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注水引起的局部构造活动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本研究了玉门老君庙油田近年来形变隆起的成因,认为,油田注水量超过开采量而引起形变隆起和套管错断,形变隆起幅度和套管错断位置与注水量大小、构造部位有关。进而论证了超采注水造成的局部构造活动与诱发地震的关系,认为注水诱发地震需具备一定的构造条件,而老君庙油田不具备此构造条件,虽注水压力很大也不会诱发地震,乃以蠕滑形式释放了能量。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地震活动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青藏高原是大陆范围内地质作用最活跃的地区。十分强烈的地震活动,清楚显示了以大区域构造为背景的整体性活动特征。在青藏高原的大地构造格局中来研究地震活动和震源性质的变化规律,是认识高原构造活动状态、规律、起因的重要部分。为此,本文综述了近些年该地区地震活动、震源性质、速度结构、地质构造及高原隆起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立交构造与渭河盆地地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鄂尔多斯地块南部和渭河盆地构造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鄂尔多斯地块南部存在3条NW向隆起带,渭河盆地内部存在3个近EW向斜列的次级沉降中心,这些隆起带与次级沉降中心及其间的横向隆起共同组成了立交构造,分析了渭河盆地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空间分布,发现立交构造对盆地内地震活动有着较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盲断裂、褶皱地震与新疆1906年玛纳斯地震   总被引:31,自引:18,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06年玛纳斯7.7级地震时沿准噶尔南缘断裂产生的地表破坏是由非构造成因的振动和重力效应而形成的。天山山前第二排逆断裂和褶皱带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沿带已发现了长约130km的断续的地表破裂和最新隆起带。所以1906年玛纳斯地震是沿北天山主逆断裂带发生在深部的一次盲断裂地震。地表变形主要以褶皱隆起为主,是一次典型的“褶皱地震  相似文献   

5.
小波阈值方法中硬、软阈值方法是地震信号降噪常用方法,但容易造成信号中高频信息丢失导致地震误判和漏判情况发生。小波综合阈值方法继承和发展了硬、软阈值降噪方法的优点,对信号高频部分用硬阈值方法,以提高高频信号能量,对信号低频部分用软阈值方法,提高信号降噪能力的同时保证信号连续性和光滑性。利用噪声信号小波系数小和地震信号小波系数大的特征,进行雷克子波降噪仿真实验和实际地震信号降噪实验。仿真实验表明,小波综合阈值方法降噪后波形MSE值最小,且降噪后与原信号波形最近似,降噪后波形高频部分能量增强且抑制低频部分能量。最后,对实际采集的地震信号进行降噪处理,处理后信号中能量增强被压制,利用处理后的信号可得到地震的初至时间。  相似文献   

6.
南黄海中部隆起带中、古生界地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但是,由于该区处于水深10~100 m的浅水环境,地震记录上多次波十分发育;且上覆新生界低速地层与下伏中、古生界高速地层速度反差可达2~3倍,形成了地震波能量屏蔽界面,下伏地层反射波能量弱,严重影响了地震反射波速度建模质量.而新生界地层与下伏中、古生界地层之间的速度大反差界面在地震记录上产生了稳定的、易于拾取的折射波,因此,我们将改进的散射积分走时层析成像方法结合多偏移距反演策略应用到南黄海中部隆起带折射波速度建模中.结果表明,折射波层析成像可重建2.5~3.0 km深度的高质量速度模型.对比该速度模型与叠加速度转换得到的速度模型逆时偏移成像的结果,发现用折射波速度模型偏移的地震剖面揭示中生界盆地轮廓、内部构造和断层更清晰,地震同相轴连续性强,且古生界陡倾角地层成像质量也显著提高.证明折射波走时层析成像在南黄海中部隆起带速度建模中是有效的,为南黄海浅、中层地震速度建模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吉姆.  AB 《内陆地震》1996,10(2):187-192
新构造活化区结晶基底特征与地震活动有如下关系:绝大多数地震与加里东固化区中的花岗岩体有关。单位面积内的地震强度随着断裂密度的增大呈正态分布。地震与断裂深度有关:40%~70%的地震发生在穿透地慢的断裂上,20%~25%的地震发生在穿透玄武质岩层的断裂上,而10%~43%的地震发生在穿透花岗质岩层的断裂上。多数地震发生在断裂交叉处,纵向断裂上地震较少,横向断裂上地震更少。部分地震活化区与残余俯冲构造的古生代缝合区重合。地震强度与侵入体的范围和最新隆起幅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J.  C.  Wang  C.  F.  Shieh  曹井泉 《世界地震译丛》2005,(6):51-59
采用由地震能量加速释放模型发展的“破裂时间”方法深入研究了台湾中部40次M≥4.5级地震的活动特点。首先识别主震及其前震,然后按要求选用观测资料。把“破裂时间”非线性方程分成两个线性方程,再使用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用部分估计参数建立模型,并用其来预测破裂的时间和主震的震级。比较预测结果和研究的40次地震,最大时间偏差仅0.98年,震级偏差1.2级。由此表明,作为地震活动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地震能量加速释放模型可应用于台湾中部。  相似文献   

9.
地震能量时空分布的自仿射分形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小尺度空间范围内地震能量关于时间和宽间分布的统计自仿射分形特征,从中得到了如下认识,地震能量关于时间的分布是自仿射分形的,代表分布结构特征的H值小于1/2因而时间关联函数C(t)〈0表明地震能量关于时间分布的变化过程具有负相关效应;地震能量在空间上分布也具有自仿射分形特征,有限震例表明,H值小于但接近于1/2,表明地震能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更复杂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隔震换能结构体系的能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换能器安装在隔震结构的隔震层处,由结构和换能装置构成隔震换能结构体系,它既可以将地震输入给结构的部分能量转换成液压能,实现地震能量的转换,又能减小隔震层的水平位移,降低对隔震层的技术要求,降低造价。本文详细研究地震输给隔震换能结构体系的能量在体系各部分的分配,并与普通隔震结构对比,从能量的角度揭示隔震换能体系的换能控制原理。  相似文献   

11.
川西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首先基于本世纪第五强震活跃幕川滇地区强震活动空间分布图象的结构性转移;二是该区“第一类地震空区”或“空段”的存在及强地震复发周期接近;三是大地形变复测证实监测区内“闭锁段”和“隆起区”的存在;四是在其空段和闭锁段或隆起区近年曾发生注目的中等地震活动;五是测震和其它微观前兆趋势性异常出现,说明所圈定监视区的中期强震危险性存在。本文通过构造活动速率、历史地震计算的复发概率值和测震学及微观前兆异常信度的分析和综合信度运算,探讨了并给出了川西地震重点监视区及附近地区的近期分段发震概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部分地球物理资料出发,初步探讨了中国南北地震带北段(贺兰山—六盘山地震带)、中段(天水—武都、文县—川西北地震带)地壳和上地慢的结构特征。 根据对有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初步得出中国南北地震带北段、中段深部地震环境的主要特点: 地震带下部的上地幔顶面呈带状隆起:银川地堑地区上地幔顶面带状隆起的轴向呈北北东向;西吉、海原、固原地区呈北西向;天水—武都地区呈近南北向。 强烈地震的断层走向、震中迁移方向与软流圈顶面等深线轴向方向一致。 强烈地震往往发生在深部构造与浅部构造在深部的交汇区,如天水、武都地区。 强烈地震与壳内高导层和上地幔高导层的局部隆起和拗陷有关。 进而尝试性的分析了深部环境与地震孕育发生的关系。最后文章讨论了深部地震环境对中长期地震预报和地震成因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天山各分区地震活动性与能量积累阶段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莹甄  沈军  王海涛 《中国地震》2005,21(4):496-507
本文研究了天山各地震构造区的地震活动特征与所处能量积累阶段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天山各分区当前地震危险性。初步得到处于不同能量积累阶段的天山不同地震构造区的地震活动特点及其所反映的能量积累状态。认为天山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既受区域构造运动强度的影响,又受地震构造所处的能量积累阶段的影响。对于构造运动非常强烈的地区,正确判断其目前所处能量积累阶段,可以对未来地震震级上限有比较准确的判断;而对现今地震活动相对较弱地区所处能量积累阶段的判断,可使我们对潜在地震危险有较充分的认识。研究表明,南天山西段各区能量积累水平大都进入中、后期阶段,地震活动水平高,地震危险性明显高于北天山和中天山各区(段)。北天山各分区以及中天山地区能量积累多处于早、中期阶段.  相似文献   

14.
南海北部东沙古隆起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栾锡武  刘鸿  彭学超 《地球物理学报》2011,54(12):3217-3232
通过对南海东北陆缘地震和重磁资料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将原来东沙隆起细化为东沙古隆起和东沙隆起两部分.指出,东沙古隆起呈条带状分布于南海北部陆架外缘,长约550 km,宽约60 km,为一个和珠一坳陷、珠二坳陷、台湾岛隆起等构造单元级别相当的一个构造地质体.其地层的层状结构保存清楚,显示没有岩浆侵入、刺穿的现象发生.东沙...  相似文献   

15.
刘倬  吴忠良  姚雪绒 《中国地震》2006,22(4):333-339
折合能量或视应力如何随地震矩而变化,即折合能量一地震矩定标关系,是一个目前争议颇多的问题,需要更多的观测资料来参加讨论。本文利用2000年1月15日姚安5.9、6.5级地震,2001年10月27日永胜6.0级地震,2003年7月21日、10月16日大姚6.2、6.1级地震的余震序列的观测结果,讨论了这一问题。在估算能量时采用了Brune震源谱模型情况下的Andrews方法。结果表明,对这3次地震的余震序列来说,小于4级的地震活动的“折合能量”随地震矩而上升,而大于4级的地震数目虽不多,却呈现出折合能量不随地震矩而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云南小江断裂带现今地壳形变特征与地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小江断裂带现今地震地质及地壳形变测量资料的综合分析,讨论了走滑断裂带挤压隆起和拉张下沉相间出现的变形特征。分析其与历史地震分布的相关关系后认为,挤压隆起和拉张下沉这一变形特征综合反映了小江断裂带现今活动过程中应变积累调整的变化过程,它对区内地震危险性分析及未来强震潜在震源区的确定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小地震宽频带辐射能量的单台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辐射能量是独立于地震矩的另一个重要的震源参数,在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危害的评估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辐射能量和地震矩的比较可以估计视应力,而视应力是震源物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考虑到我国地震台网分布不均匀的情况,本文尝试利用单台宽频带波形资料进行辐射能量的测定。选用CDSN昆明台(KMI)记录的中小地震宽频带波形资料,分析地震图横向分量上的SH波及其后续震相,采用哈佛大学的震源机制结果进行辐射花样因子的校正,通过采用Brune模型,用补偿谱的方法试错得到品质因子Q。所得结果与NEIC用远震体波测得的能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用同样的方法,还对更小的地震进行了能量测定的尝试,结果表明小地震的视应力一地震矩标度关系似乎与中强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南黄海中部隆起发育巨厚的中、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油气勘探前景良好,但地震资料品质差,中、古生界地震数据信噪比低导致残留盆地构造落实困难,长期制约南黄海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研究.本文首先运用有限差分方法开展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地震波场反射特征模拟分析,认为中部隆起浅层存在强反射屏蔽层、多次波特别发育、深层有效反射能量弱是影响地震成像质量的主要原因.为了从采集环节提高原始数据质量,引进立体震源激发、双检波器接收、宽线采集和海底电缆等新技术,从震源端、接收端和观测系统几方面进行技术优化组合,联合发挥新采集技术的优势,使用立体震源拖缆宽线采集和海底电缆双检宽线采集技术在南黄海中部隆起分别开展采集方法试验,获得的新资料中、古生界地震反射信噪比和分辨率比以往的老资料更高,成像品质更好,表明新技术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塔什干地球动力学实验场重复水准测量资料的分析和对应力集中区应力应变量的计算,表明震中区为应力应变集中部位,其地面膨胀显著;定量计算和实际观测资料还表明,均匀介质中的局部非均匀区是能量集中部位,这也许是震中区以外出现异常点的原因。以东乌兹别克斯坦地震构造1959-1980年的4个地震为例,并分析地下水氡含量的变化,认为在同一地震构造中,能量可以传递,一处地震的发生,可以促进其他部位能量积累的加速而引发另一次地震。  相似文献   

20.
某些地震与壳内低速层在空间上有密切关系,它们还可能有成因上的密切关系。 壳内低速层可能是由变质水造成的。由于变质水具有大的热能量和体积膨胀能力,当深处某种富集有变质水的隆起,由于产生了某种通道使水逐渐散失时,便会产生本身的降压和使上部地壳增温,这种低压空间与边界压力失掉平衡时,即形成为地震震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