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辽东半岛市部上先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4群15组,其中细河群的三个组即钓鱼台组、南芬组、桥头组产宏观藻类化石;五行山群的长岭子组、南关岭组产蠕虫和宏观藻类化石;金县群兴民村组产类水母化石,葛屯组产蠕虫、宏观藻类化石,上覆的下寒武统碱厂组产三叶虫和古杯动物化石。上先寒武系7个宏体生物化石层位构成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宏体生物序列,可分为4个演化阶段:①细河期宏观藻类发生发展阶段;②五行山期蠕虫发生发展阶段和宏观藻类发展阶段;③兴民村期类水母发生发展阶段;④葛屯期蠕虫和宏观藻类新的发展阶段。据此可以划分为4个生物群,即细河生物群(800Ma前)、五行山生物群(800—700Ma)、金县生物群(677Ma)、满家滩生物群(600Ma)。另外早寒武世三叶虫和古杯动物组成葫芦套生物群,为早寒武世晚期。辽东半岛与苏皖北部晚先寒武纪地层不仅沉积序列相同,而且宏体生物序列也基本相同,两区生物地层完全可以对比。辽东半岛南部晚先寒武纪宏体生物序列的建立及其在同一地层区的延展性,提高了本区晚先寒武纪地层剖面的地位。使其可能成为全球晚先寒武纪生物地层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恐龙蛋化石比较丰富,为我国的重要产地。已发现4科、8属、12种。恐龙蛋是陆相上白垩统的最主要化石之一。本文初步讨论了蛋化石的时代与层位以及上、下白垩统及其与下第三系之间的接触关系,并据蛋化石的结构特点,结合微体动物、植物化石,论述了白垩纪由温暖潮湿逐渐转变为炎热干燥的古气候。  相似文献   

3.
论踪迹化石     
踪迹化石是一种“界面化石”,可分“层表界面”和“层内界面”。它是一种“生活遗迹”,反应了动物的居、食、行、止。踪迹与动物间的几种关系构成了化石的性质。最后提出了踪迹化石的命名法则和举例,并附加‘有图可按’的踪迹化石129属进行中文题名,叙述其形态性状。  相似文献   

4.
瓮安生物群与宽川铺生物群中球形类化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获自瓮安生物群与宽川铺生物群中大量球形类化石的系统研究,建立了便于交流和深入讨论的球形类化石形态分类方案,对各种类型的球形类化石进行了属性探讨,并按形态属描述球形类化石4个新类型(相当于形态属),8个新种类(相当于形态种)。研究表明球形类化石是一个多源的非正式生物类群,包括动物性和植物性球形类化石。具有丰富的研究内涵,对揭示早期生物的起源、演化、多样性及胚胎发育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采自陕南镇巴地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中一类形态奇特的骨板化石的详细研究,认为它是属于生物内部构造的一部分,而不是完整的生物个体。它们的功能及在生物体中的存在方式与海绵骨针类似。关于这类骨板化石确切的分类位置现在还很难定论。目前暂将其置于海绵动物门中,作为一个形态属进行描述和讨论。现描述一属,7种。  相似文献   

6.
化石是地球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对于研究古地理、古环境 ,研究各种生物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地球及其周围环境的变化,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辽宁化石,特别是辽西中生代化石,正处在生物进化的关键时期——恐龙还没有灭绝,鸟类和被子植物开始出现,哺乳类动物正在进行早期演化,这些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遗迹石化成化石。这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全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 鸟类起源是古生物学界的四大难题之一。 1861年,在德国的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地区首次发现了始祖鸟化石, 100多年来,鸟类起…  相似文献   

7.
1988年,笔者在河南西部鲁山县进行野外地质考察时,首先在前寒武系崔庄组中发现了后生动物遗迹化石。此后,又在汝阳、临汝、宜阳等地前寒武系云梦山组、白草坪组、北大尖组、崔庄组、三教堂组发现了大量的后生动物遗迹化石。些遗迹化石大部分为平行层面的潜穴(现均已被纯的石英沙充填),多为生物觅食、啮食、运动等造成。造迹生物很可能以蠕虫类为主。遗迹形态复杂,个体较大,表面多光滑无饰,有些具非常发育的横向环节,有些具明显的纵纹。与遗迹化石伴生最多的沉积构造为浪成波痕。  相似文献   

8.
鄂西恩施地区龙马溪组下部发现一套厚度在30~50cm 之间的生物屑灰岩,时限上相当于赫南特期,灰岩层下部为深水沉积的富含笔石化石的生物屑硅质岩,其上为薄层状富含笔石化石的含炭质生物屑泥质粉砂岩夹炭质页岩。灰岩顶底界面均为岩相突变面,代表海平面的突然变浅与加深。在详细的野外工作基础上,结合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研究,证明灰岩为浅水沉积的产物,将其与华南其他区域赫南特期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研究区的沉积古地理变迁特征。   相似文献   

9.
位于沂沭断裂带内的中生代“红层”,由于缺乏生物化石资料依据,多年来对于它的时代归属及地层划分对比等问题一直存在着疑问。本文主要以生物化石、岩石组合及地层接触关系为依据,对沂沭断裂带内原“上白垩统王氏组”时代进行重新厘定。我们从该地层中获得了较丰富的孢粉类、叶肢介类、腹足类、双壳类和植物类化石,其化石组合面貌与山东上白垩统王氏组大不相同,与邻区化石对比表明时代应属早白垩世,并根据岩石组合特征新建岩石地层单位——大盛群。  相似文献   

10.
导致恐龙化石及围岩风化破坏的因素十分复杂,其自身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胶结物的类型等内部因素决定了其抵御风化破坏的能力。化石及围岩的物理化学成分越稳定、结构构造越致密完整,其抗风化能力就越强。气温的反复变化以及各种气体、盐类、水溶液和生物的活动等外部因素,是促使恐龙化石或围岩发生风化破坏的直接的原因。这些风化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它们使组成化石或围岩的矿物成分发生分解、结构构造发生变化,使化石或围岩由整块变成碎块,由坚硬变得疏松,甚至化学成分也发生改变,从而造成了化石或围岩的风化破坏。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述了鲁西前寒武纪地层清理意见,其一,鲁西前寒武系厘定为中太古代沂水岩群、晚太古代泰山岩群、早元古代济宁岩群及晚元古代土门群四个群级岩石地层单位;其二,晚太古代亲山岩群雁翎关组之下建立盂家屯岩组;其三,将晚元古代土门群浮莱山组厘定为砂岩夹页岩组合,石旺庄组厘定为含砂质灰岩、灰岩、白云岩组合。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东西大巴山奥陶纪地层的差异性,划分为两个地层小区:宁强—西乡地层小区(西大巴山小区)和城口—巫溪小区(东大巴山小区)。对区内各剖面进行了划分和对比以后,分别建立起两小区内的综合地层分类系统。宁强—西乡小区分为三统、八组和十二个生物带(动物群),城口—巫溪小区分为三统、九组和十一个生物带(动物群)。将宁强—西乡小区宝塔组顶部的瘤状泥灰岩分出,与原涧草沟组合并,改称临湘组;并在剖面相互对比的基础上,讨论了七个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浙江省岩石地层单位清理成果。按照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出原则,对浙江省境域内出露的元古界—第四系进行全面清理:划分出岩石地层单位109个,其中群级11个、组级94个;在清理中新建3个组,启用6个群19个组,引用外省12个组,未采用2个群27个组。并明确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含义及时代。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平原地区的活动断裂,绝大部分是伏于第四系松散层之下的隐伏断裂。本文就活动断裂的类型、空间展布、活动方式与强度和引发的地质灾害及其规划性工程对策等,予以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5.
厘定后的鲁东前寒武纪地层分区以王台-五莲为界,分为胶北地层小区和胶南地层小区。胶北地层小区层(岩)序为:晚太古代胶东岩群、早元古代荆山群、粉子山群、芝罘群,震旦纪蓬莱群。胶南地层小区层(岩)序为:晚太古代大山沟岩组,早元古代胶南岩群,震旦系朋河石组。对原胶南群作了重新厘定:原甄家沟组因其岩石属变形变质的二长花岗岩而被废弃;大山沟组绝大部分为变形变质二长花岗岩体,而仅将原划大山沟组一段的部分斜长角闪岩和黑云变粒岩厘定为大山沟岩组,隶属晚大古代;原划邱官庄组底部变质含砾砂岩新建为朋河石组;邱官在岩组和于象岭岩组合称为新义的胶南岩群,荆山群与粉子山群和胶南宕群可能属同时异相沉积变质产物。五莲群与粉子山群为同物异名因而废弃。  相似文献   

16.
豫西南地区曾经是恐龙生活的“家园”。本文根据区内地层发育和出露特点,结合地壳(构造)活动规律,对豫西南中、新生代自然古地理环境(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古生态)进行初步研究。这一研究结果对展示中生代恐龙的自然生态、生活环境,揭示恐龙演化规律和灭绝原因,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龙蛋化石产地之一,具有含蛋层位多、数量大、类型全、原始状态保存好以及可供研究的K/T界线等特点。据初步统计,已有7科、10属、19种之多,且与霸王龙、鸭咀龙、蜥脚类及轮藻、孢粉、痕迹化石等共生。本文评述了恐龙蛋化石的分类系统、地层划分与时代、古生态特征及古气候等,并论述了恐龙绝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蓝田红门寺地区丹凤群的变形特征,提出至少经历过三期主要构造变形及混合岩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金州地区广泛发育震旦纪地层,具分布连续、出露完整、沉积相标志明显的特点。本文运用现代沉积学和地层学理论,对区内震旦系岩石地层进行了基本层序研究与沉积环境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地形、地貌、地层及地质构造等方面对马圈痒地热田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提出了本热田为断裂裂隙热储系统的深循环式的热田。它的补给源为地表降水,补给通道是云门山山前大断裂,加热过程是在基底断裂裂隙运动中进行的、其热源为岩浆活动热,上涌通道是两个隆起上的断裂裂隙。上涌后进入第四纪热储层后与冷水混合,形成了一个“蘑菇状”的热水体。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