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5 毫秒
1.
1952~2008年影响深圳市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统计分析1952~2008年对深圳造成风雨影响的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影响深圳的热带气旋在20世纪50~80年代处于高频次期,90年代以后处于低频次期。从突变检验结果来看,1993和2005年分别发生了突变。影响深圳的热带气旋年内变化呈现单峰型分布,其中8月份出现对深圳造成严重影响的热带气旋概率最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深圳市近30a来霾日UV法统计数据进行霾日分布特征分析,并结合1980~2007年深圳逐年国民经济指标统计数据,着重讨论了深圳市霾日与城市经济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90、00年代的初期至中期,是深圳霾日增长趋势最明显的两个阶段,月均霾日高值在12月至次年1月,达8d/月以上;低值在6~7月,达2d/月以下,随年代...  相似文献   

3.
1954—2004年珠江三角洲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珠江三角洲5个城市气象观测站 (广州、深圳、台山、惠州、高要) 的长期能见度观测资料, 采用累积百分率、Ridit分析法和烟幕/霾日频率3种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了1954—2004年珠江三角洲能见度变化趋势, 初步探讨了珠江三角洲大气环境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近50年来, 珠江三角洲城市能见度呈显著下降趋势。能见度的下降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 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80—90年代初进一步恶化, 90年代中期之后虽然能见度变化趋于平缓, 但能见度下降的趋势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珠江三角洲能见度与当地的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同时污染物的区域输送对西部下风向城市能见度也有很大影响。珠江三角洲能见度未得到有效改善的主要原因, 很可能是由于细粒子污染, 尤其是二次粒子前体物如SO2和NOX等的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按照不同的探测设备类型,对深圳超大城市气象探测体系,尤其是探测数据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作了梳理,结果发现:深圳的大量气象探测数据已经在多个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大大加深了对城市灾害性天气,城市气候以及大气环境规律、特征、机制的科学认识,有力促进了深圳气象业务和服务工作的发展。未来深圳将继续加强城市冠层探测体系研发,开展多源观测数据的在线融合并推进气象观测的社会化,更充分发挥深圳超大城市气象探测数据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基于自动站观测资料的深圳城市热岛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103个自动站气温观测资料,对深圳的城市热岛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1)高速的城市化进程造成自动站周边下垫面属性的变化,对气温造成了显著影响,这种影响即使是在仅仅10年内也表现得较为明显.2)由于深圳地处海滨,深圳的近地层气温分布是海陆作用叠加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结果.按照传统定义的深圳城市热岛,其空间分布在不同季...  相似文献   

6.
吴亚玲  李辉 《广东气象》2011,33(5):39-41
利用深圳市逐时降水和三防信息资料,运用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方法,借助2个内涝程度截然相反的“龙舟水”过程实例,对深圳市内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出深圳内涝既与气象因素有关,也与城市本身的排水能力、城市效应、遭遇天文高潮等方面相关.短时强降水或过程雨量偏大的降水可以直接引发深圳市内涝.  相似文献   

7.
2011年深圳人体舒适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深圳多个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采用考虑了气温、风速、相对湿度等要素的人体舒适度计算方案,计算了深圳地区的人体舒适度指数以及不同舒适等级天数,分析了城市地形地貌、路网密度和人口密度等因素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圳地区沿海比内陆舒适,全市全年舒适天数为7-9个月,夏季感觉热的天数约为2-3个月,冬季感觉冷的天数大部分地区为30 d左右。从不同地区人体舒适度指数的日变化特征来看,夏季比冬季更易受地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影响。地形地貌、海陆分布、城市规划等地理因素对人体舒适度均有一定影响,相关分析表明海拔高度、道路占地面积和人口密度与热-炎热日数呈对数关系。但在深圳的东部人口稀疏和道路占地较小地区也并非舒适宜人,也会出现较多炎热天气,这与该地区年平均风速相对微弱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由一个边题小镇发展成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由于市气象台处于城市的中心区,故其观测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观测环境的急剧改变,究竟气温、雨量等气象要素有何变化?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的热岛效应是否日趋明显?本文根据深圳市气象台(前身为宝安县气象站)1953~1992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记录作统计分析。l气温深圳年平均气温为22ZC,最高为23.4C(1991年),最低为21.5℃(1976年);年际差异较大。若以年代距平进行比较,则50~70年代均为负距平,80年代起为正距平;其中1986~1992年为十0.65C。日极端最高气温…  相似文献   

9.
利用线性拟合、小波分析、Mann-Kendall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五个城市(上海、无锡、杭州、湖州、嘉兴)近50年的逐日气温资料进行了倾向、周期、突变等特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上海升温速度最快,为0.73℃/10a,其它四个城市的气温增加率为0.23℃/10a.气候的长期变化还具有一定的突变性,五个城市的气温均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显著升高,90年代各城市的平均气温普遍比前40年高出约0.96℃.在95%的置信度下,五个城市的气温均呈现3~4年的准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0.
 根据惠州城市和乡村1961-2004年逐月平均气温资料,对比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惠州城市和乡村的气温变化。结果表明:城市和乡村年平均气温均表现为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1和0.13 ℃/10 a,其中冬季变暖最明显。城市气温的增温率和增温幅度都高于乡村,城市化、工业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温变化有重要影响,年和四季城市热岛效应的增温贡献率为28.9%~56.3%。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10 a与前34 a相比,城市年和四季热岛效应增温幅度平均为0.19~0.27 ℃,全球变暖效应增温幅度平均为0.17~0.73 ℃。城市热岛效应对1990年代城市气温突变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根据惠州城市和乡村1961-2004年逐月平均气温资料,对比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惠州城市和乡村的气温变化。结果表明:城市和乡村年平均气温均表现为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1和0.13 ℃/10 a,其中冬季变暖最明显。城市气温的增温率和增温幅度都高于乡村,城市化、工业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温变化有重要影响,年和四季城市热岛效应的增温贡献率为28.9%~56.3%。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10 a与前34 a相比,城市年和四季热岛效应增温幅度平均为0.19~0.27 ℃,全球变暖效应增温幅度平均为0.17~0.73 ℃。城市热岛效应对1990年代城市气温突变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对深圳气温变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均一性检验的深圳及其周围台站的地面温度资料和NCEP/DOEAMIP—ⅡReanalysis(R-2)再分析温度数据,通过鲁棒回归(M估计)对气温趋势进行拟合,分析了1967--2005年和1979—2005年两个时间段城市热岛效应对温度的影响,利用再分析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的差异估计了1979年以来城市化对气温增暖的贡献。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a里,深圳城市化对当地气温增暖贡献非常显著:1979年以来,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年平均气温增暖0.243℃·(10a)^-1,占深圳总体增暖的36.3%;与再分析资料对比得到的城市化对深圳年平均气温增暖的贡献达到0.315℃·(10a)^-1,大于分析观测资料得到的结果,占总体增暖的47.1%。说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导致深圳城市气候增暖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利用深圳蔡屋围处以及香港横澜岛处两处的历史资料对大甲岛实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常年代评估,将两处的资料进行对比得出更贴近大甲岛处的常年风资源状况.  相似文献   

14.
利用广东自动气象站、深圳梯度塔、气象卫星等资料,对1822号超强台风"山竹"影响期间深圳的大风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山竹"影响期间,深圳普遍出现了13级以上强风,沿海和高地12级及以上阵风持续长达13 h,强度和影响时间均为历史罕见;大风自东向西影响深圳,起风阶段的风速增大速率大于减弱阶段的风速减小速率;大风除了和"山竹"强度、登陆点、移动速度有关外,中高纬度地区的冷高压也是造成该次深圳强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利用深圳区域气象站10年降雨量等数据,分析了深圳降雨空间分布特点,以及不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下设计降雨量的分区差异。结果表明:受地形和不同季节降雨特点等因素影响,深圳年降雨量和暴雨日数均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强降雨极值和频次均存在随着降雨历时增加而东、西差异增大的情况,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予以考虑。在深圳利用近10年区域气象站数据统计计算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设计降雨量的关系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深圳不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下的设计降雨量均呈"东大西小"分布,同一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下,全市最大与最小设计降雨量的差值可达到全市平均设计降雨量的50%左右,各区平均设计降雨量最大均出现在大鹏新区,最小在光明区或南山区,最大和最小值相差在25%以上。不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下设计的降雨量的分布及各区统计数据可在深圳各区海绵城市建设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贾东奇  强连红 《黑龙江气象》2009,26(4):21-22,34
黑河是黑龙汀流域的一个边境贸易城市,没有重工业及化工业,所以城市温室气体排故对城市的气候环境影响也很小.我们对黑河城市开发过程和黑河气象站长期观测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整理,得出黑河城市开发对当地的气温、降水、冻土的影响.通过分析计算的数值可以看到黑河城市的大规模的开发引起区域内的年平均气温升高、年平均降水量的减少、冻土深度的降低.从黑河这个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以得出一个对现实有影响的结论,城市的开发和建设对气候的影响要大于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的影响.就是在城市建设和开发时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因素,尽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做到城市开发和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雾的气候变化看城市发展对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安徽省78个测站近半个世纪的资料分析了安徽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着重讨论了城市发展对雾的影响。安徽省雾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分布不均匀,以1980年为中心的10年是安徽年均雾日数最高的10年,以后呈减少趋势。根据两类城市年雾日数演变趋势,揭示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雾的影响不同。最近30年,城市雾的消散时间明显推后,平均持续时间增加,雾内能见度下降。1985年之后,全省平均雾日数和合肥地区北京时间8时雾内能见距离与全省煤耗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城市雾发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城市热岛加强和大气气溶胶粒子增多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利用郑州1951~2002年气温资料,统计了郑州市各级高温及闷热天气,并与邻近城市及"三大火炉"城市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郑州夏季平均气温演变呈增高趋势,增温幅度大于周边城市,尤其90年代以来高温闷热天气日明显增多,但闷热日数及闷热程度仍不及"三大火炉"城市.  相似文献   

19.
利用255m铁塔研究城市化对地面粗糙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素芹  刘彬贤  解以扬  边海 《气象》2008,34(1):54-58
利用天津255m气象塔近10年观测资料,采用风速梯度资料拟合对数风速廓线的方法,定量计算天津255m气象塔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随下垫面的改变情况.结果表明各方位的粗糙度存在明显差异,偏北方向的粗糙度大于偏南方向,但各方位粗糙度在总体是逐年递增趋势,个别年代减小与城市改造有关,粗糙度与城市建筑群高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同时利用冬季风廓线资料研究城市化对边界层风场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受下垫面影响近地面风向逐年趋于紊乱,平均风速呈逐年递减趋势,十年间城市冠层厚度增加10m,2005年城市冠层厚度在40~60m之间.  相似文献   

20.
研究热带气旋影响下广东省深圳地区的闪电特征及规律。利用2012—201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历史数据,筛选出2012—2019年距离深圳市国家气象基本站1 000 km内的热带气旋,按热带气旋强度等级进行分组。并利用同时期深圳地区闪电、温度观测数据,研究不同等级热带气旋在不同距离、方位角情况下,深圳地区的闪电特征。发现热带气旋影响下深圳地区闪电年际差异很大,一年中7月和8月深圳地区闪电活动最活跃。热带气旋对深圳地区闪电活动影响大的距离大多为400 km以外,即深圳处于热带气旋的外围雨带。总体上在台风季,TD、TS、STS较易引发深圳地区的闪电,尤其是当TS位于福建地区,距离深圳400~600 km时,极易给深圳地区带来闪电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深圳地区的防台减灾工作提供科技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