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桂芳 《地理教学》2010,(12):50-51,44
认知冲突指的是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概念(或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对立。认知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而在于学生自己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认知冲突正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它是促使学生知识建构的契机和动力。高中地理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能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知识的建构和注意力集中,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包括教材、挂图、网站、课件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互动的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来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终促使学生形成"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的能力。所谓"有效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3.
金冶 《地理教学》2022,(8):23-26
本文基于思维型课堂理论梳理了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型,包括创设情境与认知冲突、思维互动与自主建构、梳理归纳与思维监控、拓展提升与应用迁移四个教学基本过程。基于此,本文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创设复杂开放的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设置递进的任务和问题链引导学生在思维互动中自主建构,提供解决问题的支架梳理思维结构,最后创设新的情境帮助学生在迁移应用中实现思维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李水 《地理教学》2012,(10):1-1
案例教学是教师通过创设有生活化取向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到真实的案例场景中,进而让学生以探讨的方式、在社会协作的环境之中进行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方法。曾有这样一堂地理案例教学课,让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相似文献   

5.
王金莲  苏勤 《地理研究》2021,40(2):462-476
第二居所旅居在流动谱系中介于短时性旅游与永久性旅游移民之间,是一种新的人口流动现象。地理学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从宏大的结构叙事向后现代的多元与微观化转向。在此背景下,本文借鉴符号互动理论,探析第二居所旅居者与当地居民之间差异的建构及其对社会互动的作用过程与机制。结果发现:旅居者与当地居民所处人文地理环境产生的内在差异,使得三亚市存在着明显的“三亚人”与“东北人”之间“我者”与“他者”的对视;这些内在差异经过“人”的定义与解释被赋予特殊意义,并基于“外地人”与“本地人”身份符号意义建构出新的内涵,影响两者的互动实践;其具体作用过程包括:不了解对方、污名化对方、不愿与对方交往3个阶段。本文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互动的内在运作机制,有利于宏观政策制定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促进旅居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文主义地理学家率先将"地方"作为独立概念提出来,强调了个体行动者在地方性的塑造中的主体性;社会建构学派则从更为宏观的社会结构出发,探讨了权力关系、经济生产形式等结构性因素对地方性形成的影响。中国大部分关于"地方"的实证研究,从研究视角上大体可以分为强调个人经验和强调社会建构两个派系,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这两种机制往往同时在地方性的形成和演变中发挥着作用。在社会学中被广泛应用的结构化理论对解决这一分歧有建设性意义。把这一研究视角应用于对北京三里屯地方身份演变的研究中,论述社会结构和个体行动者的社会实践相互影响、互相转化的过程,以及这一互动过程对"地方"的空间职能、社会认同以及其与外部的相对关系的影响。"地方"在结构化理论的研究视角下,既不只是个人经验和意义的总和,也不仅仅是宏观社会经济结构的空间产物,而是"社会—个体—地方"这一复杂的多重互动关系的一部分,既是上一环"结构—行动"互动的结果,又是下一次"结构—行动"互动的背景。  相似文献   

7.
自然的社会建构:西方人文地理学对自然的再认识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朱竑  尹铎 《地理科学》2017,37(11):1609-1616
自然的社会建构作为西方人文地理学界对自然的再思考,渐成为理解自然与社会互动的重要理论框架,并逐步成为推动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范式。通过梳理自然的社会建构研究理论源起并对西方涉及自然的社会建构的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发现,自然的社会建构并非单纯指基于建构主义视角考察自然的知识生产或价值与意义,还应该关注自然被生产与形构的商品化过程。现有议题主要聚焦于政治与自然、商品化与自然、社会情感与自然以及日常生活与自然四大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国内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广州河涌的自然社会构建与城市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  赵美婷  朱竑 《地理学报》2019,74(2):353-365
基于网络文本、访谈和照片评定等数据,本文采用NVivo分析方法对广州河涌案例展开分析,讨论了城市自然的社会建构与城市记忆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自然资源的功能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并通过人的实践与社会系统彼此渗透、共同演化。具体来讲,以广州河涌为例,本文指出河涌的社会建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职能和物质形态的演变,反映了物质的利用方式及其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此外,城市居民与河涌的互动是文化生产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河涌是地方文化的物质承载者,也是维系地方感的重要物质载体;最后,河涌是城市居民产生记忆及其身体实践的重要物质场域,通过此类物理的沉淀,城市记忆才得以传承和保存下去。研究立足于物质地理学视角,强调了自然资源的社会建构过程,重新审视了人类与自然资源的互动关系及过程,进而反思城市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处理方式,从实证角度回应了文化地理学从“唯物主义”到“文化表征”再回到“重返物质主义”这个轮回对“物质”和“文化”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审视。从现实意义来讲,本文讨论了城市居民与城市自然之间的互动,为营造健康城市以及为城市再生产的发展思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依据普罗汉斯基对地方认同的界定,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225份调查问卷为基础,分析环境感知在通勤者地方认同建构中的作用。通过数据分析发现:(1)环境感知中的三个因子对地方认同建构产生积极作用,且呈现"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强弱顺序;(2)环境感知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效应是推荐他人子女预期购房定居;(3)在测量模型中,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住房产权、出行方式、新闻关注、活动了解、同事关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地方认同的反映能力较强;(4)环境感知对地方认同有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特征和社交网络通过作用于环境感知对地方认同产生间接影响,而个人特征则是通过社会经济特征间接作用于地方认同。  相似文献   

10.
王硕  张敏 《热带地理》2016,36(2):189-197
选择南京市3个大型超市,运用现场观察、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等方法,结合“社会性”模型,对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内容、特征、影响因素和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社会交往活动是老年人在大型超市的一种重要活动,并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孤独感和超市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形成不同的交往类型和特征。发生在购物空间内的交往行为也促成了老年人对购物空间的社会性建构,使其由单纯的购物场所衍生为社会交往空间。在居住隔离加深和适于老年人社会交往空间匮乏的城市中,日常购物空间的社会交往环境建构与社会价值挖掘,对老年人摆脱孤独与寂寞,提高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创设多元情境。提供探究的土壤 学习生活有其社会性,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不同意义的建构要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这要求教师在自觉放弃“主宰者”的情况下,积极努力地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思维探究的舞台。  相似文献   

12.
高浩军 《地理教学》2011,(10):18-20,14
情境教学指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促进学生准确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的课堂氛围进行教学。它是以一种强调学生与学习环境的互动为主要特征,使学生在积极自主的学习中达到地理认知和个性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Web2.0环境为网民提供了线上产消(即网络文化生产与消费相结合)的平台,其产消结果为地理想象研究提供了新素材。研究基于地理想象的相关理论,以百度贴吧“波兰球吧”为案例,通过对网络漫画“波兰球”进行内容分析,并对“波兰球吧”用户展开结构化访谈,探讨线上产消者在“波兰球”漫画中建构的全球地理想象特征及其机制。研究认为:产消者通过“波兰球”漫画表征世界地理,建构了关于全球地缘关系的“中心-边缘”结构的地理想象;产消者基于中国的本土视角在漫画中建构世界各国(地区)的地理想象;产消者在“波兰球”漫画中的地理想象建构机制是一种基于互动的产消实践。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一个动态发展系统,外生和内生的行动者通过互动促进城市发展。跨国机构作为重要的外生行动者,在一些城市的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案例城市波恩正是在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和政策安排下,创造了跨国行动者嵌入的制度环境和背景,以联合国机构为主的众多跨国机构通过与政府、企业和居民,以及非人类行动者在建立国际合作的共同诉求下积极转译,产生互动效应,为城市建构了稳固而“无缝”的行动者网络。行动者的不同目的和行为方式在塑造网络的同时,也重新建构了城市空间,空间成为检验网络构建是否成熟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波恩的城市空间实现了从外交政治功能向国际合作功能的转型;形成以联合国机构为轴心,其他机构点状辐射的轴辐式空间集聚;同时,由于资源、信息和所处地位的不同,波恩不同行动者在网络节点之间产生不均等的权力空间。行动者不断的排斥、冲突、协商和融合的过程,促进了城市空间功能不断完善,也致使以跨国机构为核心的行动者网络逐步成熟。通过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本研究把跨国机构作为重要行动者与城市全球化发展相结合,更深入地解析了城市全球化过程中多重行动者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5.
赵鸿婕 《地理教学》2010,(7):18-18,22
一、学案教学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在新一轮课改的指引下,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师生互动中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成为当前各科课堂教学共同关注的话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学案教学”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所谓“学案”,是指教师根据“教案”的主要内容,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相似文献   

1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地理学的核心话题。以西藏夏乌村为研究案例地,基于半结构化访谈、参与式观察等质性方法,从日常生活实践视角,透视地方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剖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何以构建。经研究发现:① 藏族村民与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 coeleste )、耕牛互动时,借助物质、情感、空间以及身份转型等多重生活实践策略与后者联结,经由人的自然化实践,建构起表征型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此时,青稞和耕牛作为工具化的自然,是村民的身体表征,在人类行动者缺场或受限时,扮演为日常生活叙事的角色。② 藏族村民与虫草(Cordyceps)、猕猴(Macaca)互动时,借助意义、制度、空间协商等生活实践策略与后者建立联系,经由自然的人化实践,建构起链接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此时,虫草和猕猴作为对象化的自然,被社会所建构,并赋予社会生命,逐渐嵌入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高中段学科课程的交叉渗透,以过程式"项目学习"为途径,探索建构立足于学生需求的环境伦理教育创生模式,并以"城市社区"项目学习为例,典型示范,同时藉此抛砖引玉,与广大教师同行切磋交流,共同助推高中地理及环境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8.
郑春晖  王祎  钱莉莉 《热带地理》2023,(8):1563-1574
纪念性恐惧景观是人类珍贵的记忆遗产,但因灾难事件存在非亲历性和时空距离感,公众可能会对其产生负面的地理想象,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社会意义不断陷入困境,如何建构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神圣性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案例地,运用扎根理论探讨了媒体话语下纪念性恐惧景观神圣性地理想象的建构过程与机理。研究发现:1)网络媒体将南京大屠杀记忆扩展至更宽广的时空语境之中,叙述重点呈现由宏观历史向微观生命意义演变的趋势。2)国家及媒体通过命名规范、法律尊崇、象征物建构、仪式互动等方式,自上而下地将纪念馆建构为一个神圣的和平纪念地与新时代国家形象的传播地。3)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神圣性建构的过程中,纪念仪式扮演着联结主体、记忆与空间的重要角色。公众通过参与纪念仪式将自身与记忆场域和集体身份相连接,产生强烈的使命感与意义感。  相似文献   

19.
高胜滨 《地理教学》2013,(18):35-37
正地理课堂师生互动是指在特定的场域中,由互动目的、互动主体、互动内容、互动方式、互动载体等要素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复杂的动态过程。教师和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互动构成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师生互动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学效果。如何促进师生互动,提升其有效性,是一线教师困惑和关注的话题。笔者将从课堂师生互动观察与评价、高效互动模式构建和有效互动策略设计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从流动性视角出发,选取骑行入藏的旅游者为样本,采用观察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其旅游体验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骑行入藏者的旅游体验由行为情境、氛围情境和情感情境三维结构组成,具体包括骑行活动、景物观赏、社会交往等行为情境;宗教文化、民俗民风、在路上等氛围情境;震撼与恐惧、感动与反思、自由与愉悦等情感情境。以此为基础建构了旅游者流动性体验的行为—氛围—情感体验模型,并认为骑行者以自我踩踏为动力,以慢速全景式亲近环境,通过与周边的人、景、物的互动,加强了与当地的联系和自我的社会认同,旅游的"地方"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点"或者"面",而是沿途"一线"的行为与氛围互动的情感载体,情感体验与流动过程紧密相关。因此在流动性旅游产品开发中,要特别注重情感氛围营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