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震预警涉及地震预警信息检测及处理、信息发布和传播、信息利用等诸多环节,具有技术和社会双重属性,具有较强的社会效能。为发挥地震预警的减灾实效,地震预警各个环节工作必须依法有序有效地开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地震预警法律制度建设阶段,在此背景下对立法中涉及到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探索性分析。首先分析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主体,其次就规范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行为进行较为详尽的论述,最后针对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中的误报和漏报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的开展,“地震预警”越来越进入公众的视线,国内外关于“什么是地震预警”的问题越来越多,对地震预警技术的解释也多种多样。本文论述了我国地震预警的进展,地震预警的实质和局限性。地震预警实质是地震观测进入密集观测新阶段,地震速报从分钟级发展到秒级超快地震速报,也就是地震警报。由于在地震预警实际应用中受预警盲区和地震强度估算不准确的局限,地震科学家对地震预警技术应用效能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和变化,逐步认识了发挥地震预警的警报作用的重要性。同时,地震预警是复杂的社会工程,引导公众认识地震预警的局限性,才能有效发挥减灾效能。   相似文献   

3.
现今地震预警技术及其在国内发展状况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从地震预警的概念、系统构成和技术方法等方面入手,对目前国际上地震预警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继而通过对国内发展现状的系统分析,认为地震预警系统的开展在政府、社会、台网建设和研究基础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条件。结合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对地震预警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和非技术性挑战进行了估计,并建议加强法律措施、公众教育、震害防御等方面的配套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震预警系统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地震预警是国内外应用地震学的热点,也是近期公众关心的热门话题.本文就地震预警的一些基本问题、概念、关键技术及其在防震减灾方面的作用等问题做了简要概述,指出了地震预警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研究的方向.首次提出了地震预警系统的确认和解除及地震预警社会容忍度的概念.同时强调地震预警是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5.
关于地震预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预警是建立在高密度地震台网基础上的新技术,本文就地震预警的一些基本概念、关键技术、预警效果、预警部署及其在防震减灾方面的作用等进行了讨论,指出了地震预警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研究的方向,并首次提出了预警能力、预警无效区、预警受益区、预警反应时间的概念.地震预警能力受预警系统的制约,实际地震预警能力除与台网密度、预警模式、自动处理系统、数据传输模式、发布系统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地震破裂性质有关.同时强调地震预警部署是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6.
地震预测与预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地震预测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分析,研究了针对自然属性的地震预测和针对社会属性的地震预测(预警)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针对自然属性的地震预测,只是根据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和相关理论的研究,考虑现阶段对地震孕育、发生的认识,给出未来地震发生的规模、地点及时间,不考虑预测后果,目的是检验对地震的科学认识水平.而针对社会属性的地震预测,除依据地震自然属性的预测结果外,还要重点考虑地震预测的后果,除考虑地震预测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外,还要考虑发布地震预报造成的影响,以及建(构)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等复杂因素,总之突出考虑地震预测的风险,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造成的灾害.本文对地震预测面临的科学挑战和社会挑战进行了一定的讨论,并对地震预警的含义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地震预警作为一种防震减灾手段,目前受到我国政府和公众的极大关注。为了实现地震预警的社会效能,必须将其纳入法制化管理。本文首先论述了地震预警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就立法思路展开分析,最后对地震预警的主要立法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地震可预测性研究的CSEP计划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震可预测性是当前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关注的前沿问题,对此问题的关注也代表了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现状,即采用更务实的态度、“循序渐进”地研究地震的可预测属性。本文介绍了国际上目前在地震可预测性研究中影响较大的“地震可预测性合作研究”(Collaboratory for the Study of Earthquake Predictability,CSEP)计划,通过对CSEP计划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技术特点的介绍,讨论了其对中国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可能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震预警作为一种重要的防震减灾手段,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将进入全面建设和应用阶段。地震预警法律制度对地震预警相关工作可以起到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针对地震预警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践进行了分析。首先,简要指出了需要明确的法律关系;接着,较详细地阐述了地震预警法律制度建设思路,法律制度的目标和原则,以及法律制度的框架和主要内容;最后,对地震预警法律制度建设实践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是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五大技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对外发布紧急地震信息的关键环节和出口。作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先行先试”单位,四川省地震局基于分布式服务架构开发平台,运用MQTT消息队列等技术,采用JAVA语言完成了四川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B系统)的设计与定制开发。目前,该系统已纳入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紧急地震信息发布的核心业务系统并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应用,解决了现有紧急地震信息发布系统单一运行的风险,进一步提高了信息发布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PC的地震预警信息接收系统是使用C/S架构研发的用于接收地震预警消息的运行在个人电脑的客户端软件。在地震发生后,该系统从地震预警推送平台实时接收预警消息,并在客户端完成用户所在地地震预警时间提醒、预估地震影响程度(地震烈度)、历史事件回放等功能。该系统使用MVC设计模式,实现业务模型与界面表现层的低耦合,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使用MQTT通讯协议实现与服务器的长连接,保证了消息推送的时效性。基于开源GIS架构的GeoTools组件更方便实现地图展示及空间属性查询。随着地震预警发布与接收系统的广泛应用,该系统也为其他行业地震预警接收系统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地震属性在储层预测、构造解释、沉积微相研究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地震多属性融合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属性分析方法.本文针对RGB属性融合、聚类分析属性融合,多元线性回归属性融合,井属性融合,基于模糊逻辑的地震属性融合等常用属性融合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讨论.阐述了各种融合方法的技术原理、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及应用效果;对每种方法的局限性、适用性和优缺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了地震属性融合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为地震属性融合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是预警“一张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预警系统“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2021年5月21日漾濞6.4级地震、6月10日双柏5.1级地震和6月12日盈江5.0级地震中,云南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对产出的预警信息进行了有效发布,地震预警终端有效响应。本文借助这三次地震对云南地震预警发布系统运行质量、预警终端响应结果以及预警响应效果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满足时效性要求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预警终端接收到的预测烈度与实际结果基本一致,已经具备一定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相似文献   

14.
国家通过法律来调整地震的社会经济影响所带来的种种权利和义务关系,已成为我国人民所久已盼望的事,已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本文通过南黄海地震等实例试论了地震立法及其社会经济意义;从我国的多震以及所面临的地震活动趋势论述了地震立法工作的迫切性;最后讨论了我国地震法的结构及内容,其中涉及地震烈度区划、短期临震预报、对防震救灾的部署、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地震知识教育和宣传、地震科技人员的义务和权利等。  相似文献   

15.
《国际地震动态》2010,(6):41-43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和江西省地震局于2010年5月5-11日在南昌市联合举办“全国地震预测预警技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为:①地震预测预警技术;②郯庐地震带地震危险性研究;③地震预测新方法;④汶川地震研究。来自中国地震局及其直属单位、各省市及地方地震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正>地震预警研究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地震预警既是科学问题,又涉及到防震减灾诸多环节。目前国内关于地震预警的研究局限于技术领域的探讨,从社会科学视角探讨地震预警的研究比较缺乏。日本为世界上最早应用地震预警的国家,在实施地震预警的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研究日本如何推广、应用地震预警,可以为中国地震预警制度建设提供启发。主要通过解读日本法律文献和资料开展研究。使用的资料主要包括《防灾白皮书(2014年)》、《防灾基本计划》(2015年)、紧急地震速报利用者协会发布的  相似文献   

17.
震后快速获取发震信息和灾区受灾情况,对于降低生命和财产损失、震后灾害评估和救援决策至关重要。得益于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的实施,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建立了国家中心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技术平台。通过该平台汇集并交换全国预警实时波形,分析、判断、加工实时波形数据,及时产出地震预警、烈度速报、地震基本参数和震源参数等信息产品,并将其推送到紧急信息服务系统,实现秒级地震预警、分钟级参数速报和烈度速报,在泸定 MS6.8 等强震袭来时均成功发布预警信息,为防震减灾及应急救援等提供有力保障。本文详细介绍该平台的整体情况及其所包含的分系统功能,并讨论目前平台的技术特性和需要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逐渐增强,地震预警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日本、墨西哥、美国南加州地区、希腊和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发展了地震预警系统。我国也已开始大力发展地震预警技术,目前正稳步推进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制和建设。作为一项大有前途的防震减灾技术,地震预警技术在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中,不乏成功案例。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墨西哥的地震预警系统SAS在几次大地震中取得了实际的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了解和预警试验,对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范围、方式、内容以及过程控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规范建议:对于特定用户,在签订协议明确权责的前提下,用户可自主决策地震预警的接收条件、方式和内容;对于公众,当满足政府授权、技术可靠、法制健全、社会认可等前提条件时,地震预警信息可全覆盖发布,发布形式应以声音信号为主,发布过程宜分初报、续报和终报3个步骤。  相似文献   

20.
罗灼礼  王伟君 《地震》2008,28(1):19-32
唐山地震、 海城地震、 松潘地震和丽江地震等大地震的观测与预报实践, 在科学上提出许多问题, 但最重要的是地震前兆复杂性的理解和认识问题。 从上述大地震的重要观测资料中, 得到对大地震的短临前兆复杂性及其表现形式的新理解, 认为: 短临前兆异常不同于趋势异常, 异常现象的突发性、 差异性、 特殊的无序和不稳定性, 不可重复性是其主要特征。 其“场, 源”关系, 也不同于一般概念的“场, 源”关系, 它具有“混沌”性能。 前兆异常复杂性产生的根源不仅是因为孕震系统是复杂的系统, 更为重要的是, 当系统进入非弹性应变阶段后, 受到非线性动力学一般原理所支配。 因此地震及其前兆现象似乎是不可能在纯力学的基础上加以探索研究的, 准确地说, 它们应该视为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起作用的非线性动力学体系一般性问题的组成部分。 块、 带、 源、 兆整体协同分析和长(期), 中(期)、 短(期)、 临震预报相结合的渐进式地震预报思路, 是地震预报成功与失败的实践经验总结。 只有在整体上, 从时间、 空间结构统一性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才有可能抓住地震及其前兆复杂性问题的本质。 该文还讨论了地震及其预报对社会的影响, 和地震预报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 以及制约、 影响地震预报和预警的因素。 文中认为与其它自然灾害相比, 地震预报和灾害预警的难度更大, 每一步骤的决策, 无论是警报发布、 级别调整、 警报的解除都包含了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实践经验证明: 政府对地震预报、 预警、 预防的综合决策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和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