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6 毫秒
1.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析养心活血通脉汤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TCMSP、Herb、TCMID平台检索养心活血通脉汤成分及作用靶点;经GeneCards、OMIM、DisGeNET平台获取稳定性冠心病靶点;运用Cytoscape 3.9.1建立“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由Metascape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 Dock Tools软件进行有效成分与和核心靶点分子对接。结果:养心活血通脉汤治疗稳定性冠心病主要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芒柄花黄素、黄芩素、丹参酮ⅡA,关键靶点为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1)、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关键通路为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Lipid and atherosclerosis)、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糖基化终产物/受体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各有效成分与各核心靶点结合活性较好。结论:养心活血通脉汤治疗稳定性冠心病作用机制主要为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抗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石韦大枣汤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石韦大枣汤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活性成分和潜在靶点,构建石韦大枣汤与白细胞减少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分析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对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石韦大枣汤中有效成分28种,93个靶点作用于白细胞减少症,关键靶点有靶向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可调控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子3(STAT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3)、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等,涉及KEGG富集分析确定信号通路包括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 Akt)信号通路、晚期搪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GE RAGE)信号通路、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JAK STAT) 信号通路等多条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大分子蛋白,β-谷甾醇与CASP3有良好的结合性。结论:石韦大枣汤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为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四妙勇安汤治疗糖尿病足(DF)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获取四妙勇安汤中各中药有效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通过DisGeNET、GeneCards、OMIM、TDD数据库以“Diabetic Foot”为关键词,筛选出DF的基因靶点。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疾病靶点交集为关键靶点,将其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 Cytoscape软件绘制药物-成分-DF-靶点网络图;运用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关键靶点进行分析。利用Autodock软件、Cytoscape软件对核心成分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并运用Pymol 2.5软件进行蛋白对接可视化处理。结果:获得四妙勇安汤有效成分120种,靶点基因251个。药物-成分-DF-靶点网络图中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以及人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雌激素受体1为重要节点,主要作用于Lipid and atherosclerosis通路、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与靶点之间具有一定的结合活性。结论:四妙勇安汤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DF,发挥其抗炎、抗氧化等作用,为复方治疗DF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青蛇方外用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TCMSP和UniProt数据库平台查询青蛇方组方的有效活性成分及靶基因,与疾病靶基因取交集后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应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核心作用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分子对接原理论证青蛇方生物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分子结合能力。结果:筛选出青蛇方有效成分63种,作用靶点99个;主要有β-谷甾醇、2,4,7-三羟基-9,10-二氢菲、靛蓝素、豆甾醇、色氨酸等关键成分;转录因子AP-1(JUN)、肿瘤坏死因子(TNF)、原癌基因(RELA)、干扰素γ(IFNG)、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核心基因。关键信号通路有癌症信号通路、恰加斯病通路、弓形体病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基因结合能力较强。结论:青蛇方外用可以通过多种活性成分、多种通路有效抑制免疫炎症反应,促进免疫系统正常运行,从而达到治疗湿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罗汉果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平台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出罗汉果的活性成分及其靶点;利用GeneCard、TTD、OMIM数据库筛选出糖尿病潜在靶点;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的可视化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对关键靶点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以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4和Pymol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分析和可视化。结果:筛选出有效成分18种,糖尿病靶点146个。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572条,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信号通路167条。分子对接结果显示β-谷甾醇、山柰酚、罗汉果醇等关键活性成分与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等关键靶点的亲和力较高。结论:罗汉果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糖尿病的作用,其关键活性成分通过与SRC、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等靶点调节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缺氧诱导因子1(HIF-1)、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PI3K-Akt)等信号通路起到治疗糖尿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平台整合分析牛膝-杜仲-桑寄生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分子机制,为药组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TCMSP平台筛选药组有效成分及靶点,与KOA靶点取交集制作韦恩图,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筛选关键成分和核心基因,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药组有效成分41种,作用靶点239个;主要有槲皮素、山柰酚、β-谷甾醇、黄芩素、汉黄芩素、β-胡萝卜素等关键成分;磷酸激酶B1(AKT1)、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核心基因。关键信号通路有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通路、TNF通路、脂肪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磷酸激酶B(PI3K/Akt)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与核心基因结合能力较强。结论:牛膝-杜仲-桑寄生药组可以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炎、抗氧化、调控细胞凋亡及稳定关节内环境的作用,达到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滋补精血、温肾暖宫中药治疗卵巢功能异常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MSP平台获取具有滋补精血、温肾暖宫作用的桑椹、覆盆子、小茴香的活性成分和靶点;网络药理学方法涉及“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图的构建和靶点预测。运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确定桑椹、覆盆子、小茴香与卵巢功能异常疾病集群网络的重要信号通路。采用分子对接软件对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蛋白进行计算机模拟对接,预测主要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度。结果:筛选出欧前胡素、β-谷甾醇、槲皮素等10个有效成分,对应于桑椹、覆盆子、小茴香的196个靶点。此外,549个基因与卵巢功能异常疾病密切相关,其中87个与桑椹、覆盆子、小茴香的靶点重叠,被认为与治疗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桑椹、覆盆子、小茴香主要作用于卵巢功能异常疾病相关的炎症、卵巢类固醇生成及生长激素的合成分泌和作用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主要活性成分欧前胡素、β-谷甾醇、槲皮素与靶点均能自发结合。结论:具有滋补精血、温肾暖宫作用的桑椹、覆盆子、小茴香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和多途径协同治疗卵巢功能异常疾病,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桑椹、覆盆子、小茴香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青风藤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作用机制。方法:从TCMSP数据库中提取青风藤的化学成分,获得药物靶点及疾病相关基因,筛选交集靶点,获得青风藤治疗 KOA 的作用靶点。对交集靶点及相关信号通路利用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分子对接平台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获得青风藤化合物主要化学成分6种、疾病基因643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11个。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青风藤通过调控肿瘤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糖基化终末产及其受体信号通路(AGE-RAGE)、细胞凋亡信号通路、肿瘤抑制蛋白p53 信号通路(p53)、血清素突触信号通路等作用于前列腺素 G/H 合酶 1(PTGS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酶合酶 2(PTGS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G)、B淋巴细胞瘤-2(Bcl-2)、转化生长因子β-1前蛋白(TGFB1)、胱天蛋白酶3(CASP3)等关键靶点,通过干预细胞凋亡、抑制炎症等发挥治疗KOA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青风藤核心成分β-谷甾醇(beta-sitosterol)、青藤碱(Sinomenine)与核心靶点结合高度稳定。结论:青风藤治疗KOA是多通路、多靶点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作用机制与细胞凋亡、炎症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究六味地黄丸治疗肾阴亏虚型老年性便秘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TCMID、SwissTargetPrediction获取药物的活性成分并筛选,在Genecards、OMIM、TTD、DisGeNET数据库检索与该疾病相关的主要靶点;运用韦恩图获取六味地黄丸与老年性便秘的交集靶点。将以上数据通过STRING获得交集靶点的蛋白网络,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对药物有效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获得58个有效活性成分和675个对应靶点,主要有效成分有槲皮素、羟基芫花素、泽泻醇B等;药物-疾病交集靶点296个,包括丝氨酸/ 苏氨酸蛋白激酶 1 (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等。GO功能富集共有3175个条目,KEGG通路富集得到215条通路,主要有癌症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苏氨酸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蛋白聚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该药物主要有效成分和核心靶点蛋白有较好的结合力。结论:该研究在总体上预测了六味地黄丸治疗肾阴亏虚型老年性便秘的活性成分、靶点和信号通路,表明了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八珍汤抗疲劳的药理机制,为八珍汤抗疲劳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筛选八珍汤药物的活性成分及靶点,查找疲劳相关基因,确定八珍汤抗疲劳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预测靶点最多的活性成分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中节点最大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筛选出143个有效活性成分,作用于133个疲劳靶点,八珍汤抗疲劳的核心基因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β(IL-1β)、趋化因子8(CXCL8)等47个。中药-疾病靶点涉及的GO功能分析中,生物过程主要集中在对无机物的反应、脂多糖的反应、炎症反应等;分子功能主要集中在激酶结合、DNA 结合转录因子结合、蛋白质结构域特异性结合等;细胞组分主要集中在膜筏、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全酶复合物、囊腔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富集在包括癌症通路、糖尿病并发症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山柰酚、甘草酮a和β谷甾醇与核心靶点结合性较好,结合能均<0 kcal/mol。结论:八珍汤抗疲劳的机制是多靶点、多通路的,为后续的基础研究提供了思路,并为临床运用八珍汤抗疲劳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方法探讨大黄治疗肠梗阻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大黄治疗肠梗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获得大黄的活性成分与作用靶基因,通过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取肠梗阻的潜在作用靶点,取二者交集获得交集基因,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大黄-活性成分-肠梗阻-靶基因网络图,在STRING平台制作蛋白互作网络,通过Metascape平台对交集靶点进行富集分析,获得靶点功能及通路。最后运用Vina等软件对大黄的关键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筛选得到大黄7个活性成分(芦荟大黄素、β-谷甾醇、泽兰黄醇等),涉及47个作用靶点(JUN、CASP3、MYC、PTGS2、ESR1、IL-1B、CDKN1A、CCNB1、CASP8、CASP9等),主要涉及炎性信号通路、癌症通路。结论:大黄治疗肠梗阻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知柏地黄丸治疗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知柏地黄丸的有效成分,利用GeenCards、OMIM及MalaCards数据库收集ICPP的疾病靶点,使用韦恩图筛选疾病与有效成分的共同交叉靶点,利用Cytoscape 3.2.1构建知柏地黄丸-有效成分-交叉靶点-ICPP的网络药理学调控网络,并对知柏地黄丸核心成分进行网络拓扑分析,然后利用STRING对交叉靶点进行PPI网络构建,采用R包DOSE、clusterProfiler及pathview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知柏地黄丸潜在活性成分β-谷甾醇、常春藤皂苷元以及吴茱萸次碱等10个,核心靶点雌激素受体1(ESR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细胞色素P4503A4酶(CYP3A4)、雄激素受体(AR)、核受体亚家族3C组成员1(NR3C1)5个,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活性、类固醇受体活性等20个GO功能以及内分泌抵抗、雌激素信号通路、乳腺癌等6条KEGG通路。结论:知柏地黄丸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多途径的整体调控方式作用于ICPP发挥疗效,为其临床运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补肺强体方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获取补肺强体方有效成分及其蛋白靶点,根据 ADME 筛选中药活性主体,通过Gene Cards、OMIM、TTD等平台获取主要疾病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平台进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运用Metascape数据平台进行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建立“中药-共同靶点-主要通路”网络。结果:最终获得补肺强体方治疗小儿RRTI的核心成分为甘草查尔酮A、β-谷甾醇、木犀草素、芒柄花黄素等;其核心靶点为STAT3、JUN、TNF、MAPK1等蛋白成分。通过分子对接验证,大部分靶点与化合物都有较好的结合效果。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补肺强体方可能通过乙型肝炎通路、卡波西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通路、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1感染通路、TNF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多个途径干预小儿RRTI。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补肺强体方治疗小儿RRTI的共有成分、多个靶点、具体通路的相互作用机制,为该方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肝复方有效活性物质治疗肝癌的相关作用靶点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及国内外文献筛选出肝复方药味中的化合物以及相关靶点蛋白。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肝癌相关疾病靶点。运用Cytoscape 3.2.1软件构建“药物-有效成分-靶点”网络、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通过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核心靶点。最后,通过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通过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的筛选获得有效成分104种,药物对应的靶点1135个,肝癌相关靶点16490个;豆甾醇、人参皂苷、β-谷甾醇为主要核心成分;白细胞介素6(IL-6)、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胱天蛋白酶3(CASP3)为关键靶点。结论:肝复方治疗肝癌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EGFR、CASP3等核心靶点来调节,涉及VEGF、PI3K-Akt与p53等相关信号通路。本研究应用网络药理学预测肝复方治疗肝癌的分子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石菖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CIS)的作用机制。方法:以“石菖蒲”为关键词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其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利用Uniprot数据库对靶点蛋白信息进行标准化,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利用GeneCards、TTD、OMIM和DRUGBANK 4个数据库检索CIS相关疾病靶点。将疾病和药物靶点导入微生信软件绘制韦恩图得到交集靶点,使用在线软件String 11.0建立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对PPI网络进行可视化分析,筛选出核心靶点。在Metascape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最后采用分子对接技术确定石菖蒲的有效成分作用于CIS的核心靶点。结果:获得38个潜在作用靶点,PPI网络拓扑分析发现RAC-α丝氨酸/蛋白激酶(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可能是石菖蒲治疗CIS的核心基因。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石菖蒲可能是通过对血压的负向调节、调控白细胞迁移等炎症反应、神经递质合成过程、血管生成以及血液循环等生物学过程来发挥作用。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石菖蒲作用于CIS中的通路涉及血流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钙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VEG通路以及炎症和癌症等通路。分子对接技术验证了石菖蒲有效成分中的山柰酚与潜在靶点AKT1和TNF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石菖蒲的主要活性成分山柰酚可能通过作用于AKT1等多个靶点,调控钙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发挥血管生成、抗神经细胞凋亡、抗炎、抑制细胞凋亡等作用,来达到预防或治疗CIS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真人养脏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肉桂、白芍、木香、诃子、罂粟壳的活性成分及靶点;运用DisGeNET数据库筛选出UC的相关靶点;使用Venny 2.1平台筛选共同靶点,导入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真人养脏汤成分-靶点网络可视化关系图,筛选出核心成分;依据STRING数据库得到共同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核心靶点;采用DAVID 6.7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同时将筛选得到的核心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筛选出真人养脏汤治疗UC的核心成分为山柰酚、谷甾醇、豆甾醇、可待因、碎叶紫堇碱、蓝堇碱;核心靶点为蛋白激酶(AKT1)、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肿瘤坏死因子(TNF)、肿瘤蛋白 p53(TP53);信号通路主要涉及TNF、低氧诱导因子-1(HIF-1)、Toll样受体(TLR)等,分子对接显示核心成分和核心靶点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真人养脏汤治疗UC的作用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重连口服液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以及相关文献获取重连口服液所含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通过DisGeNET、DrugBank、Herb数据平台获得流感相关靶点;将有效成分的靶点映射到流感靶点,得到交集靶点即为重连口服液抗流感的潜在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和String数据库建立化合物-靶点网络及靶蛋白互作(PPI)网络;通过R语言clusterProfiler工具包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根据筛选条件获取160个活性成分,59个潜在靶点;经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出重连口服液前5位重要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汉黄芩素、β-谷甾醇,2个重要靶蛋白转录因子P65(RELA)、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通过分子对接显示5个重要成分与RELA、MAPK14结合能均<-5.0 kcal/mol。GO富集分析发现重连口服液作用的生物途径与调节脂多糖、细菌源分子等有关系;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重连口服液治疗流感涉及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结论:重连口服液以多种成分通过调控RELA、MAPK14等靶蛋白,作用于多种生物途径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减轻炎症反应,调节机体免疫,调控氧化应激等,从而起到抗流感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葛根芩连汤异病同治牙周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挖掘葛根芩连汤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DisGeNET、OMIM数据库获取两种疾病靶点,对上述预测所得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疾病相关靶点利用微生信绘图工具绘制Venn图取交集,获得药物与疾病共同作用靶点;基于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分析共有靶点,建立蛋白互作网络(PPI)并进行可视化分析,在DAVID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Tools软件对药物核心成分及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葛根芩连汤通过槲皮素、β-谷甾醇等核心成分作用于肿瘤坏死因子(TNF)、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等关键靶点,发挥抗氧化应激、抗细胞凋亡、调节糖脂代谢作用,涉及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癌症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药物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有良好的对接活性。结论:葛根芩连汤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异病同治牙周炎和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鹅不食草治疗鼻咽癌(NPC)的作用机制。方法:从TCMSP、Batman-TCM、ETCM数据库获取鹅不食草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利用OMIM、GeneCards、TTD、Pharmgkb数据库筛选NPC相关靶点;使用Venny 2.0.1平台筛选药物与疾病作用的交集靶点;采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将所获得的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 Vina对鹅不食草的核心活性成分及NPC的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获得鹅不食草化学成分17种,相关靶点420个,NPC疾病相关靶点共2332个,鹅不食草-NPC交集靶点140个。鹅不食草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豆甾醇、谷甾醇等。治疗NPC的关键靶点包括蛋白激酶 B1(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等,主要涉及凋亡等生物过程及癌症、炎症、凋亡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验证了主要活性成分及核心靶点均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鹅不食草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NPC,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治疗NPC的作用机制奠定了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肾四味汤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获取并筛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肾四味汤的活性成分和潜在靶点;通过多个数据库挖掘AR的相关靶点,并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肾四味汤的潜在靶点取交集,获得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肾四味汤治疗AR的核心靶点,同时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利用R语言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将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肾四味汤中的67个有效成分可以通过白细胞介素-17受体通路、Toll样受体通路、低氧诱导因子受体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等多种受体通路治疗AR。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木犀草素与白细胞介素-6大分子蛋白有良好的结合性。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肾四味汤可以从多靶点、多通路治疗AR,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