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9 毫秒
1.
为了取得邢台地震区地壳细结构,对该区进行了综合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其中电磁阵列剖面法(EMAP)测量在我国尚属首次.EMAP剖面穿过邢台7.2级地震区,经过EMAP阻抗求取、空间滤波处理和二维反演解释,剖面显示出清晰的地壳电性细结构特征:4km以上电性简单,4—20km深度电性复杂;震源区电性复杂,非源区简单;发震深度变化复杂;震源区电性突变,显示隐伏高角度断裂,高寻层不连续部位为发震部位.其观测结果对于了解该区的构造背景、发震构造和深部构造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取得邢台地震区地壳细结构,对该区进行了综合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其中电磁阵列剖面法(EMAP)测量在我国尚属首次.EMAP剖面穿过邢台7.2级地震区,经过EMAP阻抗求取、空间滤波处理和二维反演解释,剖面显示出清晰的地壳电性细结构特征:4km以上电性简单,4-20km深度电性复杂;震源区电性复杂,非源区简单;发震深度变化复杂;震源区电性突变,显示隐伏高角度断裂,高寻层不连续部位为发震部位.其观测结果对于了解该区的构造背景、发震构造和深部构造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50余个测点的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讨论了该区的地壳-上地幔电性横向变化特征。按照上地幔第一低阻层顶面埋深,将测区划分为四类地区:浅埋深(55-90公里)、中浅埋深(90-110公里)、中深埋深(110-160公里)和深埋深(160-250公里)。讨论了本区六次大震例的深部电性背景。指出了上地幔顶部的梯度带地区、地壳内电性横向变化剧烈的地区和地壳内存在局部特殊增厚的低阻层地区将可以作为潜在震源区的深部电性判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地壳构造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洁  徐常芳 《地震地质》1989,11(1):35-45
本文根据滇西地区18个大地电磁测深点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对测区深部导电率在纵、横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区深部电性为多层结构,大致可分四至五个电性结构层;深部电性结构横向变化大,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该区上部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阻层;上地幔高导层明显存在两个隆起区,一个以剑川—鹤庆为中心呈北北西向展布的隆起区,另一个以腾冲—潞西为轴呈南北向展布的隆起区。 本文还讨论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大地构造的关系,滇西北裂陷区盆地的形成,以及该区地震活动与深部构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构造单元、活动断裂、地球物理场、海底地形等方面分析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研究认为,地震发生在陆壳向过渡壳变化的位置上。历史上地震活动沿深部构造变异带分布,该区地质构造、震源深度、地震类型、地震波特性等都有别于海峡中、北部,具有南海系的特征。震前地震活动空间图象揭示了地震是南海系北缘断裂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从构造单元,活动断裂,地球物理场,海底地形等方面分析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研究认为,地震发生在陆壳向过渡壳变化的位置上。历史上地震活动沿深部构造变异带分布,该区地质构造,震源深度,地震类型,地震波特性等都有别于海峡中,北部,具有南海系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鄂西三峡地区航磁异常特征及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得出该区中强地震(Ms>4.7)和台网观测3级以上地震活动与航磁异常的对应关系,并指出了该区未来地震活动应注意地段,这可作为划分潜在震源区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华北坳陷中南部河南地区的深部电性结构和该区3次破坏性地震的深部孕震背景,采用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法对该区深部的电性结构进行探测。使用NLCG二维反演方法对TE、TM模式进行联合反演,最终获得研究区的深部电性结构。结果显示,以新乡-商丘断裂为界,其北部的北华北坳陷中的内黄隆起、东濮凹陷的电性结构相对简单,为低阻、高阻2层结构,与该区地壳由沉积盖层和基底整体性较好的坚硬地块结晶基底组成相对应。新乡-商丘断裂以南的南华北坳陷中的构造单元深部的电性结构相对复杂,纵向上表现为低—高—低3层结构,横向上高阻、低阻交互出现,分析其可能与受到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南缘相互俯冲碰撞影响有关。而北华北坳陷因边界断裂———新乡-商丘断裂的调控,受到扬子板块和秦岭-大别造山带造山作用的影响较小。1342年和1918年河南通许2次破坏性地震的震源位于太康隆起下方的高、低阻边界交接区域,1737年河南封丘■级地震的震源位于壳内高、低阻梯度带附近。  相似文献   

9.
酒西盆地为河西走廊西段的一个压陷性盆地,其内发育了多条晚第四纪活动逆断裂、褶皱带,是未来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潜在震源区.通过对酒西盆地和邻近地区9个潜在震源区的长期地震活动水平的对比研究,发现不同震级档的潜在震源区基本处于各自的一个地震活动水平档上.据此将玉门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水平与其它潜在震源区对比,并结合区内活动构造及历史地震等活动特征,判定其震级上限为MS7.0.指出地震活动水平对比方法可作为潜在震源区划分中的一个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0.
邢台震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前辉  张木生 《地震地质》1997,19(2):60-163
用大地电磁测深(MT)方法在邢台地震区作了4条观测剖面,资料解释结果表明探测区地壳上地幔的电性结构主要特征为:震源区复杂,周边区简单;发震深度复杂,非发震深度简单;震源区电性突变,显示隐伏高角度断裂;高导层代表10km和20km深度的滑脱面;地幔上隆可能意味着地幔物质向上运移。这些观测结果对于了解测区构造背景、发震构造和深浅构造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岷山断块位于中国南北强震构造带的中段, 区域地质构造复杂, 活动断裂众多, 强震频发。 4条不同走向的活动断裂NE向龙门山构造带的茂汶断裂、 NWW向东昆仑断裂带的塔藏断裂、 近NS向的岷江断裂和NNW—NS向的虎牙断裂构成岷山断块的南北西东边界。 638—2017年该区域共发生了10次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就是其中之一。 结合区域构造背景, 对岷山断块所发生的6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 地震活动特性进行归纳总结, 综合分析该区域地震地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 得出以下认识: ① 地震分布空间分区特征显著, 破坏性强震发震构造多为活动性较强的岷山断块东西边界断裂, 震中位置多位于两组或多组活动断裂构造的交会或穿切部位; ② 地震分布时间特征表现为随着时间发展具有迁移回返和原地复发性等特点; ③ 岷山断块东西边界断裂破坏性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时间关联性, 东边界虎牙断裂1973—2017年的地震序列为西边界岷江断裂1933—1960年地震序列约40年后的地震构造响应; ④ 未来岷山断块仍应是继续关注的强震潜在危险区, 岷江断裂中北段的强震潜在危险区是近期值得深入研究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2.
应用浅层地震勘探法对宁夏吴忠地区北部的浅部地壳结构和隐伏活动断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存在2条隐伏断裂,分别为银川主断层南段和新华桥断层。推测银川主断层南段为近SN走向的W倾正断层,断层下盘地层界面一般呈近水平状展布,而在断层上盘,T_Q及其以下的地层界面向断面方向倾伏并显示出逆牵引现象,断层向上错断了第四系内部。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及浅层地震探测结果共同揭示新华桥断层为一条走向NE,倾向SW的正断层,深、浅地震测线控制的新华桥断层延伸长度9 km左右,向上错断了第四系内部的T_(02)界面。  相似文献   

13.
以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不同段断层气Hg、Rn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历史大震背景、现今地震活动影像以及b值空间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从地球化学的角度,对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不同段落的活动习性进行深入探讨,并识别出该断裂带潜在大震危险区段。可为未来地震趋势判定及震情跟踪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焦远碧 《内陆地震》1993,7(2):106-113
对地震活动性进行层次结构分析可划分出不同的地震区带,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可分为9个地震区带,分析各个区带的地震活动性可作出某一活跃期强震发生主体地区的判别,对某一个地震区带的地震活动进行层次结构分析可作出地震危险区预测。用震源面投影图代替点投影的震中分布图可更合理地解释一个构造带上强震的发生过程,更清楚地勾画出未来强震的孕震范围。对强震破裂区闭锁段、背景空区、孕震空区的关系用实测震例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5.
以200多点次的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和6条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的资料为根据,结合重力测量和地热流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甘肃、宁夏和青海地区的强震孕育的深部环境。认为强震孕育在增厚的低阻层的顶部,低速层的上方以及介质在横向上电性和力学性质均剧烈变化的环境之中。这些条件的实质是在地应力作用下纵、横向地层变形不一致,在这不协调之处极有利于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16.
根据近 2 0余年来四川地震、石油部门积累的四川盆地及邻区的地震地质调查、强震及中强地震震例总结、成都凹陷人工地震勘探普查与详查的工作成果 ,一方面研究了所揭示的成都凹陷及邻区的隐伏构造类型与展布范围 ,尤其是对成都—德阳间是否存在“隐伏断裂”作了详细的厘定 ,资料表明NE向的新津断裂向北消止于双流县彭镇以南 ;另一方面研究了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的成生关系及相应的活动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是将浅表断裂和深层地腹型断裂加以明确的区分和圈定 ,提出了5种发震断裂类型。综合上述认识 ,划出了成都凹陷强震潜在震源区。研究认为 :成都—德阳一线两侧宽 4 0km、长百余公里的地带 ,具有稳定的地震地质环境和良好的工程地震条件  相似文献   

17.
西秦岭与南北地震构造带交汇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秦岭造山带与南北地震构造带接触区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南北向和东西向构造转化的接合部位之一.本文介绍了分别位于该区106°E东、西两侧的LMS-L3和DBS-L1两条大地电磁剖面的探测结果,两条剖面分别跨过了龙门山构造带东北段的青川段和宁强段.采用大地电磁相位张量分解技术对两条剖面上各测点的电性走向、二维偏离度等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采用NLCG二维反演方法对TE+TM模式的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数据进行了二维联合反演.反演得到二维电性结构,在经度106°西侧LMS-L3剖面的深部电性结构自北向南揭示出,西秦岭北缘、成县盆地北缘、康县(即勉略构造带)和平武-青川断裂带都表现为明显的电性梯度带,深部延伸可达几十公里;西秦岭造山带、碧口地块与龙门山构造带东北段3个构造单元整体表现为高电阻体、呈现往南叠合且角度逐渐变陡的趋势.在106°E西侧西秦岭造山带区域的深部存在壳内低阻层,而东侧区域表现为高电阻体,深部电性结构在106°E东、西两侧的差异与该区深部速度结构特征一致,东、西两侧深部结构差异可能是该区中强地震分布差异的深层原因.LMS-L3和DBS-L1两条剖面南段的深部电性结构图像揭示出龙门山构造带东北部的青川段和宁强段内的平武-青川断裂带具有明显不同的深部结构特征,平武-青川断裂带在青川段为明显的电性梯度带,在宁强段不再表现为电性梯度带,而是完整的高电阻块体.汶川强余震向东北发展止于青川青木川附近,与平武-青川断裂带延伸深度和向北东方向的延伸长度密切相关,同时高电阻块体的宁强段对汶川强余震东北发展起到了阻挡作用.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study, Qilian Mountain active source airgun signals recorded at 79 stations were obtained after stacking waveforms from July 2015 to December 2016.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amplitud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irgun signal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along the NW-SE fault distribution direction of the Qilian Mountain area, the decrease in amplitude of airgun signals was relatively slow in relation to the epicentral distance, while the decrease in amplitude in the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fault was relatively fast. This difference may be related to the energy loss of seismic waves reflecting and scattering by the regional faults main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NW-SE direction, which are caused by tectonic compression of the Qinghai-Tibet and Alxa blocks.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最新活动段的重新划分,结合人工地震测深提供的深部壳幔结构特征,地震活动空间分布,重力测量、形变测量等资料,划分出三个中强地震危险区:宁城-新地区(5.5 ̄6级);朝阳-贝子府区(5.5 ̄6级)和义县-柴都台区(5 ̄5.5级)。认为未来30年内,有可能发生中强地震的地区为宁城-新地和朝阳-贝子府区。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河西走廊西段构造区发育多条重要活动断裂,多年来已积累较丰富的古地震研究的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历史地震数据等,从定量化强震复发间隔T与平均复发间隔Ta入手,将其比值(T/Ta)进行数学处理,借鉴NB模型的思路,建立祁连山-河西走廊西段构造区模型,进而对强震潜势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祁连山-河西走廊西段构造区内未来可能的强震发生地点是榆木山北缘断裂芦泉河-九个泉段和榆木山东缘断裂梨园河口-黑河口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