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卫星磁异常(△X,△Y,△Z)的球冠谐和模型和地磁场的不谐模型,得到了卫星总强度磁异常(△F)的三维模型,计算出中国及邻近地区不同高度(h=0,100,200,300,400,500km)的卫星磁异常,绘制出相应高度的总强度磁异常分布图。讨论和分析了卫星总强度磁异常的分布特征,以及卫星磁异常随高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1988至1993年首都圈西部29个测点的地磁差值△F及其年变率△F变化的全面分析,获得了2次大同-阳高中强地震的比较清晰完整的地磁短期异常空间演变图象。研究表明是一次以磁报震探索和震磁关系研究较好的近场前兆震例。  相似文献   

3.
对大同-阳高地震的地磁场△F时、空变化做了分析。认为6.1级地震前8个月山西北部地磁场△F出现异常,同年9月达高潮。6.1级地震后的1990年3月地磁场活动又出现了第2次高潮。2次高潮的异常幅度分别为13.0nT和13.2nT。大同-阳高地震的地磁异常具有时段长,连续性好,空间分布广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西北太平洋海气界面湍流热通量低频振荡强度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提供的1985~2006年日平均的湍流热通量及相关基本变量数据,通过小扰动方法和相关分析,详细讨论了西北太平洋湍流热通量低频振荡强度的特征.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潜热低频振荡强度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海气比湿差低频振荡强度(△q')和海气比湿差平均值(△q^-)的空间分布影响;感热低频振荡强度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海气温差低频振荡强度(△T)的空间分布影响.(2)湍流热通量低频振荡强度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潜热低频振荡强度的季节变化受△q'强度季节变化、海表面风速低频振荡强度(U')季节变化、△q^-季节变化和风速平均值U^-季节变化共同影响;感热低频振荡强度的季节变化主要受△T强度季节变化和U^-季节变化的影响.(3)20°N以北海域和热带西太平洋,潜热(感热)低频振荡主要受大气变量q'a(Ta')和U'的影响,表现为海洋对大气强迫的响应;20°N以南的热带中东太平洋,qs'(Ts')的变化对潜热(感热)的低频振荡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指出,文献[1]关于“在地表地震磁异常的全域内,总强度的变化不能为零,其变化幅度△F与垂直分量的变化幅度△Z应是大体相当”的论断不是普遍成立的.因此,不应忽视对分量的观测.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于二度问题证明了总磁場强度△T与垂直磁場强度Z的一般表达式具有相同的形式,因此可以把△T异常曲线看成Z异常曲线,利用复变函数理论中的柯西-黎曼条件我们就可根据△T异常曲线计算出与H异常曲线相当的所谓△T的“负共轭调和函数”△T,文中指出了同时利用△T及其原函数△T将有助于磁测资料的解释工作,还举出了两个应用的例子:1)根据△T与△T计算二度体的磁矩及其倾角;2)利用观测水平上的△T及△T值将△T向下解析延拓。  相似文献   

7.
1900-2000年非偶极子磁场的全球变化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第7代IGRF模型,计算并绘制了1900-2000年(时间间隔为5a)非偶极子磁场的全球分布,计算和分析了各个磁异常中心位置和强度的变化,东亚正磁异常、大洋洲负磁异常、南大西洋正磁异常、非洲负磁异常和北美洲正磁异常是分布范围广、异常强度大的5个磁异常。南大西洋正磁异常是强度最大的磁异常。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东亚正磁异常的强度位居第2位,90年代以后,非洲负磁异常的强度(绝对值)超过东亚正磁异常,成为第2大磁异常。磁异常强度增长最快的是非洲负磁异常、南大西洋正磁异常和大洋洲负磁异常。南大西洋正磁异常和非洲负磁异常是磁异常中心位置变化最快的两个磁异常。  相似文献   

8.
黄壁庄台地磁异常的调查与落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绍明  蒋邦本 《中国地震》1994,10(4):414-420
黄壁庄地磁台总强度F和垂直强度Z的观测值,从1991年4月开始出现了持续14个月以上的异常变化。同红山台相比,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为10和12nT。在1992年度会商会上,这个异常被列为强震背景异常,引起了有关地震部门的关注。现经深入细致的调查和测试,证明这个异常变化是距台站100多米处建筑群的施工所造成的,绝非地震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9.
应用人工爆炸地震,农田抽水试验,地震地磁测量以及航磁△Ta资料反演成果,探索震磁关系。结果发现:(1)地磁场强度短周期变化数量不等;(2)实际观测的前兆磁异常比实验室测试的数据偏大。表明地震前兆异常不仅存在,而且这种地磁短周期变化是由多种物理效应叠加的结果。作者认为,在应力、应变等因素确定的条件下,温度的影响是构成震磁效应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地壳磁性结构及磁性层底介面即居里等温面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潜在震源区的判定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CHAMP卫星的矢量磁测数据,结合最新的IGRF12模型,并假设所有CHAMP卫星的网格测点位于同一高度(307.69km),基于498个测点,建立了2010.0年中国地区要素X、Y、Z和总强度F的卫星磁异常球冠谐(SCH2010)模型,建模前利用CM4模型移除了外源场。模型极点位于36°N和104°E,球冠半角为30°。通过比较△X、△Y、△Z以及X、Y、Z的均方偏差(RMS)的数值变化,确定截断阶数Kmax=9为合适的截断阶数。结合IGRF12所建立的卫星高度的中国地磁参考场(CGRF2010)模型与CM4模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分析比较了基于SCH2010模型与类似磁异常模型的地面磁异常分布,发现各要素磁异常的强度与分布高度一致。通过比较F在不同高度处的磁场分布,发现SCH2010模型在不同高度的估算都符合地磁场的变化规律。比较发现SCH2010与CM4模型的空间变化率一致性较好。所建模型相较于其它区域拟合模型而言,可反映地磁场的更多细节,但球冠谐模型本身及建模过程为两个误差源。  相似文献   

11.
亚洲MAGSAT卫星磁异常图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20多万个MAGSAT卫星磁测数据,编绘亚洲卫星标量(△F)和矢量(△X,△y,△Z)磁异常图(20°s-60°N,50°E-160°E).为了提取岩石层卫星磁异常,首先对MAGSAT卫星数据进行了筛选,然后进行主磁场、磁层场、电离层场和感应场改正,并消除虚假测点.将卫星数据分成黎明组、黄昏组和联合组,分别绘制相应的卫星磁异常图.根据1°×1°的网点值,用计算机编绘亚洲卫星磁异常图.初步分析了卫星磁异常与大地构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胜利油田油井动态异常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斌 《高原地震》2005,17(1):25-31
清理了多年来胜利油田油井动态地震前兆监测网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油井动态地震前兆异常的机理和映震规律。油井地震前兆在异常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与地下水异常相似的特征,时间上以短临和临震异常为主,空间分布上以井震距在200-300km的油井为主,在异常幅度和强度上,油井具有异常变化幅度大、强度高和多为正异常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CHAOS-6地磁场模型计算1997—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34个地磁台站模型值,分析比较模型计算值与台站实测值之间的差异,利用国际参考场模型IGRF12计算结果进行佐证。结果表明:地磁异常场模量△T作为地磁台站观测环境的一种标志,年变化显示:①中国大陆地区34个地磁基准台绝大部分位于地磁正常区或弱磁异常区,只有少数几个地磁台位于强磁异常区;②判断1个地磁台的地磁场环境,只测量总强度(F)是不够的,必须进行三分量绝对观测,利用地磁异常场模量△T评价地磁台的地磁场环境更全面、更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龙陵地震前兆异常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了龙陵前兆异常的时间、空间、强度变化的基本特征;从前兆异常是直接反映震源孕育与变化过程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解释异常特征的前兆场扩展模式;最后,对该模式在预报中的可能应用,谈到了一点设想。  相似文献   

15.
刘希强  林怀存 《地震研究》1996,19(4):346-351
在强震发生前,发现平均能量迁移速率V△T值是减少的,华北地区八次强震中有六次震前出现低值异常,有五次地震发生在V△T最低值出现并恢复合的一年左右。整个V△T低值异常持续时间和幅度与未来震级无明显的对应关系,笔认为V△T是与介质的时间平均强度相应的,与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图像有相应关系的特征量。  相似文献   

16.
2018年精河5.4级地震前地磁日变化畸变异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8年10月16日新疆精河5.4级地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台站不同程度上记录了地磁日变化畸变异常,如地磁总强度F02时每日一值空间相关异常、地磁垂直分量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地磁低点位移以及地磁日变化空间相关异常等。统计震前观测到的所有地磁异常,并分析研究了其震前异常变化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从全国每日一值相关分析结果看,震前114天出现每日一值空间相关异常,异常高值台为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2)震前59天沿北天山断裂带分布的地磁台站加卸载响应比均成组出现超限的高值,且异常高值的空间分布跟震中位置有一定关联;(3)中国大陆地磁台站震前37天出现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且异常集中于震中附近;(4)震前出现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空间相关异常,异常台站空间上也主要集中于北天山地区。因此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形态及有关的计算方法短期内具有一定的预报效能,可为今后利用地磁方法预测地震积累经验和震例。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潮汐振幅因子γ值的变化幅度和频度异常的特征及含义。借助F统计检验理论研究了潮汐因子γ值的合成和异常定量化方法,提出了可用于定量描述异常程度的“异常指数”和异常检验准则。异常定量化研究的结果表明,震前异常呈有序迁移特征,并在异常时间和空间上与地震相关。研究结果与该区域现今大地测量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地电阻率变化与孕震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贤  彭远黔 《地震》1996,16(4):396-402
在分析唐山7.8级地震前后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地电阻率异常量△ρ/ρ0与应变的关系,给出了地电阻率异常量△ρs/ρ0对应变ε的转换关系式;分析和研究地电阻率异常发展,演变特征与地震孕震,发生过程的联系及其前兆异常标志。  相似文献   

19.
对大同-阳高地震的地磁场ΔF时、空变化做了分析。认为6.1级地震前8个月山西北部地磁场ΔF出现异常,同年9月达高潮。6.1级地震后的1990年3月地磁场活动又出现了第2次高潮。2次高潮的异常幅度分别为13.0nT和13.2nT。大同-阳高地震的地磁异常具有时段长,连续性好,空间分布广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流动地磁观测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泽岩  张肖  王慧  刘静  李金  苏树朋 《地震工程学报》2018,40(2):329-334,343
运用1986—2009年河北省流动地磁观测资料,分析其地磁总场强度测值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特征,找出流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流动地磁变化与该区的地震活动存在一定关系,且震前异常多在震前1—2年出现,δ_F值存在"连续大幅上升—临震大幅转折下降"的异常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