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气候的定义和气候学的内容,关系十分密切。在当前,现代化建设对气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就气候学的基本问题——气候定义提出一点初步的看法,供人家讨论。  相似文献   

2.
气候的定义和气候学的内容,关系十分密切。在当前,现代化建设对气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就气候学的基本问题——气候定义提出一点初步的看法,供人家讨论。  相似文献   

3.
(总第29期至总第41期) 研究论‘文从海洋地质构造探讨地热散量与厄尼诺事件的关系………………刘厚赞 刘梦玉(35一1)气候评价若干问题的探讨…w………………………………··……一………“张家诚(36---1)论晕得风层尺度及应用”…··…一……………··…·…“··…··………………春丽荣等(36—5)现代气候学的发展………………...……………………………………………张家诚(38---1)气象学要有自己的软科学…一………·………………………………………”张家诚(39-一1)灰参数取值对GM(1,1)预报模犁的影响…………………………杨洪昌周…  相似文献   

4.
英国伯明翰大学教师E.T.斯特林格(Stringer)所著气候学教科书中的一部,1972年美国旧金山出版。此书与作者的另一部著作《气候学基础》(Foundations of Climatology)有着密切联系,内容包括三部分共八章:第一部分为基本方法,有天气观测、观测结果的表达,气候学模型等三章;第二部分为基本方法的一些应用,有辐射气候学、温度、云与气候、目视气候与光学气候学四章;第三部分仅一章属地理气候学。作为气象学和自然地理学中间学科的气候学,已有较长时间的发展历史。近年来,气象学各部分内容如天气动力学、物理气象学、数值预报等的迅速发展,气象雷达、卫星等新探测技术的引进,自然地理环境考察以及环境保护学科的形成,为气候学  相似文献   

5.
1951-2013年浙江热量资源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51—2013年浙江71个常规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和1971—2013年土温资料,采用M-K检验、气候倾向率等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浙江地区气温、地温、农业界限温度等热量资源要素的变化规律及气候变化下浙江热量资源区划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以期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化农业结构和作物引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1951—2013年浙江四季和年平均气温变化幅度分别为0.24 ℃·10a-1(P0.01)、0.10 ℃·10a-1(P0.05)、0.14 ℃·10a-1(P0.01)、0.14 ℃·10a-1(P0.05)和0.18 ℃·10a-1(P0.05),突变起始年分别为1997、2005、2002、1993和1999年;2)1951—2013年浙江平均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10 ℃·10a-1(P0.01)和0.30 ℃·10a-1(P0.10);3)土温与农业密切相关,0—20 cm土温与日平均温度通过0.01显著性相关;4)气候变暖导致浙江农业界限温度(0 ℃、5 ℃、10 ℃、15 ℃、20 ℃)初日提前、终日延后、持续天数和积温增加,农业界限温度初日、终日、持续天数和积温的气候倾向率平均值分别为-3.2~-1.5 d·10a-1、0.3~1.6 d·10a-1、2.8~4.1 d·10a-1、95.7~107.3 ℃·d·10a-1;5)1951—2013年浙江初霜延迟、终霜提前、无霜期增加,初霜、终霜和无霜期气候倾向率平均为-3.62 d·10a-1、1.32 d·10a-1和4.97 d·10a-1;6)气候变暖导致浙江热量资源区划变化显著,2001—2010年淳安建德浦江义乌诸暨嵊州天台三门线以南地区≥10 ℃积温超过5600 ℃·d。  相似文献   

6.
第1期论著初夏北半球500hPa i相关型的强度和年际变化及其与我国季风降水的关系……朱乾根 施 能(l)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进退的对比分析—……,…………………………·,……·喻世华 赵 库(】2)南海一西太平洋地区ITCZ气候学特征的研究—……………………………………。柯史slJ #智惫(20)北半球低频扰动能量结构特征及其与西风急流的关系………………何龛海 徐建军 张永新等(28)一次南亚高压中期活动过程的数值研究—·‘……………………………··郑庆林 蒸启民 宋青丽(37)雷州半岛海风环流的数值研究 钟 中 周学群(46)积云对流加热…  相似文献   

7.
基于土壤-植被-大气系统过程模型(VIP模型)和NOAA-AVHRR遥感信息,模拟了1981~2001年黄土高原无定河区域(36~40°N,108~111°E)植被总第一性生产力(GPP)和水量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1981~2001年间气候有明显变暖趋势,斜率为0.08℃·a-1,降水量下降,斜率为-3.2 mm·a-1.GPP年总量1998年前呈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平均值为289g·m-2·a-1(C),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377 g·m-2·a-1(C)(1994年)和143 g·m-2·a-1(C)(2001年).年降水量、蒸散量和径流量随时间都呈下降趋势,且其空间分布有明显的由南向北梯度递减特征.  相似文献   

8.
我们应当努力用统计学理论,使统计气候学发展为气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因为统计气候学在气候数值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最为重要。气候学和天气学的数值化理论与方法有根本性的差异。短期的天气变化可主要依据确定性动力方程对高层天气变化进行数值模拟,而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应主要依据随机动力模式为宜,因为气候变量是随机变量。在气候应用方面只有地面气候变化规律最为重要,而且长期(逐年、逐月、甚或逐日)气候时空各种变化特征、分型分类以及分区长期预报,也正是统计气候学研究的任务,所以气候学数值化的任务应以统计气候学为主…  相似文献   

9.
对气候的大尺度图解和预报(Clamite Long-Range Investigation、Mapping and prediction,缩写为:CLIMAP)研究的目的,是对于过去几百万年间全球气候发生的主要变迁进行描述和解释.这些变化包括了全球气候的两种稳定状态的交替,即冰期和温暖期的交替.其基本任务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引起大气、海洋和冰原发生这种变化的物理机制.因为这种变化具有比较简单的地理分布模型,并且比以每年或每十年为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要缓慢得多,所以对它们的了解比对频繁发生的气候变化的了解要容易一些. CLIMAP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自然界作为一个巨大的实验场地,通过对循环出现的冰期遗留下的地理遗痕的研究,建立新的气候学观点.这将对人类有  相似文献   

10.
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   总被引:543,自引:15,他引:543  
符淙斌  王强 《大气科学》1992,16(4):482-493
气候突变现象及其理论的研究是近代气候学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是气候突变研究评述的第一部分,着重讨论了突变,主要是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气候突变信号的各种检测方法.把气候突变归纳为四类,即均值突变、变率突变、转折突变和翘翘板(seasaw)突变.并通过Mann-Kendall法的检测,发现在本世纪20年代经历了一次全球范围的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11.
毛政旦 《气象》1982,8(2):18-19
(一) 气候与地理的关系是气象工作者与地理工作者都颇感兴趣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人们认真的讨论。气象工作者多年来较多地注意到气候的物理方面,认为气候学属于大气科学。然而,气候现象是有严格地域性的,若不注意气候的地理方面,气候学的发展将受到限制。另方面,地理学家在研究气候的时候,由于着重于气候事实的描述,不注意气候构成的物理机制,因而说明气候事实的联系就发生困难。从学科的观点出发,气候学应是大气科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例如,E.T.斯特林格(Striger,1972)认为:“气候的物理问题涉及到气象学与地理学两者的研究”。从方法论和所研究的内容考虑,气候学现在主要有四个分支,即统计气候学,天气气候学,动力气候学和地理气候学。 不过应该特别说明,地理气候学与现在的气候地理学并不相同。气候地理学认为气候是一种地理现象。  相似文献   

12.
《气象与环境学报》2005,22(4):47-48
栏目·文题期.页栏目·文题期.页从发展战略高度确实做好2005年全省人工增雨(雪)工作…………………………………………………(1·2)实践“三个气象”发展理念全面开创全省气象事业发展新局面………………………………………………(1·4)《辽宁气象》更名为《气象与环境学报》………………(4·28)关于坚持公共气象的思考………………………………(4·2)天气气候东北地区夏季降水极值空间演变特征…………………(1·8)辽宁春季沙尘天气特征及前期影响因子研究………(1·11)2004年7月30日抚顺区域暴雨成因分析…………(1·13)浅析气候资源变化…  相似文献   

13.
陶诗言  杨鏗初 《气象学报》1959,30(3):251-257
解放以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大大推动了气候学的研究。气候是许多建设事业中必须考虑的自然因子之一,各个生产部门对于气候资料、图集和气候学研究的需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愈来愈普遍。但是旧中国所遗留下来的一些旧气候资料、图集和气候学的研究著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了。因此,在解放后的最初几年,对于整理气候资料和编绘新的气候图集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同时在新的气候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多种方面的气候学问题的研究。最近十年来我国气候学研究有两个特点,一  相似文献   

14.
新书架上     
《The ENCYCLOPEDIA of CLIMATOLOGY》(气候学百科全书) John. E. Oliver和Rhodes. W. Fairbridge编,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出版,1987年,986页。本书是地球科学系列百科全书的第六卷。本书包括气候学科的各个领域,选用各个大陆的气候资料,对各种气候过程和气候变化做了简要的说明。本书是新版,着重阐述了气候学的发展,介绍了气候学的正规研究工作和最近的一些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生物气候学,核冬天,厄尔尼诺现象,气候和  相似文献   

15.
日本筑波大学地球科学系吉野正敏教授于1982年应邀来华,做了题为“日本农业气候学最近的进展”和“最近十年农业地形气候学的进展”等学术报告。现将日本农业气候学最近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一、水稻气候生产力的评价 1981年羽生、杉原研究了水稻的气候生产力的评价问题,得到水稻气候生产力指数Y_P为: Y_P=ln(1+S_R/M_G){260-270(θ_R-21.5)~2}  相似文献   

16.
第1期论著低纬大尺度大气水平运动的稳定性与季风活动—………………………………………………·王玉清(l)热带东风急流的气候学和中期振荡………………………………………………… 吕竟夕 了一汇门幻台风疑难路径的理论探讨—……………………………………………………………………·李小凡(23)早春华南局地强风暴与低层水汽通道—…………………………………………·杨平章 杨海抒等(32)北太平洋SST的客观区划及其时频相关性—………………………………………·刘晶森 了裕国(38)近五百年广东降水量序列重建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冬季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活动及其气候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1958—1996年NCEP再分析500 hPa逐日高度场资料,根据阻塞高压定义的客观标准,对亚欧地区中高纬度冬季的阻塞高压进行了统计,并进行了气候学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阻塞高压活动有很强的年际变化,而且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根据阻塞高压天气学指数,建立了阻塞高压的气候学指数,并用该阻塞高压气候学指数与温度、降水两个气候要素场进行了相关统计。  相似文献   

18.
实现我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需要大力发展包括风能在内的清洁能源,然而气候变化给未来风资源利用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算法对16个CMIP6气候模式风速数据进行逐一订正,在此基础上预估21世纪30、60年代以及21世纪末这3个不同年代在低(SSP1-2.6)和高(SSP5-8.5)排放情景下中国风功率较当代的变化。结果表明,ANN算法使CMIP6气候模式均方根误差平均降低(39.93%±9.57%),并使多模式集合平均与观测的相关系数从0.56增加到0.83,更好地再现了中国当代风速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在此基础上,预估的21世纪60年代(2050—2064年)风功率密度在两种情景下分别减少了(1.01±0.94) W·m-2(2.62%±2.27%)和(1.11±1.45) W·m-2(1.90%±2.51%)。时间上,春季作为风能密度最大的季节,两种排放情景下风功率分别减少了(1.16±1.14) W·m-2和(1.43±1.58) W·m-2。空间上,中国东南部风功率密度在SSP1-2.6情景下降(0.56±0.53) W·m-2,而SSP5-8.5情景下上升(0.40±0.29) W·m-2。近期(2025—2039年)全国平均风功率密度在两种情景下分别减少了(0.52±0.83) W·m-2和(0.54±1.02) W·m-2,而长期(2085—2099年)风功率密度分别减小了(0.98±1.17) W·m-2和(1.83±1.17) W·m-2。利用极度梯度提升(XGB)算法订正CMIP6数据的预估变化量级偏小但趋势一致,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幅度的增加,我国风功率降低的趋势将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9.
生态气候学将生态学和气候学的相关领域进行交叉集成研究,有望弥合气候学和生态学两个学科之间的鸿沟,特别有助于气候学领域的研究人员理解如何在气候模式中利用植被过程数据。北京师范大学延晓冬教授等翻译的《生态气候学:概念与应用(第二版)》(气象出版社,2017年出版),是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书,原著Ecological Climatolog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Second Edition)于2 0 0 8年由C a m b r i d g e University Press出版。该书的作者Gordon B.Bonan是NCAR(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的交互。该书作为Bonan的代表作,把生态学和气候学的相关领域合并成生态气候学交叉集成研究,涵盖了生态学、气候学领域的诸多方面内容,如生态特征、植被与气候的交互作用、水与能量平衡、植物过程(如光合作用和植被冠层过程)。本书引入了一个跨学科的框架来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回顾了基本的气象、水文和生态概念,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影响气候和受气候影响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特别地,这本书的关键主题是陆地生态系统(特别是森林生态系统)如何对气候产生影响。这一主题与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的“气候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第一版相比,在第二版中,作者采用的写作风格更加通俗易懂。在每一章的结尾都提供了习题,答案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这些习题可以很好地测试读者对每一章的理解程度。本书包括七个部分,一共30章。第一部分(第2~3章)介绍了地球系统及其组成(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等)、全球循环。第二部分(第4~8章)深入研究了全球物理气候学,包括对地球气候、气候变异和气候变化机制的研究。第三部分(第9~10章)是关于土壤过程的,包括土壤物理和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第四部分(第11~15章)介绍了水文气象学,从基础知识(比如陆地水循环和流域水文)开始,然后引出主题(地表能量通量和湍流通量)。  相似文献   

20.
洞穴气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政旦 《气象》1984,10(9):21-25
在山地通常有各种各样的或大或小的洞穴。尤其是在容易被水溶解的喀斯特岩石地区,岩洞更加普遍。洞穴气候学研究洞穴中的温度、湿度和风等气候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洞穴气候条件对于洞内景观的形成,特别是对洞穴化学沉积,起着重要作用。弄清不同的洞穴以及同一洞穴不同部位化学沉积物与洞穴气候之间的关系,并进而根据化学沉积物在分布上的差异,以及沉积物类似于树木车轮似的年生长线的变化,推断洞穴的发育和古气候情况,是洞穴气候学引起洞穴学者极大兴趣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