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累积距平和一元线性趋势分析法,对兴义市近47a的气温和降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在1961-1967年为上升,是变暖期,1968-1985年累积距平为下降,是变冷期,1997-2007年是变暖期。冬季的气温变化较大,对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贡献最大,尤其是2001年以来连续7a的偏暖年,冬季的增温非常明显。兴义市1961—1978年年降雨量变化相对较为平稳,1979-1986年为降雨量增加时期,1987-1989年为降雨减少年,1990-1997年降雨增加时期,经过1998-2003年的波动后,2004-2007年为降雨减少年。近47a来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变化较为平稳,主要是四季的变化较大,冬季以0.146℃/10a增暖,春季以0.165℃/10a趋势变冷,夏秋变化不大。夏季降雨量以27.403mm/10a的趋势增加,冬季降雨量无明显变化,春季降雨量以12.584mm/10a的趋势减少,而秋季则以17.71mm/10a的趋势减少。  相似文献   

2.
邢台市气温日较差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54—2011年邢台市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对邢台市气温日较差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58a来,邢台市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0.9℃,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速率为-0.683℃/lOa;四季平均气温日较差中,春季最大,夏季最小,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冬季下降幅度最大,夏季最小;1—12月气温日较差中,5月最大,8月最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1月气温日较差下降幅度最大。(2)年气温日较差在近58a存在15a的低频振荡周期和4~7a的高频振荡周期,并在1972、1981、1995年发生突变,在突变点前后,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均表现为增加珲仃减少趋势,且年气温日较差在突变年呈阶梯下降趋势。(3)最低、最高气温非对称的变化是气温日较差下降的直接原因。另外,年气温日较差与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呈显著正相关,与总云量、水汽压呈显著负相关,与降水量几乎不相关。邢台市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小,对各类作物的产量、品质有不利影响,但冬季气温日较差的下降减少了果树冻害发生。  相似文献   

3.
主要利用1961—2017年近57a的平均气温的观测资料,通过常规的线性趋势法对气温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格尔木地区近57a平均气温呈显著增暖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594℃/10a;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52℃/10a、0.401℃/10a、0.659℃/10a,、0.865℃/10a;从20世纪60—21世纪以来年平均气温和四季平均气温均呈增暖趋势,尤其是1997年以来增暖显著。  相似文献   

4.
近30年甘肃省气温时空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ArcGIS Analyst平台,采用协同克里格(CoKriging)插值方法,对1979—2008年甘肃省旬平均气温进行了空间插值,得到1km×1km各旬的平均气温表面数据。第36旬气温插值结果的平均误差、均方根误差、平均标准差、标准化平均误差和均方根标准差的平均分别为-0.00046,1.998,1.809,0.0035和1.087℃。利用插值计算结果和气象站观测数据,分析了旬、月和年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空间上东南部地区的气温变异较小,其他地区的变异较大;时间上第23-24旬、第24-26旬、第25-27旬、第33-35旬和第34-36旬的平均气温呈平稳下降趋势,第4-6旬、第5-7旬、第6-8旬、第7-9旬和第8-10旬的平均气温呈平稳上升趋势,7月气温呈不显著下降趋势,3,5和10月的平均气温略呈上升趋势。1979—2008年甘肃省的年平均气温为8.05℃,3年滑动平均最低气温(1983—1985年)为7.13℃,最高气温(2005—2007年)为8.82℃,气温上升趋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1961~2014年肇庆市6个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年平均气温、季平均气温、年最高气温和年最低气温等气候要素作了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近54a来肇庆市6个区域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速率最高为广宁县,0.24℃.(10a)-1,最低为怀集县,0.11℃.(10a)-1;季平均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秋季,其次为冬季,变化幅度最小为夏季;年最高气温除怀集县呈下降趋势,其余5个区域均呈上升趋势,而年最低气温6个区域均呈显著上升趋势;肇庆市气候变暖主要是由秋季和冬季的升温增暖造成的;近54a来封开县发生两次气温突变,其余地区在80到90年代先后发生增温性突变;周期分析显示,肇庆市年平均气温均具有30a、12a、8a和5a的周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利用乌鲁木齐-昌吉地区3个城市气象站和3个郊区气象站1976-2008年的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及周边城市发展的热岛效应。结果表明,33年来乌鲁木齐-昌吉地区城市化对城市地面平均气温具有显著影响,气温随年代递增率城市大于农村,城市和郊区年平均气温递增率分别为0.79和0.38℃.(10a)-1;城市气温的极端性趋于弱化,近33年地面气温递增的最主要表现是城市平均最低气温明显上升,城市和郊区年平均最低气温的递增率分别为1.12和0.41℃.(10a)-1;城市气温日较差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郊区却略呈上升趋势;城市寒冷日数减少的趋势大于农村,城市采暖季最低气温随年代的递增趋势最为显著,采暖季城市和农村平均最低气温的递增率分别是1.46和0.57℃.(10a)-1;年平均热岛强度递增率为0.71℃.(10a)-1,冬季为1.06℃.(10a)-1,秋、春和夏季分别为0.63,0.57和0.46℃.(10a)-1。热岛强度夜间强、白天弱,02:00,08:00,14:00和20:00的平均热岛强度分别为2.9,2.9,0.0和3.0℃,其中02:00和08:00热岛强度递增率分别是1.17和1.13℃.(10a)-1,20:00为0.70℃.(10a)-1,冬季没有逆温的状况下,市区高温区与繁华区相吻合,城区中心的温度比郊区高3~4℃。  相似文献   

7.
根据珠海站1962-2010年逐日地面气温观测数据与1979-2010年NCEP/NCAR R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珠海市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的年和四季变化特征,探讨城市化对珠海气温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49年珠海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增温趋势,增温率分别为0.14℃/10a、0.22℃/10a、0.12℃/10a.城市化及土地利用类型改变使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增暖0.16℃/10a、0.10℃/10a、0.15℃/10a,对观测气温增暖的贡献分别为46.0%、27.6%、46.1%;四季变化中以冬季和春季较显著.  相似文献   

8.
运用一元回归分析、Mann-Kendall和R/S方法,对1960—2009年汉中市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汉中市年平均气温以0.14℃/10 a的速率升高,并在1997年发生增温突变,其Hurst值为0.94,表明未来气温的变化与过去50 a有较强的持续性,仍将呈现上升趋势。汉中市年降水量以-28.45 mm/10 a的速率显著减少,呈波动变化,突变不显著,其Hurst值为0.75,说明汉中市降水量减少的趋势还将继续;日照时数在过去50 a呈减少趋势,减少率为-56.42 h/10 a,并在1979—1980年发生突变,其Hurst值为0.91,说明汉中市未来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与过去一致,仍将持续减少。  相似文献   

9.
利用黄石市气象台1954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共60a的地面观测资料,选取逐日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做为研究对象,采用气候趋势分析、相关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黄石市极值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54-2013黄石市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年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对于近60a黄石市年平均气温的升高,年平均最低气温的贡献是主要的;(2)近60a黄石市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极端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显著,1984-2013年极端最低气温的升高是造成近60年极端最低气温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3)近60a黄石市年最大日较差呈波动下降的趋势,但不显著,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速度,极端最低气温的上升速度明显大于极端最高气温的上升速度,这造成了气温日较差的不断减小;(4)近60a黄石市气温(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的显著升高,与最高气温出现在20℃以上的天数增加和出现在20℃以下的天数减少有关,与最低气温出现在10℃以上的天数增加和出现在10℃以下的天数减少有关,其中T0℃的高温日数和低温日数的显著减少以及20≤T30℃的低温日数的显著增加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乌鲁木齐市国家基准气象站463站的逐日平均、逐日最低和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市1976-2017年气温变化趋势和对四季的影响。结果表明:乌市气温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年平均气温的线性增温速率为0.50℃/10a,1997年出现了最暖年,1976年以来最暖的10 a均出现在20世纪末至今;年平均最低气温升温趋势最为明显,倾向率为0.77℃/10a,上升速率约是年平均最高气温的2.5倍;气温上升导致春季和夏季的开始日期提前明显、秋季和冬季开始日期有推后的趋势,使得夏季明显延长,延长率为5.9d/10a,近42a来共增加25d,其他季节则有不同程度的缩短,其中冬季缩短最为明显,缩短率为-3.6d/10a,近42a来共缩短了15d;各季节开始日期不仅与年平均气温相关性很好,且开春期、入夏期分别与3月和6月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入秋期与入冬期分别与9月和11月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夏季和冬季的长度也与年平均气温显著相关,当年平均气温每上升1℃时,夏季将延长6d,而冬季则会缩短7 d。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51—2009年衢州国家基本气象站近59 a的气温、降水等资料,对衢州市特征性灾害天气——暴雨分布进行分析,探讨衢州市区域性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9 a来衢州市年平均温度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气温急剧上升;90年代以后19 a的平均温度比50年代上升了0.68℃,其中冬...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51—2009年衢州国家基本气象站近59 a的气温、降水等资料,对衢州市特征性灾害天气——暴雨分布进行分析,探讨衢州市区域性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9 a来衢州市年平均温度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气温急剧上升;90年代以后19 a的平均温度比50年代上升了0.68℃,其中冬季变暖比较明显,其次为夏季。极端气温年平均值也有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季节性,最高温度上升幅度大于最低温度上升幅度。衢州市年降水量变化有向极端方向变化的趋势,通常以4—5 a为一个周期,偏多和偏少年份交替出现,但平均年降水量的变化并不明显。年内降水量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夏季较多,冬季较少。1966年前,年降雨量变化幅度较平稳,年降雨量偏少;1966年后,降雨量逐渐增多,1975年前后达到峰值,而后逐渐减少;1980年前后发生突变,且波动增多。  相似文献   

13.
石家庄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国石  郝立生 《气象科技》2007,35(6):797-802
利用石家庄市1951~2005年气温、降水资料,采用变率分析、趋势分析、小波变换和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石家庄近55年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夏季、秋季气温变率小,冬季气温变化幅度最大;②年气温和四季气温线性上升趋势显著,春季、冬季升温最明显,近55年气候变暖主要是春季和冬季气温升高造成的。年降水量和四季降水量不存在线性变化趋势;③四季气温和年气温变化的周期性不明显,而降水量变化存在周期性;④石家庄四季气温和年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初发生了明显的气候突变,而四季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变化没有发生明显的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14.
1961—2009年辽河流域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961—2009年辽河流域5个气象观测站点逐日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运用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Kendall法),对辽河流域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利用2006—2010年夏季共162d降水日的铁岭站日降水量与铁岭水文站径流量资料,探讨了日降水量与径流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辽河流域年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降水量偏少年份明显增加,其主要原因为占全年降水量65%的夏季降水以7.4 mm/10 a的气候趋势倾向率递减,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辽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是在波动中逐渐上升的,且升温趋势明显,春季呈明显的升温趋势,夏季略有下降,秋季变化不大,冬季是气温上升最明显的季节;日降水量与径流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且日降水量与降水第二日的径流量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中国东北地区三个典型城市(哈尔滨、长春和沈阳)1961—2019年的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和TRNSYS软件模拟的能耗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办公建筑设计气象参数的影响,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办公建筑能耗的影响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与1961—1990年相比,近30 a(1991—2019年)东北地区三个城市的办公建筑室外设计计算参数,即供暖室外计算温度、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和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均有所升高,且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升幅低于其他两个设计参数,三个城市供暖室外计算温度分别升高了2.1℃、1.7℃和0.2℃;1961—2017年三个城市办公建筑冬季供暖能耗均呈减少趋势,夏季制冷能耗均呈增加趋势,年总能耗呈减少趋势;哈尔滨和长春的变化速率大于沈阳,三个城市的办公建筑年总能耗减少速率分别为5.02 MJ·m-2/10 a、6.15 MJ·m-2/10 a和1.99 MJ·m-2/10 a。气温是影响东北地区城市办公建筑能耗的主要气象因子,分别可以解释三个城市冬季供暖能耗95%、96%和93%的变化和夏季制冷能耗72%、71%和72%的变化;气温每升高1℃,三个城市的冬季采暖能耗将分别减少20.6 MJ·m-2、21 MJ·m-2和18.9 MJ·m-2,夏季制冷能耗将分别增加15.1 MJ·m-2、16.1 MJ·m-2和18.8 MJ·m-2,年总能耗将分别减少5.5 MJ·m-2、4.9 MJ·m-2和0.1 MJ·m-2。  相似文献   

16.
Using the high-quality observed meteorological data,changes of the thermal conditions an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North China Plain from 1961 to 2009 were examined.Trends of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and negative temperature,growing season duration,as well as seasonal and annual rainfalls at 48 station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348.5℃ day due to global warming during 1961 2009 while the absolute accumulated negative temperature decreased apparently by 175.3℃ day.The start of growing season displaye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trend of-14.3 days during 1961-2009,but the end of growing season delayed insignificantly by 6.7 days.As a result,the length of growing sea.son increased by 21.0 days.The annual and autumn rainfalls decreased slightly while summer rainfall and summer rainy day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In contrast,spring rainfall increased slightly without significant trends.Al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hermal conditions were improved to benefit the crop growth over the North China Plain during 1961-2009,and the decreasing annual and summer rainfalls had no direc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crop growth.But the decreasing summer rainfall was likely to influence the water resources in North China,especially the underground water,reservoir water,as well as river runoff,which would have influenced the irrigation of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17.
1958—2009年本溪地区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本溪地区4个站点数据为基础,同时选取气温和降水2个主要的气象要素指标,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和累积距平法,对1958—2009年本溪地区的气候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近52 a来,本溪地区年和春、秋季及冬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的增温趋势。夏季虽有增温趋势,但是不显著。本溪地区春和冬季降水量均呈弱增加趋势,而年夏季及秋季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总体来说,近52 a来本溪地区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本溪地区年和各季平均气温均先后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了突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溪地区相对进入了明显的暖期。年和各季的降水量均没有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8.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3) was applied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s (e.g., grassland degradation in this study) on local and regional climate over the Sanjiangyuan region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wo multiyear (1991-1999) numer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e was a control experiment with current land use and the other was a desertification experiment with potential grassland degradation. Preliminary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RegCM3 is appropriate for simulating land- climate interactions, as the patterns of the simulate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and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ed values. The desertification over the Sanjiangyuan region will cause different climate effects in different regions depending o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The area with obvious change i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ducing by grassland degradation over the Sanjiangyuan region is located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 winter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drop and the other seasons'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 will be observed over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ased on two numer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changes in spring are the largest (0.46℃), and in winter are the smallest (smaller than 0.03℃), indicating an increasing mean annual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changes will be smaller and more complex over the surrounding region, with minor winter changes for the regions just outside the plateau and notable summer changes over the north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reinforced summer heat source in the plateau will lead to an intensification of heat low, causing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to retreat eastward. This will be followed by a decrease of precipitation in summer. The plateau's climate tends to become warm and dry due to the grassland degradation over the Sanjiangyuan region.  相似文献   

19.
1960-2009年咸宁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0-2009年咸宁市3个地面气象站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近50 a来该区域气温、降水等主要气候要素的年变化、四季变化及年代际变化的趋势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研究区气温有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3℃/10a,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突变。春秋季平均气温分别在2002年和1999年发生突变,夏季平均气温在2006年发生突变,冬季平均气温早在1990年发生突变。春季与秋季平均气温的变化比较一致,冬季平均气温对全球变暖响应最敏感,春秋与秋季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是比较敏感,而夏季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最为迟缓。近50 a年降水量呈波动但无明显增降的趋势,其中春夏两季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并有下降的趋势,且春夏降水量的变化主导着年降水量的变化;而冬季降水量有上升的趋势。通过对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比较,发现冬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显著、其余季节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60—2009年咸宁市3个地面气象站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近50 a来该区域气温、降水等主要气候要素的年变化、四季变化及年代际变化的趋势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研究区气温有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3℃/10 a,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突变。春秋季平均气温分别在2002年和1999年发生突变,夏季平均气温在2006年发生突变,冬季平均气温在1990年发生突变。春季与秋季平均气温的变化较一致,冬季平均气温对全球变暖响应最敏感,春季与秋季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较敏感,而夏季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最为迟缓。近50 a咸宁市年降水量呈波动但无明显增降的趋势,其中春夏两季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并有下降的趋势,且春夏降水量的变化主导着年降水量的变化;而冬季降水量有上升的趋势。通过对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比较,发现冬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显著,其余季节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