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理科学》2015,(11):1418-1418
2015年8月张耀光所著《中国海洋经济地理学》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为5编。第一编论述海洋经济地理学的提出,中国海洋经济地理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中国的领海制度与海洋资源、沿海人口与劳动力对海洋资源的开发;第二编论述世界海洋经济发展以及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海洋国家的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布局;第三编论述中国海洋经济发  相似文献   

2.
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海洋经济地理学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地理学分支,作者分析了海洋经济地理学产生发展的背景,并阐释了其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地域范围.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在海岸带管理、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研究、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沿海城市经济研究、海洋地缘政治与经济研究、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多学科集成研究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作者提出海洋经济地理学是一个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将集中在海洋经济地理理论研究、海洋经济地理方法研究、海洋经济地理与其他经济学科的相互渗透研究、海洋经济地理尺度研究、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海洋软科学研究及现有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王泽宇  卢雪凤  韩增林 《地理科学》2017,37(10):1497-1506
通过构建海洋资源“尾效”模型,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沿海11省份(不含港澳台)海洋资源“尾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 中国海洋资源“尾效”的平均水平为0.032 2,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增长的约束程度较高,资源利用方式整体呈粗放型。② 沿海各省份海洋资源“尾效”差异显著,其中广东、上海为海洋资源低约束型,海洋资源“尾效”值分别为0.009 4、0.009 8;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天津、辽宁、河北为海洋资源高约束型,海洋资源“尾效”值介于0.010 0~0.050 0之间;广西、海南为海洋资源强约束型,海洋资源“尾效”值均大于0.050 0。海洋资源“尾效”与涉海从业人员增长率、海洋资源消耗增长率、海洋资源弹性系数、资本弹性系数呈正相关关系,海洋资源消耗速度越快,对海洋经济增长的阻力越大,而劳动力、资本的过度供给会加大海洋资源消耗对海洋经济增长的阻碍力度。因此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合理分配区域人力资源、提高涉海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并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降低海洋资源“尾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基于CiteSpace中国海洋经济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韩增林  李彬  张坤领  李璇 《地理科学》2016,36(5):643-652
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对1982~2013年CNKI总库中文核心期刊以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海洋经济研究的3 441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绘制出研究热点、核心作者群及研究机构的知识结构图谱。结果表明:自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会成立以来,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主要围绕 “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海洋开发”、“滨海旅游”等展开;韩增林、张耀光、郑贵斌、殷克东、李靖宇、徐志斌等是主要的发文作者;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和广东海洋大学为发文较多的机构;《海洋开发与管理》是海洋经济相关研究载文量最多的期刊,《经济地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地域研究与开发》、《资源科学》等是主要的载文核心期刊。除了传统的海洋经济研究视角下,区域海洋经济差异、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及优化、海洋产业竞争力、海洋产业集群、现代海洋产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人海关系的脆弱性、滨海旅游等的研究外,在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海洋经济相关理论、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研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及“一路一带”战略对海洋经济相关研究的新要求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相似文献   

5.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韩增林  刘桂春 《地理科学》2007,27(6):761-767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海洋作为整个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人海关系是广义人地关系组成部分和延展,开展人海关系研究具有丰富人地关系理论和引导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价值。阐述人海关系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内涵与特性,并分析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和地域类型。进而从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角度,简要论述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演化,并分析其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海洋产业的结构与布局研究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是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与主体内容,国内相关文献日益丰富,但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研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梳理现有文献发现:国内研究存在起步晚、发展缓慢,高层次研究成果少且增长慢,以区域实证研究为主、理论创新研究较少等问题,现有研究集中在6方面:①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内涵、规律及其与陆域布局差异探索;②沿海省份或大城市海洋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结构优化与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结构绩效评价、竞争力与趋势研究;③区域海洋产业布局模式及优化政策支撑体系研究;④海洋资源与环境的产业承载力评价及海洋功能区划研究;⑤海洋产业集群,尤其是港航集群的初步探索;⑥国外海洋产业发展态势、统计标准与区域海洋产业合作探索。本文初步总结了国内对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研究文献的增长规律,并立足于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研究趋势,指出未来应加强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前沿领域及理论体系探索,并为我国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7.
试论海洋经济地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认为海洋经济地理学属于经济地理学范畴,其研究对象为海洋产业布局,以及海洋经济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海洋产业可分为传统的、新兴的和未来的三种,作者探讨了它们的内容及其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关系。我国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80年代以海岸带、90年代以海岛为主,以后将以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为主。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以系统方法为主,文章结合作者住长山群岛的实践,阐述了海洋开发的若干问题,提出开展海洋经济地理研究的同时,要开展更广泛的海洋人文地理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博  曹盖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6):945-955
伴随着中国海洋经济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内外部扰动下增强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韧性成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必然途径与重要保障。论文从海洋经济网络结构视角开展韧性研究,运用涉海A股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信息构建海洋经济网络,分别从层级性、匹配性和传输性3个维度对2010、2015、2020年海洋经济网络结构韧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 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网络层级性提升,区域绝对极化与相对均衡化并存;② 匹配性由同配性转变为异配性,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的联系增强;③ 传输性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但具有提升之势;④ 层级性、异配性与传输性的增强提升了海洋经济网络的凝聚性、创新性与开放性,使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网络结构韧性得到增强。研究旨在丰富经济地理学韧性研究以及为海洋经济安全发展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参考依据,以期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世界近代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必须依靠海洋.中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吴传钓院士是中国杰出的地理学家,他提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1]这一精辟的理论.同时他也是中国海洋地理学研究的实践者、倡导者和组织者.把人地关系的研究拓展到人海关系研究.提出了"地理学要面向海洋",多次提出:中国是个重要的海洋国家,地理工作不能限于"陆军",还要建立"陆军海战队",鼓励研究海洋.对吴传钓院士亲自参加海洋地理研究的实践、对年轻人的提携、把中国海洋地理学的研究推向国际等作了较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系统论在海洋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洋经济是一个涉及海洋、区域经济多层次的结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开放系统。该文从系统论的角度论述了海洋经济演进的内在动力及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指出复杂的海洋经济系统以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系统为基础物质支撑,以陆域社会经济系统为拉动,以海洋产业系统为结构。  相似文献   

11.
孙俊  潘玉君  汤茂林  杜莹 《地理研究》2014,33(8):1557-1568
基于编史学视角对国外地理学史著作的中国部分以及中国地理学史著作的考察,重点论述了实证主义和思想史两类编史方法论特征。考察表明:国外实证主义地理学史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核心,是一种普遍主义和进步主义的叙事模式,这种模式里并不存在实质性的中国古代地理学,而中国近代地理学则是欧美地理学的移植。在后历史的立场上,对地理学应作宽泛的理解,实证主义地理学史是建构的历史,中国学者遵循实证主义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建构了中国地理学理性的一面。中国地理学史人文的方面是通过思想史方法论建构起来的,这种方法通过中国古代原有文化体系、观念、概念、材料来认识地理学的发展史,首要的意义是与实证主义建构相反的还原。基于思想史方法论的中国近代地理学史研究表明,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形成首要的并不是西方地理学的移植,而是自主地基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学术重构,反映的是中西学术的双向互动,并不是西方地理学的单向传播。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洋与海岛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增林  狄乾斌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2):1534-1537
人文-经济地理学对海洋与海岛发展的研究,以海洋经济地理为研究平台,围绕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的海洋经济发展、海岛地区发展及其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文-经济地理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理论与综合应用研究工作,在推动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发展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近期相关研究成果与进展,梳理总结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分析厘定存在问题,提出未来研究趋势与展望。  相似文献   

13.
海洋资源     
F061.5,K9012007010700关于我国海洋经济地域系统时空特征研究=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s of space and time of marine economic areal system in China/张耀光,刘锴…∥地理科学进展.—2006,25(5).—47~55分析了中国海洋资源、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海洋经济在国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海洋资源空间异质性的内涵,从海洋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区位4个维度构建海洋资源空间异质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物元评价方法对2015年中国沿海11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的海洋资源空间异质性进行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我国海洋资源空间异质性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11个省份海洋资源空间异质性指数区间为[0.299 3,0.583 8],其中广东、浙江、山东、福建、辽宁为高异质区;上海、江苏、海南、广西为一般异质区;河北、天津为低异质区。(2)2015年海洋资源空间异质性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以中等关联为主,较强关联次之。  相似文献   

15.
从技术创新的基本要领与基本走势分析入手,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21世纪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要进一步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发展思想,并认为观念创新、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创新、能力创新、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创新、研究领域创新及组织创新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创新重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资源地理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类需求增长与资源本身稀缺性、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当前正面临着人均资源相对贫乏与粗放式、资源消耗式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矛盾,这种形势导致资源承载能力不断下降,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以资源为研究对象的资源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也将成为必然。本文首先论述了中国资源地理学学科地位的发展过程;阐述了资源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并从资源的广义内涵出发,将资源地理学划分为自然资源地理学和社会资源地理学2大类,初步构建了资源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然后回顾了国内外资源地理学产生与发展历史,并总结了资源地理学当前主要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最后从研究内容、方法以及学科建设3个方面提出了中国资源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海洋经济地域系统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国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的研究, 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论文从人地关系地 域系统为切入点, 探讨中国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的特征。论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的海洋资源, 海洋产 业以及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 海洋经济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及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分析 了中国海洋经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演变状况。在研究中应用了主成份分析等数量方法, 对海洋 经济发展年际之间的综合实力水平进行评估, 并绘出了海洋经济总值与海洋产业之间的平滑曲 线, 以此了解各类海洋产业的线性增长趋势。根据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的发展, 分析了海洋三次产 业的变化过程, 并利用三轴图法绘制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为了反映中国海洋经济地域系 统不同类型的差异, 应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对沿海各海洋经济省市进行综合实力评估并进行排序, 在此基础上划分出不同综合实力水平的海洋经济类型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志高  王琛  李二玲  滕堂伟 《地理学报》2014,69(10):1449-1458
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经济地理学家纷纷开始回顾本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中国经济地理学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派”,并开始国际化。科学认识和总结中国经济地理学取得成就、发展过程和特点是推进学科发展的前提。为此,在阐释经济地理学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功能基础上,以中文核心期刊和SSCI数据有关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论文为依据,借助于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和工具,刻画了1994年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总体情况、研究团队发展情况、研究热点及主要研究方向进展,揭示了中国经济地理学演进的基本规律性。论文关键词共现分析表明: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很强的问题导向性,很好地引领和回应了中国区域发展的需要。高产作者合作网络表明:经济地理学与城市地理学研究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同时,中国经济地理学界已形成了具有明确研究传统的研究团队。海外学者和中国学者有关中国发表的SSCI高被引论文引文图谱分析表明:尽管国际上有关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主要由海外华人学者主导,但中国本土学者在重要理论范式构建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上述科学计量分析基础上,并结合专家咨询意见,总结了区域差异、产业聚集、空间联系研究、区位论与产业布局研究、交通地理、生产者服务业、功能区划与典型地区规划、能源与碳排放、贸易与投资、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等经济地理学分支研究领域进展和发展趋势。最后提出,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妥善处理好继承优良传统与锐利进取自由探索、具体研究方向与学科发展、处理好区域性研究与理论深化、人文与经济等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集对分析的中国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海洋经济脆弱性内涵出发,构建敏感性和应对性指标,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结合集对分析法,分析1996~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海洋经济系统对不利扰动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对内、外冲击的应对能力表现出增强趋势,脆弱性不断下降; 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海洋经济系统敏感性、应对能力与脆弱性之间的关系,得出应对性的强弱对脆弱性的影响居于主导地位;提出相应的降低海洋经济脆弱性的对策,包括充分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陆海统筹,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  相似文献   

20.
许继琴 《地理研究》2014,33(10):1992-1992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环境、海洋国土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浙江是全国首批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省份之一,发展海洋经济对于加快浙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拓展发展空间、扩大对外开放、培育新增长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环境、产业、动力等结构性失衡问题,需要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为此,宁波大学青年学者马仁锋、李加林、庄佩君在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宁波大学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省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