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大同—阳高地震前后地震波速比在源区与场区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计算了1985年至1992年发生在ψN39°00‘ ̄ψN41°00’,λE112°00‘ ̄λE114°30’范围内的127次ML≥2.0地震的波速比值,分析了1980年大同一阳高6.1级地震前后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差异,对计算结果进行了t检验,源区与场区波速比的时空变化及t检验结果表明,大同-阳高6.1级地震前,源区波速比存在比较明显的下降--低值-恢复-恢复-高值过程。场区测表现也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了首都圈地区(38.5°~41°N,113°~120°E)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本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的普遍性特征,应用孕震模型对地震活动异常进行综合分析,给出了应用地震活动异常进行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文中还提出了应用中期地震活动异常进行预报的综合判别指标,当其达到给定阈值时,再考虑地质构造、中强以上地震发生的自然概率、大震后的减震作用、中期地震活动异常的分布及其预报效能等因素,给出二维的综合概率分布图,把概率值较高的地区作为未来一、二年中强以上地震的危险区。此外还进行了震级、时间预测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石绍符 《地震研究》1998,21(3):227-235
本在原有单项预报指标的基础上,研究西地区(N23°48′-26°20′;E97°00′-99°30′)M≥5.0级的地震。  相似文献   

4.
渤海海域波速比异常研究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焕鹏 《地震研究》1995,18(3):252-257
本文应用文献[1]中的波速比计算公式和误差公式,对渤海海域(北纬37°~39°10’,东经118°~121°30’)范围内,1970年1月~1993年8月发生的ML≥2.0级的280余次地震,计算其波速比值。对计算结果进行了t检验。通过1983~1993年波速比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与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的异常判据比较分析,对渤海海域近期的地震活动趋势,提出了初步的预报意见。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前两篇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地震综合效应场函数方法应用于地震短期预报。以大华北地区(33°-43°N,110°-125°E)为例,应用一年内该范围内发生的ML≥3级地震的综合效应场预测下一季度Ms≥4级地震的发生地点。应用1970—1990年的资料,计算预测了共80个季度,其中预测区内发生的地震占应预测地震总数的83%,有震预测区占总预测区的50.5%。预测区内的地震密度是预测区外的60—70倍,效果颇为明显。同时还对月预报及年度预报的应用进行了尝试,其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6.
李强 《地震学刊》1999,(1):23-28
加卸载响应比是一个表征非线性系统失稳 量,在国内外的地震预报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本文选用江苏及邻区(30°00-36°00),E117°00-123°00)1970-01-1998-09的地震资料,研究了该区域内5级以上地震前的加卸载响应比变化的特点,并对未来的地震趋势作了估计。研究结果表明:12个震便中有1个震前有明显的响应比异常;异常的平均持续时间为8.5个月;异常的最大值绝大多数在10之内;异  相似文献   

7.
1999年11月29日的岫岩5.4级地震,发生在一直被列为年度重点地震危险区的北侧,此次地震是1979年以来该区发生的最大、具有前震性质的震群型地震。5.4级地震的发生,是该区地震危险程度的缓解,还是标志着地震危险性继续增强,或者说是标志着该区地震活动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本文选取渤海、北黄海及附近地区(36°~41°N,119°~124.5°E)为研究区,以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制的中国地震目录和日报目录以历史地震目录为基础资料(中国地震简目汇编组,1988),对上述几个问题进行研究。1 与渤海、黄海及附近地区地震趋势关系1.1 历史地震活动时…  相似文献   

8.
吐鲁番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进军  徐建民 《内陆地震》1998,12(4):376-380
引言本文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资料汇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目录》以及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编制的《中国西部地震目录》等有关资料,从中选取了本世纪近百年内吐鲁番地区(φN41°15′~43°30′,λE88°00′~91°30′)MS≥4.7地震作为研究样本,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了地震活动的迁移规律、震中分布特征和中强震的轮回、交替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近几年地震活动的发展趋势。 1 吐鲁番地区中强地震的时空分布1.1 地震活动概况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地区东部,…  相似文献   

9.
1994年12月,首都圈(38.0°-41.0°N,113.0°-120.0°E)范围内共发生ML≥2.0地震16次,其中最为显著的是12月23日发生在河北沙城ML4.3地震(见下表)。该地震打破了首都图西部地区5-10月地震活动的低水平状态。该区本月地震活动频度低于上月,但能量释放水平是本年度最高的月份。1995年1月,该范围内共发生ML>20地震18次,无3级地震发生,最大事件为1月31日北京马道呢ML2.8地震(见下表)。本月地震活动频度维持中等水平,能量释放自上月沙城4.3级地震后有显著下降,唐山小震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增强。1994年12月、1995年1…  相似文献   

10.
基于AkioYoshida等人的研究思路 ,以大华北地区 (30°~ 4 2°N ,10 9°~ 12 5°E)为例 ,来探讨我国大陆区域强震和中等地震时空分布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大华北地区 1970年以来 12次ML≥ 6地震的空间—时间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 ,该区强震发生前后 15年内 ,强震周围 2 0 0km内通常都有 5级以上地震活动。根据区域构造特点等因素 ,将大华北地区近期的强震活动分成 3个区域 ,并对该区近期的地震活动作了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大震前复杂震源系统的非线性阶段和大震预报(一)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现代统计物理学中相态突变前系统内出现的非平稳态现象于地震预报的研究中,得到了大震孕育时间T、弹性应变时段T_1与非线性时段T_2之比分别稳定在5和4附近。此比值与震源破裂方式、介质强度差异、构造运动速度差异无关,因而可作为浅源大震发生的临界指数。同时它还具有普适数特性,对不同地区的地震均适用。利用此比值常数以及由测震学指标所确定的T_1和求得的T_2可以进行确定性的中长期地震预报。另外本文还得到了孕震时间T与震级之间的两个统计式,它们分别对应于构造运动速度不同的地区。M_1=4.2+1.5logT (1) M_2=5.8+1.2logT (2) (1)式应用于构造运动速度高的地区,(2)式应用于构造运动速度一般的地区,式中的T以年为单位。利用上述两式可以进行粗略的地震长期预报。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固体潮高时段地震(调制小震)活动性图象演化过程,综合判定小震调制比Rm的异常值,提高Rm异常在中短预报地震的效能,并对小震调制比地震预报方法资料区域选择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区域过小或不适当的区域选择都可能产生不合理的Rm异常。在对辽宁及邻近地区5级左右地震短临预报指标的研究中,显示出用因体潮高时段地震形成的强震前空区活动图象比用全部地震形成空区图象特征更加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关于地电阻率短临机制与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震预报研究中,中长期预报的研究固然需要,但更有实际意义的应是短临预报的探索。但至今对短临预报问题的解决取得进展甚少。本文根据断裂力学观点,分析研究了大量的实测资料,发现地电阻率的突变与地下介质的破裂存在着一定联系。统计结果表明,一旦有台站出现突变,未来一个月内将有60%以上可能,在其周围附近发生地震。因此,地电阻率的加减速变化所引起的地电突变是有可能作为震兆予以考虑。这些变化特征,不但在云南地  相似文献   

14.
1976年8月16日四川省松潘7.2级地震,震前曾作了预报。本文介绍了这次地震预报的主要依据和地震前兆异常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朱成男  刘玉权 《地震学报》1980,2(3):321-331
本文分析了环绕1970年通海7.7级地震区和1965年东川6.5级地震区的几个三角网的复测资料得出水平面内的应变特征.指出通海地震震中区水平面内的应变张压呈四象限分布, 东川地震前震中区的张压应变也呈象限分布, 并指示主断面的运动方向.我们用弹性回跳理论解释了这一现象, 并指出它在地震预报中的意义.另外, 本文还扼要地讨论了震前震区应变四象限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可能观测到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张北—尚义地震的短临预测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MS6.2地震前,正式提出过较为准确的短临预测意见,但没能实现短临预报。该文回顾了地震预测的过程,总结了时间预测与地点判定的新的科学经验。为了使首都圈地区未来的地震短临预报工作取得成效,提出了调整科学思路,建立预报工作规范化与改进十大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川滇及其邻区强震连续活动的地域图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侧重分析了川滇及共邻区强度连续活动的不同地域分布图象,根据强震间的构造成因联系,将它们分为两种类型,主震-晚期强震和先期强震-后期强震。后一类又可分为两个亚类,由前兆性中强震条带联系的先、后期强震和相关构造带联系的先、后期强震。从整体连续强震活动图象变化特征上反映出强震及其晚期强震活动的可预测性,因而可供强震中期预报参数。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我国境内及邻近地区地壳结构的分布特征,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几个大地震所处的深部地壳构造背景,讨论了地震孕育与发生的可能构造模式。结果表明,近代地震活动地带均为地壳厚度急剧变化的地带和地壳构造的转折交汇部位。在深部构造上又为上地幔顶部局部的隆起地区及邻近隆起地带的边缘或斜坡上。此外,地震发生的深部部位与重力场、磁力场的高梯度变化以及地壳中的低电阻层、低速层和高速层的分布密切相关。这种与地震有关的深部构造背景与地球物理场特征,是今后地震预报和地震成因研究必须十分重视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一种评价地震预报意见的定量化方法。对于任一种预报意见的确定率、报准率和成功率均以数学公式表示。最后以1975~1984年我国年度地震趋势预报意见为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地震中期预报水平还很低。  相似文献   

20.
水化学地震前兆短临预报指标和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玉华 《地震》1995,(1):65-72
本文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单项异常的判别和确认:2、短临预报指标的提取和地震三要素的预测。根据苏,浙,沪,皖水化测报区多年的预报实践和震例资料,从多种角度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日常预报经验,初步建立了反映现阶段资料状况和认识水平的统计性短临预报指标和地震三要素的预报方法。经检验,具有实用性和可操性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