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患"颤抖病"中华绒螯蟹体内类立克次体生物的寄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答河蟹)“颤抖病”是近几年来我国河蟹养殖区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对取自江苏省淮阴地区的病蟹进行的组织和超微结构研究显示,在所有病触体内均发现大量寄生的类立克次体生物,而在取自未发病区域的健康河蟹体内没有发现类立克次体生物,类立克次生物主要分布在河蟹的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血细胞内,它可以破坏河蟹肌细胞的肌纤维的肌纤维,损害运动系统,这与河蟹的颤抖现象相吻合,因此作者推断它有可能是引发  相似文献   

2.
香蒲、灯心草人工湿地的研究─Ⅲ.净化污水的机理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通过香蒲Typha angustifolia和灯心草Juncus effusus人工湿地微生物分布状况的调查,水生植物生长状况的观察,研究了介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三者净化污水的作者,探讨了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机制。研究表明,人工湿地对污水的氮、磷的化学耗氧量的去除作用是介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综合作用的结果,粘性土壤和花岗石介质更利用于污水中磷的去除。  相似文献   

3.
张弛  董毅 《地球物理学报》2015,58(8):2718-2729
微生物广泛参与了其所处地质环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造过程.监控微生物与地质介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并了解其机制对近地面环境工程中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等实际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球物理勘测成像技术不仅能够在传统应用中测量和表征地表以下的物理特性变化,大量直接有效的证据表明这些方法还可以捕获孔隙介质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变化的动态过程,包括监测微生物、微生物活动以及它们与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地球物理(Biogeophysics)作为勘探地球物理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包含了微生物学、生物地球科学以及地球物理勘测等多个学科,侧重于研究微生物与地质介质相互作用对地球物理场的影响.过去十几年在生物地球物理领域的研究充分表明和验证了地球物理勘测方法的独特优点(最小化侵入、时空连续及跨尺度运用),并为将传统勘测方法用于探索跨时间空间各尺度的地下生物地球化学动态过程提供了理论及实验依据.本篇综述将系统介绍生物地球物理学科的理论背景、发展和研究前沿.首先讨论微生物及其活动引起的孔隙介质中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其次,将侧重于探讨微生物活动对包括地电法、电磁法、探地雷达以及地震法等不同地球物理场的响应.最后将讨论生物地球物理领域的机遇、挑战和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4.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钙质微生物岩相地层序列完整地记录了该重大转折期的生物和环境突变过程。通过对湖南慈利康家坪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地层序列、碳同位素演变、沉积微相和化石面貌研究,识别出Palaeofusulina-Colaniella带、Hindeodusparvus带和Isarcicella staeschei带。该剖面微生物岩处碳同位素出现显著负偏,并且与生物含量突然减少基本同步。识别出5种微相类型,分别是:藻-有孔虫生物碎屑灰岩、藻纹层状钙质微生物岩、鲕粒灰岩、蠕虫状泥灰岩和内碎屑粒泥灰岩。研究结果表明,慈利地区古、中生代之交由生物礁迅速演变成微生物岩相的生态演变,代表了海相生态系的主幕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浅水湖泊湖泛(黑水团)中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湖泛"是指湖泊水体中(包括沉积物)富含大量藻源性(或草源性)的生物质,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大量消耗氧气,出现厌氧分解,微生物在还原条件下,促进许多"黑臭"物质的形成,进而影响水质和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乃至造成环境灾难.与湖泛发生时的环境特征(如低溶解氧,低p H,高有机质,高总磷、总氮)相对应的是其简化的食物网结构和特殊的微生物类群.本文将主要针对湖泛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展开综述.研究显示湖泛水体中主要微生物类群,如真菌、细菌厚壁菌门的梭菌以及产甲烷古菌等,在有机质的快速分解和厌氧矿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沉积物中主要的微生物功能群,如硫酸盐还原细菌、铁还原细菌、甲烷厌氧氧化菌和反硝化细菌等,是湖泛致黑物质形成的关键.缺氧及厌氧条件下碳、硫和铁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相互关联以及多种微生物之间形成的互营共生可能是湖泛过程中功能微生物的重要特征.湖泛中微生物功能的进一步研究,亟需借鉴海洋低氧区及深海沉积物的经验,引用先进研究手段,提出可靠的生物地球化学证据.浅水湖泊湖泛(黑水团)中的微生物生态学探索将有助于从机理上揭示湖泛黑臭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缺氧环境的微生物和微生物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云长兴期生物礁顶部的下三叠统Hindeodus parvus带产小球状微生物化石, 其大小一般在0.15~0.30 mm, 中空, 内部一般为微亮晶方解石充填, 壁为泥晶质. 它们一般呈圆球状, 均匀散布于泥晶基质中, 数量可以密集、丰富、或极少. 没有腹足类或底栖双壳类共生, 但可以有介形虫或/和藻席共生. 岩石中细小草莓状黄铁矿的存在说明这种微生物生活于缺氧环境. 在一些剖面上, 这种微生物岩的上下地层为富含小腹足类和小虫孔化石的泥晶灰岩. 这种小球状微生物的分布严格限于发育到大绝灭开始的生物礁礁顶的浅水环境, 并且不在深水表层水体出现, 表明这种微生物是底栖生活的, 并且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其大小超过所有的球状的细菌和蓝细菌化石, 不能归入这两个门中. 根据其大小、形态、古生态特征、钙化特点, 推测它可能属于低等绿藻, 特为其建立一个新属种: Ziyunosphaeridium sinensis gen. et sp. nov.(中华紫云球藻)(新属新种). 迄今已描述的H. parvus 带的微生物岩可分为6种类型: (1)多孔泥晶结构的灰岩; (2)囊状化石的微生物岩; (3)含树枝状体的岩石; (4)小球状低等绿藻化石(紫云球藻)有关的岩石; (5)小球状蓝细菌化石有关的岩石; (6)叠层石. 紫云球藻有关的微生物岩只出现在生物礁发育到二叠纪末大绝灭开始的那种极浅水的剖面的界线地层中. 其他的微生物岩也形成于浅水环境, 但比紫云球藻微生物岩形成的水体可能要深些. 早三叠世的微生物岩与通常意义的生物礁在形成机制和环境意义上有本质的不同, 因而不应该当成生物礁岩. 那种因为早三叠世微生物岩的存在而认为二叠纪的生物礁生态系延续到中生代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7.
钙质碳酸盐的微生物沉淀作用从太古代开始一直在碳酸盐台地的发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碳酸盐在重大的环境变化中(包括台地环境的海侵事件和生物绝灭后的复苏阶段)是碳酸盐沉积体的重要贡献者; 在层序地层不同体系域中有不同的微生物形成的碳酸盐沉积.桂林晚泥盆世法门期碳酸盐台地中的生物礁和丘完全由微生物和胶结物形成, 代表了弗拉-法门期生物事件后骨骼后生生物完全缺失的礁生态系中微生物为主的、独特的生物礁类型; 它们与特定的古环境和古气候有关, 可以用作研究环境变化和生物事件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南秦岭东段早二叠世早期管状蓝细菌生物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南秦岭东段的陕西旬阳三里峡发育有较好的生物礁 .它主要由各种钙质管状体 (Girvanella ,管状蓝细菌 ,疑源微生物等 )建造而成 .礁体走向近南北 ,由藻屑和各种有孔虫堆积成的生物碎屑滩构成了该礁体的基底 ,在此基底上粗枝藻类通过障积作用形成最初的障积礁灰岩 ,随后大量钙质管状体和菌藻类迅速形成大规模的粘结礁灰岩 .在礁体侧部为隐藻灰泥灰岩 .该生物礁在礁体结构、形态和生物造礁方式等方面与地台区生物礁极为相似 ,反映了造礁生物在不同大地构造背景下其造礁能力的适应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湖泊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建桦  陶晔  邢鹏  吴庆龙 《湖泊科学》2020,32(1):271-280
湖泊微生物作为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在局域和区域的元素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由于自然环境中微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对微生物认知的片面性,可在实验室培养的湖泊微生物比例不足1%.近10年来,宏基因组学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扩展了对湖泊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认识,更揭示了湖泊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基于宏基因组数据的分装(Binning)手段,可以获取大量湖泊中未培养微生物的基因组信息,用于后续的比较基因组、生态进化和培养组学等研究.随着宏基因组学相关学科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将在湖泊微生物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和环境生物监测应用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人类了解湖泊生态系统功能和维持机制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0.
江西乐平沿沟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为连续碳酸盐岩相序列,较完整地记录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重大突变期浅水非微生物岩相区的生物和环境演变过程.通过对该剖面高精度的牙形石生物地层和碳酸盐岩微相研究,可以很好地界定该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序列,并与煤山标准剖面精确对比.借助于系列岩石切片观察,可将界线地层序列归入6种不同的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借此探讨该重大突变过程中沉积环境变化及其与生物演变之间的关系.综合沉积微相、生物化石和碳同位素的对比研究,发现微相MF-4(含被包壳的有孔虫亮晶鲕状灰岩)和微相MF-6(深色生物介壳灰岩)是两次重大生物灭绝和环境变化事件的不同沉积响应,这两次事件均与华南和全球其他地区有相似性和可比性.其中MF-4是华南二叠纪末发育有鲕状灰岩的首次报道,代表了二叠纪末可能就已经出现高二氧化碳分压、低硫酸盐浓度和微生物繁盛等异常环境状态;而MF-6中发育丰富的腹足类和介形虫,则代表了在三叠纪最早期存在一次腹足类和介形虫的繁盛事件.沿沟剖面碳酸盐岩微相分布较完整地体现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重大突变期浅水非微生物岩相区生物和环境的幕式演变历程,是煤山标准剖面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应用地震CT技术研究长白山火山的岩浆囊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中国火山学专家报导了长白山火山存在一定的潜在的喷发危险性及其地质背景等研究成果;美国、日本、德国的火山学家到该火山区进行过考察,也认为该火山存在一定的潜在危险性;国家科委根据有关方面的建议,已将“长白山火山危险性的研究”列入专项计划之中;其中有一个子课题是“应用地震CT技术研究长白山火山的岩浆囊”.本文报导的主要内容有:1)1994年张禹慎发展的“上地幔S波三维速度结构的方法”建立上地幔S波RG5.5速度模型,该模型能显示全球任一地区、任一剖面、深至500公里的三维速度结构;他作出世界上20个火山区,其中有17个火山区下面均有明显的S波低速层,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低速层岩浆囊"的存在;已作出通过长白山天地火山的3条速度剖面;该模型显示出:在长白山天池火山下面存在速度的负异常达2.5%的“低速囊”,其深度从38—65公里;其展布范围约100—200公里的范围;2)改进面波品质因数Q值的成像方法,进一步收集200次地震面波记录资料,应用“卷积反投影方法反演地壳面波品质因数Q值的成像系统”长白山火山及其邻近地区面波Q值分布,看出天池地区Q=161比中国地区Q值的平均值偏低很多;这很可能与该地区下面地温偏高和岩层的  相似文献   

12.
由层次法讨论1994年台湾海峡强震的孕育和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保燕 《华南地震》1998,18(2):21-26,36
基于复杂震源系统,研究强震孕震期的阶段性划分和孕震后期非线性阶段层次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此进行强震的长中短临预报,这种非线性的统计预报方法简称层次法.本文简要介绍强震孕育的综合模式和层次法的原理及实现步骤,并应用该法对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强震的整个孕震过程和预报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薄弱层设置耗能阻尼器支撑的钢框架模型振动台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灿  徐伟 《世界地震工程》2006,22(4):121-126
设计制作了一个五层钢框架模型,在其第一层、第三层和第五层薄弱层分别设置摩擦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和粘弹性-摩擦阻尼器等三种耗能阻尼器支撑,进行了罕遇地震和多遇地震下的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耗能阻尼器支撑能够有效地控制结构的地震反应。  相似文献   

14.
Shaking tables are suitable facilities to assess and validate the behavior of structures and nonstructural components under actual seismic actions. Because of the size and weight limitations of the tables, some approaches, like testing reduced‐scale models or testing only the main structural components, are deemed necessary. In these cases, to comply with modeling requirements, large amount of extra‐mass should be added to the specimen. Therefore, to avoid the risk of lateral instability of models, to maintain the weight of test specimens within table payload, while maintaining the amount of mass needed, an external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the inertia forces to the models using an improved sliding system is proposed. Although friction devices for similar purposes have been developed using sliding bearings (Teflon pads or rollers), the measured coefficient of dynamic friction and the energy dissipated by friction have been very high. In order to drastically diminish the damping added to the specimen response when a friction device is used, the improved device employs a linear motion guide system (LMGS) with very low friction. Shaking table tests to collaps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wall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device. Measured dynamic friction coefficients, spectral accelerations and hysteresis loops show that friction developed in the LMGS did not add any significant amount of damping into the specimen response. Thus, the proposed device is a reliable and suitable mass‐carrying sliding system (MCSS) for dynamic testing using medium‐size shaking tables.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广州市某28层高层建筑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结果,对此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评价,考究了设置摩擦耗能支对其动力反应的减震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地震现场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结构与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震现场应急指挥工作是防震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震现场各种信息获取与传输是其重要内容, 有关灾情的资料是政府部门防震减灾决策的重要依据。 “十五”期间, 将建设地震现场应急指挥技术系统,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其体系结构、 关键构成、 设计和实现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文中根据“九五”的建设过程, 对该技术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了论述, 提出了初步设计方案和技术框架, 并就今后发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液化地基自由场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行了液化场地自由场振动台试验,试验采用柔性容器以减小边界影响,采用上覆黏土层的饱和砂土作为模型土。试验中再现了液化场地土的震害现象。得出的主要规律有:随着振次的增加,地基的频率迅速降低,阻尼比迅速增大;砂土对地震动起滤波作用;土体的加速度峰值反应在高度上呈"K"形分布;当最初加速度峰值到达前,砂土层中的孔压比存在负值;震后土中振动孔隙水压力不一定随振动的停止而立即开始消散,在短期内可能继续增长。  相似文献   

18.
Seismic behavior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arch structur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aking table tests of a 1:10 scale arch model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seismic behavior and resistance of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FT) arch structures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El-Centro record and Shanghai artificial wave were adopted as the input excitation. The entire test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depending on the lateral brace configurations, i.e., fully (five) braced, two braces removed, and all braces removed. A total of 46 tests, starting from the elastic state to failure condition, have been conducted. The natural vibration frequencies, responses of acceleration, displacement and strain were measured. From the test result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FT arch structures are capable of resisting severe ground motions and that CFT arches offer a credible alternative to reinforced concrete arches, especially in regions of high seismic intensity.  相似文献   

19.
井水位的“记忆”滞后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昭栋  张华 《地震》1998,18(1):21-27
观测资料表明,井水位对信息响应存在的“记忆”滞后现象,它与一般的位相滞后不同,在鲁29井现场试验也证明了井水位对井吕空气压力变化的响应存在的“记忆”滞后现象。利用水平层状承压含水层模式,从理论上解释了井水位对井口空气压力变化响应“记忆”滞后现象,认为这种现象与水井含水层的导水系数有关,含水层导不系数越小,这种现象越明显,用一般多元回归方法无法较好地扣除井水位中“记忆”滞后影响,作给出了一种可以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