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质学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原东部地区一次雹云成雹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利用一维半时变双参数积云模式,对高原东部地区一次西风槽影响下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该雹云内的动力、热力特点以及过冷云滴、冰晶、霰、雹的产生和转化以及降水粒子碰并增长等物理过程。对高原雹云的成雹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1998年在高原东部玛曲设立的711雷达点观测的主要降水云层云顶高度和对应的大气温度,与对应GMS卫星观测亮温资料相比较,得出该地区相应区域云顶的象素点亮温最低值及平均值,比雷达观测值平均偏低-21℃和-9℃;观测的云区位置与雷达观测位置往WSW方向偏离约20km;温度偏差大小与地面降雨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3.
关于雹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仕雄 《气象学报》1986,44(3):307-313
本文在研究冰雹胚胎上,不仅较有分析地提出定义雹胚的建议以及指出由于切片方法和外观观察方法的局限性可能造成的胚胎判断的错误,而且通过七个大冰雹过程所收集的269个雹块和1500张多层连续切片照片,分析了高原雹胚的类型,并研究了粒霰胚的存在。分析表明,高原雹胚主要是霰,并占雹胚的84%(其中粒霰胚占15%);冻滴胚占4%。文章应用冰晶大小和同位素氘的分析方法讨论了霰胚的生长部位,其生长环境温度为-13°—25℃,海拔高度7—9Km,而粒霰生长较一般的层霰在更高的高度,长粒霰生长在较低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煤矿竖井注浆钻孔的孔口管承受较大的注浆压力,要求不漏浆,不泄压。特别是地下水大量涌出,或钻进中突然遇到高压水的钻孔,埋设好钻孔孔口管,是钻孔注浆效果好坏的一个关键问题。第一期施工的六个注浆孔用混凝土预埋孔口管的方法,工时长,费用大,在施工第二期六个钻孔时我们采用了自己设计、自行加工的“双层压缩孔口管”,取代用混凝土预埋的方法,获得成功。承受注浆压力200kg/cm~2时不漏浆,不泄压,完全满足了注浆工艺的要求。这种孔口管不但效果好,而且结构简单,加工容易。  相似文献   
5.
半导体致冷冰雹切片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仕雄  杨颂禧  王其善 《气象》1982,8(3):33-34
通过冰雹切片,研究雹块切片中雹胚特征,冰晶的层次、密度,冰晶体大小和排列,以及各层次的同位素氚含量等微结构,是现代冰雹物理成因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方法适用易行,便于推广。其关键设备是雹块切片机。国外如美、英、瑞士、加拿大等国冰雹切片设备都沿用R.List[1]的锯床式切片机和专门冷冻风洞,其冷冻设备规模较大,难以在我国各地野外防雹研究中推广。国内徐家骝等[2]曾用电热丝锯弓在干冰和酒精致冷的冰台上取得雹切片;赵仕雄[3]对热丝切具进行了小型、机械式的改进,并引用半导体致冷器件作为雹块冷冻台。本文介绍的是在此基础上,由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和青海无线电一厂协作,使之进一步完善,成  相似文献   
6.
使用自己设计的筛式雹谱仪配合冰雹照象获得了13个冰雹过程的时、空观测资料。通过与711雷达回波的对照分析,得出高原雹谱的单调下降、双峰、均谱三种类型及参量,这里雹块的平均浓度为1.1个/米~3,作为雹块的第一生长层典型霰谱的平均浓度为48.5个/米~3,霰浓度比雹浓度大1—2个量级;单站谱的时间演变一般保持某种类型的特征,各雹径浓度的演变趋势基本上一致;谱宽浓度的空间分布存在多中心,两者的中心位置相重合,同时刻不同地点的谱型不都是同一种类型;谱宽10毫米等值线所包括的范围大致与20分贝回波包络区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黄河上游降水云层对流特性及降水微结构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3,他引:5  
主要利用1997—2000年6~9月在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实施人工增水实验所获取的各类降水云层回波、雨滴谱及多点宏观气象资料,进一步阐明各类云层降水中对流作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并且通过全过程的雨滴谱的演变个例,初步揭示了该地区云中降水微物理过程可能存在冷云和暖云两种机制且暖云机制起重要作用。以上是该地区产生降水频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高原五个雹块的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仕雄 《气象学报》1987,45(2):169-178
通过对1983年7月23日及8月6日青海两次强雹暴降落的5个雹块的氘含量测定和给晶结构的分析及温度标尺的确定,得出了两次雹暴雹块的氘值为-65.8—-76.6%和-6.1—-58.6%。相应雹块生长的环境温度分别为-18—-23℃和-1.3—-27℃(高度7.7—8.6km和5.4—9.0km)。雹块胚胎为锥状霰,氘值分析表明,霰胚分别在-16.8—-19.5℃和-11.8—-20.8℃形成。雹块皆生长在云的中部和中上部。7月23日雹块是在上升气流中一直上升增长而成,而8月6日是经历一上一下运动增长而成。文章通过两种方法计算的上升气流速度,对雹块的轨迹作了有意义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青海东北部春季系统性降水高层云系微物理结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1,他引:14  
利用1977-1979年5-6月青海东北部系统性降水高层的云滴谱飞机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该云系云滴群体特征量及微物理结构特点。云特征量的滴浓度,含水量,平均直径,最大直径随高度的分布表明,降水高层云系垂直微结构配置或云水凝物相态可划分为4个不同发展分层,在海拔约5.0km高度上存在一活跃增长层可能是高层发生降水的一个重要特征层,同时分析了云液态含水量随云温的分布特征及与降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马林  赵仕雄 《高原气象》1994,13(2):188-193
本文利用一维半时变双参数积云模式,对高原东部地区一次本西风槽影响下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该雹云内的动力、热力特点以及过冷云滴、冰晶、霰、雹的产生和转化以及降水粒子碰并增长等物理过程。对高原雹云的成雹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