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广西喀斯特地区64个气象站1971-2017年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观测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作为干旱评价指标,分析该地区干旱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广西喀斯特地区年尺度干旱基本为2 a一遇,发生频率中部低、东西部高,以轻旱和中旱为主。秋旱发生频率最高,冬旱次之,春旱和夏旱发生频率较低,各季节干旱多以轻旱为主。其中,春旱3~4 a一遇,发生频率由西南向东北呈递减趋势;夏旱3~4 a一遇,发生频率由东向西呈减弱趋势;秋旱接近1 a一遇,发生频率中东部高于西部,该季节中旱、重旱和特旱发生频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冬旱1~2 a一遇,发生频率西北部较高,且由西向东呈递减趋势。1971-2017年,广西喀斯特地区冬旱、夏旱呈波动减弱趋势,春、秋旱呈增强趋势。在15~20 a时间尺度上,年和各季节的干旱存在明显的干湿循环,5 a以下小尺度干旱周期振荡更频繁。SPEI与土壤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利用SPEI可较客观反映该地区旱情。  相似文献   

2.
基于SPI的黔东南州近52a的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61—2012年黔东南州16站的逐月降水资料,从单站干旱SPI指数出发,分析了黔东南州52 a来年际干旱和季节性干旱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52 a间,年际干旱和季节性干旱呈上升趋势,干旱主要集中在1985—1989年和2001—2012年;2除冬旱以外,无论是年际干旱还是季节性干旱,干旱发生频率较高地区位于黔东南州中部以北地区,州南部年际干旱、春旱、夏旱和秋旱发生频率较低;3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发生干旱的频次最低,降水较少地区发生干旱的频次较高。  相似文献   

3.
广西区域干旱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广西区域的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和成因。取广西12个代表站1950—2005年各站逐年逐月的降雨量距平值来计算其干旱出现频率,按干旱轻、中、重的等级指标分析广西的区域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各地春旱的出现频率在39%~53%之间,夏旱出现的频率平均在37%~50%,秋旱出现的频率在46%~56%之间之间,冬旱的频率在46%~57%之间。广西的干旱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各季干旱最重的区域为:桂西的春旱最为严重、桂中的夏旱最为严重、桂西秋旱最为严重、桂中的冬旱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近30a黔西南州气象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黔西南州8个气象观测站近30 a(1981—2010年)降水资料、干旱灾情和历年气候整编资料,采用贵州省气象干旱标准中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分析方法和黔西南州气象干旱与降水量的关系,对黔西南州气象干旱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黔西南州气象干旱时间分布以秋旱和冬旱最多,春旱次之,夏旱最少,空间分布为北少南多。  相似文献   

5.
余优森 《气象》1984,10(4):34-35
甘肃省中部地区18个县位于陇西黄土高原,长期以来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平衡失调,农业生产广种薄收,低而不稳。本文仅从农业气候角度作一探讨。 一、中部地区的干旱气候特征 中部地区主要的农业气候特征是干旱,干旱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对农业生产危害重。根据干旱出现的时间,可分为春旱、春末初夏旱、伏旱、秋旱,以及交替出现的连旱等。统计各种干旱出现频率,春末初夏旱和春旱,分别占52—70%和48—57%;其次是伏、秋旱,  相似文献   

6.
该文利用红河州12个气象观测站1963-2012年逐月降水资料,应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全州气象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部多年平均气象干旱强度最强、干旱发生频率最高,中部和西部次之,南部干旱强度相对较弱但夏季出现干旱的频率较中部和北部高;轻旱出现的次数增加时中旱和重旱出现的频率就会降低,反之中旱和重旱出现的频率就会升高;局域性干旱多发时区域性干旱和全州性干旱出现的频率就会降低,反之区域性干旱和全州性干旱出现的次数就会增多;2000年以后干旱发生次数和干旱强度迅速增加、增强,每10 a中春、夏、秋、冬四季之内轻旱约出现19~20次、中旱约出现5~6次、重旱出现约1~2次、特旱极少出现,局域性干旱出现12~13次、区域性干旱出现8~9次,全州性干旱出现5~6次.  相似文献   

7.
干旱是安顺市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根据安顺市1980—2009年6个县站的30 a干旱历史资料,采用降水量距平方法统计分析得出干旱的时空分布特点是:夏旱和冬旱严重,春旱次之,秋旱较轻。最后,探讨了干旱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特别对8月夏旱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五种干旱指标在安徽省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五三  田红 《气象》2011,37(4):503-507
运用安徽省78个代表站1961-2008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累积频率法对五种干旱指标的阈值进行修正,用修正后干旱指标来分析安徽省干旱的年际变化、季节演变及空间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五种干旱指标按照干旱过程计算得到历年总干旱日数的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干旱日数较多的年份与安徽省历史典型大旱年记录非常吻合;Z指数和SPI指数无明显季节变化趋势,而Pa,MI和CI三种指标季节变化趋势明显且基本一致,安徽省秋旱最多,夏旱次之,冬、春旱相对较少;Z指数和SPI指数尤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Pa,MI和三种指标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呈现纬向空间分布,干旱频率自北向南递减;对于安徽干旱监测业务来说,五种干旱指标中CI指数为最优.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3—2021年江门市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和17个区域自动气象站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应用标准降水蒸发指数(SPEI)分析该区域干旱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近19年来,江门市干旱整体有不明显的湿润趋势,年发生频率为31.6%,平均站次比为38.4%,平均强度值为0.7,发生干旱时,以全域性轻旱为主。空间分布上,干旱发生的频率较高,但强度较低且以轻旱为主。全市存在一致变旱或变涝的特征,易出现全域性的干旱或洪涝。(2)江门市除了夏季有微弱的干旱趋势外,其他季节都呈湿润趋势,冬季最为明显。各个季节干旱发生的频率都较高,发生干旱时覆盖的范围也较大,且多数为全域性或区域性干旱。各个季节的干旱强度也比较接近,都以轻旱为主。年尺度SPEI在江门地区的适用性表现优秀,能准确识别出5个干旱过程,但季节尺度SPEI适用性表现一般,仅识别出3个干旱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利用化州近50年资料,用无透雨时段分析各季干旱的气候变化特征,并采用Morlet小波对降水量时间序列进行分析,以便研究各季干旱的时—频特征,找出化州干旱规律。分析表明,化州绝大多数年份均有干旱出现,出现频数由高到低的排序为冬旱、春旱、秋旱、夏旱。  相似文献   

11.
龚玺  朱蓉  李泽椿 《气象》2018,44(9):1160-1168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2009-2011年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河北黄骅市、江西湖口县和星子县开展的100 m铁塔大气湍流观测试验数据,分析不同下垫面、不同稳定度条件下地面到100 m的风切变指数变化情况,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1)内陆简单地形整体风切变指数α0.3的情况出现在稳定和非常稳定层结状态下,分层风切变指数α0.4的频率为2.95%;(2)沿海平坦地形大气层结越稳定,整体风切变指数α的高值出现频率越高,分层风切变指数α0.4的频率略高,为4.2%;(3)对于内陆湖复杂地形,星子地形更为复杂,大于0.3的整体风切变指数出现频率高,分层风切变指数α0.4的频率高达10%,而湖口大于0.3的整体风切变指数值出现频率略低,分层风切变指数α0.4的频率为3.37%。(4)按照风力发电机组设计要求中假设风切变指数α为0.2,一般会过高的估计轮毂高度的风速。  相似文献   

12.
利用DMTFM120雾滴谱仪(2-50μm)、VAISALAPWD22能见度仪和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对2016年11月3日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地区的一次浓雾天气进行了观测分析。这次浓雾过程主要由于夜间辐射降温形成,晴夜风速较弱,低空存在较强逆温,属于典型的辐射雾。观测表明,由于夜间长波辐射冷却作用的增强,温度迅速下降,雾滴浓度突增,导致能见度突降,出现了浓雾的爆发。这次浓雾过程的能见度最低为71m,相对湿度93%-99%;雾滴的平均浓度为89cm^-3,最小2cm^-3,最大403cm^-3;平均直径为3.9μm,最大直径13.5μm;平均含水量为0.0033gm^-3,最小含水量0.00002g·m^-3,最大含水量0.038g·m^-3。总体而言,这次过程雾滴浓度不高、含水量较低,各阶段的雾滴谱分布都偏向小滴一端,谱宽较窄,缺乏大滴,不利于向强浓雾发展。  相似文献   

13.
呼吸系统疾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有极大影响,其发生与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为探讨秦皇岛地区气象条件对儿童下呼吸道疾病的影响,预测就诊人数,为医疗气象服务提供新方法,利用秦皇岛地区2015-2016年儿童下呼吸道疾病就诊人数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分别使用逐步回归分析和BP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儿童下呼吸道疾病就诊人数预测模型,并对预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对儿童下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有显著影响,特别是阶段性天气变化与气候异常对就诊人数影响较大。就诊人数与气温及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气压、风速及前72 h气温变幅呈正相关关系,与气温相关性最好,与气压、平均相对湿度相关性次之。逐步回归法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2.75%、76.30%。2种预测模型中,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整体表现更为出色。  相似文献   

14.
不同材质墙体日光温室内气温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不同材质墙体日光温室内气温的演变规律,找出其增温保温差异,以便有针对地进行温室种植和管理,本文通过在复合异质墙体日光温室和土墙日光温室内设立不同梯度和不同方位的监测点,连续监测两座温室内气温的全天变化,并采用MATLAB技术,展现不同天气条件下两座日光温室内气温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1)晴天时,复合异质墙体日光温室内的升温和降温速率均较土墙日光温室大,阴天时,两座温室内的升温和降温速率基本相等,复合异质墙体日光温室较土墙日光温室有较强的增温保温性能;(2)复合异质墙体日光温室内的气温较同时刻土墙日光温室内气温高,晴天时,复合异质墙体日光温室内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比土墙日光温室内分别高3.0~8.0℃和1.0℃,阴天时则分别高2.0~3.0℃和3.0℃。  相似文献   

15.
近40年京津冀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占江  杨鹏 《气象科技》2018,46(6):1180-1187
为了研究京津冀地区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在京津冀地区200多个气象站中选择资料序列完整且具有较长时间序列、测站环境评分都在70分以上(按照中国气象局对测站探测环境评分标准评分)、均匀分布的87个气象站,利用1970—2013年京津冀地区87个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以及其他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完全相关系数法,分析近44年来京津冀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44年来,京津冀地区年、季蒸发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全年蒸发量减少速率由大到小分别为:山前平原区太行山区冀东平原区燕山丘陵区冀北高原区(蒸发速率由北向南逐渐增大);四季中下降速率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分析蒸发量与影响因子的完全相关系数发现,气温日较差、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是影响京津冀地区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主要因子,在平原地区,平均风速是主导因子;在山区和高原地区,日照时数是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6.
利用河北省及周边73个台站1961—2010年春季、秋季降水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应用SVD等多种统计方法探讨了河北春秋季降水异常变化及其与对流层中低层环流的可能联系.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春秋季降水异常存在全省一致和南—北相反两种模态.春季,当500 hPa平均高度场上东西伯利亚海出现负异常,我国东北地区到日本海为正异常时,河北春季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石家庄表现最明显);反之,河北春季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秋季,当欧洲的西北部500 hPa平均高度场为负异常时,河北大部秋季降水偏少(中部表现最明显);反之,河北秋季降水偏多.春秋季干旱的出现与贝加尔湖阻高(或高脊)及东亚大槽偏强有关.850 hPa偏南风减弱是导致春秋季干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利用河北省及周边73个台站1961-2010年夏季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太平洋海温资料,应用SVD等多种统计方法探讨了河北夏季降水异常变化及其与环流和同期及前期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可能联系.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夏季降水异常存在全省一致和东北-西南相反两种模态;夏季欧亚地区500 hPa高度场表现为从西到东的负、正、负、正的遥相关型时,河北降水偏多,最明显的区域主要位于河北省的东部;夏季东北部多雨、其他地区(保定、邢台和衡水)干旱与北太平洋SSTA的PDO正位相、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的El Niño位相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最大协方差分析(MCA)的诊断显示,前期冬季北太平洋SSTA类似PDO正位相且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出现El Niño型态,对河北省夏季多雨(尤其是东北部地区)的预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夏季850 hPa上在我国东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偏北(南)风距平,不(有)利于南方暖湿水汽向北的输送,是造成河北夏季降水异常少(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渤海海冰冰厚热力增长特征实验的个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识渤海海冰冰厚热力增长特征,是开发利用海冰资源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2005年1月12日-27日在辽东湾鲅鱼圈和渤海湾黄骅海冰现场实验个例研究得出:鲅鱼圈的累积冰厚平均日增量1.33 em/d,平均冰厚日变化为3 cm;黄骅的累计冰厚平均日增量为0.54 cm/d,平均冰厚变化22.3 cm;冰厚从0 cm增长到10 cm所需的时间为鲅鱼圈5 d左右,黄骅10 d左右;冰厚日变化与日平均气温和日平均冰温与之间相关性显著,但冰厚对气温和冰温降低的反应有一定的滞后性;当环境温度持续下降时,累积冰厚与累积气温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当环境温度上升时,累积冰厚与累积气温之间相关性逆转.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雷电灾害易损性综合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角度出发,利用河北省11个气象台站1971—2000年雷暴日资料和2003—2009年雷电灾害数据,结合河北省的经济和人口密度特征,选取雷击大地密度、雷电灾害频数、经济易损模数、生命易损模数4个指标,采用灾后分析法对河北省雷电灾害易损性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唐山、保定、秦皇岛为高易损区,邢台、衡水、廊坊、张家口、石家庄为较高易损区,承德为中易损区,沧州、邯郸为低易损区。初步形成了各地易损性结构和河北省雷灾易损度区划,绘制了河北省雷电灾害易损度区划图,为河北省各级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防御雷电灾害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45年来河北省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高霞  王宏  于成文  戴新刚  史丽红 《气象》2009,35(7):10-15
利用河北省1961-2005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通用的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近45年河北省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全省平均年最大日降水量呈下降趋势,1980年为由多向少的转折点;强降水日数和暴雨日数变化不大,但南部平原地区一般减少,北部山地区域多有增加,暴雨日数和强度在1990年代中后期显著增加;降水日数有较明显减少,南部和东南部平原减少更显著;降水日数的减少主要是中、小雨(雪)日数减少造成的.这些结果说明,河北省强降水日数和暴雨日数在降水日数中的比重有增大趋势,强降水量和暴雨降水量在总降水量中的比重可能增加了.这种相对增加趋势主要发生在1990年代中期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