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城市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创新,其基本思路是由城市政府的委托机构,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征用、收购、置换等方式,将土地使用者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土地整理和开发,在完成一系列前期开发整理工作后,变成可建设的“熟地”,根据城市土地年度计划,通过招标、拍卖有计划地将土地投入市场,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一种经营管理制度。近年来,土地收购储备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并在规范土地市场、调控土地价格,加强土地合理利用,防止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等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土地供应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城市土地供应机制的内涵及其结构体系,分析了其特征,对机制中存在的土地供应总量失控、土地市场存量土地较多、土地供应过程操作不透明、城市土地的市场化不完全、刺激房地产过热等问题,提出了建立相应的严格控制增量用地、建立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建立土地供应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健全土地供应市场、开征财产税等政策措施。旨在优化土地供应机制,对政府调控土地市场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促进我国的土地供应走上健康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3.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土地要素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长期实行的单一的行政划拨供地政策,土地几乎丧失了它的资产属性,土地资源难以得到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通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土地逐步进入市场,用地由无偿、无限期、可流动变为有偿、有限期、可流动,土地资产的价值逐步得到显化,并在城市建设、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与未来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继而在城市推开。1978年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8年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关系由15年不变、30年不变为长久不变;改革推进到城市后,城市国有土地使用开始由无偿、无价、无限期使用逐步转变到有偿、有价、有限期使用;通过这场改革初步形成了我国土地市场的基本制度和政府调控管理体系,带来了土地利用方式、管理方式的深刻变化,对搞活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城乡土地收益分配严重失衡,受损害最大的是广大农村、农民。未来土地使用制度深化改革的出路,是要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使他们能够具备完全的市场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土地是国家最牢靠、最可靠的国有资产,是财富之母,是万物之源。对土地实行高度的集中管理,建立和强化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不仅可以推进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更能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6.
城市土地整理内涵是指在既定的城市空间范围内,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调整城市土地利角结构,改善城市用地环境,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产出率,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土地整理的实质是合理组织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促进城市用地的有序化、集约化,提高土地的经济承载能力和土地收益率,在现有土地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控制城市用地的盲目扩展,改善生态环境。城市土地整理具有多重目标,为房地产行业提供用地空间也必然是其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城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最重要的资产.同时也是政府建设城市、经营城市、管理城市和发展城市的资本,如何合理的开发节约使用土地资源,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资产优势,进而土地运营为资本运营优势,是新时期城市土地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全新课题。而作为经营城市首先必须搞好城市国有土地资本运营。所谓城市国有士地资本运营,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城市经营战略,城市的发展方向,政府以土地所有代表的身份,用经营手段运作土地资本,从而实现整个城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土地效益的最大化。正是因为国家通过土地储备、垄断土地市场,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在土地收购储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资本运营,所以在土地收购储备中存在六大风险.  相似文献   

8.
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概念入手,结合深圳市城市发展制约因素和城市发展的目标分析,从土地人口承载力、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栽力四方面构建了深圳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深圳市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提出了提高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0年以来,迁安市坚持走政府集中统一供地,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二级市场的路子,以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为突破口,运用市场机制代替行政审批,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有形市场,实施“阳光作业”,避免“暗箱”操作,实现了土地资产价值最大化和优化配置,确保了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截止到2004年4月,迁安市土地储备中心储备的土地已达3136.57亩,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1275.8亩,出让总额为4.89亿元,实现土地纯收益2.88亿元。国有土地收益为全市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已成为政府新增可用财力的重要来源,实现了城市土地资本运营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查清城市土地的权属、位置、面积、用途等基本情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城市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为建立科学的城市国土资源管理与评价体系提供详实的基础数据,需要开展3维地籍数据库更新与维护,以保证地籍数据库的真实性、现势性,满足城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的一项基础工作,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本文根据评价对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中心城区)的特点,从新增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和城市土地多用途适宜性评价两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并对评价指标的选取、评价单元的划分、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结果的运用等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河北国土资源》2005,(12):42-43
今年,魏县实行了村级土地信息员制度,584名土地信息员随时随地把本村土地管理和利用情况向土地部门反馈,并协助国土管理部门解决土地纠纷,处理违法占地,成为土地管理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联邦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英联邦成员之一,是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70%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带,传统上是农产品和矿产资源出口国。这些因素决定了澳大利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结构、土地利用方式,从而形成了澳大利亚特有的土地管理方式。澳大利亚首创的托伦斯土地登记制度,是国际上公认的最有效率的土地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4.
2004年以来,迁安市紧紧围绕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严格土地管理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土地管理工作实践,以盘活存量土地为导向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多元开发集约利用土地为手段提升城市品位,推进了非农业建设用地由粗放型向挖潜型的转变,充分显化了土地资源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刘锋 《今日国土》2008,(11):34-34
土地利益分配机制尚未从土地制度改革的高度和深度予以认真的研究,因而在土地利用中,特别是城市土地利用中,不仅沦为"房奴"的购房者对其沉重的经济负担感到压力,而且一些专家学者也从伦理上指出土地利益分配机制和体制的严重缺失。这不仅客观上造就了开发商需要的所谓市场氛围,而且为他们能够心安理得地攫取房地产开发的丰厚利润创造了极好的"机会"。韩国将要进行的土地租赁式住宅销售制度对我国解决城市土地利用中的利益分配体制或许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这次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建设座谈会,历时一天半,今天就要结束了。这次会议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一次重要会议。座谈会上,广东、深圳、北京等14个省(市)认真总结交流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建设的经验,深入研究讨论了制度建设和运行的政策措施。会议虽然时间短,但高效务实、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城市土地出让大都采取由原用地企业或其主管部门自行招商.然后由开发公司进行土地开发和房产开发,土地管理部门只抓土地管理的中间环节,即用地审批和收取土地出让金,政府尚未真正成为土地供应市场的唯一主体,对市场的调控极为有限。要改变这一现状,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土地收购储备机构,发挥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对土地“源头”的控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自古就有寸土寸金之说。地籍是土地管理的基础,为了维护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权属的合法权益,并为制定土地政策与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实施国际化大都市科学的城市管理,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人的因素、物的因素、自然的因素。土地开发整理必须坚持合同管理制度;施工前的现场定点、打桩、放线制度;工程监理及检查、验收制度;请示报告制度;财务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土地市场日趋活跃,土地交易行为不断增多,土地评估业得到飞速发展,而土地使用权抵押以其不可动、具有相当价值、保值增值性能好而逐步成为一种主要的融资手段,受到了土地使用和金融机构的青睐。那么,土地使用权抵押应当注意什么?如何防范抵押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