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根据2006—2016年我国11个沿海省、市、自治区海洋第三产业产值和GDP相关数据,采用变系数模型定量分析了沿海地区海洋第三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并开始由量的增加转变为质的提高,总体海洋产业结构模式表现为三二一模式,海洋主导产业为第三产业。②沿海11个省 、市、自治区海洋第三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促进作用。因此提出优化升级海洋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海洋第三产业、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构建多元化融资机制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逻辑与科学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2008—2021 年中国沿海11 个省、市和自治区的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健康及各要素层水平,借助传统与空间Kernel 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中国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和长期转移趋势。研究发现:在动态演化特征方面,中国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健康水平随时间的推移提升效果显著,其内部各地区海洋渔业生态健康水平的绝对差异呈上升趋势,且极化现象存在加剧趋势。从各要素层分布曲线来看,海洋渔业生态系统活力的下滑制约了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提升;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弹性的变化拉动了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不断攀升。在长期转移趋势方面,不考虑空间因素条件下,沿海各地区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在3 年的时间跨度内实现跨越式等级跃迁的可能性较小,且存在向低水平和高水平“俱乐部收敛”的可能性。考虑空间因素条件下,中国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在空间动态条件下的演进趋势呈现“断层”现象。处于1.2耀1.4 临界级与良好级的相邻地区间存在趋同性,而处于0.6 以下风险级与1.4 以上良好级的地区不易与相邻地区发生空间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厘清海洋产业数字化相关概念的前提下,基于钻石模型构建了海洋产业数字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2014—2020年我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产业数字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海洋产业数字化水平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海洋产业数字化水平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不同区域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区域内差异是研究期内我国海洋产业数字化水平地区差异的主导因素,其中北部沿海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东部沿海地区内部差异最小,南部沿海地区内部差异居中;三大海洋经济圈内海洋产业数字化集聚形式各具特征:北部海洋经济圈内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高-低”集聚型,南部海洋经济圈内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低-高”集聚型,东部海洋经济圈内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则形成“高-高”集聚型。  相似文献   

4.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对海洋经济绿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采用2007—2016年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首先建立对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使用熵值-TOPSIS法对我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测算,再运用DEA-Malmquist法测算我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相似文献   

5.
沿海各省、市、自治区在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方式及科技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海洋生态文明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因此,全面评价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对促进沿海各省、市、自治区海洋生态文明优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构建海洋生态文明进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时序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和熵值法,测算了2006-2015年中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结果表明:从分指标来看,海洋资源有序开发成果显著,促进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海洋产业开发多为中低水平,生态环境改善存在下行压力。从整体来看,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空间差异。基于以上结论,应从增加海洋产业科技研发投入、合理开发海洋资源、提高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快海洋科技创新等方面着手,以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2006—2018年中国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综合政府主导与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利用熵权法得到海洋环境规制强度;结合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对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环境规制能够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在长江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沿海地区之间存在异质性;环境规制通过影响海洋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可以影响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从深化环境规制改革和强化技术创新两方面提出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直接体现。为了解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海洋经济竞争力的强弱以及海洋科技实力等因素对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贡献作用,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海洋科技实力、海洋环境保护能力4个二级指标、海洋生产总值等27个三级指标的海洋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对我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的海洋经济竞争力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广东、山东、上海三地的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最强,其中海洋科技实力对海洋经济竞争力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的绿色协调发展,文章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2007—2016年中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和经济增长收敛理论考察其动态演进和收敛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海洋绿色经济效率整体呈现先上升再下降态势,仍存在较大的效率增长空间;中国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存在空间非均衡性,且区域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国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存在σ收敛、β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特征。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绿色经济;实施差异化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策略,缩小效率差异;打破区域边界壁垒,构建海洋绿色协同发展格局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向海洋进军开发利用宝贵财富已是全球沿海各国的共识。目前,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仅从其维持9%~10%的比重而言,与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相差甚远。众所周知,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只有更好地发展海洋经济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文章以20世纪50年代佩鲁增长极理论为指导,采用不平衡发展模式,运用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法分析了中国沿海11省(市、自治区)2010-2014年海洋经济发展状况,认为山东省和广东省可作中国沿海海洋经济区域增长极,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推动优先发展区域带动后序发展过程转变,从而实现全区域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构建包括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科技人才和政府支持4个维度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赋权,结合TOPSIS评价法对我国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2009—2013年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进行评价,并分别运用K-均值聚类、核密度估计和障碍度评价公式对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评价结果进行分类、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2009—2011年各地支撑条件水平集中分布在中低值区域,2012年开始支撑条件水平显著提高,支撑条件的两极分化现象经历先逐渐加剧后有所缓和的过程;分维度来看,不同维度的支撑条件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不同地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差异比较明显,但海洋科技专利数量是其共同因素。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互相影响。文章通过熵值-TOPSIS法构建我国数字经济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个子系统共21个二级指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出我国2013—2019年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以及耦合协调类型。研究发现:我国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字经济发展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趋势则比较稳定;2013—2019年多数沿海地区数字经济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两大系统的耦合度表现稳定,保持良好的动态关联关系;在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互动性增强的同时,两大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沿海省、市、自治区的海洋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然而海洋自然生态系统却不断衰退,使得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加快推进“海洋强国”战略,促进海洋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对海洋经济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科学评价。文章以南海区为例,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结合南海区海洋经济与环境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南海区海洋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选取14个具有代表性和数据齐全的二级指标,对2006—2015年南海区海洋经济与环境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论显示:整体来看南海区海洋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趋势发展良好,但是从区域方面,南海区各地区之间的海洋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呈现不平衡发展现象,广东省有明显的优势,尤其体现在海洋经济发展能力方面。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2006—2016年中国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测算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水产品贸易和环境规制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整体层面,水产品贸易对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且环境规制对提高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显著。在贸易方式层面,环境规制的中介效应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影响,但并未抵消水产品出口贸易的抑制作用;水产品进口贸易能够显著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区域层面,北方沿海地区水产品贸易对海洋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高于南方;北方沿海地区水产品贸易对环境规制起到促进作用,而南方沿海地区相反。  相似文献   

14.
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研究对制定行之有效的低碳海洋交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2006—2015年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的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进行估算,然后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对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最后运用Tobit模型探究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整体上处于低效率状态,且各省(区、市)间差异明显,但差异正在逐渐缩小。②2006—2015年沿海各省(区、市)市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变动呈现出“M”形波动上升趋势。③将各省(区、市)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水平划分为不同类型,其中上海和天津属于高效率型,河北属于中效率型,其余省(区、市)市属于低效率型。④货运距离和能源结构对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能源强度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1996—2011年中国11个沿海省、市、自治区三大海洋产业数据对中国沿海城市海洋产业进行时间、空间的分析,研究表明:1 1996—2011年中国沿海海洋产业总值总体呈上升趋势,海洋第一产业经历了2次增长,最高值出现在2005年,为4500亿元;海洋第二产业迅猛增长,2011年达到最高值21 600亿元;海洋第三产业总产值快速上升,2011年达到21 400亿元。2海洋产业总值最高的是广东,山东次之;最差的是广西,海南优之。3海洋第一产业最高值出现在山东,最低值出现在天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最高值都出现在广东,最低值都出现在广西。  相似文献   

16.
推动数字经济与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协调发展是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文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考察中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字经济与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耦合协调关系;并基于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了两者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沿海地区数字经济与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逐步向高水平迈进,呈现出“以上海和广东为中心逐渐扩散发展”的空间特征;耦合协调度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力资本、科技创新水平是重要驱动因素。因此,要重视数字经济发展,积极构建数字经济与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协同机制,促进海洋产业、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碳排放为非期望产出,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对中国沿海1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2006-2014年的海洋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分析表明:(1)中国海洋经济平均效率在研究期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整体上处于下降态势,但在研究期末有所回升;空间上,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值与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效率值相比始终处于最低状态,但三大经济圈差距明显;(2)中国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在研究期内呈现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8%,主要由于海洋经济技术效率的下降;空间上由研究期初的中部高、两端低演变为期末的全国均衡发展,但南方差异较大;(3)通过Tobit模型对影响因素做出回归分析,得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海洋产业结构水平和海洋科研人力资本水平是海洋经济效率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8.
提高海洋生态效率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0—2015年沿海地区1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DEA和Tobit模型,对中国海洋生态效率进行了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发现:2010—2015年,中国平均海洋生态效率为0.720,整体处于无效状态并呈现效率下降的趋势。从省际层面看,海洋生态效率较高的多为经济发达地区,海洋生态效率较低的多为欠发达地区。从区域层面看,海洋生态效率呈现出"长三角—环渤海—泛珠三角"递减的格局。在海洋生态效率影响因素中,人均收入和海洋生态效率之间存在"正U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RD投入、海洋保护力度对海洋生态效率产生正向影响,港口发展和区位因素对海洋生态效率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中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将海洋环境规制划分为命令控制型和经济激励型两类,对比分析了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海洋环境规制对海洋技术创新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从沿海地区整体来看,命令控制型和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对海洋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均显著为正;在试点城市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优于非试点城市;在环渤海地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海洋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显著为正,经济激励型不显著;在长三角地区,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对海洋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显著为正,命令控制型不显著。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制定差异化的环境规制、加大政府对研发资金的支持等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应对海洋渔业发展新挑战,促进渔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践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文章基于2009—2019年我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运用包含生态环境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泰尔指数分别量化我国海洋渔业绿色生产效率及其地区差异与变化程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2009—2019年我国海洋渔业绿色生产效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整体水平仍不高,随着海洋渔业绿色生产效率水平的逐步提升,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泰尔指数逐年降低,表明我国海洋渔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正逐渐缩小;(3)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占地区GDP比重、海洋捕捞产量占海水产品产量比重、渔业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水产技术推广经费对我国海洋渔业绿色生产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水产品因污染造成损失产生负向影响。据此提出加强海洋资源监测、强化海洋渔业科技支撑、转变渔业发展模式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