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对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建设基本内涵及意义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阐述了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效应。为了减少土地整理带来的负效应,提出了加强土地整理规划的景观生态设计、强化土地整理资金筹措的市场机制、加强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加强土地整理施工的生态设计、完善土地整理项目的管理制度等5项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2.
事实表明,新疆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热点和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新疆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通过学习有关著作和文献[1~3]并结合自己的有关科研成果[4],现介绍一些情况,谈几点看法,供领导决策参考。1新疆生态环境系统的基本特征“生态环境”:特指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人类所直接和间接依赖的自然资源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它是一个系统,组成新疆生态环境系统的“元素”有大气、气候、水、土地、森林、草地、湖泊、生物等。1.1新疆是典型的干旱地区,水资源处于生态环境系统的核心地位1.1…  相似文献   

3.
文中基于2002、2007、2013和2018年Landsat遥感数据,采用支持向量机法提取了萍乡市的土地利用信息,通过提取绿度指标、干度指标、湿度指标和热度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萍乡市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了2002—2018年萍乡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情况.结果表明:1)2002—2018年建设用地持续增多,水域、林地和耕地先减后增,总体呈减少态势;草地先增后减,总体呈增加态势;未利用地先减后增,总体呈增加态势.2)2002—2018年萍乡市的生态环境以"一般"和"良好"为主,各区县的生态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性.3)林地、草地和水域位置的生态环境相对偏好,而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位置的生态环境相对偏差.  相似文献   

4.
自然规律是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改变和资源的缺乏提醒人们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建设生态环境,否则生态环境恶化了,不但要使土地减少,资源匮乏,而且要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甚至使人们的生存环境也伴随着环境的恶化而丧失。近50年来,巴林右旗十分注重发展农牧业产业,在区域农牧业经济得到短期持续发展,但是,伴随着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大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的恶劣变化,生态大环境的恶化又成了制约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周陆生 《青海气象》2001,(2):2-13,31
以青海省21世纪的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为主题,广泛收集了中国,中国西部、青藏高原、青海省相关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已有成果的系统整理、归纳和对比分析,在回顾过去的基础上,对本省21世纪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江河、湖泊、土地荒漠化、生物及气象灾害的可能影响作了较为全面的展望,这些初步结果虽然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但在当前形势下,仍然部分满足了本省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长期规划对这一领域的需求;同时,也为本省短期的气候预测业务,提供了有用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遵循气候规律 建设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俊铭 《贵州气象》2000,24(5):31-35
贵州省委、省政府在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展战略中,确定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为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生态环境建设涉及面很广,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协作和综合研究,气候与生态环境建设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密切关系,在分析喀喀期特生态特点和阐述气候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盘锦地区近 40a的气候资料统计分析 ,探讨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寻求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内陆干旱区生态环境系统与气候系统关系的分析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陆干旱区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近期变化及其成因,生态环境系统与气候系统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论述了气象与生态环境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气象部门在拓展生态环境领域工作中进行顶层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前期对南疆内陆极干旱区生态环境基本态势、近期变化与成因分析的工作基础上,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建设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认识和应对分析,指出气象科技、气象工作在生态环境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工作空间。  相似文献   

10.
青海高原生态环境演变特征及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泛收集和整理青海省荒漠化、水资源、草地资源等典型生态环境因子资料基础上,对青海高原典型生态环境演变特征进行了基础性的分析。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驱动下,近几十年中处于高海拔脆弱生境中的青海高原已出现了明显地生态环境退化现象,青海高原气候异常事件频繁、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冰川萎缩、湖泊水位下降和河流流量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揭示了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恶化相互关系的机制,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青海生态环境演变态势。以配合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为青海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河南夏季高温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500 hPa环流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河南省40个代表站1961-2005年夏季≥35℃高温日数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典型场基本能反映河南夏季高温日数分布的主要特征,前3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5%.据此,得出河南夏季≥35℃高温日数的时空分布类型为全省一致型、西北至东南差异型和西南至东北差异型.第一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序列的变化幅度最大,第二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序列的变化幅度比前一个时间序列要小.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演变显示,河南夏季高温日数平均呈减少趋势,且存在2~4 a、8~14 a的周期变化,目前河南夏季高温日数正处于偏多状态中.应用逐日20时500 hPa ECMWF北半球格点资料,对1991-2005年河南典型的大面积持续高温下的环流形势进行普查、分类,分别求各种类型下的环流平均场,从而得到河南省高温的两种环流型,即贝加尔湖高压型和副热带高压型.  相似文献   

12.
以江西气象工作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例,从准确把握气象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入手,全面阐述了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机制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江西省如何在气象灾害应急、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气象、生态安全气象、国土资源、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探索建立气象保障机制的情况,并提出江西省在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和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进程中,应进一步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机制建设,并形成有效运行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主体地位和企业承担的环境责任,通过对生态补偿的涵义和政策范围进行分析,明确了生态补偿与排污费、资源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完善企业履行生态补偿责任的政策框架、搭建企业履行生态补偿责任的职能体系及创新企业履行生态补偿责任执行形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1978-2013年三北(东北、西北、华北)防护林建设区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变化与植被生态质量的相互关系,以及1961-2013年我国主要草原区气象要素变化与草原生产力的相互关系,指出2000年以来北方降水增多导致三北防护林地区植被生态质量持续好转,且2000年以来在降水增加、生态工程实施的情况下,北方草原生态恶化的局面有所改变。进一步根据RCPs排放情景和预估的我国未来气候变化,指出未来30~60年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利于巩固和扩大三北防护林和草原生态建设成果,缩短生态恢复的时间;但气候增暖会增加森林和草原火灾及病虫害的发生范围和频率。在对策上,指出应充分利用北方气候暖湿化的正效应,加快三北防护林建设和北方草原生态恢复;同时加强防护林和草原适应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报告表明,全球变暖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气候变化的总体效应为弊大于利;人类必须通过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的负面效应.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要素如何变化,相关生态现象与生态过程机制如何,生态问题及其机制如何,均需要全面监测及综合评价才可能通过构建模型、建立基准进行风险预警.这也是目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及维护生态稳定性的客观需要.生态要素影响并制约着区域气候特征,而特定气候也不同程度地反馈于生态过程,产生不同的生态效果,这些问题的本质就是生态气象耦合关系问题.生态气象就是在生态学及气象学交叉与融合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学科,并结合相关学科及遥感等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学科内涵.未来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及预警将全面展开,生态科学研究与气象业务服务也将紧密融合,生态气象评估方法趋于规范化与标准化,"互联网+"理念将促进"生态物联网"与生态气象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本研究对于美丽中国及生态文明建设(ECC)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主体地位和企业承担的环境责任,通过对生态补偿的涵义和政策范围进行分析,明确了生态补偿与排污费、资源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完善企业履行生态补偿责任的政策框架、搭建企业履行生态补偿责任的职能体系及创新企业履行生态补偿责任执行形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针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科学内涵、国内外研究现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深入分析,提出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中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指标选择和评价结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制定科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涵盖山、水、林、田、气等5个方面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不同等级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具有简单明了、客观易得、计算方便等特点。以2014年吉林省为例进行了试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一致,可将此评价结果列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治理。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南召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是制定科学管护措施和保障退耕还林工程有效运转,以及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制定和调整的关键之一。以河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典型地区南召县为研究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充分考虑退耕还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效益,以及指标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前提下,构建了南召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对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影响较为密切的11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针对各个评价指标分别采用影子工程法、等效替代法等方法评估了南召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理论生态价值。通过计算,南召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理论生态总价值865.47万元,其中涵养水源价值601.63万元,改良土壤价值7.92万元,净化空气价值24.13万元,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194.94万元,经济产出价值36.85万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和为828.62万元,约占总价值的95.74%;年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13741元/(hm2·a),略高于谢高地等2008年的研究结果。根据南召县退耕还林工程现状及相关调查研究结果,为保障退耕还林工程的各项效益,提出应明确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建设中的定位,增强配套措施实施力度和加强效益监测与档案管理三条建议。今后应加强基于林木生长发育规律、资金利率变动等的动态生态效益评估,以期为退耕补偿标准的修订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夏季川渝高温干旱的生态气象监测与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毛留喜  钱拴  侯英雨  李朝生 《气象》2007,33(3):83-88
为了客观定量地监测与评估2006年夏季发生在我国川渝地区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利用所创建的基于植被第一性生产力(NPP)估算的生态气象评价指数(EMI)模型,计算分析了6-8月川渝地区的生态气象评价指数及其等级。结果表明,川渝地区生态气象评价指数较常年同期偏低,其中四川33%、重庆43%的地区生态气象等级较差或很差。两地6月与8月生态气象等级较差的范围大,7月较小。各生态系统中,城镇等生态气象等级很差;农田、草灌等明显偏差;林地生态气象等级正常稍差。干旱造成的生态影响多数是可逆的,气象条件得到改善后可以恢复。因此,应采取适当措施恢复各类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