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乌鲁木齐地区重国非潮汐变化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乌鲁木齐地区17期高精度流动重力重复测量资料用“LGADJ”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根据各项改正后的重力点值变化,对测区附近发生的阿拉沟5.2级地震,和静5.7级地震和乌苏5.3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重力变化的机制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北Ms6.2地震前重力异常及异常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晶  孙柏成 《地震》2001,21(2):75-78
根据晋北和辽西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及力学机制,分析了1998年张北Ms6.2地震前后出现在震中外围地区的重力异常变化,对沿深部断裂附近出现的重力异常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沿深部断裂出现的重力异常可作为地震前兆场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滇西试验场重力潮汐观测及其地震响应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瑞浩  刘贵安 《中国地震》1995,11(2):161-167
本文使用Nakai预处理、Venedikov调和分析和滑动滤波等方法,对滇西地震实验场下关台GS15-227重力仪1987-1992年 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了该地区最佳重力潮汐参数及潮汐和非潮汐动态变化背景,并对观察期间的6个震例进行清理,分析了重力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关系,获得了该地区重力潮汐和非潮汐信息的地震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4.
大同地区几次中强震前后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华北北环重力重复测量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排除浅层干扰因素,提取与地震相关的重力变化的途径。以大同地震为例,详细分析了地震前后重力场变化,结果表明,其变化是明显的,远远超过了各项误差。  相似文献   

5.
包头地区重力场变化与阴山带中强地震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包头地区的重力复测资料及重力变化、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重力观测对阴山带地震监测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宁夏地震重力测网1987年以来的野外观测数据进行了统一平差处理和精度评定,给出了判断重力非潮汐异常的标准,并对各期重力平差资料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宁夏境内中强地震前1年内可观测到重力异常变化,异常特征是正异常,且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等值线密集带的一侧或重力变化腹地。  相似文献   

7.
河西重力变化的小波分解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讨论了小波分析在地震重力测量数据分析中应用的可能性,并采用基于样条函数的小波分析及其相应的B小波分别计算了河西地区的重力变化资料,其结果如下;1.小波分解可有铲分离重力场时间变化的不同空间波长成分,更清晰地看清重力场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2.河西地区重力资料分解结果表明:反映该地区浅部物质变化的重力变化高频部分和反映该地区深部物质变化的重力变化低频部分对永登MS5.8级地震的反应不明显,而反映该地  相似文献   

8.
流动重力测量结果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兰州-天水-武都地区重力网1991-1999年9期复测的重力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地质构造分析了重力场变化与永登5.8级和宕昌3.9级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这2次地震前后,靠近震中的测点的重力值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与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澜沧-耿马大地震前后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场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之前,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变化有一个上升、下降的变化过程,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下降时段,震后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10.
廖华  彭长虹 《四川地震》1996,(4):102-108
处理鲜水河断裂带上1987年至1995年间的八期高精度重力复测资料,并利用计算机辅助图形分析程序将所有相邻两期的重力变化速度值转换为速率等值线图,通过对资料的逐一分析及与地震对应关系的比较,我们看到,鲜水河断裂的重力变化与其我及的地震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存在震前重力发生较大异常变化,震后重力立即发生反向直至恢复的变化,并且震前的重力异常变化量  相似文献   

11.
张永志  李辉 《地震》2002,22(2):35-41
简要介绍了为探索和解释地震前后重力变化的各种孕震模式,推导了由孕震引起的密度变化和位移与地面重力位、重力、重力梯度之间的变化关系。摸拟计算了孕震位移和密度变化引起的重力位、重力、重力梯度变化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重力位、重力、重力梯度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此同时,采用广义司托克斯云积分和有限差分方法对云南丽江7. 0级地震前重力位、重力、重力水平梯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强震前重力位、重力、重力梯度有其自身的变化特征,这对预测强震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叙述了山西中南部重力测量情况、重力分布特征、重力异常变化等。并根据重力异常变化结合几个震例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重力测量对山西中南部地区地震监测的实际意义。认为利用重力测量捕捉山西中南部的中强地震信息是完全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2013年四川芦山Ms7.0地震前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川西地区2010-2012年期间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主要表明:①区域重力场异常变化与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和北北西向马尔康断裂带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沿该两断裂带(段)在2010-2012年期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构造活动或变形.②芦山7.0级地震前,测区内出现了较大空间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而震源区附近产生了局部重力异常,沿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形成了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其中,宝兴、天全、康定、泸定、石棉一带重力差异变化达100×10-8m·s-2以上;这些可能反映芦山地震前,区域及震源区附近均产生与该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构造运动或应力增强作用.③重力场差分动态演化图像和重力场累积变化动态图像均反映芦山7.0级地震孕育过程的最后2~3年出现较显著的流动重力异常变化,可视为该地震的中期前兆信息;本文第一作者等也曾基于该流动重力异常变化在芦山7.0级地震前做过一定程度的中期预测,尤其是地点预测.本文的例子再次证明流动重力观测能较好地捕捉到强震孕育发生过程中,特别是该过程最后阶段的重力异常变化信息.因此,区域流动重力场观测对未来强震的中-长期预测,尤其是在发震地点的判定上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丽江7.0级地震过程的重力变化与小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云南西部地区的多期重力观测资料进行了计算,并将 计算前后的重力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讨论了不同阶的小波分解结果的物理意 义及其与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由对应于地壳浅层物质状态变化的一阶小波分解所 得结果显示,在地震前的1992~1993、1993~1994、1994~1995年等多期重力变化中 震源附近都有一定的异常,特别是1995~1996年的同震变化更加明显。而反映地球 深层物质状态变化的重力二、三阶小波的分解结果虽然对地震过程有一定的响应,但 不是特别明显,这与丽江7.0级地震发生在浅层(深约10 km)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用DWMJ-89A型电磁波记录仪记录的异常与地震3要素的关系,讨论了判别电磁波脉冲数值异常的方法与地震预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相对重力与绝对重力的观测情况,系统分析了该区域2010以来的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1)芦山7.0级地震前青藏高原东缘重力变化剧烈,芦山地震发生在沿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的转弯部位;(2)芦山地震距2008年汶川地震不到100km,芦山震中及汶川地震震中均处于重力变化四象限中心,表明汶川地震震后恢复调整变化对芦山地震具有促进作用;(3)基于流动重力异常变化在芦山7.0级地震前做过一定程度的中期预测,尤其是地点预测。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兰州台短周期数字地震仪的记录资料,研究了1995年甘肃永登MS5.8地震前后,发生在永登地区小地震的S波波谱参数,获得以下结果:(1)在永登地震前2年左右,该地区小地震的SC波波谱拐角频率fC逐渐下降,由原来的2.4Hz下降到1.8Hz.(2)直达波Sg和地壳内中间层反射波SC的波谱高频衰减斜率比值γ则先逐渐上升,在临震前16个月逐渐下降,在下降过程中发生了永登地震,以后又逐渐恢复.(3)用直达横波Sg的谱参数求出的介质品质因数QSg在永登地震前后有较明显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me sequence changes of gravity points near the epicenter, different changes of measuring lines and gravity changes of measuring areas in point-line-area manner respectively with the 5-period mobile gravity data through densified observation by the South Xinjiang Observation Network after the 2015-2016 Akto earthquake in Xinjiang. The gravity observation results before the earthquake indicate that the Wuqia-Bulungkol area near the epicenter presented the trend of gravity value increasing since 2015, but the gravity value decreased half a year before the earthquake, and witnessed a high gradient zone of gravity changes during some periods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e gravity observation results after the earthquake show that there is a trend of opposite changes in gravity difference o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ides of Bulunkou, and good correspondence exists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vity field changes near the epicenter before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 and the geologic struc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the fault deformation abnormality, dynamic evolution features of gravity and vertical deformation field in the seismogenic process of the Yongdeng, Gansu Province earthquake on July 22, 1995 are studied primarily. There appeared α-β-γ tri-stage anomaly at three sites near the epicenter, and there appeared anomalies of step and sudden jump at more than 10 sites in outer region since 1993. The high value area before shock, coseismic effect and process of recovery aftershock were monitored by portable gravity data. Data reflects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fault movement from the quasi-linear to the nonlinear in the near source region during seismogenic development of the Yongdeng earthquake and evolution of gravity field from heterogeneity of seismogenic term to quasi-homogeneity of postseismic term. There exists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ong earthquake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regional stress-strain field. Considering all above,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n this medium-short term prediction test are summari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