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82~2003年间中国科技人员重心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和模型计算中国1982~2003年间科技人员重心位置.计算结果表明,中国科技人员重心始终偏离于几何中心,且呈现先向东移动,1989年后持续向西南方向移动的特征.与同时期不同产业GDP重心比较,反映出科技人员重心移动轨迹与工业重心移动轨迹趋同的特征,而与农业重心、第三产业重心移动轨迹无明显关联,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对科技人员的吸引力最大,科技人员对GDP增长的贡献也以工业为主,农业及第三产业对科技人员的吸引和利用较弱.  相似文献   

2.
1990年代以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差异的演化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放华  陈立立 《地理研究》2011,30(1):94-102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两型示范基地,对其区域差异的研究对于长株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区域自1990年以来的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及消费重心的动态演化过程,得出该地区人口、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县际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关系,并且就其各要素动态演化的机制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区域人口重心缓慢向西北方向移动;G...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引入重心模型,采用1998—2008年江苏省经济和能源消费数据,计算出各年份GDP、工业产值、碳排放和人均碳排放的演变路径,从移动方向、移动距离、路径对比和空间相关性多角度阐释了经济重心和碳排放重心的动态变化和空间联系.结果显示:经济重心和碳排放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偏移,2006年后出现略微的北移迹象;11年间重心移动距离排序为:碳排放重心(32.1 km)>人均碳排放重心(29.6 km)>GDP重心(14.6 km)>工业产值重心(10.9 km);相较于经济重心而言,碳排放重心的空间位置偏向于省域的西北方向;经济重心和人均碳排放重心在空间上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运用重心分析模型,从移动方向、移动距离、空间相关性等层面,阐述了福建省1985-2010年耕地重心的动态演变规律;通过与同期人口和经济重心移动轨迹的对比分析,探讨了耕地重心时空变化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空间关系。研究表明,福建省耕地、人口与经济重心均偏于几何中心东南,耕地重心更靠近几何中心,人口及经济重心则偏离显著;耕地重心呈东南-西北方向移动,并渐趋接近于几何中心,与人口、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完全相反。即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重心的南移、东移,是导致耕地重心呈现反向变化的主要推动力;耕地重心与人口重心的移动速度更为吻合,说明人口增长对耕地占用的影响更为直接,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城镇化过程对耕地的占用,是当前耕地资源所面临的最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   总被引:58,自引:3,他引:55  
中国经济重心主要分布在豫皖交界处,1978年前大体位于安徽省西部,1978年后几乎全部分布于河南省东南部;1952~2000年间经济重心移动轨迹呈"士"字型态势发展;近50年来总移动趋势为由北向南,总移动距离为173.14km;每年移动距离和方向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重心格局演变及其空间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彬  王宜强 《地理研究》2011,30(10):1882-1890
引入重心概念,运用经济空间结构重心分析模型和福建省经济发展数据,本文计算出了1989~2008年福建省经济重心点及其移动方向、移动距离;通过GIS技术输出经济重心点的空间变化图,着重从移动方向、移动距离、空间相关性等层面,阐述了福建省20年来经济重心的动态变化及演变规律、进而反映出全省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福建...  相似文献   

7.
 以塔里木盆地北缘为研究靶区,利用区域重心概念及其模型,分析了过去45 a(1965-2009年)塔里木盆地北缘人口、GDP、第一产业、第二产和耕地重心演变过程,并借助相关性分析探讨了人口与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耕地重心演变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在过去的45 a,塔里木盆地北缘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均呈现出由西向东方向迁移的趋势。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对人口分布起到了决定性的导向作用。而人口分布差异引起了耕地面积的变化。(2)人口与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经向迁移相关性较强,纬向上相关性不显著。(3)过去的45 a,GDP、第二产业与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加剧,第一产业重心相对人口重心偏移距离变化较为复杂,但二者仍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耕地面积与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日益变小。表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整体协调性较差。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重心的概念和模型,采用2000-2009年各省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和污染治理投资额等数据,计算出各自的重心和重心演变路径.从移动方向、移动距离和相互关系3个方面分析环境污染重心和治理投资重心各自的动态变化和空间演变轨迹,结果显示:2000-2009年,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重心从移动方向来看总体向西部偏移,而且移动距离有快速西移的趋势,表明当前西部地区在环境污染方面有加重的趋势.另外,环境污染重心和投资治理重心之间存在偏离,例如,工业废水排放重心偏北,而工业废水治理投资重心偏南,并且与工业废水重心相比,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重心和治理投资重心偏离度要小.  相似文献   

9.
运用空间结构重心计算方法,选取河南省18个行政区的相关数据,对河南省2003—2013年环境污染重心与社会经济重心的空间分布、移动规律和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3个环境污染重心,年末总人口、GDP、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个社会经济重心,从移动距离、移动方向、移动路径、斜率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等多个角度阐述河南省环境污染重心、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变化与空间联系。结果表明:经济重心的移动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有关;经济重心与各项污染重心的空间距离越来越大;固体废弃物、废气与废水向经济重心两侧移动,总体呈"个"字型态发展;经济重心所在区位基本不变而且将会保持。  相似文献   

10.
龚胜生  肖克梅 《地理科学》2021,41(9):1587-1597
基于历史文献及统计年鉴中的人口和城市数据,采用历史时间断面方法和现代GIS空间分析方法,对过去2 000 a来(公元2—2015年)中国经济重心的变迁轨迹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经济重心总体上是趋向东南迁移,唐代以前主要向西南移动,北宋以后主要向东南移动,中国经济的空间分异先以由南北差异为主,后以东西差异为主;“沈(阳)-兰(州)-西(双版纳)弧线”东南侧的经济发展过程与格局很大程度上可代表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与格局。2)中国经济重心变迁与其人口重心、城市重心的变迁关系十分密切,3类重心分布区域正是古称“中原”的地区,且3类重心始终位于几何中心的东部,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由来久远,且相对稳定。3)中国经济重心变迁受人口格局和城市格局变化的双重制约,随着时间推移,单位人口的经济当量趋于降低,单位城市的经济当量趋于上升,城市经济格局对总体经济格局的影响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产业经济重心演变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针对重心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对比分析我国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投资重心、人口重心演化路径的基础上提出假设,构造模型并进行计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产业重心移动不仅受产业产值大小及方差的显著影响,而且受经济、投资以及人口变量的总量大小及方差的显著影响,而增长速度对产业重心移动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1978 年以来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时空差异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任志远  李强 《地理学报》2008,63(12):1318-1326
采用1978年以来近30年中国各地区的能源及经济数据.对中国能源生产、消费重心及GDP重心变化进行了测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能源生产、消费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能源生产重心在逐步向西南方向移动.整个移动轨迹近似呈直线变化。揭示了中国能源生产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的差距有所减小.且东西方向差距减小的速度要比南北方向快。②能源消费重心也在向西南方向移动但波动较大.其中1998-2002年重心位置相对稳定.年度位置变化很小.说明各省区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基本相同。③GDP重心在经度和纬度上均有一定的波动性。④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重心的演变轨迹既具有一些重要的共同特点,也存在明显的不同。通过与GDP重心的对比分析,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能源消费密切相关.说明中国GDP增长中能源成本较大。  相似文献   

13.
1990-2007年中国能源足迹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中国1990-2007年的能源生态足迹变化态势,并利用重心模型研究能源足迹的区域差异及变化。结果表明:1)近18年来,中国人均能源足迹呈现波动增长,能源足迹结构方面煤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建议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2)中国各地区间能源足迹存在明显差异,空间分布格局为南少北多,能源生产与消费存在错位;建议国家设立能源生态补偿机制,由出现能源生态赤字的地区支付能源生态补偿基金给能源生态盈余地区。3)中国能源足迹的重心呈现逐步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轨迹,通过与GDP重心轨迹的对比发现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能源消费拉动。  相似文献   

14.
旅游产业是充满众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社会经济部门。以我国旅游产业相关发明专利、旅游收入、风景名胜区、高校学生数等为分析依据,基于地理集中指数、动态变动指数、空间重心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各省区2006—2017年旅游科技创新的时空结构、重心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我国旅游科技创新整体上呈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2013年后地理集中度指数开始持续下降;空间上,旅游科技创新在我国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此外,旅游科技创新的空间重心位于我国华东地区,并呈先由北向南、再由东向西的移动轨迹。最后,科技创新产出、旅游经济水平、科技经费投入、经济宏观环境、科技创新服务、旅游资源禀赋等要素指标均对我国旅游科技创新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态势作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体现,与区域差距的形成有密切关联。通过计算1952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以及重心间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刻画了53年间我国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耦合态势,证明了其与区域差距的大小高度相关。在构建经济、人口重心空间耦合过程的作用机制模型的基础上,用均衡点跃迁和势能差转化解释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过程,揭示了内生和外部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区域发展差距的"多阶段倒U形"的演变规律,并据此分析了1952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周期性变化的动因,并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The paper presents the prediction of total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all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as well as determination of the variation of gravity center of the energy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total discharge of industrial waste water, gas and residue of China via th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data from 1978 to 2009 in China by use of GM(1,1) model and gravity center model, based on which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dynamic variation in regional difference in energy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1) The gravity center of energy production is gradually moving southwestward and the entire movement track approximates to linear variation, indicating that the difference of energy production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south and north is narrowing to a certain extent,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narrowing faster than that betwee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2) The gravity center of energy consumption is moving southwestward with perceptible fluctuation, of which the gravity center position from 2000 to 2005 was relatively stable, with slight annual position variation, indicating that the growth rates of all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are basically the same. 3) The gravity center of the total discharge of industrial waste water, gas and residue is characterized by fluctuation in longitude and latitude to a certain degree. But, it shows a southwestward trend on the whole. 4) There are common ground and discrepancy in the variation track of the gravity center of the energy production & consumption of China, and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gravity center of them and that of total discharge of industrial waste water, gas and residue shows that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level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especially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dicating that the environment cost in economy of energy is higher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