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从海洋资源、海洋产业和空间发展格局3个方面分析长三角海洋经济发育现状。从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品、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4个层面构建了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采用2006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数据,对沿海5个主要经济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进行测度。分析认为:①长三角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矿产、海洋能源和滨海旅游资源;②长三角海洋产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且海洋经济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③长三角基本形成了"三角两翼"状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除海洋产品实力稍低于环渤海经济区外,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3个海洋经济子系统以及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指标值均居首位。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扬  汤青 《地理研究》2018,37(8):1655-1670
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本质所在,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完善不仅能促进人地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化,而且可以更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复杂资源环境问题。在梳理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内涵及研究脉络基础上,从哲学和环境史、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人地关系综合表征方法等四方面评述了中国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① 伴随着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内涵的不断演变,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发展,丰富了人地关系的理论内涵和方法体系。②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不同研究方法各具特点,并且各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总体上是往综合集成方向发展,如生态足迹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是人地关系综合集成研究的有益探索。③ 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发展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耦合的综合集成研究方法,加强新技术手段和新研究方法的运用,完善资源环境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综合研究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探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韩增林  刘桂春 《地理科学》2007,27(6):761-767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海洋作为整个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人海关系是广义人地关系组成部分和延展,开展人海关系研究具有丰富人地关系理论和引导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价值。阐述人海关系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内涵与特性,并分析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和地域类型。进而从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角度,简要论述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演化,并分析其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地理科学》2020,40(4):497-497
正乡村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以乡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对象,聚焦于乡村资源环境支撑本底系统与乡村生产生活主体系统之间的交互耦合过程,重点分析乡村聚落、土地利用、人居环境、空间组织、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建筑与景观和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等的多尺度时空演变过程、内源性和外部性动力交互作用机制,以及乡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化的综合效应和优化调控策略,为乡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优化重构和繁荣振兴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基于易经阴阳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晓芳 《地理研究》2015,34(2):225-233
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叠加了人文价值的以人类为中心的战略性目标,因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不是人地关系理论的现阶段形式或最高形式。在纠正可持续发展理论以"人"为中心的错误基础上,基于易经阴阳思想提出人地关系中"人"和"地"互为或互不为中心,并根据阴阳"一生二"的思想提出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人"系统和"地"系统的两个中心假设,以"二生三"即阴阳此消彼长的关系来构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六合"投影研究,得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轨迹和人—地的阴阳合一线、人—地关系距离演变轨迹,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具备的复杂系统非线性动力和混沌特征。研究表明:以易经的阴阳思想解释人地关系和构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是探索"人地关系"在"地域"的空间规律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发展规律的有效方法,人地关系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或许就是阴阳太极八卦图。并且,作为中国地理学研究核心的人地关系应是中国地理学继续坚持的方向,而这一理论应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海洋资源     
F061.5,K9012007010700关于我国海洋经济地域系统时空特征研究=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s of space and time of marine economic areal system in China/张耀光,刘锴…∥地理科学进展.—2006,25(5).—47~55分析了中国海洋资源、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海洋经济在国  相似文献   

7.
刘毅 《地理研究》2018,37(8):1477-1484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古老又年轻的话题,其内涵伴随人类社会发展不断丰富,具体表现形式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自吴传钧先生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以来,人地关系在学科建设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制定研究中发挥着基础科学支撑作用,其作为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逐步被强化。在人地冲突不断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深化对人地关系的系统认知,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探讨人地关系动态演进的理论基础,并从综合视角审视新时期中国人地关系的演进过程、核心特征及机制,继而探讨现代人地关系的协调路径。总的来说,人地关系演进的实质是人地要素之间围绕发展空间的博弈过程,新时期中国人地关系演变速度加快,人地要素的相互作用程度不断加深。通过技术进步、增加要素投入和调配资源等方式,中国基本已化解了“以量为主”的第一代人地矛盾,而进入“以质为主”的第二代人地矛盾期。典型表现是,粮食总量不再短缺,但在生产粮食过程中引发的土壤退化和水资源污染等问题加剧;区域性资源不再短缺,但在跨区域开发调配资源过程中引发的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提升人的思想认知和加深对人地关系的综合认知是纠偏人地演进路径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构成及其研究重点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天宝  韩增林  彭飞 《地理科学》2017,37(10):1527-1534
在全球化和人类活动向海洋扩张的背景下,作为总体性人地关系一个组成部分的人海关系正变得日益复杂和重要,亟需对其进行基础性的理论解读,以整合和指导具体研究的展开。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包括人类、海洋和陆地3个基本组成部分。其中,人类具有自然和社会2种基本属性,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海洋和陆地具有自然、社会和关系3种基本属性。人类与海洋、人类与陆地和海洋与陆地之间的互动构成了人海关系地域系统中最基本的相互关系,其不同组合和演变塑造出了具体、多样的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当前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重点包括海洋观、海洋的开发与保护、国际海洋关系、陆海统筹和海洋社会5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生产力要素,重点分析了第五次产业革命的生产力特征及其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深刻影响:(1)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成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2)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改变着工业、商业、城市布局的基本特征;(3)基因工程产业改变着传统农业的性质及其功能;(4)新能源产业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着新的前景;(5)知识园区的发展改变着城市与区域的空间结构;(6)多极化城镇体系将在  相似文献   

10.
张耀光  刘锴  王圣云  刘桓  刘桂春  彭飞  王泽宇  高源  高鹏 《地理科学》2016,36(11):1614-1621
对比中美两国海洋经济总产值(海洋经济增加值)发现, 2011年开始,中国海洋经济总产值(海洋经济增加值)(2 849.73×108美元),已超过美国海洋经济增加值(2 779.02×108美元)(实际GDP)。重点分析2005~2012年,中国海洋产业超过美国的演进过程,并以两国共同的6个海洋产业部门为例,分析了中国与美国海洋产业发展历程。为了体现中美两国海洋经差异的特征与规律性,应用标准差、变差系数、集中化指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等方法,分析了中、美两国在海洋经济总值(海洋经济增加值)、海洋产业与区域海洋经济的差异与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及空间集聚分析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采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等指标,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海洋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以及海洋产业空间集聚的变动趋势。得出以下结论,90年代前半期,我国海洋经济的相对地区差距缩小,后半期有所扩大。90年代多种海洋产业在同一地区的空间集聚减弱。其中,1995年到2000年多种海洋产业的空间集聚加剧。我国海洋经济地区差异与多种海洋产业的同一空间集聚表现为相同的变动过程。  相似文献   

12.
韩增林  夏雪  林晓  赵林 《地理科学进展》2014,33(9):1167-1176
21世纪以来,在海洋科技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下,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全球海洋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本文从基础、经济、科技、人才、政府和环境支撑6个方面提出建立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条件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EVM赋权法,结合集对分析,对中国大陆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支撑条件进行定量评价,并运用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类,结果表明:①沿海省市间的支撑条件差距较明显,广东、山东和上海处于第一层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格局,各子支撑条件全面均衡发展;第二层次的江苏、辽宁综合支撑条件较好;第三层次的福建、浙江、天津综合支撑条件一般,缺乏对综合支撑条件贡献较大的优势子支撑条件;第四层次的河北、广西、海南综合支撑条件差,子支撑条件劣势突出。②通过沿海省市6大子支撑条件的对比分析,得出了各省市支撑条件的优劣势,为沿海各省市制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妍  高强  李华 《地理科学》2018,38(6):913-918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视角,将海洋灾害损失与海洋科技进步内生化,与海洋劳动力和资本要素一并作为海洋经济生产驱动因素,测度海洋灾害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海洋灾害对当年海洋经济增长有负向影响,对灾后第2年海洋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且长期呈现负作用。究其原因,海洋灾害主要通过破坏海洋经济生产基础设施、设备以及渔业资源等生产资本影响当期海洋经济增长;通过更新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生产资本存量拉动灾后海洋经济增长;长期来看,海洋灾害对海洋经济生产要素破坏作用大于对要素的更新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我国的海洋经济在空间分布上是由沿海具有海岸带、海岛与广阔海域的11个省(市、区)组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振兴国家经济的重大举措,从而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若干个海洋经济强省的规划。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既可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又能吸纳劳动力缓解我国的就业问题,又为我国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相关条件,使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得到提升和快速发展。在研究中应用分析区域空间差异的定量方法、对各省(市、区)海洋产业以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等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海洋经济形成的机制与规律,并提出了关于我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洋经济转型成效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海洋经济转型的内涵,构建包括6个分维度在内的中国海洋经济转型成效测度指标体系,利用粗糙集和灰理论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法,对2001-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转型成效进行测度研究,并利用核密度估计及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结果进行时空格局演变分析,结论如下:① 从全国层面来看,2001-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转型整体集中在中低值区域,2010年以来,各区域转型均取得明显成效,海洋经济转型差距逐渐缩小,但整体差距仍然存在。② 从6 个分维度层面来看,海洋经济发展度稳步提高,但空间格局没有显著变化;海洋经济转型度、发展条件支撑度、资源集约利用度、生态环境响应度在空间上呈正向变化趋势,转型成效较为明显;海洋产业就业度呈反向变化趋势,说明转型对海洋产业就业存在挤出效应,对海洋产业就业产生重要影响。③ 中国海洋经济转型的时空格局演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及腹地经济差异等。未来影响各省份海洋经济转型的主要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科技水平、海洋管理体制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狄乾斌  刘欣欣  曹可 《地理科学》2013,33(12):1413-1420
中国海洋经济近年来快速发展,但地区差异明显。以沿海1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从时间与空间2个角度,运用变差系数及加权变差系数来表现1996~2010年沿海省市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结果表明中国沿海省市海洋经济成倍增长,总体差异在波动中减小;采用区位熵、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对海洋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演化进行分析,得出海洋产业结构向高级阶段演进,海洋产业集聚规模有所减弱,各产业趋于均衡发展;具有资源属性的海洋产业集聚程度最高,海洋第三产业集聚程度降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沿海省市的海洋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将其分为3个梯队;使用R/S分析法对沿海地区差异情况进行预测,显示未来差距有增大的趋势。最后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等角度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特点及发展现状基础上,对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趋势做出定性判断,并针对其经济数据缺乏,时间序列较短且波动性较大的特点选择灰色GM(1,1)与马尔可夫两大模型结合,选择了重点发展的五大新兴海洋产业,做出定量分析,综合预测了2010年和2011年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可能达到的总产值,通过综合分析提出问题,并对其战略发展目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海洋产业发展趋势与上海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凸显了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迫切性。适应世界海洋产业发展趋势要求,研究上海海洋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相应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海洋产业发展的趋势特点基础上,基于服务长三角海洋产业协调发展目标,着重分析了上海海洋产业发展面临的海洋产业结构竞争力、海洋产业科技贡献率、陆海产业协同联动、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目标、区域海洋资源和产业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挑战,提出了大力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完善区域沿海基础设施、加大海洋科技支撑力度及创新协调区域海洋资源和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等相关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9.
狄乾斌  於哲  徐礼祥 《地理科学》2019,39(10):1621-1630
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评价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遵循城市与海洋经济协同的发展理念,构建环渤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时空协调度评价体系,运用复杂系统时空协调度评价模型,计算并分析2008~2016年环渤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时空协调度,通过SaTScan软件分析其时空聚类区。研究结果显示:①海洋经济各系统发展水平中,社会系统呈大幅度分散上升趋势,经济系统、生态系统与综合系统呈小幅度集中与分散交替上升趋势;协调等级时序变化稳定型城市主要是大连、潍坊、青岛、烟台、威海。②协调度时空聚类区既有空间分异又有重叠交集,社会系统、综合系统、经济系统聚类区依次相互覆盖,生态系统与其它三系统既有重叠区也有独立区。③聚类区内部,社会系统最为稳定,综合系统、经济系统次之,生态系统最为薄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