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林木生长观测资料和平行观测的气象资料,初步讨论了温度、降水量、辐射量对林木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林木生长期的温量指数、降水量、日平均辐射量对3种主要林木年生长量具有一定的影响,建立了气象因子与3种主要林木单株年生长量的线性方程。  相似文献   

2.
根据甘肃林木生长与气候因素的相关分析,选取8个对林木生长影响较大的气候因素作为聚类因子。应用模糊聚类方法,把我省划分成9个不同类型的林业气候区,并对各分区作了较详细的评述,提出了保护和发展林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分析甘肃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和林木蒸散耗水量得出,这里大部分地区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林木生长的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干旱造林应重视的问题和需要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地貌森林不同小生境的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喀斯特地貌森林中不同小生境的太阳辐射、温度、湿度等进行了多次的观测和研究,得出喀斯特地貌森林中的土面、石面、石沟、石缝等因所处的环境不同,它们的生态小气候差异明显;土面、石沟的生态气候条件好,好、热、湿变化缓好,有利于林木生长,石面、石缝的辐射、温度变化剧烈,不利于林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气候是林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结构、功能和生产力起着制约作用。由于我省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土壤贫瘠,加上经营管理不当,使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产力较低。为了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适地适树造林,提高林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分析了我省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对林木生长的利弊影响,探讨了林业气候区划的聚类因子。  相似文献   

6.
采用张宝堃和H.L.彭曼的气候学方法,对甘肃干旱半干旱区各县、市林木生长期的蒸散耗水量进行了估算,并与实测和调查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种估算值大致可反映乔木薪炭林和乔木用材林生长对水分的需求。文中还给出了各县、市年和日平均气温≥10℃期间的实际水资源。根据各地林木生长期的耗水量指标和实际水资源,采用实际湿润度方法确定了各地不同气候植被区林木的水分适生度。  相似文献   

7.
对局地相似性理论在“粗糙副层”范围的林地及在塔层范围的林木湿地下垫面大气边界层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二阶或更高阶的统计参数,局地相似性理论在林地及林木湿地是有效的。无量纲速度、垂直速度三阶矩、温度、湿度仅是无量纲长度ζ=z-d/L1的函数。其中,在对σT/T*l的分析中发现,σT/T*l按感热通量分层明显,感热通量大的数据点能更好地符合相似性关系。类似地,潜热通量大的数据点σT/T*l相似性关系也很好。  相似文献   

8.
绿化与气候     
村水的各种生命活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以及树木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与温度有关。植物所有生理代谢活动和生长反应都必须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进行并且受到温度的变化所制约。对于林木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活动起作用的温度.称为生物学温度。它通常用3种温度指标来表示:生物学最低温度.为林木生理活动过程起始的下限温度,低于临界值就会发生低温冰害现象;生物学最适温度,为林木生理活动最旺盛、最适宜的温度;生物学最高温度,是林木活动所能适应的上限温度,高于临界值就会导致干枯死亡。不同树种,对上述三种温度指标的…  相似文献   

9.
青海东部一次强冰雹的微结构及生长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张国庆  孙安平 《高原气象》2007,26(4):783-790
2004年8月18日青海省东北部大通、互助出现一次强降雹过程,利用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冰雹云生长过程并利用现场观测的雹谱和收集的雹块进行了冰晶、气泡结构和同位素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雹谱呈双峰型,雹块呈锥状,少数为椭圆体。冰雹切片中,雹胚以霰为主;雹块按生长方式分为四层,中间两层冰晶最长、厚度较大,表明这两个层次是这次降雹雹块的主要生长区,其生长高度较低、温度较高,生长厚度较大。锥形雹块的气泡以径向纹理为主,近似于椭圆形的雹块中的气泡以纬向纹理为主。雹块中的气泡浓度分布皆呈单峰型,气泡谱宽不超过100μm。雹块透明、不透明层气泡浓度不完全一致,有所起伏。对各层氘同位素的测量结果表明,雹块生长温度相应在-10.0~-24.0℃,生长高度相应在4.5~9.0 km(海拔高度),雹块在相对湿融的气层中,上、下翻滚增长,与冰晶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2004年8月18日,青海省东北部大通、互助出现一次强降雹过程,利用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冰雹云生长过程;利用现场观测的雹谱和收集的雹块,进行冰晶、气泡结构和同位素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雹谱呈双峰型,雹块呈锥状,少数为椭圆体。冰雹切片中,雹胚以霰为主;雹块按生长方式分为四层,中间两层冰晶最长、厚度较大,表明这两个层次是这次降雹雹块的主要生长区,其生长高度较低、温度较高,生长厚度较大。锥形雹块的气泡以径向纹理为主;近似于椭圆形的雹块中的气泡以纬向纹理为主。雹块中的气泡浓度分布皆呈单峰型,气泡谱宽不超过100μm。雹块透明、不透明层气泡浓度不完全一致,有所起伏。对各层氘同位素的测量结果表明,雹块生长温度相应在-10.0--24.0℃,生长高度相应在4.5-9.0km(海拔高度),雹块在相对湿融的气层中,上、下翻滚增长,与冰晶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设计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位于同一观测站内的一部单发双收Ka波段双偏振雷达和一部双发双收X波段双偏振雷达高效结合观测的方法,并首次将Ka和X波段双偏振雷达结合应用在降雪过程的观测中,对2019年2月14日锋面气旋系统在北京地区降雪过程中雪带的形成、发展、消亡过程的宏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雪带的垂直结构符合以往对层状云垂直分层的物理认识,类似但不同于雨带由凝结增长层、丛集层、淞附层、融化层组成的四层结构,雪带只包含由上层“播种”至下层的冰晶形成的凝结增长层、丛集层和淞附层三层。由于各层水平风速不同,雪带的三层结构并非垂直排列。多个雪带不断生成发展维持降雪,直至冰晶凝结生长层变空,云从冰晶凝结生长层分裂为多层云后各自消散。证明了Ka和X波段双偏振雷达结合的必要性和高效性,丰富了对锋面气旋系统雪带的认识,补充了Ka波段和X波段雷达对降雪的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精准判断玉米所处生长阶段,远程实时监测玉米长势,分析生长阶段与田间环境要素间的关系,本文提出深度局部关联神经网络,克服了玉米生长阶段识别中存在的多模态和模糊性问题,在Oxford VGGNet(Visual Geometry Group Net)模型中添加一个新的监督层,即局部关联损失层,提高深层特征的判别能力。基于所提的玉米生长阶段图片识别新算法,拓展环境要素监测功能,设计一套基于深度学习的玉米农田监测系统。系统由玉米农田监测装置和云端服务器组成,监测装置采集玉米图像、气象要素和田间位置数据,通过4G无线发送给云端服务器,云端服务器利用深度局部关联神经网络识别生长阶段,显示结果并存入数据库中。仿真试验表明,深度局部关联神经网络平均识别准确率达到92.53%,较VGGNet的87.21%和LSTM的88.50%,准确率分别提高了5.32%和4.03%。实地测试结果表明,野外环境下系统准确率可达到91.43%,能够稳定地对农田玉米生长情况进行监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省绿化荒山,保护生态平衡,减轻水土流失的主要树种是松树。松毛虫是这个树种的主要害虫,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危害林木生长。控制虫害蔓延是保证我省森林资源的当务之急。为减少防治的盲目性,准确预报松毛虫发生趋势是关键,为此需要进行研究,建立松毛虫预测预报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4.
2009年8月,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与阿勒泰地区气象局合作,在阿尔泰山喀纳斯风景区贾登峪观测点完成了“阿尔泰山西伯利亚落叶松生态气象监测站”的仪器安装与调试,并投入试运行。监测站由两部分组成,自动气象站和林木生长监测系统,其中自动气象站可监测温湿度、净辐射、风速风向、土壤温度湿度、草温、土壤热通量和降水量等气象要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海东地区天然草场林木分布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分析了海东地区不同气候类型区种植林木(草)生存环境与生态效益。并提出了本区各地退耕还林(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简论了三层体结构的概念、优势、数据流程以及基于COM技术的客户程序与应用服务器之间的通讯方式,介绍了三层体系结构方法在气象信息处理系统中的应用情况,并以雨量要素的编辑修改和某时段内降水总量的统计为例,详细阐述了三层体系结构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用DELPHI 4开发应用服务器和客户程序的一般方法以及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技巧。  相似文献   

17.
攀枝花气候条件对芒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芒果年生长周期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关系及两者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对比国内芒果主产区的不同气候条件,分析研究出攀枝花独特气候条件对芒果生长的优势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大别山区林木第一性生产力的气候学估算模式,综合考虑了山区光热水农业气候资源匹配关系及林木自身发育规律;并考虑到山区温度、降水、日照、蒸散等气象要素随高度的变化及山区坡向、海拔高度的影响。估算结果表明:模式估算的毛竹、杉木、马尾松最大气候生产力出现高度与其最大生长量出现高度相吻合,不同高度的林木气候生产力与其生长量的相关较好。  相似文献   

19.
编辑选编     
《气象科学进展》2018,(5):125-126
叶物候悖论:为什么变暖在温暖的地方更为重要——Leaf phenology paradox:Why warming matters most where it is already warm.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18,Vol.209.气候和生态系统特性之间的交互作用控制着物候对气候变暖和干旱的响应,而目前对这些交互作用仍然知之甚少。为了确定这些交互作用的贡献,美国杜克大学的Seyednasrollah等使用空基遥感植被指数检测了美国东南部沿气候梯度和不同生态区的叶片生长情况。通过建立一种分层状态——空间贝叶斯模型,量化了气温、干旱程度和冠层热胁迫是如何对山区到沿海平原地区的叶片展开产生影响的。研究使用了2001—2012年美国东南部59个观测点的植被生长开始期的气候数据、日植被指数和冠层表面温度数据。研究结果证实了沿不同生态区生态系统特性与气候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在山区,春季叶片生长开始得更快,而沿海地区森林对年际温度异常的敏感性更大。尽管所有地区对气温变暖的敏感性都在下降,但研究发现了一种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落叶林为主的森林比落叶林较少的森林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更低,这很可能是由于常绿物种在整个季节中叶片持续地存在。山地森林的生长开始期更容易受到日益加剧的干旱和水分不足的影响,而沿海地区则相对具有生态弹性。随着冠层热胁迫(定义为冠层与空气的温度差异)的增加,叶片在干旱年之后生长变得缓慢,在湿润年之后生长加速。  相似文献   

20.
关于雹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仕雄 《气象学报》1986,44(3):307-313
本文在研究冰雹胚胎上,不仅较有分析地提出定义雹胚的建议以及指出由于切片方法和外观观察方法的局限性可能造成的胚胎判断的错误,而且通过七个大冰雹过程所收集的269个雹块和1500张多层连续切片照片,分析了高原雹胚的类型,并研究了粒霰胚的存在。分析表明,高原雹胚主要是霰,并占雹胚的84%(其中粒霰胚占15%);冻滴胚占4%。文章应用冰晶大小和同位素氘的分析方法讨论了霰胚的生长部位,其生长环境温度为-13°—25℃,海拔高度7—9Km,而粒霰生长较一般的层霰在更高的高度,长粒霰生长在较低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