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构造单元、活动断裂、地球物理场、海底地形等方面分析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研究认为,地震发生在陆壳向过渡壳变化的位置上。历史上地震活动沿深部构造变异带分布,该区地质构造、震源深度、地震类型、地震波特性等都有别于海峡中、北部,具有南海系的特征。震前地震活动空间图象揭示了地震是南海系北缘断裂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南海岛礁场地地震稳定性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我国针对陆域地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技术体系,但对于海洋工程的抗震研究工作开展得不充分,尤其是海洋岛礁场地的地震反应分析尚属空白。伴随着近年来我国南海地区的迅速开发建设,有必要对南海岛礁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抗震设计展开研究。介绍南海岛礁场地的特殊工程地质条件和地震活动性特征,通过比较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针对岛礁这一特殊工程地质体,提出岛礁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需要考虑的四个显著因素,包括(1)南海岛礁体的特殊地形;(2)南海岛礁特殊的岩土工程材料;(3)海水-岛礁体动力相互作用;(4)南海地区海底输入地震动的确定,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为分析地震作用下岛礁场地的稳定性、场地反应分析提供研究思路,同时为南海岛礁建设中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由于海底地震台站的缺乏,如何提高海域地震定位的精度是目前地震学家面临的问题之一。南海北部陆缘作为板内地震的活跃带,其微震活动在华南沿海和近海海域频发,海上由于未布设相应的地震台网,因此对近海海域地震尤其是微震的定位精度极低。利用2012年南海东北部海陆地震联测期间两台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graphs,OBS)所记录到的南澳外海域发生的ML2.8级地震为例,对比分析OBS数据加入前后对地震定位结果的影响。这是首次在南海北部陆缘利用OBS联合陆上地震台网对天然地震进行定位的对比研究,结果说明了近海海域OBS的布设将会对我国沿海地震定位精度的提升、地震活动性的特征以及海域断裂构造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尼拉俯冲带缺失中深源地震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尼拉俯冲带是整个南海地震活动多发区,地震成因与南海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关系密切.对马尼拉俯冲带地震数据和层析成像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马尼拉俯冲带的地震活动主要为密集的浅源地震,缺失中深源地震.进一步分析揭示:①脱水和榴辉岩的形成在南海洋壳到达软流圈前就基本停止.马尼拉俯冲带南部在较浅的深度就转变为塑性变形,并停...  相似文献   

5.
华南滨海断裂带地震危险性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华南滨海断裂带是南海北部规模巨大的活动断裂,其地震危险性的确定将为地震几地震工程提供地质背景依据,应用二维有限元分析和正交设计法反演南海北部及其今近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探讨可能发震的危险地段。研究结果表明,滨海断裂带的某些地段,尤其是滨海断裂带被NW向断裂切割的部位有一定的地震危险性。南海北部地区最主要的地震威胁来自巴士系断裂带和珠江口盆地南缘的NWW向断裂带,对华南滨海断理解带潜在的地震危险性不宜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南海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本文对南海南北陆缘的中生代地层进行了分析对比,在此基础上挑选了南北陆缘处的两条地震测线07ns-6和97301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分析.通过地震剖面的解释发现,南海北部和南部(礼乐地块)地震剖面中的中生代地层均显示有褶皱—冲断构造发育.据此推断,研究区在中生代先后经历了洋—陆俯冲活动、陆 陆碰撞造山运动及中生代晚期开始的造山带的塌陷.提出南海地区中生代晚期的“古双峰笔架碰撞造山带”概念.  相似文献   

7.
俯冲带地震动特征及其衰减规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南海不断开发建设,海洋工程的抗震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南海东部区域位于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共同作用的俯冲带地区,地震活动频繁,震级较大,潜在地震对南海开发建设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俯冲带地震的地震动特征及其衰减规律,本文基于实际俯冲带地震数据,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和探讨了俯冲带板内、板缘地震与浅地壳地震的地震动特征和衰减规律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俯冲带地震动存在区域性差异,在地震动衰减特征方面,同一区域的俯冲带板缘地震要比浅地壳地震衰减慢,俯冲带板内地震要比浅地壳地震衰减得快;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深度海水对海底地震动的影响表明,海底地震动水平分量几乎不受海水介质的影响,但是竖向分量随海水深度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最终,基于数值模拟和经验关系的混合方法建立了南海俯冲带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其结果可为海域区划等相关研究和海域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流体活动系统及其成藏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高精度的3D和2D地震资料,对南海北部深水盆地的流体活动系统的类型、影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演化关系进行了研究.南海北部深水区存在着包括:泥火山、泥底辟、气烟囱、管状通道、多边形断层和构造断层等多种类型的流体活动系统.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可以把它们划分为断层有关的流体活动系统和柱状流体活动系统两大类.研究发现研究区内的流体活动系统主要受构造和沉积两方面的影响.并且,气烟囱、泥底辟和泥火山存在着单向演化的关系,可以从是否有沉积物参与运移及是否喷出海底将它们区分开来.最后,本文探讨了流体活动系统对深水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重要影响,建立了南海北部流体活动系统的存在模式.  相似文献   

9.
以日本南海海沟地震为例,介绍了日本对该次地震发生概率的研究,展示了日本南海海沟地震引发的地震动灾害、海啸灾害及其他方面灾害评估的方法和结果,为合理应对日本南海海沟地震以达到防震减灾目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南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矿藏资源,开发南海是21世纪的战略目标之一.开展南海地震研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阐明了南海地震研究的基本任务和科学问题,进而提出了若干具体构想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陈大庆  杨马陵 《华南地震》2010,30(Z1):69-75
根据近几年来关于台湾地区北西向构造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北部菲律宾板块俯冲带和南部南海次板块俯冲带北西向的交界线为界,研究了北南两个区域深源地震分布的对称性,说明在此研究区域的构造活动上两个方向相反的俯冲带起到了控制作用。研究中还发现南海次板块深源地震、两个俯冲带的震级影响函数与粤闽交界及台湾海峡区域中强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两者都显示自2000年以来粤闽交界及台湾海峡处于5级以上地震平静期。  相似文献   

12.
引言 文部科学省作为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以下简称地震本部)的事业局,在圆满推进地震本部的各项审议和活动的同时,还把减轻地震、海啸灾害作为目标,从事配备海底观测网、南海海槽和日本海等海域的调查、全国主要活断层调查等各种关于地震的调查研究.这里介绍的是文部省2013年度将实施的主要规划.  相似文献   

13.
从构造单元,活动断裂,地球物理场,海底地形等方面分析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研究认为,地震发生在陆壳向过渡壳变化的位置上。历史上地震活动沿深部构造变异带分布,该区地质构造,震源深度,地震类型,地震波特性等都有别于海峡中,北部,具有南海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引言为了防备南海海沟海沟型特大地震的再次发生,日本正在实施根据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的研究方针,在伊豆半岛近海东南海地震震源区铺设先进的实时海底观测网,即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基本特征及区域稳定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南海北部陆缘断裂构造的格局及其活动性,提出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与邻区其它地震带有别的新观点,对该区各地震带的地震活动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强震构造与活动断裂的关系。通过综合分析,将该区划分为强活动、中等活动和微弱活动三大区域。  相似文献   

16.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总结了前人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获得的研究成果:由重磁异常、水深及卫星影像等资料推测滨海断裂带存在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介绍了最近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开展的海陆地震联测试验,其结果显示有一个穿透整个地壳的低速破碎带发育于海陆过渡地区,推测它为滨海断裂带在速度上的表现,另外广泛分布于华南大陆的中地壳低速层在海陆过渡处也有较好发育;总结了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研究成果。最后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指出了今后我们的研究方向:在逐步完善目前海陆地震联测试验的基础上,同时开展海陆过渡带的多道地震数据采集及地球化学研究:加强海陆过渡带的地震监测。进行震源机制解和人工地震与天然地震联合成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莲花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和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莲花山断裂带已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由于其西南端的活动性渐趋和缓,并被南海所淹没,故不为人们所注意。作者近年来对海丰、深圳等地进行地震基本烈度研究时发现,莲花山断裂带西南段之新构造活动并不比其它各段低落,只是表现形式不一,其活动性主要体现在地震比较活跃,是新构造活动上值得重视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南海地区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交汇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考虑并关注潜在地震对南海区域的影响,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陆地地区建、构筑物的抗震设计规范,但是针对海域的工程地震研究还比较少,地震动参数特征和地震动衰减规律尚是空白。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分析了南海及临区的地震构造,通过对历史地震资料分析表明:(1)南海北部历史上发生过7级以上大地震,该区域的近海工程要考虑琼粤滨海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引发的地震影响;(2)南海中部区域要更加关注台南至菲律宾吕宋岛西侧俯冲带的影响,该区域地震易发、多发,6级左右的中强震较多,强震和大震也偶有发生;(3)俯冲带地震与浅地壳地震的特征有一定差异,因而有必要对俯冲带板内、板缘地震做专门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基于课题调查研究,解析历史地震记载和小南海地震遗址的现存形迹,梳理前人的认识,推算重力崩塌的势能及其相当的地震震级,探讨几种可能的地震地质灾害成因,同时也提出其他可能的诱发因素,认为小南海地震地质灾害可能是多次构造地震叠加的结果,也可能是纯粹的山体自然坍塌形成的塌陷型地震,而彻底揭开小南海地震地质灾害谜团还需人类科研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更广泛学科的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南海地区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交汇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考虑并关注潜在地震对南海区域的影响,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陆地地区建、构筑物的抗震设计规范,但是针对海域的工程地震研究还比较少,地震动参数特征和地震动衰减规律尚是空白。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分析了南海及临区的地震构造,通过对历史地震资料分析表明:(1)南海北部历史上发生过7级以上大地震,该区域的近海工程要考虑琼粤滨海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引发的地震影响;(2)南海中部区域要更加关注台南至菲律宾吕宋岛西侧俯冲带的影响,该区域地震易发、多发,6级左右的中强震较多,强震和大震也偶有发生;(3)俯冲带地震与浅地壳地震的特征有一定差异,因而有必要对俯冲带板内、板缘地震做专门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