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TIP中期地震预报方法中的CN算法,对河南省及其邻区发生的中等地震进行了性检验。结果表明内符效果较好,被检验的中等地震中有80%地震前出现了TIP,TIP警戒时段占研究时间的23.3%,综合计算报准率R值为0.59。说明该算法对中等地震原中期预报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
杜兴信 《地震研究》1994,17(2):204-209
使用地震频次及其变化,平均震级和地震加权和的变化作为地震流函数研究了发生在1980-1989年期间中国大陆的6级强震前的地震概率增长时间。结果表明,10次强震中9次发生在TIP之后,而且最长TIP为3.5年,TIP总时空占有率为30%。用同样的原则对新区进行识别也获得了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按两种分区和两对象划分方式在华北地区进行了TIP中期地震预报方法中CN算法的应用检验。结果表明,被检验的中强地震中有80%震前出现了TIP,TIP持续时间最长3年多,最短0.7个月,平均为14-16个月左右。TIP警戒时段点总研究时间的32%,综合计算报准率R值为0.5左右。表明该算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中期地震预报方法,在华北地区有实用意义。最后对方法中某些有待改进的问题进行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CN算法研究了辽宁省两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中强震前的强震发生概率增长时间,结果表明预测效果较好,有震报准率为90%,TIP预测警戒占时空率为30%左右,R值评分为0.6左右。在TIP预测的基础上,进一步用SIP方法分析这两个区域的空间背景发震概率的不均匀分布。综合应用TIP方法和SIP方法,对辽宁省及邻近地区进行了试验性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CN算法研究了我国近期大陆东部和西部南北带及邻近区域共23次强震前的TIP,即强震发生概率增长时间。结果表明,18次强震发生在被判定的强震发生概率增长时间的TIP内。TIP警戒约占总研究时空域的30%,获得了较好的中期地震预测效果。表明CN算法可作为强震中期预报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强震前中期地震活动的变化及TIP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德瑜  陈Yong 《地震》1995,(4):323-327
用改进的M8算法研究了1979年以来我国华北西南及邻近地区共16次强震前的TIP,即震发生概率增长时间。结果表明,14次强震发生在补判定为概率增长时间的TIP内。TIP警戒约占研究部时空域的37%,获得了较好的强震中期预测内符效果。表明该方法可作为强震中期预测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强震概率增长时段判定法在粤东及邻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乃岗  罗振暖 《华南地震》1998,18(1):116-118
将强震概率增长时段判定法(TIP-M8)应用于粤、闽、赣交界及近海地区,资料从1985至1995年底。绝大多数地震流函数异常显示,从1995年底起3年内该区将发生5.5级左右地震。1997年5月31日发生的福建永安5.2级地震与此判断相符。  相似文献   

8.
用改进的M8算法研究了1979年以来大华北地区存在的TIP,即强震发生概率增长时间,结果表明8次中强震有7次发生在被判定为概率增长时间内,TIP警戒占研究总时空域的40.7%,R评分为0.468。获得了较好的中强震中期预测内符效果,表明该方法可作为大华北地区中强震中期预报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SIP算法的基础上,确立了地震流函数的定义方法和异常判别准则,定义了9个非线性地震流函数,通过对中国东部近期7次6级以上强震的SIP回溯性研究表明,7次强震中的6次落入SIP预测空间域内,有震报为86%,SIP预测警戒空间域为32%,R值评分为0.54,证明非线性地震流函数用于中期地震预测具有较发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王煜 《内陆地震》1998,12(2):178-182
引言1991年笔者用TRUEBASIC语言编写了新疆地震目录查询程序,经新疆地震局防御自然灾害研究所和预报室的多年应用,效果较好。但由于该程序是用BASIC语言直接读取DBF数据文件,查询受数据库结构类型和字段长度限制,所以通用性差。本文将新疆地震目录查询系统改用FoxPro2.5语言编写,震中分布图显示程序用TURBOBASIC语言编写,解决了这个问题。查询时只受查询字段的定义限制,与字段多少和长短无关,提高了查询速度及程序运行的可靠性和通用性。1 新疆地震目录查询系统的结构地震目录查询系统的…  相似文献   

11.
前兆性地震平静在中期预报中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中国东部14次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的中期平静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使用了归一化的NT和LT图及地震活动统计量βn.βn等值线分布中的每一点给出了地震活动程度及其相应的持续时间和结束时间,由此可以定量确定中期平静时间段.还总结了中强地震前几种不同的地震活动方式.总的特征是主震前地震活动的速率增强,然后转为低活动速率,NT与LT曲线呈现非规则的正弦波形变化.  相似文献   

12.
1996年新疆两次强烈地震戈澍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乌鲁木齐830011)主题词:新疆强震中期预报长期预报1996年是新疆地区地震强烈活动的一年。在新疆境内发生了两次强烈地震,它们是3月19日阿图什6.7级地震和11月19日和田西南的7.1级地...  相似文献   

13.
苏乃秦 《内陆地震》2003,17(2):190-192
2000年底,我们在《2001—2003年新疆地震大形势研究报告》中曾提出:“2001—2003年,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处在20世纪以来第5个活跃幕末期,仍有较大可能发生Ms≥7.0地震;2001—2003年,新疆境内有可能发生7级左右地震”的预测意见。2001年11月14日,在新疆与青海交界处的新疆若羌县境内发生了8.1级地震,证明了上述预测意见是基本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根据近几年新疆强震活动的格局变化以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结合新疆几次7级地震前的异常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未来几年新疆地震活动将处于一组强烈地震之后的相对平静,但仍然有发生6级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用CDsN的IPz分量强震记录来测定谱震级。通过对测出的谱震级m_(T)与体波震级m_(B)、m_(b)的相关分析,得出其反映震源特性的峰值,出现在周期T=1秒左右。此外,谱震级还有随周期而变化的特性。根据谱震级与能量的关系,推导了它的通用形式为am_(T)=log(E/E0)(式中a=2,logE_0=5.6)。它的最高震级为9.6级。运用谱震级的通用形式对本文测定的4个谱震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它比传统方法测定的IPz分量体波震级m_(B)系统偏小0.31级。因谱震级是扣除了介质滞弹性吸收影响后的产物,故这种偏差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远震体波宽频带记录可以用来研究震源参数和破裂过程。利用宽频带地震记录的P波振幅,可以找到一种较方便地得到一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计算方法。1993年10月2日中国新疆南部Mb6.2地震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利用宽频带波形资料和本文提出的一种简化的计算震源两个子事件相对位置的方法分析后认为,这次事件实质上是两次破裂的结果。Mb6.2地震事件发生前约2.3秒,有另一个小地震事件发生,两个事件之间的相对距离约为5.5km,沿破裂面接走向以顺时针方向计,小地震事件相对于主破裂之间的方位是295°。对于以上提出的两种算法的结果,我们进行了宽频带地震波形正演拟合检验,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新疆是个多地震地区,本文以新疆南部这次Mb6.2地震为中心,对方圆200km范围内的历史地震序列作了分析,并对这次地震的构造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这次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随时间呈波浪式起伏,形成了小震条带,出现了小震群;地下水异常非常强烈;地形变异常也观测到了。分析发现:前兆不是沿断裂带分布,而主要是于近震中的破裂面法线方向;可用IPE模式解释一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18.
整理新疆地震台网2010年1月至2023年2月ML≥4.0的623个中强地震波形数据,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相应矩震级,使用回归分析得到矩震级MW和近震震级ML之间的关系式为MW=0.668+0.789ML,相关系数为0.841,标准差0.272 4。回归的标准化残差近似正态分布,矩震级MW和近震震级ML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在新疆地震台网日常工作中使用CAP方法测定中强地震的矩震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采用可定量描述地震活动强弱程度的“地震活动度”方法,研究了新疆南天山东西二段的地震活动特征。发现地震活动自西向东迁移,强度逐渐衰减,东段的地震活动比西段滞后1年左右。进一步分析认为,由于 印度洋板块向北挤压,使帕米尔地区成为应力高度集中区,这是南天山地震活动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20.
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网和新疆地震台网的地震定位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新疆地震台网和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网在乌鲁木齐地区100km范围内1993年6月至1993年12月10日各自定位的地震资料,以新疆地震台网为参考基准,将乌鲁木齐遥测地震台网的资料与其进行了对比。对比发现遥测地震台网比新疆地震台网在地震数量上多32.9%,在定位精度上也相对要高一些。另外,根据地震定位的三种交切结果,分析了遥测台网地震定位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