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 引言 近年来,喀左县小麦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由于所用品种时间长,混杂退化现象严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小麦品质和产量。欲想进一步增加小麦单产,提高品质,急需更换新的品种,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K系小麦(暂定名)是我们经过3年田间试验,从北京农业大学引进的G215中系统选育出的新品种,其具有品质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有上升趋势,严重地制约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如何进行经济有效的防治,减少其损失,已成为小麦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l 发生特点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从时间上可以分为冬前发病期和冬后发病期。前者以病菌侵入麦苗为主,后者是在冬前发病的基础上,以病株率迅猛增长的水平扩展和病情指数迅猛加重的垂直扩展为主,并最终造成花秆烂茎,枯孕穗,枯白穗,影响产量和品质。2 病发因素2.1 播种期 试验表明:播种期过早,冬前发病期早,麦苗感病率高;播种期迟,冬前发病晚,麦苗感病率低。2.2 温、湿度 小麦播…  相似文献   

3.
豫南稻区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气候生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农业气候生态角度分析了影响豫南稻区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对豫南稻区小麦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因子是涝灾。由于降水冬前比冬后变化大,常出现生育前期旱涝和中后期湿害。因此,建议在选用小麦品种时,一要注重早熟性,二要注意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性好,三要有配套的耕作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宁夏灌区春小麦LAI与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宁夏永宁农试站1994—2012年2个品种小麦观测资料,对2个小麦品种的生长性状、产量和产量结构进行方差分析,然后选取2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的样本,建立小麦不同发育期叶面积指数(LAI)与株高、密度、产量、穗粒数、结实小穗数及千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期的LAI能反映小麦株高、密度和单位面积结实穗数。抽穗至乳熟阶段的LAI可估测株高,三叶至乳熟阶段的LAI均可监测同期密度,以拔节至乳熟阶段最好。抽穗至乳熟阶段的LAI可估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以抽穗期效果最好。抽穗至乳熟阶段LAI能较好地反映小麦产量的变化,可利用小麦冠层高光谱测定值构建的植被指数或MODIS植被指数反演LAI,利用LAI与产量的关系估产。如果在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用遥感植被指数估测LAI,就可通过LAI与小麦株高、密度的关系监测小麦长势。抽穗至灌浆前期的LAI相对稳定,利用MODIS植被指数反演的LAI可估测小麦密度、产量和产量结构。  相似文献   

5.
小麦无效分蘖所以影响作物产量,是因为它减小了作物的最佳有效群体。本研究旨在检验分蘖死亡率的遗传变化特性及其与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的关系。在Rampur、Nepal通过4年重复试验对20个品种进行了评估。调查的性状有最大分蘖数、生殖性分蘖数、分蘖死亡率和产量。不同的供试品种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性状。分蘖死亡率范围从7%~30%。环境因素对所有4种特性有着本质的影响。对所有特性来说,逐年各项间的相互作用是显著的。这主要是由不同基因型间的变异引起的。然而,一些品种始终保持低或高的分蘖死亡率。4年中有3年的分蘖死亡率和产量存在显著负相关,最高分蘖数与生殖分蘖数、分蘖死亡率之间存在正相关,产量与最大分蘖数之间表现了一种不显著的正相关,生殖性分蘖数和作物产量之间存在正相关。这一研究结果说明了春小麦的无效分蘖对其产量有消极影响,且分蘖死亡率存在着品种间的基因差异  相似文献   

6.
根据1981-1991年11年小麦生长情况,我省各地小麦亩穗数和穗粒数年际变化不大,二要素不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千粒重年际变幅大,最高的1989年全省平均为37.1克/千粒,1991年只有30.5克/千粒。千粒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子。5月份小麦灌浆期的阴雨寡照、青枯、干热风等气象灾害的出现,影响小麦灌浆,导致千粒重下降而减产。选育早熟品种,可避开5月下旬的气象灾害对小麦灌浆的危害;中后期在叶面上喷施磷酸二氢钾可防御干热风和青枯危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有上升趋势,严重地制约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如何进行经济有效的防治,减少其损失,已成为小麦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小麦倒伏不仅使产量降低、籽粒瘪瘦、品质变劣,而且造成田间管理困难,使机械化收割无法进行。小麦倒伏大都发生在高产麦田。因此,防治小麦倒伏,对实现大面积小麦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1小麦倒伏的时期及不良气象条件小麦倒伏在林州市一般出现在抽穗前后到成熟这一段...  相似文献   

9.
不同播期的优质小麦产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不同优质小麦品种不同播期的产量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河北-8901的各种产量结构表现出最为稳定的变化规律,即不同的播期处理对最后产量的影响度相对较小;郑麦-9405和郑麦-9023的产量结构在不同的播期表现出较大的波动。  相似文献   

10.
拉萨冬小麦生育后期籽粒形成与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拉萨冬小麦生育后期温度偏低,灌浆速率比北方麦区小,灌浆时间长,籽粒产量高;蛋白质等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低,品质较差。因此,高原热量条件对小麦产量为正效应,而对品质为负效应。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宋迎波  陈晖  王建林 《气象》2006,32(6):116-120
赤霉病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开展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预报对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全国小麦赤霉病产量损失资料、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旬日照时数、旬阴雨日数等资料,根据动态综合聚类指标,建立了赤霉病对小麦产量造成损失的动态预测方法。预测结果表明,10年增减符号预测正确率达90%,产量损失预测平均准确率达90%。  相似文献   

12.
小偃54是一个具有杂种优势、品质优良的小麦品种。通过在豫南试种、示范及对其生理机制探讨发现:它有发达的根系,可在逆境中充分吸收营养、水分等,以满足自身营养需要和加大蒸发量,以调解渍水及旱灾条件下的生理功能和提高抵御病、旱、涝、倒伏等自然灾害的抗逆能力;具有旗叶中等、旗叶上挺的特征,因此通风透光较好,冠层温度较低,具有较高的抗干热风能力。此外,它是蛋白质含量很高的优质小麦,又是氮高效基因型,既能在逆境胁迫下充分吸收营养,又能用自身能量维护渍水条件下的生存需要,同时它又是属于高效低营养基因型。尤其适合在低磷协迫下利用其自身遗传生理特性去活化吸收营养,调解抗逆能力,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连阴雨造成小麦穗发芽的产量损失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中西部1960—1990年6月上、中、下各旬降雨80年代较60~70年代平均增加4.9、12.2、8.6mm,雨季有从7月上旬提前至6月中旬的明显趋势。这种变化对关中西部川、塬区小麦收获构成较大威胁。初步研究了短期连阴雨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田间自然条件下不抗穗发芽的大、中粒白粒冬小麦品种杨花后40天产量损失模型。分析表明,以穗发芽率估计产量损失更为简便、直观、准确。并简述了穗发芽灾害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农业气候生态角度分析了影响豫南稻区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对豫南稻区小麦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因子是涝灾。由于降水冬前比冬后变化大,常出现生育前期旱涝和中后期湿害。因此,建议在选用小麦品种时,一要注重早熟性,二要注意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性好,三要有配套的耕作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使用天门市1971~1994年小麦产量资料及其同期气象资料,采取模糊统计方法,建立了预报小麦产量年景的隶属函数,并分析了多个气象因子对小麦产量的隶属程度。结果表明,运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作小麦产量年景预报是可行的,通过回代检验,其历史拟合率达83.3%。  相似文献   

16.
(六·二)带型是麦棉间套优化带型,带幅适宜,结构合理,有利于田间操作,提高了复种面积.麦棉间套利用条带能量互补,改善农田小气候.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环境条件,发挥边际效应优势,增加了小麦叶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改变了小麦籽粒品质结构和产量结构,提高小麦和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利用农业气象监测网资料,开展区域性农业气象服务中,作物品种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差异问题,采用统计学方法,初步评估了不同水稻、小麦品种对产量以及对生育期长短的影响。初步分析表明:品种差异的影响客观存在,尤其对生育期的影响较显著;但开展区域性产量预报服务可不考虑品种因素;做生育期预报时应考虑品种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甘肃东部旱作区小麦产量变幅大,不分生产力变化极不稳定,但潜力很大。冬小麦降水和土壤水分生产力平均为0.92kg/mm和0.85g/mm和0.75kg/mm。土壤贮水量是旱作区小麦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秋季土壤贮水量是翌年小麦产量的基础,有收无收的关键,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小麦产量对春季土壤贮水量的利用率最高,对小麦高产优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在人工遮雨的条件下,采用盆栽的种植方式探究"皖麦68"营养生长期(返青期—开花期)及生殖生长期(开花期—成熟期)轻度干旱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5%±5%)及复水(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5%)对其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至成熟期充分供水(CK)的小麦旗叶光合参数和产量最高。开花至成熟期复水(DN)的小麦叶片在复水后光合能力迅速恢复,表现出了超补偿效应:光合速率(16.43μmol/(m~2·s))甚至超过了CK(15.01μmol/(m~2·s));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小麦旗叶的光响应曲线,其中DN的曲角θ最大;DN产量较CK略有降低但千粒重为34.51 g,高于CK(34.44 g)。开花至成熟期轻度干旱(ND)及全生育期轻度干旱(DD)的小麦光合特征参数与产量均显著降低。DD产量最低、品质最差,但其收获指数I_H高于CK、仅次于DN。在小麦返青期—开花期进行水分管理适量减少灌溉,开花期—成熟期复水能够提升籽粒的干物质积累量,获得较高的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20.
用logistic方法制作青岛地区小麦产量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霞  李德萍  毕超 《山东气象》2003,23(1):20-21
用logistic方法,从小麦产量原始序列中分离并剔除非自然因素引起的变化趋势,获得一个相对平稳的气象产量序列。分析表明:青岛地区小麦产量,与前一年8月印度低压的强弱显著相关,前一年8月印度低压加深,则来年小麦减产;相反,如印度低压减弱,则来年青岛地区小麦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