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分析了西峰站连续四年的作物发育状况和土壤湿度的观测资料,得出了麦田蒸散耗水的基本规律。探讨了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需水期。提出作物耗水特性系数的概念,并以此评判冬小麦发育期水分的供需状况,得出两年度冬小麦产量偏低的原因在于拔节-成熟期耗水特性系数明显偏小。建议及时灌孕穗水降低不孕小穗率,灌灌浆水提高小麦重粒重。  相似文献   

2.
根据田间试验资料,讨论了不同地膜覆盖对麦田土壤温度、土壤有效水分含量以及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具有显著的增温效应,可使春小麦生育期提前,产量提高,并可提高土壤有效水分的利用率。吐鲁番市地膜春麦最佳土著部方案应采用“膜下条播、3月初播种、525万株/hm^2基本苗”。  相似文献   

3.
根据田间试验资料 ,讨论了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麦田土壤温度、土壤有效水分含量以及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 :地膜覆盖具有显著的增温效应 ,可使春小麦生育期提前 ,产量提高 ,并可提高土壤有效水分的利用率。吐鲁番市地膜春麦最佳栽培方案应采用“膜下条播、3月初播种、525万株/hm2基本苗”。  相似文献   

4.
棉花耗水规律和灌溉随机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5年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棉花产量与耗水量的抛物线关系,确定了棉花最佳耗水量;根据棉花植株在不同土壤湿度情况下气孔阻力、蒸腾强度和蕾铃脱落率的变化,确定了不同生育阶段的适宜水分指标和干旱指标。在此基础上,研制了棉花灌溉随机控制模型,可以动态预报棉田土壤有效水分含量和实际蒸散量,并从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提出优化灌溉决策。  相似文献   

5.
无有效水分补给条件下麦田旬失墒规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麦田失墒规律,对聊城市近十几年来冬小麦生育期间一旬内既无有效降水也无灌溉条件下麦田失墒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找出麦田土壤各层次、各种初始土壤湿度状态下,旬失墒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失墒的主要因子,并建立了相应的失墒方程,可用于无有效降水及灌溉条件下麦田失墒的预测,向有关部门提供预测信息。此外根据麦田失墒规律对小麦冬灌、春灌工作安排时间等问题也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沧州地区冬小麦的水分供需特征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聚宝 《气象》1987,13(5):23-27
本文根据前人的田间试验结果和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彭曼公式和气候生产潜力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沧州地区冬小麦水分供需特征,并从理论上探讨了不同时期灌水的生产效率。结果表明:本区小麦冬前水分条件较好,基本上可以满足需要,返青后水分供需矛盾日趋尖锐,返青—成熟各关键期各生育阶段的缺水幅度为88—138mm,产量降低幅度为18—50%。 灌溉的增产作用以拔节—抽穗期最好,在灌溉量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比返青—拔节期和抽穗—成熟期灌溉的增产40.6%和18.3%。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棉花田间水分试验资料的基础上,找出了棉田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及棉花各生育阶段的需水规律,确定出新疆不同气候类型地区棉田一次适宜灌溉定额。根据试验求算实际蒸散量,利用彭门公式及土壤水分平衡方程,计算求得棉花各生育阶段的作物系数、及不同年型不同气候类型地区棉田全生育期的适宜灌溉定额及最佳节水灌溉方案。  相似文献   

8.
1983年,我们承担了国家气象局的一项重点科研课题——“了解水分短缺和干旱”。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任务,在河南巩县和山东泰安建立了两个农田水分试验基地。其任务是通过在不同水分处理小区内系统地观测土壤水分、作物和大气,获得有关资料,建立土壤—作物—大气模式,研究作物需水规律,确定作物的干旱指标和适宜的水分指标以及最佳灌溉方案。同时,还拟用以对研究得出的气候干旱指标进行校验,为华北地区的水分资源和土地  相似文献   

9.
在人工控制水分条件下 ,通过田间小间隔不同水分等级和持续时间试验 ,分析了水分胁迫对小麦生理、生态及产量的影响 ,探讨了小麦对不同水分胁迫后复水的滞后作用和补偿效应 ,得出了有利于小麦高产、高效的轻度水分胁迫临界土壤相对湿度指标为 55% .  相似文献   

10.
土壤水分对氮肥肥效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当前高产麦田中氮肥用量过大,浇水次数过多,严重影响小麦产量问题进行了试验。分析了不同肥、水条件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数学模式。并根据投入、产出综合评判,得出不同产量水平下的经济最佳氮肥施用量和浇水次数。对提高小麦肥、水利用率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土壤墒情预报及优化灌溉技术的计算机模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土壤水分平衡方程,根据我省冬小麦的生长规律及冬小麦优化灌溉技术推广经验,建立了冬小麦土壤墒情预报及优化灌溉技术的计算机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报未来1个月的土壤墒情变化,并可根据我省小麦的不同发育期给出以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两种灌溉建议。  相似文献   

12.
西峰市冬小麦耗水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甘肃省西峰市的气象、土壤湿度、作物发育期和产量资料,通过水量平衡方程计算冬小麦在各生育阶段的耗水量,揭示了该地区冬小麦的耗水规律、土壤湿度变化规律和水发亏缺状况。通过回归模拟建立产量-耗水量模型,确定影响产量的水分关键期。  相似文献   

13.
利用土壤水分平衡方程,结合河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长规律和1994~2000年冬小麦、夏玉米田实测土壤湿度资料,建立了河南省冬小麦、夏玉米土壤水分预报及优化灌溉的计算机模型。用1998~1999年郑州市麦田实测土壤湿度资料验证该模型模拟结果,未来10、20、30天土壤湿度相对误差分别为-7.3%~7.7%、-8.3%~6.8%、-7.6%~7.7%,表明利用该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报未来1个月的土壤水分变化,并可根据小麦、玉米不同发育期特点,给出以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灌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WOFOST模型的河北省保定市冬小麦最佳灌溉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津辉  郭建茂  毛留喜 《气象》2014,40(11):1398-1407
利用WOFOST模型对保定地区冬小麦不同年型灌溉方案进行模拟分析,确定最佳灌溉量及灌溉时间,力争灌溉效益最大化,对缓解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匮乏的尖锐矛盾尤显重要。文章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应用WO)FOST模型对不同降水年型的2003/2004、2005/2006和2008/2009年3个代表生长季,分别进行一次灌溉、两次灌溉、三次灌溉的不同灌溉方案进行模拟,试图揭示冬小麦产量随灌溉时间及灌溉量的变化规律,选择最佳灌溉方案,为干旱缺水的河北省保定市小麦节水、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小麦全生育期中最佳灌溉时期为拔节—孕穗期和抽穗—灌浆期,这两个时期的灌溉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与此同时,总结出了既可以满足冬小麦生长又可以获得较大经济效益的两次灌溉及三次灌溉的最佳灌溉方案。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耗水量和耗水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自玺  牛现增  付湘军 《气象》1987,13(2):29-32
本文根据1983年10月—1986年6月的试验资料,从产量与耗水量的关系上确定最佳耗水量。同时对籽粒产量、秸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费用等进行综合评判,确定最大经济效益的水分处理。并对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规律进行分析,为田间水分管理和气候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土壤深松保墒增产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土壤深松 45cm、30 cm处理打破犁底层 ,1 996~ 1 998年连续进行 2个年度的冬小麦保墒、增产效应田间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土壤深松处理后可减少冬小麦全生育期 0~ 1 0 0 cm的作物耗水量 ,促进根系对 1 0 0~ 2 0 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利用 ,提高冬小麦的产量耗水比 .土壤深松处理能明显增加 0~ 30 cm土层的土壤湿度和含水量 ,降低 0~ 5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 .有利于冬小麦根系、茎、叶的生长发育和总生物量的累积 .土壤深松 45cm处理 2年平均冬小麦增产 7.0 % ,土壤深松 30 cm处理第一年增产 7.7% .冬小麦土壤深松保墒增产效应的适宜深松深度为 30 cm.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甘肃省西峰市农业气象试验站非灌溉地冬小麦田间土壤水分资料、气候资料,分析了不同年型农田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从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出发,讨论了冬小麦返青至成熟期间降水量、作物耗水量、渗漏量和土壤储水量变化各平衡分量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对冬小麦产量与不同作物发育期的作物耗水量之间进行相关普查,结果表明影响小麦产量最显著的时段是拔节~孕穗期。分别运用物理统计和经验统计方法建立了冬小麦产量与作物耗水量的关系模型,认为后者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麦田耗水与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83—1984年和1984—1985年两年人工控制水份条件下的冬小麦农田水分试验资料,分析了农田耗水量与小麦生长特性、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关系,得出了冬小麦拔节到成熟期的最佳水份指标和最佳产量。另外,讨论了水分利用效益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冠层温度的冬小麦水分胁迫指数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田间实验基础上对冬小麦田逐日14时基于冠层温度的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同一时刻干旱处理CWSI高于湿润处理;麦田灌溉后CWSI4~6天降到极小值,表明了灌水后作物从水分胁迫状态恢复所需的时间;从本次灌溉后CWSI达到极小值至再次灌溉期间,CWSI呈持续增加趋势。这些表明CWSI较好地反映了因土壤供水不足导致的作物水分胁迫。CWSI与叶水势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CWSI等于0.4,相当于实际蒸散与可能蒸散的比率为60%,是指示冬小麦发生严重水分胁迫的关键性指标。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冬小麦灌溉需水量及年型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以麦田水分平衡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冬小麦需水量、生育期降水量和底墒水储藏量3个分量的变化及其对冬小麦灌溉需水量的影响.不同气候年型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和前一年夏季降水量对冬小麦灌溉需水量有很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灌溉需水量等值线基本上呈纬向分布,自南向北逐渐增大.正常年零值线大体位于卢氏、嵩县、许昌、鄢陵、柘城至永城一线.在此线以北必须进行灌溉,其灌溉量愈向北愈大,从50-100 mm到 100-200 mm;零值线以南,不需要灌溉.丰水年零值线大约向北移动0.5~0.8个纬距,全省灌溉面积和灌溉量明显减小,零值线以北灌溉量约为50-150 mm;歉水年零值线南移,与正常年相比,大约向南移动1.0~1.5个纬距,灌溉面积和灌溉量明显增大,自零值线向北,灌溉量分别为50-100、100-200 和200 mm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