时长江很可能未曾由研究区流经东海陆架入冲绳海槽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外内陆架埋藏古河谷的河型判别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量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资料,在长江口外内陆架发现了大量埋藏古河谷,根据埋藏古河谷断面的形态参数,加以公式计算得到古河谷其它特征参数,使用宽深比-曲率和比降-河宽2种河型判别方法分析判别了该古河谷的河型,认为比降-河宽法在该区域河型判别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并判别出晚更新世末次盛冰期和冰消期古长江在研究区域以辫状型河道为主.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盆地是一个大型的新生代为主的沉积盆地.近年来,国内外已发表了大量关于盆地的地层、构造、含油气性及成因等研究的文章.但对盆地形成过程中的古地貌及其演化方面论述颇少.本文通过部分地球物理和地质资料的分析,对珠江口盆地形成过程中的古地貌演化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通过侏罗纪3个阶段的古地貌和区域古地貌演化的分析,进一步展示了构造活动对古地理的控制作用。认为古地貌形态特征、上覆沉积环境、油气运移通道、砂体展布特征等都是油气藏不可缺少的控制因素。该区域内侏罗系河道砂体、三角洲砂体是与古地貌有关的圈闭可能分布的地区。总结出侏罗纪沉积前后古地貌恢复工作及探讨古地貌对后期油气藏关系对于寻找侏罗系油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末次水期盛期长江入海流路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现代长江口外东海内陆架和外陆架三条地震剖面的地层和埋藏地貌分析,并经与相关钻孔和现代长江三角洲第四纪研究资料对比,在东海陆架研究区内未发现末次盛冰期时古长江沉积和古河谷,前人所称这长江古河谷实际上是现代潮流水道。认为当时长江很可能未曾由研究区流经东海陆架入冲绳海槽。  相似文献   

7.
古土壤是近年来沉积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古土壤就是形成于过去地貌上的土壤,是暴露在地表的沉积物或岩石经过物理的、生物的和化学的改造形成的,一般形成于很长的地貌稳定期,记录了地层间断或不整合,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古气候、古植被、古地貌、沉积环境状况的信息,并且是指示地层时代的"化石"。古土壤对恢复地质历史时期古植被与古环境、古气候提供了新的途径,是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标志,并且可用以重建沉积盆地古地貌。古土壤的识别可以根据野外宏观标志、室内微观特征来进行,但是古土壤学家还没有解决古土壤的分类问题,我们对国际上流行的几种古土壤分类方案进行评述,认为古土壤的分类应该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案,而且在一个分类系统的组名中可采用形容词的组合作为修饰语。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的浅部埋藏地质背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南黄海西部地区6000km多的浅地层剖面解释成果,对浅层气埋藏的载气地质体和地层时代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主要存在于埋藏三角洲相、古湖泊相、古河道相、古潮沟相地质体中,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两期海相地层(全新世和晚更新世)和两期陆相地层(玉木冰期、里斯冰期)中都存在浅层气的地震反射。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东部陆架海底地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二十多条测线的测深、旁测声纳和浅地层连续测量的调查以及底质等资料,概述了海南岛东部陆架海底堆积平原地貌及其上的地貌类型,其中海底沟,坎、岗阜等地貌类型的线性排列和古海岸线的位置相应。  相似文献   

10.
海底地形地貌研究可以揭示海底表面形态特征,探索海底物质结构及其形成、演化和分布规律。通过单波束测深、单道地震、海底表层沉积物取样和潮汐水文水动力实测等方法,开展了宣德环礁水文要素和水动力条件定量化研究,对宣德环礁水下沙洲动力地貌特征及动力作用下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宣德环礁潟湖内水深50~55 m及60 m发育的礁滩体和埋藏珊瑚礁,与全新世50~60 m的低海平面时期发育的系列特征地貌应为同时期形成,水深50~55 m处的地貌边界很可能保留了早全新世时期古潟湖礁盘地貌轮廓形态;宣德环礁潟湖发育5类动力地貌特征形态的水下沙洲,环礁底层涨落潮流是塑造水下沙洲的主要现代动力因素。在常态天气下,涨落潮流输运的砂质沉积物足以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沉积和发育形成现今水下沙洲地貌形态。影响水下沙洲发育的主要因素由强至弱依次为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升降,地形基础(珊瑚礁格架、礁盘岸线、口门)和涨落潮流。  相似文献   

11.
南黄海盆地古潜山分类及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是下扬子的主体,奠基于晋宁期变质基底之上,构造演化历经南华纪—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发育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箕状断陷发育期和新近纪—第四纪坳陷发育期,为一典型地台-断陷-坳陷多层结构的复合盆地。盆地历经多次构造运动改造,古潜山发育,类型多样。在总结前人对古潜山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南黄海新近采集的二维地震剖面,对该地区古潜山类型进行了系统划分,并对典型古潜山的构造特征及生储盖匹配关系进行了初步描述。根据成因划分为剥蚀型潜山、拉张型潜山、挤压型潜山和复合型潜山四大类,每一类又可根据形态划分出剥蚀残丘型潜山、拉张翘倾断块型潜山、拉张断阶型潜山、拉张断垒型潜山、挤压褶皱型潜山、拱张褶皱型潜山和褶皱—断块复合型潜山等类型。南黄海盆地古潜山的发育具有分带性,按盆地中潜山的构造位置,分为凸起潜山带、陡坡潜山带、洼陷潜山带和缓坡潜山带,每一构造带发育了不同类型潜山。研究表明南黄海古生界和中生界古潜山数量众多,规模较大,是南黄海地区实现油气突破的一种重要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12.
根据2100余个钻孔资料,并结合大比例尺地形图、航片、卫片判读分析,以及野外实地考察和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岩相分析、14C测年,研究了莱州湾南岸平原浅埋古河道带的分布规律、埋藏和沉积特征、古河道的分期断代以及与海(咸)水入侵关系。该区在埋深60m内的浅埋古河道带,可分成弥河、潍河和白浪河3个系统,它们大都呈掌状、放射状分布,并与其所属河流的冲洪积扇范围相吻合。该区古河道的形成和发育与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该区有4期古河道发育,其中玉木旱冰期古河道和玉术主冰期古河道的砂层沉积粒度粗、连通性好、分布广,既是富水性强、水质好的淡水含水层,又是该区海(咸)水入侵的主要通道。控制在浅埋古河道带超采地下淡水,并在丰水季节利用其进行地下水回灌,是治理该区海(咸)水入侵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山东荣成沿岸晚第四纪埋藏冲积扇的沉积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钻孔资料表明,山东荣成沿海的第四纪地层中,全新世沙坝─泻湖沉积体系之下,大多埋藏着晚第四纪冲积扇,其中的粗粒沉积层常常是很好的含水层。鉴于沉积构造在钻孔中有时显示的并不明显,本文书以岩性及旋回性、粒度、分选、磨园度、矿物组成以及大型相序等方面讨论和识别埋藏冲积扇沉积物。荣成的埋藏冲积扇形成于晚第四纪低海面时期,分布于沿海丘陵坡麓直到滨海地带。目前,冲积扇的中、上部是淡水补给区,其中部或前缘以隔水层和上覆的海水或沙坝─泻湖体系隔开,使冲积扇中的淡水得以保存。充分认识埋藏冲积扇的沉积特征和标志,对于荣成沿海或与其条件类似的其他沿海地带的地下水勘探和开发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发育演化与天然气及CO2运聚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底辟是南海北部边缘西区莺歌海盆地颇具特色的地震地质异常体,具有低密、低速及高温高压特征,其发育演化及所伴生的热流体上侵活动与天然气及CO2运聚分布乃至富集成藏均密切相关。将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划分为"深埋型"(低幅度弱-中能量泥底辟)、"浅埋型"(高幅度中-强能量泥底辟)及"喷口型"(高幅度特强能量泥底辟)三大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晚期泥底辟及热流体活动不仅为浅层天然气及CO2运聚成藏提供了纵向的高速运移通道和运聚动力条件,促使深部天然气及CO2向浅层大量运移聚集,而且导致盆地具有烃源岩早熟、天然气运聚供大于散的晚期动平衡成藏,以及泥底辟热流体上侵活动控制天然气及CO2运聚规律之特点。  相似文献   

15.
南海西南部万安盆地构造圈闭样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区域构造地质、沉积地质和盆地演化历史的基础上,把万安盆地形成的构造圈闭闭划分为压缩、菜和剪切等三种基本构造样式,并对各类型构造样式及其成因机制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莱州湾南岸平原浅埋古河道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菜州湾海岸平原在埋深60m内的浅埋古河道带,可分弥河、潍河和白浪河3个系统,它们大都呈掌状、放射状分布,并与其所属诉冲洪积扇范围相吻合,该区古河道的形成和发育是新构造运动和古气候环境演变的结果。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该区有6期古河道发育,其中玉木早冰期古河道和玉木主冰期古河道的砂体沉积粒度粗、连通性好、分布广,即是富水性强、水质好的淡水含水层,又是该区海(咸)水入侵的主要通道,控制在线积粒度粗、连通  相似文献   

17.
南黄海陆架沙脊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文在对水深较大的滨外沙脊区钻孔、柱状样岩心详细观察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并对该区浅地震地层剖面和水下沙脊的卫片进行了解译,提出南黄海陆架沙脊最早的形成年代为距今4000年,而现代的潮流沙脊形成于距今2000年以来的最近时期,潮流沙脊是在海面稳定、强潮流发育和大量物质供给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潮流沙脊的沉积物主要来自黄河和淮河;现代滨外沙脊具有向西北方向迁移、纵向延伸长度不断萎缩的动态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大量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和分析,认为南海万安盆地发育有潜山披覆、基底张性断块、挤压背斜和骨牌式构造等4类典型构造样式,并形成背斜型和断块型两类主要的构造圈闭,构成了盆地内重要的油气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19.
渤海海底埋藏黄土及沿岸出露黄土的成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自60年代以来渤海海底的15个地质钻孔及最近的大量海上调查资料,在其他学者对渤海沿岸出露黄土各种特征详尽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渤海的陆架区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末期强劲的西北冬季风使出露的渤海海底部分发生沙漠化,在下风头形成黄土堆积。部分黄土被全新世海相层覆盖形成埋藏黄土,在辽东半岛、庙岛群岛及山东半岛沿岸则形成出露黄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