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近40年哈尔滨的气温变化与城市化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郭家林  王永波 《气象》2005,31(8):74-76
利用近40年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哈尔滨地区各县市的年平均气温及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差异。结果表明,在全国增暖的背景下,哈尔滨各县市的年平均气温普遍呈增暖趋势,但同一区域里各县市气温的增温幅度明显不同,位于城郊的县市,其增温幅度明显小于近城区的县市,而且增暖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趋势也存在明显差异,冬季气温呈明显增暖趋势,但夏季增暖不显著;80年代以后,冬季寒冷日数明显减少,夏季“热带夜”和高温日数呈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2.
云南不同气候带极端气温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艳  段旭  董文杰  郭世昌 《气象科技》2013,41(1):126-130
利用1975-2008年云南6个气候代表站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气温序列的变化趋势,探讨了可能的形成原因.结果显示,各代表站的气温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气温变化率的大小与其所处的气候带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差异.代表高原气候的香格里拉站其气温增暖趋势最突出,代表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站点的气温与其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最低气温增温速率最大,平均气温次之,最高气温最小,而气温日较差(DTR:Differenceof Temperature Range)有明显减小趋势.温带和北热带代表站气温的变化则有不同的特征,温带的变化表现为最高气温显著上升,最低气温上升速率略小于平均气温的上升速率,DTR变化不显著;北热带的变化表现为平均气温增温速率最大,最低气温次之,最高气温最小,DTR变化不显著.对各站相对暖日、冷日、暖夜、冷夜和霜日的逐年统计分析表明,总体上云南的冷事件在减少,而暖事件增多.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用1961—2018年内蒙古109个气象站的气温数据,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检验、气候倾向系数等方法,对内蒙古平均气温突变前后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18年内蒙古年平均气温的增暖趋势非常明显,时间序列在1990年前后发生突变,而且平均气温在突变前、后存在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2)四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增温趋势,但存在季节差异。春季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为0.428℃/10a,高于全年平均水平,突变时间在1996年;夏季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为0.312℃/10a,近58a夏季平均气温上升约1.8℃,与其他季节相比突变时间最晚,发生在1998年;秋季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最小,为0.297℃/10a,近58a秋季平均气温上升1.7℃,气温突变时间在1989年;冬季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最大,为0.463℃/10a,近58a冬季平均气温上升2.7℃。(3)从58a的增温空间分布上看,增温幅度差异明显:突变前的30a里,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在0.20℃/10a以上,其中,赤峰市大部地区的增温趋势不显著,其余地区的年平均气温都是显著或极显著的增温趋势;突变后的28a里,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0.10℃/10a和0.20~0.40℃/10a,其中,呼伦贝尔市的大部、赤峰市的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增温趋势不显著,其余地区都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增温趋势。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我国亚热带地区杉木、毛竹生长发育速度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作了分析。确定月平均气温20~26℃月降水量110~230mm为杉木速生期水热指标;日平均气温15~25℃、年降水量1200~2500mm为毛竹速生丰产水热指标。指出杉木、毛竹速生丰产的气候生态环境在亚热带丘陵山区优于平原,山区的杉木、毛竹适宜种植海拔高度主北亚热带为200~700m、中亚热带为300~1000m、南亚热带为400~1200m;在水平方向,中亚热带较南,北亚热带地区更具有杉、竹速生丰产的气候优势,同时指出,气候干湿变化对亚热带地区杉木、毛竹生长量、成材年限、材质和布局的影响比气候冷暖变化更具有重要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5.
CO2浓度增加对我国气候变化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较为均匀地散布在我国不同气候区域内的42个测站1881-1980年间气温、降水序列指出,过去一百年中,我国年平均气温第一主成分的长期趋势与北半球年平均气温长期趋势十分一致。按照过去一百年中我国各地气温变化长期趋势与北半球平均气温长期趋势的相互对比关系推算,在全球CO2浓度加倍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可望升高5℃以上。对热量平衡方程和温度、湿度经验关系的分析还表明,平均气温每升高1℃,我国华北、西北地区的蒸发量将增加10%以上。因此,CO2浓度的增加,势必将使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缺水状况更趋严重。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区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提供的18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预估了3种典型浓度路径(RCP2.6、RCP4.5、RCP8.5)下“一带一路”地区平均气候和极端气候的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温室气体持续排放情景下,“一带一路”地区年平均气温在未来将会持续上升,升温幅度随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而加大。在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8.5)下,到21世纪末期,平均气温将普遍升高5℃以上,其中北亚地区升幅最大,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升幅最小。对于降水的变化,预估该区域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将增加,其中西亚和北亚增加最为明显,而且在21世纪中期,RCP2.6情景下的增幅要比RCP4.5和RCP8.5情景下的偏大,而在21世纪后期,RCP8.5情景下降水的增幅比RCP2.6和RCP4.5情景下的偏大。未来极端温度也将呈升高的趋势,增温幅度高纬度地区大于低纬度地区、高排放情景大于低排放情景。而且在高纬度区域,极端低温的增暖幅度要大于极端高温的增幅。连续干旱日数在北亚和东亚总体呈现减少趋势,而在其他地区则呈增加趋势。极端强降水在“一带一路”区域总体上将增强,增强最明显的地区位于南亚、东南亚和东亚。  相似文献   

7.
近50年阜新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51—2000年阜新地区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一元回归、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近50 a阜新地区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近50 a阜新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率为0.24℃/10 a,近30 a增温尤其明显。不同季节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仅冬季平均气温有差异。根据近50 a冷暖波动情况,可将阜新地区划分成2个冷期和2个暖期。近50 a阜新地区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递减率为8.009 mm/10 a,但是近30 a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各季节中夏、秋、冬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但春季降水呈下降趋势。近50 a阜新地区降水变化可分为3个多雨期和3个少雨期。  相似文献   

8.
桂北动物物候气候变暖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桂北地区1989~2007年青蛙、蟋蟀始鸣和终鸣以及气温等气候要素1975~2007年同步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桂北地区青蛙和蟋蟀始鸣日期呈提前趋势,终鸣日期稳定,始终鸣间隔期及生长繁殖季显著延长;桂林雁山近34年来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特别是1997年以来增温显著,在增温过程中以春季增温为主,冬季和秋季增温次之,夏季呈弱降温趋势;2~4月平均气温和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影响青蛙和蟋蟀始鸣期和始终鸣间隔期的主要气候生态因子;动物物候变化是动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比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2,他引:29  
东北地区是我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增温最显著的地区之一,有其独特的气候变化特点。利用东北地区建国以来较密集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Yamamoto检测、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近44 a来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并初步探讨了这些变化的差异和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44 a来,东北地区平均气温存在明显的变暖倾向,气候变暖趋势存在着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冬季增温最强,秋季增温最弱;区域变化表现为在区域中心区域,即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交界区增温趋势最明显,辽宁中部和内蒙古东部的中心靠近边境区域为增温较弱的地区;最低气温的增温率是最高气温的2倍左右。  相似文献   

10.
云南近50 年来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61—2008 年云南省124 站及其相邻省市区的37 个地面站的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客观分析了考虑气温垂直递减率的气温细网格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云南近50 年来的气候变化。(1)云南近50 年来的气温变化,趋势上与北半球和全国一致,但气候变暖的速率相对缓慢;(2) 云南气候带面积有明显变化,北热带和南亚热带面积增加,而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温带的面积减少;(3) 云南冬季是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季节,然后依次是秋季、夏季和春季,虽然近50 年来云南大部分区域气温呈上升趋势,但少数区域气温却呈下降趋势,这些降温区主要集中在低海拔河谷地区;(4) 云南近50 年来降水量年平均变化不大,但季节和空间分布的变化却比较明显,雨季和主汛期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干季呈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滇东地区呈一致性下降趋势,滇中呈一致性上升趋势;滇西和滇南地区降水量的增减趋势呈交错分布。   相似文献   

11.
利用奉贤1960—2019年气温、降水、日照等地面观测资料,分析奉贤地区冬季气温、冷暖冬事件的变化特征及冷暖冬对气象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奉贤地区60年冬季及冬季各月平均气温呈升温趋势,其中2月增温最明显,气候变暖导致奉贤地区出现暖冬频率及强度均有所增加,最低气温对冬季变暖贡献较大;奉贤冬季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由冷冬为主转为暖冬为主,1987年以来未出现强冷冬,1999年强暖冬开始出现并趋多;冬季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及当年的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冷冬年汛期降水量以正常至偏少为主,暖冬年汛期降水量以偏多至正常为主。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4—2011年廊坊9个气象观测站的日平均气温数据,分别利用可行性倾向估计、累计距平、M-K检验三种分析方法,分析了廊坊地区近50 a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并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廊坊地区年平均气温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总人口数、国内生产总值三项城市发展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廊坊市人口、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均与年平均气温显著相关。近48 a来,廊坊城区站与郊区站的温度差成逐步减小趋势,受城市化影响,廊坊地区年平均温度呈缓慢上升趋势,空间分布特征郊区站低于城区站,城区站每10 a增温0.5℃,郊区站每10 a增温0.41℃,10 a总增温0.42℃。  相似文献   

13.
华中区域取暖、降温度日的年代际及空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华中区域(河南、湖北、湖南)通过均一化检验的53个气象站,利用1961—2007年逐日平均气温计算区域逐年取暖度日(HDD)、降温度日(CDD),分析其趋势及年代际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7年来区域年HDD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CDD呈微弱的下降,变化不显著,这与暖季较小的增温速率有关。HDD由河南向湖南基本上呈现递减的趋势,CDD与HDD呈相反的变化特征。HDD同冷季平均气温呈反位相变化,而CDD同暖季平均气温呈同位相变化。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1961~2014年肇庆市6个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年平均气温、季平均气温、年最高气温和年最低气温等气候要素作了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近54a来肇庆市6个区域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速率最高为广宁县,0.24℃.(10a)-1,最低为怀集县,0.11℃.(10a)-1;季平均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秋季,其次为冬季,变化幅度最小为夏季;年最高气温除怀集县呈下降趋势,其余5个区域均呈上升趋势,而年最低气温6个区域均呈显著上升趋势;肇庆市气候变暖主要是由秋季和冬季的升温增暖造成的;近54a来封开县发生两次气温突变,其余地区在80到90年代先后发生增温性突变;周期分析显示,肇庆市年平均气温均具有30a、12a、8a和5a的周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基于重庆地区34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日照时数、平均气温数据,结合该区域唯一的沙坪坝辐射站总辐射数据,分析了重庆地区气温、总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50年间,重庆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而总辐射呈下降趋势。两者在年际变化上显著正相关,而在年代际变化上则表现波动。空间上重庆西部、东南部偏南地区以及东北部大部地区增温显著,而总辐射减少最多;2)由沙坪坝辐射站数据分析,晴空指数与日照百分率高度相关,可以利用日照百分率数据,推算其他台站辐射数据,用于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6.
影响山西省气温变化的可能原因分析与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大气环流指数、太阳黑子、CO2浓度、能源消费等可能影响气温变化的因子,采用1960—2009年资料序列,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山西省年平均气温与相关因子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1)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极涡强度指数、亚洲纬向环流指数及全球CO2浓度均是山西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而太阳黑子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才明显影响到山西省平均气温的变化,且影响的隔年效应显著。2)因果关系检验的统计量对比表明,在影响因子中,亚洲纬向环流指数对山西平均气温的影响最为显著,持续时间也最长,影响山西年气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大气环流自身的变化规律,即自然因素是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原因。3)全球CO2浓度变化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结果,也是山西平均气温变化的人为因素。节能减排,控制CO2浓度的快速增加,是保护气候资源的唯一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海口市气温变化及最高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艳  张永领  吴胜安 《气象》2005,31(7):28-31
利用海口市近52年四季及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极端最高最低气温资料,研究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个季节(春季除外)和年平均气温都存在显著的增高趋势,其中冬季和年平均气温增温趋势非常显著;最高、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显著,增温主要发生在夜间,无论平均最低气温还是极端最低气温都存在显著的增高趋势,白天气温变化趋势都不显著;气温日较差都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各个季节(冬李除外)及年气温突变性增温主要发生在夜间,且在前期夏季白天气温发生跃变性降温。  相似文献   

18.
2001~2002年对豫东地区旱稻气候适应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灌水量与旱稻的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水分生产效率呈显著负相关,水分供应不足,旱稻生育天数延长。抽穗开花期日平均气温与空秕率呈显著负相关,开花后6天内日平均气温低于22℃的天数与空秕率呈显著正相关;灌浆期日平均气温在17~30℃范围内,温度越高,灌浆时间越长,穗粒重越高。干热风使产量降低30%左右。通过试验,确定了旱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1958—2009年本溪地区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本溪地区4个站点数据为基础,同时选取气温和降水2个主要的气象要素指标,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和累积距平法,对1958—2009年本溪地区的气候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近52 a来,本溪地区年和春、秋季及冬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的增温趋势。夏季虽有增温趋势,但是不显著。本溪地区春和冬季降水量均呈弱增加趋势,而年夏季及秋季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总体来说,近52 a来本溪地区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本溪地区年和各季平均气温均先后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了突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溪地区相对进入了明显的暖期。年和各季的降水量均没有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中国大陆2300个气象台站网中遴选出138个参考站,对614个国家级气象站和138个参考站1961 2004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进行了非均一性检验和订正,利用REOF(旋转主分量)分析方法,按照气温变率空间相关特点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大区域,并采用经纬度网格面积加权平均法分别建立了中国大陆及其6大区域平均的国家站和参考站的月、季、年地面气温时间序列,对国家站和参考站序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国家站资料建立的中国大陆年平均气温序列在44年间线性增温率为0.278 C/10 a,而由参考站资料建立的中国大陆年平均气温序列同期增温率为0.202℃/10 a。就中国大陆平均来说,1961 2004年国家级站城市化增温率为0.076 C/10 a,占全部增温率的27.33%。在6大区域中,除北疆区外,其他地区年平均城市化增温率均非常显著。其中城市化影响最大的地区是江淮区,年平均热岛增温率为0.086℃/10 a,其后依次为东北华北区、青藏高原区、华南区和西北区,年平均热岛增温率分别达到0.060、0.059、0.042和0.042℃/10 a。各区域年平均热岛增温贡献率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江淮区55.48%、青藏高原区23.23%、华南区23.20%、东北华北区15.35%、西北区13.73%、北疆区-1.57%。因此,中国大陆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城市化造成的国家站地面气温增暖偏差非常显著,今后应予以订正,以便建立代表背景气候变化的区域平均气温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