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巢清尘  巢纪平 《大气科学》2014,38(6):1029-1040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年鉴》(1951~2010年)最佳路径资料,分析影响我国和关键经济区热带气旋(TC)降水量、降水强度以及不同等级降水TC频数的气候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全国的TC总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幅度大,年际差异显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影响TC过程雨量年极值自1970年代开始缓慢上升,表明近年来TC引起的极端性降水存在增加的可能。全国范围内自1970年代开始,过程雨量大于250 mm的TC频数也在增加,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生极端性降水的TC频数并没有明显的增长。TC造成的24小时降水极值的气候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是1980年代全国范围内的24小时降水极值存在跃变。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日降水极值超过250 mm的TC频数自1980年代开始有缓慢增加趋势。全国范围、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内TC小时降雨量年极值呈现振荡的周期变化,而在年代际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江西五河流域降水与重大降水过程天气系统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通过对江西五大江河流域内的测站降水进行统计,分析了各流域的暴雨、连续大降水过程等降水气候特征;同时还对各个流域一些重大降水过程的天气系统进行普查,得出了一些统计事实。为今后制作流域预报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张芳华 《气象》2005,31(3):90-93
12月,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多或接近常年同期,但广东、海南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旱情持续。下旬,中东部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湖南、江西、浙江等地出现雪灾。月内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但气温起伏变化大,江南和华南的部分地区遭受冰(霜)冻危害。  相似文献   

4.
华南旱、涝年前汛期水汽输送特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常越  何金海  刘芸芸  梁萍 《高原气象》2006,25(6):1064-1070
利用卫星遥感反演的降水资料及中国74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根据定义的旱涝指数,划分了1957—2002年期间的华南旱涝年份。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别讨论华南前汛期4~6月、4月及6月的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4~6月、4月及6月水汽输送及其源地在华南前汛期涝年和旱年的不同特征。结果表明:影响华南的水汽输送环流在南海夏季风建立前后具有明显不同的气候特征,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应分为南海夏季风爆发前4月份至夏季风爆发与南海夏季风爆发至6月两个时段。来源于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变化和来自中国北方的水汽输送变化对华南降水异常有重要作用,而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的水汽输送变化对华南的降水异常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华南地区汛期极端降水的概率分布特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张婷  魏凤英 《气象学报》2009,67(3):442-451
利用1960-2005年华南地区71个测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南半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再分析资料,采用Le Page榆验、广义极值分布等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华南地区近46 a前汛期(4-6月)和后汛期(7-9月)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及概率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南半球澳大利亚高压和马斯克林高压强度指数与华南汛期暴雨日数间年代际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1992年华南地区降水发生了由减少趋势到增多趋势的突变,降水趋势发生突变后前汛期极端降水量和日极端降水强度有所下降,而后汛期则是显著增强.(2)华南汛期年平均日最大降水量、50 a一遇日最大降水量极值和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即前汛期的空间分布自南向北呈现"低-高-低"的分布趋势,后汛期呈现由沿海到内陆的"高-低"的分布趋势.(3)1992年发生突变后,前、后汛期年平均日最大降水量和年平均暴雨日数显著增加和减少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4)就年代际变化而言,南半球澳大利亚高压和马斯克林高压的强度变化是华南汛期降水异常的重要气候背景,即当两高压处在同时增强时期时,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处于偏少阶段,后汛期则处于偏多阶段.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气象异常年表”规定的统计项目,对广西近三十年(1961—1990年)气候极值进行了分析,得出气温、降水、日照等要素气候极值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日本气象研究所(MRI)参加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大气环流模式在高、中、低三种分辨率下的AMIP试验结果,评估了其对华南春雨气候态和年际变率的模拟能力,比较了不同分辨率的模拟结果。结果表明,三种不同水平分辨率(120 km、60 km和20 km)的模式均能再现北半球春季位于中国东南部的降水中心。相较于120 km模式,20 km模式能够更为合理地模拟出华南春雨位于南岭—武夷山脉的降水中心。水汽收支分析表明,60 km、20 km模式高估了水汽辐合,使得华南春雨的降水强度被高估。在年际变率方面,在三种分辨率下,模式均能较好地再现观测中El Ni?o衰减年春季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以及华南春雨降水正异常。较之120 km模式,60 km、20 km模式模拟的降水正异常的空间分布和强度更接近观测,原因是后者模拟的El Ni?o衰减年春季华南地区的水平水汽平流异常更接近观测。本研究表明,发展高分辨率气候模式是提高华南春雨的气候态和年际变率模拟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气候变化指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统计学方法对全国范围内160个测站1951-1996年的46年内气温、降水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年平均气温、降水的标准化距平场以及冷、暖季的气温、降水的标准化距平场,干旱指数等一系列表征气候变化的指标,以这些指标为基础得出气候增暖作用指数和气候极值性指数,并得出气候变化趋势是向着干和热的方向发展变化的。  相似文献   

9.
1983年我国南方冬末春初阴雨连绵,雨量较多(为常年平均值的几倍),给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造成一定影响,这里对2月20日至3月4日的一次较强阴雨过程加以分析。 一、雨情概况 这次过程不少测站过程降水量大于170毫米,有的竟达200毫米,个别测站日降水量达到大一暴雨程度(降水主要集中华南)。降水过程由四场雨组成:第一场出现在20—22日,降水中心在佛冈,最大日雨量为36毫  相似文献   

10.
华南汛期作为我国雨季爆发的第一阶段一直是预报与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其降水-云宏微观垂直特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双频星载雷达资料对强、弱降水三维探测进行优化,并补充对洋面降水的探测。借助这两方面优势,对华南对流性、层云性两类主要降水类型的垂直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降水反射率因子与降水粒子垂直分布、亮带特征与垂直分层降水贡献,对比华南陆地在回波顶高方面与南海洋面的异同,最后针对华南前后汛期的降水垂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1)对流性降水反射率因子快速增长区域主要发生在低层,层云性降水反射率因子快速增长区域位于亮带层附近。(2)当发生强降水时,对流性降水的粒子浓度并不是总高于层云性降水,但前者粒子半径大于后者;强层云性降水往往来自于大小均一的粒子聚集,并没有形成更大直径的液滴。(3)华南陆地回波顶高季节变化较南海洋面强烈,浅薄对流降水发生频率受季风影响从春至秋存在先增后减特征,深对流发生频率在夏季增幅显著。南海地区回波顶高虽无明显季节变化但在3 km和5.5 km存在明显的双峰特征。(4)前汛期对流性降水的高浓度、大尺度的粒子更利于向更高高度发展,而层云性降水粒子浓度及半径的垂直分布在华南前后汛期无明显差异。前后汛期回波顶高异同主要出现在广西中部,广东中部和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1.
采用年最大值法(AM)及超阈值峰量法(POT)分别构建基于0.5°×0.5°网格的全国地面日降水极值序列,建立基于广义极值分布(GEV)和广义帕累托分布(GPD)的降水极值统计模型,通过K-S检验评估模型拟合效果,研究全国日降水极值的统计规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提出适用于不同地区极端日降水的极值分布模型与阈值选取标准,结果表明:(1)POT序列比AM序列更符合降水极值序列的要求;(2)为便于比较并提高模型拟合效果,POT序列的阈值由百分位数法确定效果较好;(3)阈值方案优选结果在空间分布上与中国干湿区域的划分有很好的相关性,在湿润地区宜将第90~94百分位数作为阈值,在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宜将第94~97百分位数作为阈值,在干旱地区则使用第97~99百分位数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2.
河套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章利用巴彦淖尔市临河、磴口、杭后、五原、前旗5个测站1954—2010年共5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河套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平均值和月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根据统计结果探讨了气候平均值的变化、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还对河套地区四季开始的时间和每季的长度进行了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13.
徐敏 《气象》1989,15(2):33-36
1988年2—5月,我国北方大部地区降雨较多,黑龙江省春涝严重,但河北、山东两省的旱情较重;江南和华南的大部地区降水基本正常或偏多,但2月和3月中下旬,江南、华南出现低温阴雨天气;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大部降水偏少,湖南、湖北、云南等省曾出现不同程度的旱象;新疆、甘肃、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出现暴雨洪涝灾害。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低,3、4月份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北方出现了近10多年少见的大范围大风、浮尘及沙暴天气。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气象异常年表”规定的统计项目,对广西近三十年(1961—1990年)气候极值进行了分析,得出气温、降水、日照等要素气侯极值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
华南霾日和雾日的气候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伍红雨  杜尧东  何健  潘蔚娟 《气象》2011,37(5):607-614
利用华南192个测站1961-2008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计算气候趋势系数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华南年霾日、雾日的时空特征和变化.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广东西北部和广西东北部为多霾区,海南为极少霾区;华南有三个多雾区,分别位于海南中西部地区,两广的西北部地区.两广雾日呈...  相似文献   

16.
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线性矩精确求解极值降水统计特征值,为极值降水频率估计值的计算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主要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各站点的年最大日降雨量(Annual Maximum Precipitation,AMP)的均值和离差范围分别为92.79~130.28 mm和0.193~0.266;各站点的AMP分布都为右偏分布,即至少有一半以上的AMP值是小于平均值的,有少数的AMP值远大于平均值,且对平均值的影响较大;各站点的分布相对于正态分布而言,都属于尖峰厚尾.极值降水统计特征值的空间分布表明:大值主要分布在流域的西南山区和东部丘陵地带,即这些地方具有更多更强的AMP极值.极值降水统计参数不仅能够反映AMP的一般平均水平和年际AMP的波动情况,还能更好地掌握AMP的两端分布情况,特别是尾端的暴雨极值.因此分析极值降水统计参数可以给洪涝灾害提供很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热带气旋直接降水对中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基于RSMC台风最佳路径资料以及TRMM逐日降水资料,对1998—2013年间中国区域热带气旋(TC)直接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约54.2%的西北太平洋TC在中国陆地上产生了直接降水。TC直接降水对中国的影响范围较广,未变性TC的降水决定了全部TC降水的西界,而潜在变性TC的降水决定了全部TC降水的北界。自每年的4月开始,TC直接降水开始影响中国,以8月最为频繁,潜在变性TC的影响以9月为最。降水首日,全体TC以台风及以上强度为主,中心主要分布在30°N以南。未变性的TC强度较弱,降水面积大、降水强度强;而潜在变性TC则以台风(TY)及以上强度为主,其单个TC的平均降水面积和降水强度以热带低压(TD)及以下强度TC为最大。本文工作为TC在中国直接降水的气候特征以及TC变性前期降水分布特征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利用广义帕雷托分布拟合中国东部日极端降水的试验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进广义帕雷托分布拟合我国东部地区78个测站夏季(5~9月)逐日极端降水量.结果表明,不同门限值条件下的逐日降水量所拟合的降水极值概率分布均符合广义帕雷托分布,与其它极值分布如广义极值(下称GEV)分布模式相比,以GPD模式为最优.根据现代气候条件,分别计算了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的极端降水量分位数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两者基本一致,总体上都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方减小的趋势,且南北差异较大,南方的极端降水量值可能达到北方地区的两倍以上.此外,资料年份越长,拟合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9.
数值天气预报(NWP)过去几十年在热带气旋(TC)预报方面的最大进步是越来越准确的路径预报。对于登陆TC降水的预报,目前以数值模式为代表的技术手段预报能力还十分有限。围绕动力-统计结合之方法研究,初步发展了登陆热带气旋降水(LTP)预报的一种新方法:基于路径相似的登陆热带气旋降水之动力统计集合预报(LTP_DSEF)模型。该方法主要分为五步:TC路径预报、相似路径TC识别、其他特征相似性的判别、TC降水集合预报和最佳预报方案选择;涉及两个关键技术:TC降水分离的客观天气图分析法(OSAT)和TC路径相似面积指数(TSAI)。LTP DSEF模型对2012-2016年影响华南地区出现最大日降水量≥100 mm的21个TC的定量降水预报(QPF)试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对登陆TC过程降水的预报结果优于动力模式。登陆TC过程降水≥50 mm情况下,建模样本和独立样本平均TS评分均高于动力模式(EC、GFS、T639)相应的最好表现。对LTP_DSEF模型三个最佳方案的参数取值分析显示,起报时刻参数设定为最临近影响时刻即TC对陆地产生降水的前一天12:00 UTC、集合参数取最大值时预报效果稳定趋好。  相似文献   

20.
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小时降水和极端日降水(EXHP、EXDP)气候态及变化趋势的区域差异明显, 其中热带气旋(TC)的影响尚不明确。利用1975-2018年暖季台站小时降水(P)和热带气旋最佳路径等资料, 采用百分位法定义极端小时降水与极端日降水, 并将总降水(All)客观分为热带气旋降水与非热带气旋(nonTC)降水, 分析热带气旋对中国东部All-P、All-EXHP、All-EXDP的气候态和变化趋势以及极端小时降水随温度变化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 TC-P、TC-EXDP、TC-EXHP占其对应总降水之比均从东南和华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区域平均而言, TC-P占All-P之比与TC-EXHP占All-EXHP之比均约为11%, 而TC-EXDP占AllEXDP之比为15.8%;(2) 热带气旋和非热带气旋降水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差别较大, 热带气旋对长江流域东部总降水增多的贡献高达49%, 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降水趋势的空间分布; (3) TC-EXHP强度与温度的关系在约21℃发生改变, 且截然不同于nonTC-EXHP, 华南、东南沿海TC-EXHP强度随温度的变化率明显低于nonTCEXHP, 造成nonTC-EXHP和All-EXHP随温度变化率不同, 且在东南沿海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