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全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庭院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当前我国农村庭院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农村庭院经济的总思路和对策,以期对农民致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庭院开发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振兴农村商品经济的主要途径,也是农业区域综合开发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典型开发乡、村、户的调查与分析研究,对商水县庭院经济发展变化特点,开发模式和主要经验进行了总结,对推动我省平原农区庭院经济的发展将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发展绿色食品的农业生态环境优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是吉林省实施“生态省”建设工程的主导产业之一,本文按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客观评价了吉林省发展绿色食品的产地环境条件,得出吉林省具有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显著农业生态环境优势。基于吉林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将全省分为东部山区、中部松辽平原区、西部松嫩平原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四种区域类型,并分别提出了其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宏观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和田地区的自然资源特点及社会经济条件入手,确定了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提出发展方向与目标,发展的步骤与重点,选定“近靠棉花和庭院经济脱贫,远靠葡萄和农产品加工致富”为战略突破口,并论证了各业协调发展的适宜规模。把控制人口增长,继续改革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加快农村“五好”建设,大力扶持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开发农村智力资源等五条作为实现战略设想的主要措施。按照这个发展战略去做,可以使贫困落后的和田在1990年基本脱贫,本世纪末接近全国农村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5.
将经济流与交通流相结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吉林省城市空间联系网络特征,选出吉林省地方中心城市,根据各市(县)间的综合联系程度界定地方中心城市的腹地。结果显示:① 吉林省的经济、公路和铁路3个网络联系密度均偏低,长春市处于各网络中的核心地位,全省范围内各网络联系程度差异较大;② 从综合联系网络来看,中部与其他地区的联系较为密切,东部和西部地区联系较弱;中部地区内的2个凝聚子群间联系有待加强,吉林省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任重道远,产业协调发展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南部地区内部的联系应进一步提升,促进南部轴线的发展;③ 结合吉林省47个市(县)的点度中心度、点入度和点出度值及实际发展需要,将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延吉市和白城市作为吉林省的地方中心城市,其中,长春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最大,白城市最低;延吉市与敦化市应组团发展,成为东部地区的发展核心,共同带动东部地区发展;白城市应增强自身的中心性和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西部门户城市作用。  相似文献   

6.
关于提升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省旅游业起步较晚,产业规模小,但发展速度快,“十五”期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达到172.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省当年GDP的5%,基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要提升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就要涉及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协调发展,文章侧重于对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市场现状进行分析,对旅游市场定位、旅游产品定位和市场营销策划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关于提升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要解决的问题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朱金花  黎劲松 《地理科学》2001,21(2):140-144
对吉林省西部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中期卫星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利用GIS技术,结合野外调查,研究了吉林省西部土地沙漠化现状、发展趋势、成因及防治对策,认为吉林省西部土地沙漠化仍有扩张的趋势,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本区土地沙漠化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以全域旅游为研究视角,借助对比分析确定吉林省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间协调性在中国的地位,运用障碍度诊断法分析影响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全域旅游省域间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水平差异显著,由东部沿海向中部、西北部梯度递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旅游业系统发展水平略低,生态环境系统略高,系统间协调性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旅游业系统和经济系统对协调发展的障碍度较大,生态环境系统最小,人口增长率、GDP增长率、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和A级景区数量是阻碍吉林省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西部草业经济发展刍议--以羊草、紫花苜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实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作者从吉林省西部草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入手,着重论述了吉林省西部草业经济发展障碍性因素及其运行机制,认为思想意识与启动资金障碍是关键环节,并针对发现的障碍因素,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城镇体系作为现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框架,与区域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强的适应与反馈的互动关联态势。基于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体系的空间关联特征,结合经济全球化、科学发展观等新背景下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认为中心城镇体系发育与职能强化,都市整合区功能提升与产业升级.东、西部中心培育与产业生态化,城镇发展轴带集聚能力增强,边境城市职能优化与外向经济扩张是今后吉林省城镇体系响应其区域发展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选取传统的三次产业,分别以全国、东部和西部为参照区,计算并分析1978年以来吉林省三次产业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动态变化。结果发现,无论相对于全国、东部还是西部地区,吉林省第一产业资源承载力均处于富余状态,表明第一产业是支撑吉林省人口发展的主要产业。相对于全国,第二产业资源承载力超载但有缓和趋势,第三产业资源承载力则一直超载,说明吉林省经济实力在逐渐增强,第三产业亟待发展。相对于东部地区,第二、第三产业资源承载力均超载,表明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相对于西部地区,三次产业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均有较大富余,表明吉林省仍有很大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12.
肖艳  胡洋 《地理科学》2011,31(5):589-59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进步水平,评价地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区域经济竞争能力的重要依据。首先介绍了协整理论基本原理,基于1995~2008年吉林省的GDP和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数据,利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基本原理,检验两列数据之间的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与吉林省GDP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的结论,并提出在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运用风险投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强科技交流和贸易往来以及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泥炭资源总面积约为400km2,有机碳储量约为4.396×l07t.在对吉林省泥炭资源普查的基础上,阐述了吉林省泥炭资源的分布状况,重点分析了当前吉林省泥炭资源所面临的威胁,这些威胁主要包括泥炭地补水机制遭到破坏、泥炭地面积减少和泥炭地退化等;从加强泥炭地保护体系建设、维护泥炭地补水机制、加强泥炭地恢复和强化泥炭地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吉林省泥炭资源的保护管理对策,以期为吉林省泥炭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通榆县旅游资源模糊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基于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吉林省通榆县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并针对旅游资源特征,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构思。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与吉林市两个地名的专名同字同音,即省名与市名相同。在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中仅此一例,因此,吉林省成为唯一以市名命名的省,吉林市成为全国唯一市名与省名相同的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地名的使用越来越多,省市同名所带来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本文拟就省市同名的历史渊源及其存在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咨询,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6.
针对吉林省城市化水平"虚高"现象,从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4个方面构建了综合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使用均方差法和线性加权法,对2000—2010年吉林省综合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综合城市化水平不高,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基本格局保持稳定。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水平与综合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表现为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普遍高于东、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具有低水平上的一致性;社会城市化水平东部地区较高,向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地理环境差异、区位和基础设施、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城市化历史基础是吉林省城市化区域分异形成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针对吉林省城市化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格局演变及障碍因素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为实证研究区域,基于2005、2010、2015、2017年各市(州)的截面数据,从绿色增长、绿色福利、绿色财富3个维度构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探究吉林省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素。结果表明: 2005-2017年吉林省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水平呈现“N”字型波动上升的时序演化特征,总体上绿色发展水平上升较慢。吉林省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总体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特征,且两级分化特征更加明显。人均工业增加值、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每万人拥有普通高等学校人数、人均水资源量、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是研究期内制约吉林省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指标层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18.
1990~2008年吉林省产业集群部门结构与空间组织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以雄厚的工业基础创造了稳固的经济地位,然而近年来,吉林省经济增长呈现出减缓态势,由此以来,如何利用产业集群增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加速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广泛关注。以产业集聚为切入点,以吉林省产业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部门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和产业集聚度测算法,分析1990~2008年吉林省产业结构和集聚度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吉林省产业集群处于培育成长阶段;2省内各产业发展具备基础条件和竞争优势;3经济发展总体形成以长吉地区为核心的"十"字形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9.
利用人口与经济变化组合关系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新时期吉林省城市发展的空间分异现象及成因。结果表明:(1)吉林省形成了绝对增长型、绝对收缩型、精明增长型和人口集聚中心4种城市发展类型。(2)绝对增长型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多样化,科技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提高;精明增长型城市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但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绝对收缩型城市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城市竞争力不断丧失,存在持续收缩的发展趋势;人口集聚中心凭借发达的公共服务业抑制了主导产业衰退背景下的人口流失现象。(3)产业结构、企业组织、政府调控以及集聚-扩散效应是新时期吉林省城市增长与收缩分化的成因。顺应区域城市发展趋势,编制存量和减量规划,分类引导城市的精明增长与收缩,是未来吉林省空间重构的主要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郐艳丽  刘继生 《地理科学》2004,24(4):399-405
基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本质认识及吉林省城镇体系发展背景、现状及趋势的研究基础上,借鉴发达省区的经验教训,实施适应吉林省发展的"保护两厢,聚集中央"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采取战略取舍、结构分异、整合发展、空间管制等战略举措充分发挥省域城镇体系的综合调控作用,促进吉林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