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贵州西南部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位于滇黔桂"金三角"北段,区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前景较好.贵州省地矿局一0五地质大队根据黔西南地区金矿找矿建立的成矿模式,理论指导找矿,近年来成功新发现了赋存于峨眉山玄武岩中的架底大型金矿床和大麦地中型金矿床,在贵州西南部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乃至全国玄武岩分布区实现了原生金矿的重大找矿突破,架底、大麦地两个金矿床地质特征基本一致.通过详实的岩相学研究,并结合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和金物相分析研究,认为金主要以"不可见金"形式赋存于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中.架底金矿床赋存于峨眉山玄武岩组中的金矿体(Ⅱ矿体)中的金主要以包裹金形式存在于硫化物中,其平均占有率达73.8%,其次为硅酸盐矿物中的金和游离金,其平均占有率分别为15.4%、8.8%;而赋存于构造蚀变体(SBT)中的金矿体(Ⅰ矿体)中的金主要以游离金形式存在,其平均占有率达90.6%,其次以包裹金形式存在于硫化物、硅酸盐矿物和碳酸盐矿物中,可能与样品受后期风化-氧化作用有关.大麦地金矿床赋存于峨眉山玄武岩组中的金矿体(Ⅱ矿体)中的金与赋存于构造蚀变体(SBT)中的金矿体(Ⅰ矿体)中的金的存在形式基本一致,主要以包裹金形式存在于硅酸盐矿物和硫化物中,其平均占有率分别为41.2%、35.6%,其次为游离金,其平均占有率为16.4%.  相似文献   
2.
为查明贵州开阳极乐南华系澄江组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物质来源。对开阳磷矿极乐矿段南华系澄江组剖面进行详细的野外考察,并开展沉积学、矿物学、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澄江组岩样SiO_2含量为65.56%~78.45%,结合岩矿鉴定结果认为岩性主要为石英岩屑砂岩;其Al_2O_3/SiO_2值和TiO_2含量自下而上呈逐渐减小趋势;其Sr/Cu值平均为13.15,显示为干旱炎热气候;其沉积环境参数主要指标Th/U2,V/Cr2,δCe1,δEu1,均显示澄江组水体为氧化环境。∑REE为152.28~266.23μg/g,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其配分模式与青白口系清水江组一致。综合认为:澄江组整套岩层水平层理发育,表明沉积区水体相对安静,总体为湖相沉积。其早至中—晚期水体深度由深变浅,至末期为浅滩环境。沉积物质可能来源于青白口系清水江组。沉积期间的古气候环境为干旱炎热,水体盐度自早到晚期持续上升,总体为氧化环境。澄江时期沉积的厚大泥沙建造,为后期陡山沱期形成无障壁浅滩缓坡相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贵州开阳磷矿以其厚而富的磷矿石资源备受关注。对开阳龙水地区含磷岩系(洋水组)剖面进行地层学、岩石学和沉积学研究,并讨论其沉积环境和成磷作用。区内含磷岩系岩性组合为黏土岩-白云岩-碎屑状磷块岩-硅质岩-泥晶磷块岩-叠层石磷块岩。龙水地区在震旦纪陡山沱期整体为靠近古陆边缘的滨岸潮坪沉积环境,并经历了2次海侵-海退。其沉积环境由初期的无障壁海滩转变为晚期的潮坪环境,表明陡山沱期古海洋处于较为动荡的环境,海平面升降频繁。富含生物化石的致密状泥晶磷块岩、圆柱状叠层石磷块岩和磷质生物团粒,均属于原生磷块岩。三者磷酸盐含量极高,属于高品位磷块岩,其形成环境可能是弱酸性至弱碱性的浅海陆棚。生物与高品位磷块岩的密切关系说明生物在高品位磷块岩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形成具有3个必要条件: 海水富磷,生物大量繁殖,有利于生物繁殖及磷酸盐结晶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4.
"砾屑砂岩"作为泥堡金矿床最主要的容矿岩石,经研究发现具有特殊的微观组构与地球化学元素组份特征,显微镜下表现为典型的交织结构(安山结构),主要化学成分SiO_2含量30.40%32.90%,CaO、MgO含量较高,如果把后期蚀变含水矿物与硫化物的化学成份含量剔除,恢复原岩中SiO_2含量(55%60%)为玄武安山质成份,属于中基性火山岩。这种玄武安山岩(原定砾屑砂岩)经历了强烈热液蚀变(白云石化、粘土化)和金矿化,其含金量比矿区其它容矿岩石都高,从而认为泥堡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晚二叠世火山或火山气液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在黔西南泥堡金矿区获得找矿突破,进一步厘清矿床控矿因素,近年来,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五地质大队根据其积累的黔西南地区金矿找矿经验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结合该区地表已知金矿体赋存特征,通过对以往大量地质资料再研究,并通过大量深部钻探工程验证,获得了一些新发现:二龙抢宝背斜是一次级褶皱,为隐伏的F1断层上盘的牵引褶皱;新发现了F1断层破碎蚀变带中的厚大金矿体,单矿体达大型矿床规模,从而使泥堡金矿达特大型矿床规模,并新发现了深部泥堡背斜核部的层控型矿体;在黔西南地区,首次在泥堡金矿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中的断层破碎带内发现了金矿体。进一步研究得出泥堡金矿床的控矿因素是:①地层,泥堡金矿体主要产于中二叠统茅口组,上二叠统龙潭组一段、二段和三段;②构造,泥堡金矿体产于泥堡背斜南翼,主要受F1逆断层控制,其次受二龙抢宝背斜核部附近的构造蚀变体控制;③岩性,当岩石为角砾岩或砾屑砂岩、沉凝灰岩、不纯碳酸盐岩时有利于成矿,特别是岩层厚度较薄,成分复杂,孔隙多,其顶、底板为透水性差的黏土岩、粉砂质黏土岩时易富集形成金矿(化)体。   相似文献   
6.
为了在黔西南泥堡金矿区获得找矿突破,进一步厘清矿床控矿因素,近年来,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五地质大队根据其积累的黔西南地区金矿找矿经验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结合该区地表已知金矿体赋存特征,通过对以往大量地质资料再研究,并通过大量深部钻探工程验证,获得了一些新发现:二龙抢宝背斜是一次级褶皱,为隐伏的F1断层上盘的牵引褶皱;新发现了F1断层破碎蚀变带中的厚大金矿体,单矿体达大型矿床规模,从而使泥堡金矿达特大型矿床规模,并新发现了深部泥堡背斜核部的层控型矿体;在黔西南地区,首次在泥堡金矿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中的断层破碎带内发现了金矿体。进一步研究得出泥堡金矿床的控矿因素是:1地层,泥堡金矿体主要产于中二叠统茅口组,上二叠统龙潭组一段、二段和三段;2构造,泥堡金矿体产于泥堡背斜南翼,主要受F1逆断层控制,其次受二龙抢宝背斜核部附近的构造蚀变体控制;3岩性,当岩石为角砾岩或砾屑砂岩、沉凝灰岩、不纯碳酸盐岩时有利于成矿,特别是岩层厚度较薄,成分复杂,孔隙多,其顶、底板为透水性差的黏土岩、粉砂质黏土岩时易富集形成金矿(化)体。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泥堡金矿床矿体类型及其形成机理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贵州省西南部泥堡金矿床深部勘探成果,开展其矿床的矿体类型及其形成机理的综合研究,取得新认识如下:(1)矿区的主矿体不是层控型,而是断控型。断控型矿体的单个矿体规模大,厚度、品位较稳定,而层控型金矿的单个矿体规模小,厚度及矿石品位变化大;(2)虽然矿床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控制,但构造、地层及其有利岩性是关键的控制因素,尤其是断裂构造因素。F1逆冲断层既是导矿构造又是容矿构造,本矿床最大的金矿体就赋存于F1断裂破碎带中的减压扩容带,即断层破碎带变宽及断层面变缓部位。这两点新认识对区域找矿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