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亚洲大地构造的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一、引言 最近作者用板块构造观点编制了一幅八百万分之一的亚洲大地构造图。从这幅图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亚洲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它并非从古以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大陆块,而是由于地壳长期以来分离聚合演化的结果。板块构造在地球上开始于什么时候,目前尚无定论。亚洲大地构造图的编制,主要是从显生宙初期开始的。  相似文献   

2.
书讯     
《地质通报》2005,24(7)
《地球的环境、自然灾害和大地构造动力学》简介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了地球的环境、自然灾害和大地构造动力学领域的一些前沿研究进展。包括季节性积雪区融雪的同位素演化及其对水文化学研究的意义、地壳与上地幔内粘弹性应力变化在地震触发中的作用、爆发式火山喷发的机理和动力学、亚洲新生代大陆构造演化史的综合回顾、印-亚碰撞是否引起了亚洲大陆下的地幔横向挤出、利用地震层析成像研究全球热点和地幔热柱的深部结构及起源、俯冲带起因的全新解释和探讨、海洋地壳热结构和生成机制的回顾、地热和液压资料显示年轻海洋地壳具有高渗透率。…  相似文献   

3.
寻找消失的大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已发表的大量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和海底钻探文献资料表明,现今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不同部位——海底高原、深海平原、海沟、转换断层以至大洋中脊都可以找到大陆残块或大陆壳的痕迹。值得注意的是,大洋盆地中已经发现的大陆残块,在全球磁异常图上,大多位于南美洲、非洲、欧洲、南极洲、大洋洲的大陆磁异常带向相邻大洋盆地延伸部分,二者互相印证。这说明,具有大陆磁异常特征的这部分大洋盆地的基底具有大陆壳的性质,这是否意味着现代大洋的相当一部分深海盆地并不是以典型的大洋地壳,而是以大陆属性的地壳为基底的。然而,在世界地质图上,这些深海盆地的底多被以海底磁异常条带为基础的海底扩张模型解释为白垩纪的大洋地壳。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对根据Vine—Matthews假说建立的海底扩张模型产生质疑。基于上述事实,我们认为,在大地构造研究中,不仅要在各时代的造山带中寻找消失的大洋,而且要在各个时期的海洋中寻找消失的大陆,才能更准确地进行古构造一古地理再造,还原各地史时期大地构造的真实面貌。我们认为,大陆经裂谷作用转化为大洋,大洋经造山作用转化为大陆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地球各层圈之间,特别是壳幔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因此,大地构造研究必须从全球整体出发,注意物质水平运动的同时,还要更加注意研究壳与幔、幔与核,以及壳、幔、核的不同层次之间能量的转换和物质转化过程,才能对大陆与大洋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作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李思田 《地学前缘》2016,23(6):31-33
由于东亚古大陆具有非常复杂的大地构造格架和地质演化历史,板块构造学说在本地区的应用面临很大挑战。王鸿祯教授提出了大地构造域(tectonic domain)的概念作为大陆内部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同时提出了岩石圈对接消减带(convergent lithosphere consumption zones)的概念作为大地构造域的边界。王鸿祯、李思田等基于上述概念编制了新一代的大地构造和主要含油气盆地分布图,其成果揭示了中国中西部主要大型叠合盆地(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均分布于具有稳定前寒武纪基底的大地构造域中心部位,稳定的地质条件为大规模油气聚集提供了重要条件。多阶段的构造运动对应于构造域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并控制了盆地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5.
动态与信息     
《地质通报》2005,24(8)
《地球的环境、自然灾害和大地构造动力学》简介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了地球的环境、自然灾害和大地构造动力学领域的一些前沿研究进展。包括季节性积)区融)的同位素]化及其对水文化学研究的意义、地壳与上地幔内粘弹性应力变化在地震触发中的作用、爆发式火山喷发的机理和动力学、亚洲新生代大陆构造]化史的综合回顾、印-亚碰撞是否引起了亚洲大陆下的地幔横向挤出、利用地震层析成像研究全球热点和地幔热柱的深部结构及起源、俯冲带起因的全新解释和探讨、海洋地壳热结构和生成机制的回顾、地热和液压资料显示年轻海洋地壳具有高渗透率。作者…  相似文献   

6.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在地球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的科学。大地构造是地壳改造和建造、形变和形成的总合。地壳的运动和发展不是活动向稳定,也不是相对活动和相对稳定之间的转化;更不是几个板块漫无边际的漂流。地槽、地台、地洼、断褶、断拗、断块、地壳波浪等实质是地壳拗陷、隆起等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达。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发展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地构造是地壳形变的结果,而地壳形变是在地壳形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壳的形成主要表现为地质体的建造过程,包括地壳形成的地质时期中,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所产生的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的类型、组合和相带的发展。地壳的形变主要表现为地质体的改造过程,包括各种岩层在形成过程之中或以后,经受内力和外力作用而产生的各种微观和宏观的结构变化,如流动、褶曲、破碎和断裂等。  相似文献   

8.
东北亚地区晚侏罗—白垩纪构造格架主体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东北地区主体构造特征置于东北亚大地构造背景中进行分析,可将东北亚地区晚中生代—古近纪的构造演化划分为3个时段:1)中—晚侏罗世,特提斯洋扩张及古北美大陆板块与古欧亚大陆之间的碰撞,致使蒙古—鄂霍茨克湾闭合,形成大规模深层次逆冲构造;并在南蒙古和华北地块北缘产生远距离的构造叠加效应。2)晚侏罗—早白垩世,特提斯洋板块、古太平洋构造域(包括古太平洋和伊泽纳奇板块)与古欧亚大陆之间的联合作用,导致亚洲东部大陆地壳向东蠕散、伸展和断块活动,伴随发育小型断陷盆地和变质核杂岩。3)早白垩世末(阿尔布晚期)—新近纪(中新世),特提斯洋板块(后期包括印度大陆)、太平洋构造域与欧亚大陆间的联合作用,导致古太平洋(或伊泽纳奇板块)消失及鄂霍茨克海微板块与欧亚大陆之间的碰撞,在大陆边缘叠加形成火山-深成岩带和坳陷盆地。在100~40Ma期间,太平洋构造域与欧亚大陆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欧亚大陆东部边缘产生重大影响,在导致大陆岩石圈-地壳减薄、地幔类型转变和强烈深成构造-岩浆活动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与大陆边缘断块活动有关的浅层效应。  相似文献   

9.
根据重力卫星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估算固体地表垂直负荷形变时通常采用的PREM(Preliminary Reference Earth Model)地球模型不能较好地反映中国大陆特别是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结构。基于考虑中国大陆区域地壳结构的地球模型计算了新的负荷勒夫数,探讨了地壳结构差异对GRACE卫星RL05观测数据估算中国大陆地表垂直负荷形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地壳结构差异对GRACE估算中国大陆地表负荷形变的影响较为明显,90阶垂直位移负荷勒夫数的相对差异接近11%;前90阶垂直负荷形变差异的极值出现在青藏高原东南部,最大相对差异达到10%左右,均方根相对差异为4%。建议利用GRACE卫星RL05数据估算中国大陆地表垂直负荷形变时,应该使用更加趋于真实的区域地壳结构替代PREM模型的相应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中新生代以来中国大陆的稳定地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大陆主要由塔里木、华北和扬子三个比较大的古老克拉通组成。中、新生代以来,由于受到环太平洋和喜马拉雅两大构造域的影响,这三个克拉通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地壳和岩石圈结构来看,其中相当一部分已不具备了稳定地块的特点。从这些地块目前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地壳及岩石圈的改造方面(主要包括:其上主要盆地和演化史、盆地结构、地壳和岩石圈(软流圈)结构、以及地球物理场、可能的动力学机制等)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各稳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沉积盆地分类的重要意义,论述了盆地所处的应力环境和地壳类型(大地构造背景)是控制盆地形成、演化的重要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新的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演化分类。  相似文献   

12.
王思程 《安徽地质》2009,19(3):181-185
大地构造学是现今地质学研究的热门学科,大陆裂谷构造属于大地构造的研究范畴。本文从裂谷沉积作用与成矿的简单联系和由于先存下地壳组构对大陆裂谷构造的影响两方面介绍了国外对大陆裂谷研究的情况。作者指出:大地构造学的研究需借助假定的模式或实验模型,但不能局限于其中;大地构造学的各个研究领域都存在着挑战,地质学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新疆造山带大地构造相研究与分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复杂的大陆造山带并非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的 ,它可依照“生物结构”,解析为按一定基本构造样式或构件组合而成的四维蓝图。通过对各构造相单元 (基本构件 )的研究可清楚地再造造山演化过程。依据比较解剖学的原理 ,按古沉积盆地的地壳结构类型与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为基础 ,将新疆境内大地构造相分为离散背景、汇聚背景、碰撞背景及走滑背景下形成 2 9种构造相  相似文献   

14.
南海北部大陆架盆地热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南海北部大陆架盆地地热研究发现,各盆地深部温度结构和地壳热流在地表热流中所占比例不均一。其中,珠江口盆地地壳热流贡献小于25%,由陆向洋方向递减;莺歌海盆地中部地壳热流贡献小于30%,向NE方向递增;北部湾盆地地壳热流贡献在38%~42%之间稳定变化。分析表明,此区各盆地热结构的不均一性与大陆架地壳减薄、软流圈热物质上涌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亚洲大陆型壳体的活化(地洼)构造与成矿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亚洲大陆岩石圈自古生代末起,相继在各个壳体发生活化,广泛形成地洼体制活动带,是亚洲大陆岩石围演化一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在全球构造问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当代地球科学中的前沿课题。从壳体大地构造这一新思路分别对地洼体制构造单元在亚洲大陆的发生时代、分布范围、类型、发育特点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亚洲大陆地洼构造成矿的地球化学条件、主要矿种组合、主要矿床类型及其与其它大地构造类型的差别;亚洲地洼型成矿作用与多因复成矿床及超大型矿床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专门论述。有助于正确认识亚洲大陆广泛分布的有色、稀有金属内生矿床,以及泥炭、褐煤、油气田的构造类型特点、分布规律及其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的元素丰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是全球大地构造的两个基本构造单元,研究大地构造各级单元中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的丰度,是构造地球化学的一个基础研究课题。这个研究课题的基本内容,包括丰度值的计算和丰度规律的研究,以及这些丰度值和规律在解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大陆构造系统动力学及构造应力叠加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对大陆构造动力学系统的结构、组成和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且指出大陆区域构造应力场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是多种内、外力的非线性动态叠加场,大陆构造应力叠加场的主要成分包括重应力场、热应力场、离心惯性应力场、板块互相作用应力场、壳幔相变应力场、地幔流剪切应力场和其他诸如地幔底辟、岩浆侵入等造成的应力场等。并以亚洲东北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系的形成演化为例,试图说明在大陆构造动力学系统内,各种因素总是以其固有的规律演化着,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叠加,甚至相互转化,导致构造应力场的多次转化,推动一场又一场不同方式、不同方向和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使中国大陆区域出现纷繁复杂的构造图象,铸成了特有的山川盆湖的分布格局。大陆构造系统动力学与现有的各种大地构造学的有机结合,可能导致"系统大地构造学"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 波斯湾地区面积约328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大陆与大陆架总面积的1.85%,为何却集中了迄今所知的世界油藏的一半以上?以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观为基础,分析波斯湾地区成油的大地构造背景,得知其为一有利于油气生成的波斯型地洼区,该油气聚集盆地为地洼盆地,其油气田的大地构造属性  相似文献   

19.
许多古老地台分区的成矿作用取决于对前寒武纪基底构造的认识。许多地台盖层中的矿产分布和定位也依赖于基底构造。建立在早前寒武纪地壳结构和演化基础上的新的大地构造理论、概念,往往给进行成矿作用分析提供了一次新的尝试机会。大陆岩石圈形成早期阶段核心概念就是一种新的大地构造模式。这个概念是由前苏联的地质学家提出的。将地壳演化过程,划分出一个地壳成核期。提出了地壳发展的核心概念,而提出在地壳演化  相似文献   

20.
板块聚敛俯冲带,包括由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或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聚敛俯冲过程所形成的一系列沉积盆地:深海沟、斜坡盆地、前弧盆地、弧后盆地以及前陆盆地。这些盆地内形成的沉积建造均由非稳定型的陆源建造、火山沉积建造和内源建造组成。在中国境内和海域,自北而南有四条地壳消减带:1)介于中国北部大陆区及其相邻的陆缘与西伯利亚—蒙古大陆南侧陆缘区之间地壳消减带;2)介于中国北部大陆区与中国南部大陆区,大致沿昆仑、秦岭一线等地壳消减带;3)介于中国南部大陆区与西南方(冈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