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贵州省贞丰县皂凡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皂凡山金矿床水银洞超大型金矿床的重要组成部分,含矿地层上二叠统龙潭组三段、长兴组、大隆组、下三叠统夜郎组一段,矿床位于灰家堡背斜轴线南西西向向北西西向转折端地段,是多期构造叠加复合的结果。矿体分为层控型和断裂性两种类型,层控型矿体赋存于龙潭组不纯碳酸盐岩和构造蚀变体(Sbt)中,主要矿体产于龙潭组中上部,矿体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走向上呈波状起伏向东倾没、空间上具有多个矿体上下重叠特点,断裂型矿体赋存于龙潭组三段、长兴组、大隆纽、夜郎组一段中近东西向隐伏断裂破碎带中。矿体产出部位受构造、蚀变、岩性多重控制,有分枝复合现象,断裂带矿化不均匀,有无矿地段和厚大矿体出现。构造蚀变体(Sbt)是矿区内导矿通道和容矿空间,近核部的东西向缓倾斜逆断裂(隐伏断裂)是含矿热液向上运移的通道或就矿场所,都具有良好的找矿远景。同时灰家堡背斜向东倾伏地段(纳秧以东)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案。  相似文献   

2.
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床位于灰家堡背斜Au-Hg-As-Tl矿田的东段,是该区发现较晚,品位较高(6~18g/t)的大型隐伏卡林型金矿床.矿体全都位于距地表200 m以下,呈似层状、层状赋存于二叠系龙潭组地层所夹的生物碎屑灰岩之中.原生矿石具有去碳酸盐岩化(Decar-bonation)、硅化、硫化物化(Sulfidation)等典型卡林型金矿的热液蚀变特征.  相似文献   

3.
水银洞超大型金矿位于国家级南盘江-右江成矿区带北部,探明金资源量超过290 t,矿体埋深150 1 400 m,为隐伏金矿床。根据水银洞金矿中矿段成矿模式,开展东部大尺度找矿预测,实施深部钻探验证,实现贵州省金矿二度空间找矿重大突破,是理论指导找矿的典范。主要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及透镜状赋存于茅口组与龙潭组之间的构造蚀变体(SBT)和龙潭组生物碎屑灰岩中,矿床受构造控制明显,灰家堡背斜为主要控矿构造。背斜轴部平缓构造简单地段,矿体只产于SBT中;背斜轴线起伏、倾伏角变化、轴线转向突出、轴面倾斜、隐伏断裂发育等地段,在SBT、P3l、P3c、P3d、T1y1中均有矿体产出,层控矿体主要产出P3l中部,同时有断裂型矿体产出;特别是深部不协调过渡转折地段是金矿体集中产出部位。  相似文献   

4.
该矿床位于雄武背斜近轴部南东翼南西段,金矿赋存于上二叠统龙潭组底部"大厂层"中,矿化带受北东向断裂控制。金矿富集在古岩溶浸蚀凹陷地段层间破碎带中。矿体比较稳定,主要矿体Ⅰ、Ⅱ、Ⅲ号,热液蚀变发育,以硅化为主,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矿床及以东地区处于构造与热点复合部位,加强研究和深部钻探揭露可进一步扩大矿床规模。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成矿预测发现的水银洞金矿床,通过近10年的勘查,成为特大型层控金矿床。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于灰家堡背斜轴部附近300m范围内二叠统龙潭组的大孔隙度生物碎屑灰岩中,形态与背斜形态一致。矿体严格受控于碳酸盐岩,顶板和底板皆为粘土岩或粉砂质粘土岩,界线清楚。矿化表现为“硅化、白云石化、黄铁矿化”组合。硅化与白云石化是成矿的先决条件,碳酸盐岩最终能否成矿及品位的高低,取决于是否具有黄铁矿化热液蚀变及其强度。矿床具矿体多、厚度薄、品位富的特点。单矿体即达中型矿床规模。具中—低温超高压热液成矿的特点。金赋存于沿自形黄铁矿内核生长成的含砷黄铁矿环带中。  相似文献   

6.
为了在黔西南泥堡金矿区获得找矿突破,进一步厘清矿床控矿因素,近年来,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五地质大队根据其积累的黔西南地区金矿找矿经验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结合该区地表已知金矿体赋存特征,通过对以往大量地质资料再研究,并通过大量深部钻探工程验证,获得了一些新发现:二龙抢宝背斜是一次级褶皱,为隐伏的F1断层上盘的牵引褶皱;新发现了F1断层破碎蚀变带中的厚大金矿体,单矿体达大型矿床规模,从而使泥堡金矿达特大型矿床规模,并新发现了深部泥堡背斜核部的层控型矿体;在黔西南地区,首次在泥堡金矿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中的断层破碎带内发现了金矿体。进一步研究得出泥堡金矿床的控矿因素是:1地层,泥堡金矿体主要产于中二叠统茅口组,上二叠统龙潭组一段、二段和三段;2构造,泥堡金矿体产于泥堡背斜南翼,主要受F1逆断层控制,其次受二龙抢宝背斜核部附近的构造蚀变体控制;3岩性,当岩石为角砾岩或砾屑砂岩、沉凝灰岩、不纯碳酸盐岩时有利于成矿,特别是岩层厚度较薄,成分复杂,孔隙多,其顶、底板为透水性差的黏土岩、粉砂质黏土岩时易富集形成金矿(化)体。  相似文献   

7.
水银洞金矿作为黔西南层控卡林型金矿重要组成部分,矿体赋存于倾角较缓的不纯碳酸盐岩中,主要矿体以层状、似层状受控于主体褶皱灰家堡宽缓背斜两侧500 m附近。笔者在水银洞金矿343线已知矿体上开展了音频大地电磁法试验研究,重点对深部电性结构、背斜褶皱形态及不整合界面型金矿异常进行研究,结合物性特征,对实测的数据进行反演计算,得出由浅到深总体表现为"高阻-低阻-高阻"的分层电性特征,矿体、蚀变体的视电阻率值也集中表现为相对低值异常。在此基础上,对灰家堡背斜东部优选靶区(400勘探线)开展音频大地电磁法测深工作,获得了该区浅地表至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电性结构特征,推测灰家堡背斜轴面向东倾没至"纳马寨"一带;最后,茅口组与龙潭组之间存在一稳定的横向中低阻条带状起伏界面异常,体现了背斜核部的强硅化砾状粘土岩型矿体和围岩之间的过渡特征。  相似文献   

8.
甘肃丁家梁金矿主要为微细浸染型和石英脉型金矿床,产于志留系的变质碎屑岩中,矿化受160°~340°方位主应力挤压形成的复式背斜构造所控制,矿体赋存于复式背斜核部及其北翼的蚀变破碎带中,围岩蚀变具明显的分带性。矿床成矿作用受地层岩性、次级构造及印支期岩浆活动诸因数控制,适宜的容矿环境和适当的温压条件是金成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黔西南灰家堡金矿田成矿构造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灰家堡矿田中水银洞等金矿床具有极高的矿石品位,成为卡林型金矿床特例.通过矿田构造与矿床地质研究,结合CSAMT深部探测,文章提出了灰家堡背斜为含金超压流体上拱形成的气液热隆褶曲,含金超压流体沿背斜轴部破裂带和盲断裂爆破上涌,交代上覆围岩形成高品位的层控型和断裂型金矿体的成矿模式,中二叠统与上二叠统之间岩溶不整合构造(构造蚀变体)作为深部含矿流体的中转聚集站,本身也赋存大规模的金矿体,据此提出了多方位的深部成矿预测方案.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水银洞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银洞金矿是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的重要代表,金矿体赋存于二叠系龙潭组与茅口组不整合界面间,受背斜轴部断裂构造控制,走向上具波状起伏向东倾伏、空间上具多个矿体上下重叠的特点。该矿床属产于沉积碳酸盐岩和构造蚀变体中的“卡林型”金矿,为构造-热液成矿,同时具有中—低温超高压成矿特点。  相似文献   

11.
水银洞金矿上二叠统龙潭组一段(P_3l~1)中矿体主要为生产探矿中新发现,地质勘探中未发现该类金矿体的大规模存在;主要以构造控制的白云石石英脉粉砂质粘土岩型为主,灰岩类及白云石化钙质砂岩类含金矿体为辅,白云石石英脉粘土岩型矿体是以品位高、厚度薄、稳定为特征,该矿体受灰家堡背斜轴附近的东西走向隐伏逆冲断层控制,主要分布于F_(301)断层上下盘,含金热液沿东西走向隐伏逆冲断层向上运移(刘建中.2003)、再向有利的层间滑动及北东向陡倾斜次级隐伏逆冲断裂构造富集成矿,东西走向隐伏逆冲断层是导矿构造又是容矿构造,其上盘层间白云石英脉为明显找矿标志,对灰家堡背斜深部找矿及和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黔西南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黔西南水银洞金矿位于灰家堡背斜西段,是灰家堡卡林型金矿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于灰家堡背斜轴部附近300 m范围内的二叠系龙潭组大孔隙度生物碎屑灰岩中,形态与背斜形态基本一致。组成矿体的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毒砂、雄黄及雌黄等。硅化、白云石化、黄铁矿化与金矿关系极为密切。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部。通过对水银洞金矿成矿地质条件的研究,系统总结出该矿床的成矿条件为: 特殊的大地构造背景; 有利的容矿岩石组合; 深部丰富的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该研究为区内相同类型的金矿勘查工作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贵州兴仁县落水洞金矿的发现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灰家堡背斜成矿规律分析研究,2006年11月在回龙镇落水洞布置ZK001钻孔,在其深部发现高品位矿体,这一发现为太平洞金矿提供了后备勘查基地,填补灰家堡背斜中部无工业矿体的空白。本文简要地论述其地质特征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4.
簸箕田金矿位于灰家堡背斜东头倾覆端,是灰家堡卡林型金矿田重要的组成部分。金矿床具有低温成矿特征,出现硅化、白云石化、黄铁矿化等围岩蚀变和特征的Au-As-Hg元素组合。成矿期方解石具有MREE富集和正Eu异常特点,显示矿热液是一种MREE相对富集以及具有正Eu异常的还原性流体,来源于深部或至少经历过对富含斜长石源区的水-岩反应。成矿期方解石的δ~(13)C为-6‰~-0.1‰,成矿期后方解石的δ~(13)C为0.2‰~3.2‰,显示成矿期碳来源于地幔碳和地层碳的混合,成矿期后碳主要来自于地层。矿床硫同位素变化于0.73‰~5.86‰,组成均一化较高,具有接近幔源硫的特征,反映了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自于深源岩浆。总之我们推测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在燕山期区域构造作用下沿深大断裂上涌,当成矿流体运移至背斜核部时,由于成矿条件的聚变,金被快速富集沉淀,形成簸箕田金矿床。  相似文献   

15.
镇康县小河边铁矿位于镇康县以东,保山—镇康地块南端,受区域性的北东向南汀河断裂带和镇康复背斜控制,属三江成矿带中南段之保山—镇康铅锌铜铁金成矿带芦子园亚带。小河边铁矿含矿地层为寒武系沙河厂组二、三段,矿体产于矽卡岩带中,基本沿北东向断裂展布。矿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46°~83°,呈脉状、似层状产出,赋矿岩石为阳起石矽卡岩,局部为辉绿岩。通过对矿床的研究,认为该矿床的成因为矽卡岩型铁矿床,在矽卡岩带及磁异常带是良好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6.
潜水改造作用的研究表明,沙枣泉铀矿床的成矿作用与之密切相关。垂向上,潜水的淋滤改造,直接控制着围岩蚀变的发育深度、地球化学分带性和铀矿体的埋深;平面上,潜水的流向和面状改造,控制了铀矿体的产出位置及矿体的形态特征。由此认为,在该矿床东段有更好的找矿和规模扩大前景。  相似文献   

17.
黔西南泥堡金矿床大型隐伏金矿体地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禄林 《地质与勘探》2014,50(4):689-699
泥堡金矿区Ⅲ号金矿体是近年来发现的受断裂控制的大型隐伏矿体,是泥堡金矿区找矿勘探工作的重大突破。该矿体受F1断层控制,其容矿岩石为蚀变沉凝灰岩。蚀变沉凝灰岩普遍发育粘土化、碳酸盐化,而与金矿化密切关联的蚀变类型为黄铁矿化、硅化,次为毒砂化。对泥堡金矿床产出特征进行分析发现,Ⅲ号矿体明显受构造(F1断层)、地层(P3l2)和岩性(蚀变沉凝灰岩)控制。结合矿床赋矿岩石、矿物组合和控矿因素分析,认为泥堡金矿的形成与晚二叠世沉积火山凝灰质密切相关,F1断层活动及燕山期热水(液)作用是Ⅲ号金矿体成矿的关键。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区域上车榔—泥堡—三道沟—潘家庄一线是寻找类似金矿体(断控型)的重要区域,龙潭组二段及蚀变沉凝灰岩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