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防沙治沙以及工矿开发的重点地区,也是我国北方植被变化与人为干扰关系最密切的区域之一。采用遥感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及防治措施研究,分析沙化土地动态变化状况、规律及其变化原因,揭示该地区沙化土地变化的机理、科学评价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为制定相对合理的防治措施,指导榆阳区防沙治沙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土地调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为实施"一张图"管理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我国国土资源管理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文章从分析二次调查取得的成果,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的目的意义出发,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探讨了在二次调查基础上开展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通过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和变更调查确保二次调查成果的现势性,使遥感监测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利用1975年MSS、2000年ETM+和2007年CBERS-02B共3期影像数据开展三江源地区土地沙化遥感调查监测,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32 a来三江源地区土地沙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因素。三江源土地沙化总体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沙化土地主要分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平缓高原面上的盆地内,且具有沿河、沿交通线分布的特点。2000年以前,气候暖干化和人为活动加剧造成了土地沙化日益严重,表现为总量在增加、程度在加重、空间分布变化频繁;2000年以后,气候暖湿化是土地沙化趋于改善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针对辽西北中轻度沙化土地的区域特点和特殊性,通过分析其沙化土地的光谱特征、空间分布及时间变迁特征,研究了一种时空约束下的多光谱遥感影像沙化土地识别方法。在对沙化土地进行光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加入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约束修正,有效提高了沙化土地监测的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3/2008/2013年中、高分辨率,多源、多尺度遥感影像、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以及其它专题资料,采取内、外业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决策树模型提取不同地区沙化信息。最终通过该沙化信息了解研究区沙化现状,实现沙化动态监测,并结合相应的防沙治沙措施分析不同方法对不同地物类型防沙效果的优劣,方便决策者因地制宜地制定防沙治沙方法,以便取得最优的治理效果。此外,在现有环境稳态的基础上,建立沙化转移矩阵,在环境稳态不改变的条件下,预测研究区沙化趋势。结果表明,2016年沙化状态有所减轻。  相似文献   

6.
结合实际工作,以天绘影像(天绘一号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GIS空间分析以及GPS外业调查技术,依据国家林业局《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规定》对鄂尔多斯杭锦旗荒漠化土地进行了监测评价,形成了杭锦旗全旗的正射影像图、荒漠化土地类型程度分布图。文章阐述了天绘影像的处理方法,3S技术在荒漠化土地监测中的具体应用分析方法,总结了整体荒漠化土地遥感监测的流程,供同行业开展此类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7.
遥感技术已成为快速、客观、准确监测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及其变化规律的重要手段.在土地调查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使用价值,也是十分可行的一种技术手段.文章通过第二次土调查遥感影像解译及矢量化实际应用,阐述了遥感影像在二调中的应用,论证了遥感影像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应用中的方法,得出了在土地调查工作中遥感影像的应用具有十...  相似文献   

8.
我国土地资源遥感调查与监测技术体系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全面分析总结我国土地资源遥感调查与监测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土地资源遥感调查与监测的技术框架与体系以及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土地资源遥感调查与监测体系建立已经极为迫切,其目标在于建立土地资源遥感调查与监测本底库和动态库,形成多系统组成的技术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9.
国土资源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和构成要素,其生态状况对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都起着决定作用.为正确全面认识我国国土资源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本研究系统收集了近年来全国尺度水土流失遥感调查,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土地变更调查,森林资源清查,湿地资源调查,环境状况公报,国土绿化状况公报等与土地生态相关的权威调查监测数据,系统总结了我国土地生态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国土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2010年11月16日)经部批准,我们今天召开2010年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部署会。部党组高度重视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会前,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两次作出重要批  相似文献   

11.
李伟  魏曼 《测绘通报》2020,(2):121-125
考虑到地表石漠化的复杂性,借鉴林业部门的石漠化状况与程度评定方法,充分利用地理国情地表覆盖与DEM成果,结合遥感监测技术,计算地表的基岩裸露度与植被综合盖度,以野外实地调查为佐证,获取研究区域石漠化监测评定因子,确定研究区域石漠化的状况与程度,构建一套基于遥感解译的石漠化监测技术方法。结果表明,研究区自2008-2016年,石漠化发生率明显下降,区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本文研究的技术方法可行,在节约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可快速获取石漠化状况与程度。  相似文献   

12.
对荒漠化草地的遥感动态监测研究是目前草地研究、监测、管理的热点。选择色达县色柯镇、年龙乡和亚龙乡为研究区,依托色达县第二次土地调查项目,利用RS与GIS技术对色达县草地荒漠化进行了遥感动态监测分析;选取了色达县1994年TM影像和2001年ETM+影像,采取监督分类法,提取了研究区多时相草地荒漠化信息,并对其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影像特征对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一种改进的融合多指标荒漠化等级分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荒漠化等级分类是荒漠化监测的重要内容,也是土地荒漠化综合治理、科学防护的基础。针对植被稀疏及干旱区土地荒漠化提取异常的问题,本文选择干旱/半干旱的科尔沁区为试验区,以2005、2010和2015年3期的中高分辨率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大量的样本统计分析,提出了一种融合植被覆盖度(FVC)、去土壤植被指数(MSAVI)、增强性植被指数(EVI)3种指标的荒漠化提取模型,并将之与传统植被覆盖度指标提取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植被指数反演方法,本文提出的算法分类精度更高,尤其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该融合植被指数法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和稳健性。该方法为荒漠化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土地荒漠化防护与治理提供了辅助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4.
格尔木土地荒漠化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以TM/ETM为主要信息源,在沙漠地区提取专题信息的方法。对TM5/TM7波段进行密度分割,结合DEM数据生成的模板提取水体及盐漠信息;利用NDVI提取植被信息;通过光谱角分类法(SAM)提取沙化土地和盐渍化土地信息。将综合分类结果输入地理信息系统中,利用空间分析功能提取变化信息。结果表明,1996~2000年间,研究区内荒漠化土地明显增加;2000~2002年间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较小。考虑到研究区地处沙漠环境,人类活动影响较弱,因此地表景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而这些自然因素短期内变化不大,所以监测周期至少定为5 a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5.
基于NOAA/AVHRR的中亚地区荒漠化动态变化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影像特征的荒漠化解译,监测荒漠化土地面积和荒漠化程度,分析探讨1989年至2009年中亚地区荒漠化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监测方法,具有一定可靠性和实用性,能够对中亚地区进行快速地荒漠化的宏观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16.
根据坡度分析在灾害防治与水土保持工作上的应用,提出了以IPTA技术获取的地面沉降速率图为数据源,利用地面沉降坡度分析开展地裂缝遥感识别;以郑州市为研究区,根据地面沉降坡度分析识别出的目标区,在郑州市区首次发现因差异性地面沉降造成的地裂缝,实地调查发现该地裂缝东西长约2 000 m,已经造成附近10余处建筑物受损,监测结果表明该地裂缝存在明显的三维形变;实地调查和监测结果证明,地面沉降坡度分析不仅可以用于地裂缝的识别,也能用于地面沉降危险性分区,对地质灾害防治减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遥感技术在海南岛土地沙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南岛地处热带、亚热带,属热带季风性气候。利用遥感技术首次对海南岛土地沙化及其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陆地卫星TM图像及部分航空彩红外像片的解译发现,海南岛土地沙化主要分布在海滨平原、沙质台地区,并具有西重东轻、近海严重而向内陆减轻的特点。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假彩色合成、比值合成、对数参差、阈值处理及不同时相遥感资料的对比处理等,达到了遥感图像信息增强和信息提取的目的。同时对海南岛土地沙化的成因和发展趋势做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对新疆塔里木河流域进行土地盐渍化专题信息提取,建立该地区土地盐渍化分类系统,提高土地盐渍化分类精度。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土地盐渍化专题信息提取方法是可行的,对于生态环境监测的土地利用/覆盖、土壤沙漠化等问题均适用。对于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有非常实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利用遥感手段对玛纳斯河流域绿洲-荒漠带的荒漠化状况进行监测。利用不同时期TM数据,在小尺度上分析该区域2000~2008年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征;基于MODIS陆地遥感产品(NDVI、Albedo及LST),利用多源信息复合法计算荒漠化程度指数;基于TM荒漠化监测结果对该指数进行分级处理,初步建立并验证基于MODIS数据的荒漠化监测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近10 a来,绿洲外围荒漠化土地变化较小,大部分变化发生在绿洲内部,主要为局部荒漠化被开发或因盐碱化过重导致的撂荒;荒漠化监测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荒漠化程度定量评价精度可达91.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