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它是用水稻品种进行水育秧、旱栽秧、中后期水管或旱直播的新的栽培技术。包括小苗直插、中苗早栽、匀水栽秧、旱栽、旱直播、旱地稻等六项技术。这套技术适用于因干旱、缺水出现的冬水倒旱田、水源不足的两季田、望天田、旱地等,也适合以杂粮为主食的山区、深丘区的中低山河谷旱地等分别采用。  相似文献   

2.
贵州夏旱对水稻、玉米产量影响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提出了作物夏旱度的计算公式和作物历史灾损量的估算方法,建立了夏旱对水稻、玉米产量影响评估模型.研究指出:(1)夏旱对贵州水稻、玉米的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以东地区;(2)伏旱的影响区域大于初夏旱;(3)干旱对水稻的影响区域大于玉米.  相似文献   

3.
胡世明  胡珀 《气象科技》2015,43(4):750-753
根据湖北江夏国家农业气象观测一级站在最近几年水稻观测中实际遇到的情况以及调查发现,直播水稻已形成不推而广的迅猛发展趋势,作为农业气象观测已不可回避地会遇到直播水稻的生育进程观测问题。由于种植方式的改变,大田植株分布形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仅以传统的移栽水稻制定的现行《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已无法处理好直播水稻的观测问题。为此,笔者依据《农业气象观测规范》,结合实际观测经验,分析直播水稻与移栽水稻的差异以及由此引出的新问题,提出了新的观测处理方法,以供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旱涝灾害及其对农作物产量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建国以来安徽省多种农业气象资料分析,采用Z指数方法建立安徽省旱涝灾害气候判别指标,分析安徽省旱涝灾害发生规律。结果表明:1961—2000年安徽省有13年偏涝、13年偏旱;分区域看,淮北旱多于涝,沿淮、江淮、江南旱涝相当,沿江、大别山区涝多于旱。通过水稻(一季稻)、小麦典型旱涝年灾损率与发育期间气象条件、旱涝程度的对比统计分析,建立了分区水稻、小麦旱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和指标。春季涝渍灾害是影响安徽省冬小麦产量的主要灾害,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危害程度远大于干旱,尤以4—5月发生的涝渍影响最严重,极重涝渍灾害的减产损失可达4成以上。同时重点研究了春季渍害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提出改进的涝渍强度指标Qw,并进一步综合分析作物的敏感性和区域脆弱性对灾损率的影响。对1961—2000年冬小麦灾损率进行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订正表明,订正后拟合误差平均值和差异变率都明显降低,灾损评估精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影响铜仁地区水稻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67-1996年铜仁地区近30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影响其水稻生产的几种主要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趋势及对其水稻生产的危害程度,得出: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旱灾,水灾危害相对较轻;80年代各种灾害性天气频敏发生,其中尤以夏旱对水稻生产危害最为严重,进入90年代,夏旱危害呈下降趋势,水涝危害呈上升趋势,倒春寒对水稻生产的危害相对对较小,并就此提出了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6.
汉中市水稻产量特征及气候要素对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1949—2010年汉中市水稻产量特征、气候产量与气候条件的相关性及气候变化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单产年际变化呈增一减一增趋势;气候产量年际波动较大,1970一1993年气候产量多为正值,1993年后负值年份明显增多;水稻生育期间7月日照、8月降水、5月温度、7月温度对产量的影响为负效应,5月降水、8月日照为正效应。5—9月的旱、涝程度与气候产量呈明显的负相关,旱、涝程度越重.产量减产越严重。增温对汉中水稻产量的影响是减产,因此气候变暖使水稻呈减产趋势。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铜仁地区夏旱发生的频率、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提出了防旱对策。  相似文献   

8.
1984年黄岩县气象站在县科委组织下与平田乡农科站合作,在海拨400米高的山地进行杂交稻(汕优6号)旱栽试验。旱栽播期分六期,从4月15日起每隔10天播一期。当年该乡668亩旱栽杂交稻获平均亩产858.5斤的收成,比蕃薯多142.1斤,高产地块亩产1414.4斤,增产显著。该成果已得浙江省气象局科技进步奖。现根据其观测资料分析杂交水稻旱栽的农业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9.
2002年江苏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2002年江苏省日照略少,降水量分布不均,淮河以南地区多持续阴雨,对夏熟作物危害重;淮北北部地区夏秋连旱使稻麦种植面积减少;全省台风、暴雨少。夏熟作物生长不断遭遇气象灾害,属减产气候年景。水稻全生育期间气象条件利大于弊,获得丰收。棉花生育期气象条件有利有弊,属于一般气候年型。  相似文献   

10.
徐卫红 《四川气象》2004,24(4):14-15
干旱是植物生长关键期内土壤有效水份供应不足的现象。眉山市为农业大市,以水稻生产为主,同时又是多种优质水果商品生产基地,因而夏旱的发生对本市的农业经济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本文着重分析夏旱这种气象灾害的气候规律和特点,并建立了长期预报模式,以此提高决策服务为目的。  相似文献   

11.
稻茬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茬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量试验于2008—2009年度在江苏省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宿迁点)进行,试验共设计4种播种方式和3个播种量水平,研究分析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量及气象条件对稻茬冬小麦生长发育、抗逆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方式和播种量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有显著影响,在生产实际中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播种方式,播种量水平以每亩20万株左右基本苗较理想。在粳稻收获较晚,冬小麦无法适期播种时,可以采取稻田套播方式,播种量要适当增加;籼稻腾茬早的,可以选择收获后7 d左右人工撒播或条播;在茬口和气候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水稻收获后2 d左右进行冬小麦播种。条播能更充分的利用光温水等气候资源。  相似文献   

12.
稻茬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量试验于2008—2009年度在江苏省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宿迁点)进行,试验共设计4种播种方式和3个播种量水平,研究分析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量及气象条件对稻茬冬小麦生长发育、抗逆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方式和播种量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有显著影响,在生产实际中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播种方式,播种量水平以每亩20万株左右基本苗较理想。在粳稻收获较晚,冬小麦无法适期播种时,可以采取稻田套播方式,播种量要适当增加;籼稻腾茬早的,可以选择收获后7 d左右人工撒播或条播;在茬口和气候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水稻收获后2 d左右进行冬小麦播种。条播能更充分的利用光温水等气候资源。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查江苏省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区农户和专家的投入产出,使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和IPCC推荐的温室气体估算方法评估比较了3种种植方式(人工插秧、机械插秧和直播)的水稻在麦稻轮作复种“两晚”模式(水稻晚收, 小麦晚播)下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水稻直播和机械插秧可以节省更多劳动力;农业机械燃油、施用化肥、稻田淹水等农作措施导致了大量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水稻种植方式为人工插秧的麦稻轮作模式能取得最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两晚”模式实施的关键是适时地利用近年来增加的农业气候资源。水稻人工插秧与麦稻“两晚”相配合的种植模式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较优选择。  相似文献   

14.
黄维  吴炫柯  刘梅  何燕  刘永裕 《气象科技》2021,49(6):975-982
利用1960—2019年广西8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气温资料,将研究时段分成前30年(P1:1960—1989年)和后30年(P2:1990—2019年)2个阶段,分析早稻安全播种期和安全移栽期、晚稻安全齐穗期和安全成熟期的年际变化规律,并通过比较P1和P2阶段不同保证率下各安全生产期的差异,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广西双季稻安全生产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早稻安全播种期和安全移栽期主要表现为提前变化趋势,晚稻安全齐穗期和安全成熟期主要表现为推迟变化趋势,全区80%和90%保证率安全播种期和安全移栽期平均提前2 d,80%和90%保证率安全齐穗期平均推迟2 d,80%和90%保证率安全成熟期平均推迟5 d和6 d。②安全生产期的变化特征空间差异性较大,桂东北安全播种期和安全移栽期提前天数最多,达6 d以上,百色那坡、靖西地区安全齐穗期推迟天数最多,达6 d以上,全区大部分地区安全成熟期推迟天数在6~10 d,空间差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小麦和水稻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利用河南省小麦和水稻的历史观测资料,结合DSSAT-CERES 小麦和ORYZA2000水稻模拟模型,分析和模拟河南省稻麦类作物在历史气候变化条件下发育期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冬小麦全育期长度呈缩短趋势,但播种-越冬天数平均每10年增加1.7天,开花到乳熟天数平均每10年增加2-4天,返青后各发育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前;水稻各发育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前,尤其是拔节期以前,分蘖前的发育期间隔天数以缩短为主,拔节后以延长为主。雨养小麦模拟产量和水氮增产潜力均呈减少趋势;随着播种期的提前,水稻减产趋势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稻麦类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和水稻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利用河南省小麦和水稻的历史观测资料,结合DSSAT-CERES小麦和ORYZA2000水稻模拟模型,分析和模拟河南省稻麦类作物在历史气候变化条件下生育期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冬小麦全生育期长度呈缩短趋势,但播种-越冬天数平均每10 a增加1.7 d,开花到乳熟天数平均每10 a增加2-4 d,返青后各生育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前;水稻各生育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前,尤其是拔节期以前,分蘖前的生育期间隔天数以缩短为主,拔节后以延长为主。雨养小麦模拟产量和水氮增产潜力均呈减少趋势;随着播种期的提前,水稻减产趋势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7.
分析双季稻抛秧栽培气候优势及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玉林市双季稻生育期的气候规律和栽培特性,按照80%保证率能有效避免早稻抛栽期的低温、春旱和晚稻寒露风等气象灾害的影响为指标,确定玉林市早、晚稻的最佳播种期和抛栽期,并介绍近几年开展双季稻播种期和抛栽期决策服务时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8.
苏仕华  祁德建 《气象科学》1999,19(3):304-308
本文通过武育粳3号的播期试验研究,利用生育期的试验资料,结合本地的温光资源,建立其温光模式,从中分析该品种有感温性强,感光性弱的特性,在本地区应采用稀播长秧龄等配套措施,确保在安全齐穗期内齐穗,达到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水稻干物质的数值模拟及类型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物质积累是水稻经济产量的基础,利用分斯播种资料,运用作物生长模拟方法,根据水稻主要种植区域的光温资料,作出水稻干物质积累的理论计算。通过对干物质积累值的时空规律分析和区划,为分析生物学产量形成的生态条件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1982—1983年四川盆地东南部7个水稻立体气候生态的分期播种试验的资料和三十多个县的水稻气候考察资料,根据农业气候学和水稻生态学原理,进行了区域总体性和综合性分析。在此工作中,着重揭示了盆地东南部立体气候生态特点,探讨了水稻低产的气象原因,提出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改变水稻低产面貌的途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