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多源遥感数据结合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多源遥感数据结合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本文以辽宁省盘锦市2005和2015年的TM和Landsat-8影像为实验数据,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重点分析了该研究区域的土地数据处理与分类、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模型、单一土地动态变化模型、综合土地动态变化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指数等,并分析了研究区域的转移矩阵及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多源遥感影像处理,能够很好地总结和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使研究区域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得到准确统计。  相似文献   

2.
以江苏省淮北地区作为研究区,利用MODIS遥感数据,选择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对研究区进行干旱监测对比分析,建立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的研究区干旱遥感监测模型;结合土壤含水量数据和降雨量数据,确定研究区的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利用干旱遥感模型对2011年夏旱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建立干旱遥感监测模型对研究区干旱研究有很好的适用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农业旱灾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基于遥感与GIS的广东省农业旱灾遥感监测方法,建立了农业旱情遥感监测评估模型。该模型结合MODIS遥感数据、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当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评价了2006年5~10月广东省每旬的农业旱情发展变化过程,结果与2006年广东农业旱情发展变化趋势吻合程度很好,表明这一监测方法能够用来有效地监测评价广东省农业旱情发展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4.
多时相MODIS影像水田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种植及其分布信息是土地覆被变化、作物估产、甲烷排放、粮食安全和水资源管理分析的重要数据源。基于遥感的水田利用监测中,通常采用时序NDVI植被指数法和影像分类法分别进行AVHRR和TM影像的水田信息获取。针对8天合成MODIS陆地表面反射比数据的特点和水稻生长特征,选取水稻种植前的休耕期、秧苗移植期、秧苗生长期和成熟期等多时相MODIS地表反射率影像数据,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增强植被指数及利用对土壤湿度和植被水分含量较敏感的短波红外波段计算得到的陆表水指数进行水田信息获取。将提取结果与基于ETM+影像的国土资源调查水田数据,通过网格化计算处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MODIS影像的8天合成地表反射率数据,进行区域甚至全国的水田利用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影像融合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土资源部启动的全国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项目,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卫星影像,从中提取出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基于作者近几年从事该项目研究与应用的实际,分别以SPOT系列数据、TM数据及QuickBird等中、高分辨率数据作为试验数据,进行影像不同融合算法试验,旨在研究多源遥感影像融合方法在动态监测项目中的应用,并对融合结果进行定性、定量两方面的比较分析,探讨适合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的融合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多时相Landsat TM/ETM+影像分析了兖州市1998年和2002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综合考虑波段间相关系数和OIF指数,选择最佳波段组合进行图像解译,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最大似然分类器(MLC)和支持向量机(SVM)的分类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进而利用SVM分类结果进行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获取兖州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并与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最后提取TM/ETM+影像的RDVI,基于线性混合像元分解模型分析了植被覆盖的变化。结果表明,基于多时相TM/ETM+影像分析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实际统计数据较吻合,适合动态监测土地利用变化,且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TM数据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目的在于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趋势,为土地资源的规划和治理提供依据。本文介绍TM数据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阐述了减少夸大变化程度的根本措施在于提高每次单独分类的精度及不同时相遥感数据的空间配准精度。通过对多时相TM数据单独分类结果的对比,得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8.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沙质荒漠化的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李宝林  周成虎 《遥感学报》2002,6(2):117-122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位于欧亚大陆中纬度巨型沙带的东部边缘,为我国沙质荒漠化土地的东缘,沙质荒漠化景观日益明显,前景令人勘忧。本文利用TM数据分析了区域荒漠化观特征与土地荒漠化的特征,从机理上认识了区域上的土地荒漠化发生过程;在此基础上以目前生态系统没有产生明显退化的生态状况作为基准,采用相对基准的办法,利用ONOAA/AVHRR数据,确定了植被指数荒漠化监测指标;对荒漠化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区域荒漠化监测应当以全球常用多种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为基础,在认识荒化发生机理之后进行监测与评估,在资料获取、分类分级和荒漠化监测的技术路线全球应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使评价的结果具有可比性。东北平原西部沙地的景观特征、沙质荒漠化程度、沙质荒漠化发展方式等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二十世纪90年代沙质荒漠化发展速度很快,但区域差异很大,这种区域差异与人口增长、滥垦和滥樵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墒情遥感监测指数对比分析与灌区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民胜利渠灌区为研究区,在小麦拔节至成熟期利用MODIS数据逐旬构建PDI、VCI、VSWI和TVDI墒情遥感监测指数,与实测土壤含水量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比筛选适用于灌区的监测指数,并基于HJ卫星数据将最优指数应用于人民胜利渠灌区土壤墒情监测。结果表明:小麦拔节至成熟期,TVDI指数与实测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最好,表现最为稳定,更适用于灌区土壤墒情监测;基于HJ卫星数据的TVDI土壤墒情监测模型能够快速有效地实现灌区土壤墒情遥感监测。  相似文献   

10.
胡贝 《北京测绘》2021,35(1):70-73
综合利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采用基于亮度指数和垂直植被指数的变化向量矢量分析的直接变化监测方法,通过对原数据进行直方图调整,对2010年与2018年的TM影像相应波段数据进行概率分布匹配,使之具有相同的概率分布,并使其均值、标准差也基本一致;然后对这两幅不同时相的影像数据进行图像间的空间匹配,计算提取了亮度指数BI和垂直植被指数PVI,通过二者组成的二维变化向量再加上利用阈值法实现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与变化监测,并与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实际变化进行对比验证,得到较高的贴合度。  相似文献   

11.
格尔木土地荒漠化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以TM/ETM为主要信息源,在沙漠地区提取专题信息的方法。对TM5/TM7波段进行密度分割,结合DEM数据生成的模板提取水体及盐漠信息;利用NDVI提取植被信息;通过光谱角分类法(SAM)提取沙化土地和盐渍化土地信息。将综合分类结果输入地理信息系统中,利用空间分析功能提取变化信息。结果表明,1996~2000年间,研究区内荒漠化土地明显增加;2000~2002年间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较小。考虑到研究区地处沙漠环境,人类活动影响较弱,因此地表景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而这些自然因素短期内变化不大,所以监测周期至少定为5 a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2.
近30年来民勤土地荒漠化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利用 2 0世纪 70年代航测资料和 80年代中后期及 90年代中期LandsatTM 3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 ,在GPS的辅助下 ,对遥感图像进行精确的几何纠正 ,并投影到统一的坐标系统 ;在建立统一的解译标志基础上进行人工判读 ,并利用GIS对荒漠化土地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 ,调查了中国典型的荒漠化地区———甘肃省民勤县的荒漠化土地变化状况。结果表明 :近 30年来民勤县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 ,但是1 985年以来荒漠化土地的扩展速度有所变缓 ;流动和半流动沙丘的面积持续增大而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 ,利用野外调查和各种数据分析 ,从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分析探讨了研究区近 30年荒漠化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农牧交错带土地沙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以内蒙古多伦县为研究对象,作时隔5a的两次遥感调查,对内蒙古东南部农牧业交错带的土地沙化进行监测。建立了土地沙化分类体系,把土地沙化与土地利用紧密联系,依据植被指数概念,采用了一组比值组合,有效地将土地沙化类别分层分离。通过第一次遥感调查,了解到多伦县由于过度耕种和过度放牧,致使土地沙化十分严重。经第二次调查对比分析,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治沙效果显著,土地沙化发展趋势得到遏制,遥感监测为地方政府的防沙治沙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遥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75年MSS、1990年TM和2000年ETM 3期遥感数据提取黄河流域土地荒漠化动态变化信息。调查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土地荒漠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北部。荒漠化土地面积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从1975年~2000年增加了10 653.22 km2,平均每年增加426.12 km2。黄河流域地质背景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荒漠化的总体分布和变化趋势,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荒漠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潘竟虎  秦晓娟 《测绘科学》2010,35(3):193-195
利用Landsat TM遥感卫星影像反演植被指数和地表反照率,并由此构建了植被指数和地表反照率组成的特征空间,最后利用该特征空间对张掖绿洲及其附近区域的沙漠化现状和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利用野外调查的定位数据对结果进行检验,总体精度达到82%。该方法可以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下实现沙漠化现状与程度的自动识别,而且指标简单、易于获取。与单纯使用遥感光谱信息进行分类相比,对于沙漠化现状与程度的分类和分级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榆林市榆阳区河口水库周边地区1999年和2004年两期TM影像为基础数据,在ERDAS IMAGINE平台上,通过对研究区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建立解译标志、人工判读并分类等,得到了河口水库周边地区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分布图。结果表明,1999年到2004年期间,河口水库水域面积明显增大。周边5km范围内,沙化土地明显逆转,部分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向固定沙地转化,使耕地面积减少,林地增加。  相似文献   

17.
以毛乌素沙地典型地区为例,以CBERS2、Landsat5 TM、SPOT5及 TM与SPOT5融合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使用波谱角分类法对 该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沙化耕地进行信息提取,探索和比较该方法针对不同传感器遥感影像的沙化信息提取精度 。对本研究区,不同传感器影像的沙化信息提取精度均在80%以上,其中融合影像的沙化信息提取精度最高为90.13%,SPOT5次之, 而CBERS2和TM对不同类型的沙化信息提取各有优势,但CBERS-2信息提取的精度要高于TM。这说明使用波谱角分类法提取的结果精 度与影像空间分辨率有正相关关系,即空间分辨率越高,沙化信息的提取精度也越高。  相似文献   

18.
遥感技术在海南岛土地沙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南岛地处热带、亚热带,属热带季风性气候。利用遥感技术首次对海南岛土地沙化及其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陆地卫星TM图像及部分航空彩红外像片的解译发现,海南岛土地沙化主要分布在海滨平原、沙质台地区,并具有西重东轻、近海严重而向内陆减轻的特点。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假彩色合成、比值合成、对数参差、阈值处理及不同时相遥感资料的对比处理等,达到了遥感图像信息增强和信息提取的目的。同时对海南岛土地沙化的成因和发展趋势做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近3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三峡库区1975年、1987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的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各期土地利用图。以各期土地利用图为基础图件,利用G IS技术,分析了三峡库区各期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库区的耕地、林地和草地都在减少,库区近30年建设用地和河流水面的增加最为明显。同时引入土地利用变化的景观特征指数、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来总结三峡库区近3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多种特征指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有利于了解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可以进一步指导库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