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2年冬季飞机人工增雪从11月中旬开始,历时2个月,已于1993年1月9日圆满结束。在此期间共进行了7架次人工增雪作业。主要由于自然降雪条件有利,加上人工增雪也起了一定作用。到工作结束时,实施人工增雪作业的北疆沿天山一带,大部分地方的积雪深度在15cm以上,最大雪深超过25cm。冬季降雪情况  相似文献   

2.
北京冬季降雪云系存在丰富的可开发利用的云水资源。出于人工增雪研究和充分开发云水资源的需要,文中对北京2019年11月29日发生的年度首场降雪进行了观测,对其资料做了分析和中尺度数值模拟,研究了降雪过程的宏观特征、水凝物输送及降雪的微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影响本次北京降雪的是稳定性层状冷云云系,水凝物主要从北京区域的西边界和南边界输送到区域内,而从东边界和北边界流出,具有西向和南向分量的湿气流是降雪云系水物质的输送通道。降雪云中的水凝物基本全为冰晶和雪,有少量的云水,整层云系都含有非常丰富的水汽并且贯穿整个降雪时段。在冰面过饱和环境中,水汽凝华(Prds)是雪的主要增长过程;其次是云冰增长成雪(Prci)和云冰聚合成雪(Prai)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山东半岛冷流降雪的气候特征及其前兆信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成芳  周雪松  王业宏 《气象》2007,33(8):76-82
采用山东省近41年冬季逐日降雪资料和近25年历年11月的海温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及小波分析方法,对山东半岛冬季冷流降雪的时空分布特征、演变规律及其与前期11月渤海海温的关系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降雪分布与丘陵地形密切相关,主要集中在半岛的东北部,自东北向西南地区降雪量急剧减少;暴雪分布具有显著的中尺度特征;冷流降雪以12月最为显著;小波分析表明冷流降雪的主要周期为4年、7年和17年左右;11月渤海海温偏高时,降雪偏多的可能性较大,反之降雪则偏少。  相似文献   

4.
以乌鲁木齐冬季清雪工作需求为牵引,利用乌鲁木齐2006—2016年冬季(当年11月—翌年3月)逐日降雪量、积雪深度、气温和173 d降雪日的逐时降雪量资料,分析了近11年冬季各量级降雪的分布特征、降雪持续时间和降雪的日变化特征;对积雪深度和对应降雪量做线性拟合,得出二者比值大体为0.968 cm/mm。得出清雪预报服务的重点是:小雪的有无、降雪起止时间和累积降雪量、积雪深度的预报,难点是中雪、大雪特别是暴雪和对应的积雪深度的精细化预报。  相似文献   

5.
阿勒泰地区冬季降雪的集中度和集中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阿勒泰地区冬季台站降水资料,计算并分析了阿勒泰地区降雪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雪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能够定量表征降雪量在时空场上的非均一性。阿勒泰地区降雪平均集中度为0.27,平均集中期为第7.8候(12月上旬)。平均集中度和集中期空间分布不均匀,东部的降雪集中度和集中期较西部大。Morlet小波分析表明,阿勒泰地区降雪集中度和集中期存在各自的年际尺度周期变化。通过降雪量与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合成分析表明,多雪年集中度较少雪年偏小,集中期较少雪年偏早。  相似文献   

6.
近54年陕西两次冰雪灾害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川  梁生俊  周丽峰  姚静 《高原气象》2010,29(4):947-956
利用陕西过去54年96个测站降雪资料、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陕西省1955—2008年连阴雪天气气候特征和时空分布,对两次全省性强连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及动力、热力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与秋季连阴雨比较,结果表明:陕西54年间连阴雪天气强度及时空分布差异明显,2008年1月连阴雪天气为1955年以来陕西省最强连阴雪天气,1989年次之。强连阴雪天气发生时长波系统稳定少变,高空锋区、东西路冷空气、偏强偏北的副热带高压、稳定的南支槽是两次持续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200hPa西风急流演变对连阴雪天气发生、发展有指示意义。两次连阴雪天气期间水汽输送主要存在于对流层低层,副热带高压外围水汽输送带和偏东气流为主要水汽来源。连阴雪天气期间陕西省处于能量锋锋区中,不同于秋季连阴雨天气。强降雪天气过程发生与陕西夏、秋季强降水有相似的热力和动力学特点,但强度偏弱。提出了陕西冬季连阴雪天气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逐6 h FNL资料与十堰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7年2月丹江口市出现的两次不同相态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分析两次天气过程温度垂直层结的差异及产生原因。结果表明:降雪相态为纯雪时,温度垂直结构为冰晶层—冷层;降雪相态为冰粒时温度垂直结构为冰晶层—冷层—暖层—冷层;暖平流的厚度、强度与持续时间是造成纯雪与冰粒温度层结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文章研究关注了内蒙古冬季极端多雪气候事件的季节预测问题,在对大量降水观测资料、海温及大气环流场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历史上58a(1960—2017年)内蒙古冬季极端多雪和少雪气候事件样本,通过对大气环流场的对比分析发现极端多雪或少雪冬季环流场特征显著不同,分析后确定了影响内蒙古冬季降雪的主要环流系统,包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极涡、东亚大槽、环流E型及南方涛动等系统。同时,探索了对这些主要环流系统具有预测意义的来自海洋和大气场的预测信号,对预测信号关键区做了标准化定量提取,确定了预测信号综合指数分段判别阈值,给出了预测概念模型,取得了较好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张家口市崇礼1960-2014年逐日降水和天气现象资料,分析了雪季与冬奥会赛期(2月4-20日)的降雪特征。结果显示:崇礼最早降雪初日为10月13日,最迟降雪终日为4月30日,初、终雪日多年平均为11月2日和4月6日;雪季长度最长和最短分别为190 d和123 d,多年平均为156 d。雪季间最长连续无降雪时段多出现在12月末到1月下旬。冬奥会赛期前的11月上旬降雪日数少,但降雪量较大;此后各旬降雪日数、雪量差异不大。2月4-20日间平均4~5 d出现一次降雪,且主要为中小雪,出现大雪的概率极低。这些结果为冬奥会赛场充分利用降雪资源、制定赛事计划和赛事期间的气象条件预测及预报等保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昆明冬季降水相态识别判据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昆明气象站1952—2013年冬季的降水及天气现象资料,统计分析了昆明冬季降雪的气候特征。利用1980—2013年高空、地面资料,选取500 hPa温度、700 hPa温度、0℃层高度、500~700 hPa之间的位势厚度、地面日最低温度和日平均温度6个物理量,针对雨和雪的降水相态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降雪TS评分最高的原则确定物理量的阈值。对每个单一判据给予不同的权重,采用权重线性法设定降雪的综合判据,通过对6个物理量降雪判据进行不同的组合试验,并考虑到综合判据的业务化,最终选定700 hPa温度、500~700 hPa之间的位势厚度、地面日最低温度3个单一判据组合为综合判据,并用中尺度WRF模式对2014年的13次降水天气进行了降水相态判别检验,结果表明综合判据可为昆明冬季降水相态客观预报提供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洪盛茂 《气象》1995,21(10):9-13
分析了1985-1991年冬季雨雪的酸度及化学组份资料。结果表明,降雪的酸雪频率各年均有不同,但都比同季中降雨的酸雨频率低;降雪酸度也比降雨纸;降雪中弱酸性的酸雪出现次数最多,占总次数的4成;在酸雪中酸度值与电导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分析降雪的化学组份发现,降雪中SO4^2-含量越来越高,Cl^-含量呈下降趋势。阳离子中以NH4^+为主。  相似文献   

12.
<正>1引言冬季弱降雪过程的预报是否准确是目前影响伊春市冬季晴雨质量的主要因素,也是预报的难点所在。本文利用2006-2010年冬季相对湿度资料、高空资料和地面资料分析相对湿度和弱降雪的关系,发现相对湿度对冬季弱降雪有着很好的指示意义。高空为弱形势时,当850 hPa相对湿度≥80%,同时700hPa相对湿度≥70%时会产生0.1 mm以上降雪,当850 hPa相对湿度在70%-80%,700 hPa相对湿度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黑龙江省水资源短缺的现状,阐述了人工增雪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概述了国内外人工增雪的发展及现状,分析了人工增雪的气候特征以及黑龙江省开展冬季人工增雪的现实意义、现有基础及预期目标,从而提出研究开展冬季人工增雪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81—2020年贵州省降雪日数、初始日期、终止日期资料,分析了贵州降雪的气候特征,以及降雪日数与海拔高度、纬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 贵州降雪日数西北多、南少,大值中心位于贵州西北部;降雪日数整体偏少,呈逐渐减小的趋势,2012年为突变点,整体上降雪日数每10 a减少1.6 d。降雪从11月开始出现,持续到次年3月,主要集中在冬季;开始时间集中在08—10时和20—21时;降雪具有明显的间歇性特征,降雪天气过程中仅发生1次降雪的占全部降雪过程的48.1%,主要在贵州南部,持续3 d及以上的过程集中在贵州中北部。2) 降雪初始日期集中在12、1月,最早11月;终止日期集中在2、3月,最晚4月。贵州中北部开始降雪多为12月,终止降雪多为2月;南部初始多为1月,终止降雪多为1—2月。贵州中北部降雪期更长,开始到结束间隔约为60—129 d,而南部大部为40 d以下,全省平均54 d。3) 降雪日数随着海拔高度每升高100 m增加2.3 d,纬度每增加1°增加11.4 d。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04年12月21-23日一次发生在内蒙古西部大范围明显强降雪过程相关资料及同步进行的地面火箭人工增雪作业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关于火箭作业区下游雪量增加是由人工影响造成的可能性的解释,以期达到进一步提高地面火箭人工增雪作业中科技含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王广河  游来光 《气象》1989,15(3):15-19
本文根据1983年11月7日云物理专业考查飞机对乌鲁木齐冬季一次冷锋降水前期的云与降水微结构观测,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在冷锋降雪初始阶段,云具有多层结构,锋上存在一条宽约5km的云带,估计云带中的上升气流大于0.8m·s~(-1),具有窄对流云带的某些特征。冰晶初始形成于温度为-17℃的锋上云带顶部。在锋上与锋下存在两个过冷水区,据此判断在冷锋降雪前期具有人工增雪条件。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冬半年降雪初终日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7年降雪初始日期、终止日期以及降雪初、终日间天数资料,详细地分析了降雪初始日期、终止日期以及降雪初、终日间天数的时空分布及变化情况、突变和周期性特征。辽宁省降雪的初始日期主要集中在10、11月,终止日期主要在3、4月。降雪初始日期在近47年有所推迟;降雪终止日期明显提前,平均每10年提前2.2天。降雪初、终日间天数明显缩短,平均每10年减少3天。降雪的初始日期、终止日期以及降雪初、终日间天数均存在突变现象。降雪的初始日期、终止日期以及降雪初、终日间天数均存在2~6年的周期。气温与降雪初始日期和终止日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降雪的初始日期与同年10月和11月的平均最高气温相关关系最好,其次是10月和11月的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18.
对内蒙古冬季降雪与当年各季物理特征量之间进行了统计相关分析,得出冬季极涡面积指数小、强度指数大、位置偏东,全区降雪多;北半球副热带系统强.中西部雪多,东部则不利;中纬度欧亚纬向环流强,东北部和中部偏南地区雪多,大西洋欧洲为经向型环流或东亚槽强度弱时,西部雪多。前期副热带系统弱,对中部偏南地区到西部降雪有利,相反则对中部偏北到东部降言有利;极涡面积指数小、强度强,对中部偏北到东部降雪有利,相反对中部偏南地区到西部降雪有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春季、夏季环流特征的分析,找出影响乌盟地区冬季降雪的关键区,制作乌盟冬季降雪量多雪年和少雪年预报。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99—2014年11月至翌年3月安庆站逐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了安庆站不同降水相态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雨雪转换过程中影响系统的配置及转变,选取雨雪转换、降雪和冰粒(包括冻雨)3种天气现象,研究不同降水相态与特性层温度及厚度层结的关系。结果表明:1999—2014年安庆市固态降水集中出现在11月至翌年3月;有降水相态转换的过程中,将850hPa及以下各层温度与地面温度结合对降水相态转变的识别具有更好的效果,当T_(850hPa)≥-4℃、T_(925hPa)≥-4℃、T_(1000hPa)≥-1℃、T_(地面温度)≥1℃时可以判定降水相态为降雨,各层温度继续降低将出现雨转雪,直接降雪在以上指标的基础上需要850hPa的温度降至-6℃及以下;H_(850—700hPa)和H_(1000—850hPa)厚度层结雨雪转换的临界值分别为154dagpm、129dagpm,低于此值则为雪,反之为雨;0℃层高度也可以作为降水相态转换的指标之一,当0℃层高度下降至1000hPa左右时为雨转雪;降水过程中逆温层普遍存在,各种降水类型的区别在于冰粒(冻雨)在850—700hPa之间存在一个0℃以上的暖层,而降雪需要逆温层温度小于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