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华南大气热源和水汽汇的时间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1980-1986年的ECMWF资料以及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华南地区的大气热源及水汽汇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异常的联系。分析表明,7年平均的整层积分热源强度在夏半年较强,其中以6,8月最明显,冬季则较弱;辐射冷却在2-4月最显著;水汽汇在2-6月最强,8-10月次之,其他份较弱甚至为弱的水汽源。  相似文献   

2.
谭晶  王彰贵  黄荣辉  蔡怡 《海洋学报》2017,39(11):61-74
利用1951—2015年NOAA气候预测中心的SST扩展重建资料(ERSST V3b)、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我国160站月降水量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提供的各气压层的水平风速、垂直速度和比湿资料,研究了印度洋不同海温模态对两类厄尔尼诺事件与我国南方秋季降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东部型(中部型)厄尔尼诺年秋季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偏多(少),但当东部型厄尔尼诺与印度洋正偶极子同时发生年秋季,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偏多的程度显著提高;当中部型厄尔尼诺与印度洋正偶极子同时发生年秋季,我国西南地区降水转为偏多,其他南方地区降水仍然偏少;当中部型厄尔尼诺与印度洋一致增暖型海温同时发生年秋季,我国整个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偏少,且偏少的幅度要显著高于不考虑印度洋海温异常的情况。此外还对印度洋不同海温模态对两类厄尔尼诺事件与我国南方秋季降水关系的影响的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用MM5区域气候模式对1994年6月东亚季风进行了数值模拟。模式模拟的月平均环流和降水与实况相接近。1994年6月东亚季风活动十分异常,中国东南部的西南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出现了两次突变性的北跳,对此模式均做出阵产好的模拟。  相似文献   

4.
华南大气热源和水汽汇的时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980—1986年的ECMWF资料以及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华南地区的大气热源及水汽汇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异常的联系。分析表明,7年平均的整层积分热源强度在夏半年较强,其中以6,8月最明显,冬季则较弱;辐射冷却在2—4月最显著;水汽汇在2—6月最强,8—10月次之,其他月份较弱甚至为弱的水汽源。时空剖面反映出热源、水汽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从1月到4月初,大气中层及近地层为热源,而400hPa以下为水汽汇;从4月中开始,热源中心逐步抬升到中高层,强度增大,5—6月整个对流层为热源和水汽汇控制,水汽汇中心在低层;经过7月份减弱后,热源和水汽汇又开始增强并维持至9月初,随后,热源、水汽汇中心开始分别下、上移并趋向同层,强度减小。另外,降水显著偏多会伴随热源及水汽汇强度的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5.
东南极海冰异常与中国夏季洪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东南极(0-120°E)海冰净冰面积指数距平值的异常变化(1973-1989)分别与中国160个站夏季(5-8月)降水的耦合交叉领先及滞后48个月的相关强度时间序列和空间场的分布特征。发现东南极海冰变化异常与否和中国的降水有以下密切关系。1、在东南极海冰由夏过渡到冬半年的过渡季节3月份,海冰的迅速增长与中国5月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东南亚亚热带湿润气候雨区(IIa)^[3]有极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Hoskins所提出的惯性重力波不稳定判据:Ri<f/ζa,结合湿斜压大气的特点,对1996年6月29日02时发生在我国东部的一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下列特征:西南低空急流是降水得以产生所需水汽的载体;对流层下部深厚不稳定层结是对流性降水所必须的热力层结条件;该地区对流层下部满足Rise<f/ζa,6h后该地区惯性重力波不稳定增长。在充足水汽条件下,该地区发生暴雨。  相似文献   

7.
利用1951~1995年7~8月黄淮海流域43个站的月降水量及500hPa高度资料,采用功率谱以及主相关型与EOF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黄淮海历年7~8月降水异常的时空变化及其环流特征。主要结果为:黄淮海历年7~8月降水异常的多雨带分布存在着偏南型与偏北型,但7月两类雨型的多雨中心位置与8月不同。这两类多雨型与同期东亚500hPa高度距平中心分布存在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历年7月两类多雨型的交替变化,存在着2.6a和18a左右周期,而8月则存在着6~9a的周期。其7月的跃变发生在1980年附近,8月则发生在1965年附近。黄河下游80年代盛夏的少雨干旱与其跃变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近百年来长江中游网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放射性核素137Cs和210Pb精确计年,建立了长江中游原通江湖泊网湖近代沉积物年代序列。运用沉积物粒度指标分析了近100年来网湖沉积记录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近100多年来网湖沉积速率较大,平均约为0.56cm/a;沉积物粒度指标变化与流域降雨量、人类活动以及长江洪水密切相关,降水大的年份和大洪水时期沉积物粒径增大,分选性变差,峰态变宽。根据沉积物粒度指标特征,近100年来网湖沉积环境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20世纪50年代以前,湖泊沉积主要受降水和洪水等自然因素控制,沉积物粒度组合变化相对较小,在湖泊水动力条件变化时沉积物粒度指标出现明显的波动,反映了流域降水及长江洪水对湖泊沉积环境的影响。(2)20世纪50年代以后,湖泊沉积物平均粒径较大且分选性差,与流域强烈的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大量陆源碎屑进入湖泊有关,湖泊沉积粒度指标主要反映了流域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根据青岛市1951 ̄19978年逐日降水资料,分别计算了汛期(6 ̄9月)和年度相当暴雨日数与旱涝等级和总降水量的关系。得出:年度或者汛期蚶对汛期乃至年度降水多少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以相当暴雨日数来估算降水量可作为预测汛期及年度旱涝趋势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气象工作者一直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作为海-气相互作用中的重要研究课题。陈烈庭(1977)研究了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变化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黄嘉佑(1989)利用相关矩方法分析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我国夏季雨日之间的关系;魏风英等(1992)研究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等因子与长江流域夏季旱、涝之间的关系及各因子在旱、涝形成中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对我国降水有显著影响。 南海地处赤道西太平洋边缘,是低纬热带海域,它位于季风气流上游,是我国夏季降水的水汽和各种能量的重要源地之一,因此该海域海表面温度(简称海温)的变化与季风环流的相互作用可直接影响我国东部低纬地区的降水。罗绍华等(1985)曾作过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认为,南海前期海温变化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有密切关系,即前期海温偏暖时,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往往偏多,反之,前期海温变冷时,降水少。但是,由于上述研究是利用1951-1972年的资料,而且仅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海海温的相关分析,因而还不尽如人意。随着南海海温资料和我国降水资料的不断累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南海海温变异与我国降水的关系提供更好的条件,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南海前期各季海温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的降水关系,找出在海温影响下的降水分布特征及旱、涝出现规律,为长江中、下游和东南部地区旱、涝的长期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地面影响系统为主要依据 ,使用天气动力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 ,将1 983~ 2 0 0 0年 6~ 8月青岛地区的 4 0次暴雨分为气旋、台风和冷锋 3种类型。根据预报经验 ,选取相应的预报因子 ,建立 0 -1权重回归方程 ,用于预报青岛地区未来 2 4 h的暴雨。对于台风暴雨 ,认为来自低纬度洋面的东南 (或西南 )低空急流是水汽、涡度的输送通道 ,它向台风提供了形成暴雨所需的水汽和能量 ,因此把它列为起始场条件。因子选取了代表水汽、位势不稳定、能量及冷空气活动的物理因子。统计得出 :台风类暴雨方程的预报准确率为 96%。用该方程对1 975年 6~ 8月进行试报 ,没有出现空漏报现象 ,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分别从系统结构、系统程序设计、技术方法、预报流程和效果检验几个方面介绍了东营市夏季(6~9月)分县降水概率预报自动化系统。该系统简单、方便,客观性强、自动化程度高,适应目前预报业务技术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根据Г分布模式对青岛月降水量进行了拟合,并用Lawless最大似然法估计模式中的参数,对青岛地区8个台站6~8月降水总量分别进行了拟合,获得了参数的空间分布,并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计算了各级保证率的降水量分位数。  相似文献   

14.
海浪直接影响海上活动和航行安全,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对海浪核心参数之一波高预测至关重要。基于2015年7月~2022年6月山东小麦岛(36°N,120.6°E)站点实测的波高数据,利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长短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和支持向量机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三种机器学习模型对波高进行预测,并分析了瑞利参数的引入对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输入项引入瑞利参数后,对1 h和6 h波高预测提升效果有限,预测值与测试集的相关性提升不超过0.02,均方根误差的降低不超过0.01 m;在12h和24h的预测中,BPNN和LSTM模型预测结果相关性提升0.03~0.07,均方根误差降低0.02~0.03m,而SVR模型预测结果变化不显著。说明瑞利参数有助改善BPNN和LSTM模型中长期海浪预报。此外,特征扰动方法(机器学习中特征重要性的计算方法之一)验证了瑞利参数在波高预测中的重要性,瑞利参数的引入为波高的机器学习预...  相似文献   

15.
福建春季降水量场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0—2000年福建春季(2—4月)降水量场资料,分析了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得出的特征向量,以反映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了前三种分布型的时间系数与前期北半球500hPa、100hPa月高度距平场和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场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分布型分别找出了不同的前期预测信号,以此为预测因子,构建出福建春季降水量场短期气候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对2001、2002年福建春季降水量场进行试预测,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张林 《海洋预报》1993,10(2):40-50
本文以中国第六次南极考察队在长城站观测到的气象资料与历史资料对照分析,介绍了长城站的天气特征,如气旋的来源、移动规律,海雾的特点,降水情况,特别是夏季的降水情况。较详细地介绍了1990年长城站的天气状况。 总结了长城站气压、风、气温、云、日照、降水及蒸发等项目的观测工作。对关城站的天气预报工作也作了总结,特别是极地气旋的预报和各天气要素的预报方法。并以1990年1月16日营救遇暴风雪的考察队员预报为实例,介绍了一次成功的预报。  相似文献   

17.
根据树轮宽度指标重建了祁连山中部地区过去248a以来上年7月到当年6月降水总量的演变历史,解释方差为41.9%,发现降水有明显的干湿变化。重建序列表现出6个降水较多时期(高于多年平均值),它们是:1767—1781,1802—1814,1839-1859,1885-1915,1941-1955,1979-1991年;同时也存在7个降水较少时期(低于多年平均值),它们是:1755-1766,1782-1801,1815-1838,1860-1884,1916-1940,1956-1978,1992-1998年。与青海省历史记载的自然灾害进行对比,发现该地区或者附近地区历史记载的灾害年份在本文重建的降水量序列中均有所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反证了重建序列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于2017年4月至6月,沿南黄海35°N断面出现了罕见的绿潮、金潮和赤潮等有害藻华共发现象。本研究通过现场定时定速拖网等方法,对黄海35°N断面不同站位的大型漂浮藻类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对赤潮区浮游植物进行了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沿35°N断面的漂浮绿藻和马尾藻生物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4月下旬漂浮绿藻和马尾藻开始零星出现,5月下旬生物量和分布范围明显增加,在6月上旬达到最大,随后在6月下旬降低。漂浮绿藻和马尾藻的分布区域存在差异,120°30''—122°30''E为两者共同分布海域,向西以漂浮绿藻为主,向东则以马尾藻为主。分别于5月下旬和6月下旬在黄海35°N断面发现了1次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赤潮和1次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赤潮。基于现场获取的水文数据,本文对南黄海海域的环境条件及其对有害藻华分布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沿35°N断面共发的绿潮、金潮和赤潮现象表明黄海海域正面临严峻的海洋生态问题,通过对该海域赤潮、金潮和绿潮的长期观测,可望揭示这些藻华灾害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为针对性地开展有害藻华预报、预警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取全省25个代表站1960-1999年5-6月的降水资料和北半球500hPa,北太平洋海温的月平均资料为素材,首先标定降水的异常指数和异常年例,其次应用小波分析,自相关,功率谱和周期分析等方法揭示降水的演变规律。最后分析异常降水的500hPa环流背景和海温特征,所得结果可为我省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