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李超明 《地下水》2009,31(1):98-100
根据新疆阿克苏市气象站1995~2003年E601蒸发皿蒸发量及相关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各气象要素对水面蒸发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各气象要素对E601蒸发皿蒸发量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依次为温度〉日照时数〉风速〉相对湿度。建议在沙井子灌区水资源优化调度中,应当充分考虑湿度因素及日照时数对水资源的影响,合理配置水资源。  相似文献   

2.
水面蒸发量与各气象因素关系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仁 《地下水》2010,32(4):133-134,149
从表面看,影响水面蒸发量的气象因素有日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均风速及日均相对湿度。通径分析表明,平均气温是水面蒸发量的主要的影响因素,其它气象因素大多通过平均气温对水面蒸发量起作用。与此同时,本文根据影响水面蒸发量的最主要因素,建立了相应的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精度和良好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针为探讨五道沟水面蒸发量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准确估算该地区水面蒸发量,选取五道沟1991—2019年水面蒸发量以及气象因子实测资料,基于主成分法分析水面蒸发量的影响因素,并结合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水面蒸发计算模型.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提取了三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为地表温度、饱和差、绝对湿度、平均气温以及水汽压力差...  相似文献   

4.
三峡水库近20年水面蒸发量分布特征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祎  刘杨  张释今 《水文》2018,38(3):90-96
水面蒸发是三峡水库水体水量损失的主要部分,是研究水库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收集了三峡水库沿线7个气象局近20年的水面蒸发量观测资料,通过整理和合理性检验后,对三峡水库水体的水面蒸发量以及蒸发能力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分析成果表明:各观测站水面蒸发量逐月变化规律均一致;水面蒸发量逐年变化呈波动性,年蒸发量在变化过程中有显著下降的趋势。空间变化特征是月水面蒸发量由上游至下游呈现多个峰值和谷值的变化;年蒸发量是库区上游站点年蒸发量偏小,沿程变化从上游沙坪坝到下游巫山逐渐增大,然后从巫山到下游巴东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2021,(3)
蒸发量的变化过程可真实的反映出区域气候的变化。利用平原区朱家河小流域蒸发站1989-2019多年蒸发量观测资料成果,统计分析了小流域内蒸发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平原区朱家河流域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20.0 mm;蒸发量总体呈波动式下降趋势。变化过程大致分为三段,自建站起至1996年水面蒸发量呈增大趋势,而且变化较大; 1997-2016年水面蒸发量呈减小趋势,变化较缓; 2017年开始,年水面蒸发量又有增大趋势,只是趋势较小。年内蒸发量为单峰型分布,6月份蒸发量最大,其次为5月份、7月份,三个月水面蒸发量几乎占全年的一半;封冻期1、2、12月份蒸发量最小,仅占全年蒸发量的6.4%左右;影响蒸发量的主要因子为风速和日照时数,其次是温度、湿度等,蒸发量拐点变化,很大程度上与该区大气环境污染程度有关。通过掌握流域蒸发量变化特征,可有针对性的加强治理措施,促进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田华  李金芳  杨嘉懿  谢祖锋  张晴  蒲芳 《水文》2022,42(3):102-108
为探究宁东北部植被指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明确NDVI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地下水位埋深、气温、降水量和蒸发量等水文气象因素之间的响应关系,应用MODIS NDVI数据结合同时期气象和区域地下水位埋深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9年宁东北部植被指数整体呈现增长趋势(68.41%增长率);区域内植被指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大,西北部NDVI大于0.3的面积增加了15.63%;NDVI与气温和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地下水位埋深和蒸发量呈负相关关系,在地下水位埋深为3~4 m时,植被指数达到最大。研究区植被指数变化受地下水位埋深和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各因素对NDVI的影响程度表现为蒸发量>地下水位埋深>降水量>气温。  相似文献   

7.
吴珂  陈国浩  蔡鹏  李兵  张翠翠  赵娴 《冰川冻土》2015,37(4):1087-1093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是水文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研究水位变化与气候要素的相关分析, 对预测湖面水位意义重大. 利用1981-2013年山东西南部南四湖水位和沿湖5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月平均气温、 相对湿度、 风速、 降水和蒸发量等资料, 分析了近33 a来南四湖水位变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 近33 a南四湖水位升高趋势显著, 平均每10 a升高0.46 m; 水位变化整体分两个阶段, 1989年以前为下降态势, 1989年以后为上升态势, 1994年是水位升高的突变时间点; 平均最高水位出现在3月为33.04 m, 最低出现在12月为32.03 m. 各气象要素对南四湖水位的影响呈明显的季节性, 降水量是影响年水位变化的重要气象因子, 年降水量每增加100 mm, 水位升高0.21 m, 夏季降水量对水位的影响更为显著; 蒸发量在夏、 秋季与水位呈极显著负相关; 水位在夏季与风速、 在冬季与相对湿度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利用天山西部地区10个代表性水文、气象站1957-2006年20cm口径蒸发皿观测的水面蒸发量资料,分析了天山西部地区水面蒸发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天山西部地区代表站水面蒸发量具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性,水面蒸发量随海拔高程的增高而减少;水面蒸发量的年内变化很不均匀,而年际变化比较稳定;从1987年开始天山西部地区代表站年水面蒸发量转入一个快速下降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平均年水面蒸发量较1957~2006年50年均值减少6%~7%.较1957~1986年30年均值减少10%~11%.在季节变化中以夏季水面蒸发量的减少趋势尤为显著;滑动t检验的结果证实.1987年是天山西部地区水面蒸发量由多向少发生突变的转折年;50年来,水面蒸发量总体上呈明显减少的趋势.年水面蒸发量的气候倾向率为-53.2mm/10 a.这与黄河等流域近40、50年蒸发皿蒸发量呈明显下降趋势的结论基本一致:水面蒸发量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可以初步认为降水及湿度的增加是天山西部地区水面蒸发量明显减少的主要间接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韩晖  李耀辉 《冰川冻土》2013,35(4):999-1006
依据甘肃省62个气象站1960-2005年的地面气候资料, 分析农作物生育期(3-10月)内气象要素极值的变化趋势, 并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该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温度相关的气象要素极值表现出了同平均气温类似的显著上升趋势,其中降水相关的气象要素极值变化说明甘肃省降水结构发生了改变, 极端性有所减弱;其他相关要素中, 最大风速存在明显下降趋势, 蒸发量呈下降趋势、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 但都不够显著.大部分气象极值的变化与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呈正相联系, 只有很少部分气象极值的变化与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呈反相联系.综合分析这些气象极值在甘肃省范围内的变化趋势, 揭示出未来甘肃省干旱灾害倾向于加剧, 而洪涝灾害趋于减轻.  相似文献   

10.
新疆平原地区水面蒸发量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胡安焱  郭西万 《水文》2006,26(1):24-27,41
新疆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面蒸发是河川径流水量损失的主要组成部分。农业是新疆经济的主要支柱和优势产业,而新疆的农业是灌溉农业,渠系众多,水面蒸发量损失较大,合理地预测水面蒸发量是有效利用水资源和促进农业发展的基础。利用新疆近30年来的气象资料。分别分析了南疆和北疆的月平均气温、湿度、水汽压等与月水面蒸发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气温和月水面蒸发量相关性均较好。可建立用气温资料预测水面蒸发量的模型。通过随机选取的测站月气温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误差较小,模型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夏铭辉 《水文》2012,(4):63-66
在MATLAB中使用最小二乘法拟合Goff-Gratch公式,得到关于气温的饱和水汽压函数。无线气象站观测得到的气象资料结合人工观测蒸发量,在MATLAB中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基于彭曼公式的日水面蒸发量计算公式。算例表明,与无线气象站的蒸发量计算值相比,回归分析得到的日水面蒸发量公式计算值与人工观测值能够同步对比。无线气象站资料和人工观测资料能够资料同化,适合在工程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蒸发是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的主导因素之一,是地球上水量平衡的主要组成要素,是水文和气象过程间的重要衔接环节。蒸发可分为水面蒸发和陆地蒸发两类。水面蒸发主要取决于水表层温度、空气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而陆地蒸发不仅与气象要素有关,还与土壤、植被、水文等因素有关,可见陆地蒸发过程之复杂。限于当前对于组成陆地蒸发的各个部分的机理和规律的研究还很不够,因而不能从纯蒸发理论入手,对各个细部的蒸发量逐一进行精确计算,然后求出总蒸发量。为了满足科研和经济建设对蒸发资料的需要,几百年来,世界上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的工  相似文献   

13.
南四湖水面蒸发量分析计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柯鸿水  戴珍丽 《水文》1995,(4):13-16
根据二级湖闸站等四处蒸发站各类型蒸发器(皿)历年逐月水面蒸发观测资料和两处蒸发实验站分析的各类型蒸发器(皿)月蒸发量折算系数,推求出南四湖1953年1月至1990年12月逐月及全年水面蒸发量,根据五处水位站历年逐月平均水位观测资料推算出南四湖历年逐月平均和全年平均水面面积,从而求得南四湖历年逐月和全年水面蒸发水量,并对水面蒸发量在时间上的变化特征作了分析。同时根据七处雨量站历年逐月降水资料计算了南四湖区面平均月、年降水量,并分析了水面蒸发量对水资源量的影响。其分析计算成果可供南四湖水平衡研究和水资源评价使用。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2020,(3)
柯克亚尔河流域地处中纬度欧亚大路腹地,远离海洋并受北部、西部天山屏障的阻隔,流域区域内气候差异明显。为全面研究流域的水文气象特征,选用部分邻近流域的水文站和气象站作为参证站,通过对柯克亚尔河流域降水、蒸发等典型气象特征进行分析,掌握了该区域降水的季节分布、降水量年际变化和流域河流水面蒸发的基本规律,结果可知:流域内形成降水水平分布不均,总趋势为水汽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减弱。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0. 2 mm;变差系数Cv为0. 36,降水量年际变化不是很大,山区大于平原,垂直分布十分明显,而降水分布季节分配不均;流域河流水面蒸发规律年内变化不均,7月水面蒸发量最大月,约占年水面蒸发量的16. 7%,1月蒸发量最小,约占年水面蒸发量的0. 94%,水面蒸发主要集中在4-9月,约占年水面蒸发量的82. 5%。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流域洪水发生规律,确保城市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合理开发利用区域水资源,发展社会经济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黄河源区相关气象站1961-2014年蒸发皿蒸发数据,利用线性倾向分析、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法等方法,对黄河源区各分区及整个源区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进行多尺度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结果表明:近50余年来,空间上,黄河源区年平均蒸发量经历了从上游到下游先减小后增加的过程,季节蒸发量变化稍有差异;时间上,黄河源区季节及年平均蒸发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分区略有差异,各分区及整个源区蒸发量年代际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各分区及整个黄河源区年平均及季节平均蒸发量突变点基本一致,均出现在2000年前后,且年与季节平均蒸发量在突变前均值大部分小于突变后的均值。位于源区下游的玛曲-兴海平均蒸发量发生突变的时间较早,且跳跃幅度较小,位于源区中游的达日-玛曲平均蒸发量发生突变的时间较晚,且跳跃幅度较大。对各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影响源区年蒸发量变化的主要因子为平均温度。  相似文献   

16.
蒸发是重要的水循环过程,在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黄河三角洲地下水浅埋区观测试验场土壤水分运移数值模拟模型,模型中对上边界条件处理采用了考虑气象因素、地表覆盖条件和表层土壤含水量的Penman Wilson公式。利用模型对试验点1999年、2000年、2002年的蒸发量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计算并分析了裸地、棉花地、芦苇地不同地表植被条件下,地表蒸发量(包括棵间裸地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的变化规律。从时间上看,黄河三角洲7、8月是蒸发量较高的时期, 1、2月是蒸发量最低时期,一般日蒸发量在0~8 mm/d。影响地面蒸发的主要因素除气象因素外,还有植被类型和覆盖程度、地下水位埋深等因素。植被覆盖程度越高、地下水位埋深越浅,则蒸发量越大,从而导致裸地蒸发量相对较小,农田年蒸发量稍大,而芦苇地蒸发量最大。研究表明,土壤水分运移模型是估算各种复杂条件下蒸发量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7.
葛洲坝蓄水以后库区蒸发水量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祎  牛兰花  樊云 《水文》2000,20(3):33-35
用宜昌蒸发站采用的20m^2蒸发池观测的水面蒸发量代替葛洲坝库区的水面蒸发量,用实测的不同流量级库区水面面积建立关系曲线,推算出库区历年月、年平均水面面积泽葛洲坝水利本世纪蓄水以后的历年平均月(年)蒸发水量进行了分析计算。对葛洲坝水利本世纪蓄水以后的各年月、年蒸发水量进行了计处。分析了葛洲坝库区的水面蒸发理对水资源的影响。其成果可供葛洲坝库区水平衡研究和水资源评价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Yi 《水文》1998,(2):45-47
根据宜昌蒸发站历年实测资料分析得出,水面蒸发量随温度的变化可以分为升温期和降温期。各类型蒸发器(皿)的水面蒸发量与20m^2蒸发池的水面蒸发量的关系皆呈指数关系。所建立的经验公式使用简便、精度较高,是一种较好的换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祁连山及河西走廊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个气象站1960-2006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分析了祁连山及河西走廊潜在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并在ArcGIS环境下通过Spline插值法分析了潜在蒸发量变化的空间分异,此外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影响潜在蒸发量变化的主导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祁连山及河西走廊的年潜在蒸发量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偏高,之后偏低,在1967年之前呈减小趋势,之后呈增加趋势,1974年之后又呈减小趋势,1993年之后又呈增加趋势;年潜在蒸发量的年际变化率为-1.67mm,表明潜在蒸发量总体上呈减小趋势;从季节来看,秋季的潜在蒸发量呈增加趋势,其它季节呈减小趋势,其中春季的减小幅度最大;风速是影响潜在蒸发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影响秋季潜在蒸发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气温。  相似文献   

20.
青藏三江源区蒸发量遥感估算及对湖泊湿地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三江源区湖泊湿地变化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气候因素被认为是湖泊湿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温度和降水资料相比,气象站获取蒸发量数据比较困难,而遥感技术却为估算区域地表蒸发量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基于地表能量平衡原理,结合MODIS卫星数据和研究区气象资料,建立三江源区蒸发量估算模型,分析研究区内蒸发分布规律,并探讨温度、降水量、风速和蒸发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分析蒸发量对源区湖泊湿地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三江源蒸发量呈增加趋势,区域蒸发量随水热、植被覆盖和海拔高度差异而变化;研究区蒸发量受温度和降水量影响较大;蒸发量增大是三江源区湖泊萎缩和湿地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