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对桂林三叠世时的古地理及古气候条件、晚三叠世内陆湖盆的发育及堆积物和残留特征进行了描述,探讨了中晚三叠世桂林热带岩溶发育的程度。认为中晚三叠世是桂林热带岩溶极为强烈发育时期,也是岩溶洞穴强烈发育的一个时期,从此奠定了桂林热带岩溶地貌轮廓雏形。迄后的地质历史中,其热带岩溶基本上是在此基础上的继承发育。  相似文献   

2.
中、晚三叠世是桂林热带岩溶、岩溶洞穴强烈发育的一个重要时期。早休罗世,气候条件仍然有利,热带岩溶继承发育,但因碳酸盐岩被晚三叠世内陆湖盆堆积物覆盖,一定程度上减低了热带岩溶发育的强度。中侏罗世至白垩世,气候干旱炎热,降雨王少,“三水”活动不强烈,岩溶、岩溶洞穴不发育。晚白垩世,广泛发育内陆湖盆,岩溶作用有一定改善,但因仍处于干旱、炎热环境,湖水浅,堆积迅速,不利于大型洞穴的形成。第三纪是本区热带岩溶、岩溶洞穴强烈继承发育时期。除了利用、改造以前形成的洞穴之外,相应地发育了一些新洞穴。古漓江在此时期形成并强烈深切,地下岩溶相应强烈发育。第四纪以来,主要是反复利用、改造以前形成的岩溶洞穴,使之发育得更加复杂、完善。  相似文献   

3.
聚龙山向斜三叠系含水层经历了多期次岩溶综合作用, 其岩溶发育演化规律对于深入认识该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分析地下水流场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历史比较法, 结合研究区三叠系含水层水化学、同位素、钻孔等资料, 对聚龙山向斜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史进行了探讨, 进而恢复了地下水流场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 震旦纪-中三叠世, 研究区构造运动总体表现为垂向上的升降, 沉积的海相地层为岩溶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不具备岩溶发育条件, 主要在二叠系茅口组和三叠系嘉陵江组顶面形成古岩溶作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聚龙山向斜以缓慢隆升为主, 在荆当凹陷的湖盆中相继沉积陆源碎屑, 由于广泛覆盖在碳酸盐岩之上的三叠系巴东组碎屑岩刚接受剥蚀, 导致该时期主要表现为位于水下的埋藏型岩溶。中侏罗世-早白垩世, 燕山运动产生的挤压应力促使研究区形成EW-NW向褶皱、断裂及裂隙, 控制了碳酸盐岩的平面分布格局。部分碳酸盐岩裸露, 岩溶开始发育, 这时期地表水和地下水向荆当凹陷汇集。晚白垩世-古近纪, 随着江汉断陷盆地形成, 盖层巴东组碎屑岩剥蚀线逐渐向南退却, 岩溶发育进一步加强, 产生的老岩溶水系和部分地下水向最低基准面江陵断陷排泄。新近纪以来, 构造运动的间歇性快速抬升使岩溶不断向深部发育, 形成五级岩溶台面和多级地下水流系统, 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终排泄至长江。地下水流场具有山区到凹陷-断陷盆地-长江的多级次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唐苏芹  曾理 《山东国土资源》2014,30(3):78-81,85
东平县大洪顶山岩溶地貌类型属岩溶山地地貌单元,山坡顶部及陡峭坡段岩石裸露,岩溶裂隙发育,岩体切割破碎,边坡陡立。区内岩溶洞穴发育,岩溶景观资源众多。目前已发现的溶洞有6处,大洪顶山南坡3处,北坡3处,溶洞口出露位置呈NWW向展布,北部九仙洞已探测长度1 862 m,南部神仙洞已探测长度2 052.50 m,溶洞内岩溶景观发育不均匀,发育有石笋、石钟乳、石幔、石帽、边石等。区内岩溶洞穴发育规模宏大,景观资源丰富,属鲁西地区发育规模最大的溶洞,在北方地区具代表性、典型性、稀有性,属我国北方地区不可多得的地质自然遗产,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及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5.
桂林岩溶千姿百态奇丽无比,曾引起许多中外地学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人们多着重于地表岩溶的研究。 地表和地下岩溶的演化极其复杂。岩溶发育是碳酸盐岩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桂林东城区多年供水勘探揭示的大量地下岩溶资料的系统分析和概率研究,结合区内湿热多雨和特定的自然地质条件、地貌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等综合分析,对地下岩溶发育的主要控制进行探讨,研究不同岩性、构造和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地下岩溶发育规律、特征、洞穴的充填与岩溶含水层储水特征及供水条件,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讨论了岩溶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广西岩溶及其生态环境领域近十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广西岩溶区面积9.87万km^2,占广西国土面积的41.57%,覆盖80个县市,是世界上最典型、最重要的岩溶区之一,不但发育有最秀丽的热带峰林、峰丛岩溶地貌景观以及最典型的岩溶植被和土壤,而且,石漠化、岩溶塌陷、旱、涝、地下水污染等岩溶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因此,吸引了广大学者来广西进行岩溶或岩溶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央和有关部门也在广西岩溶区部署了大量的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7.
文章依据实际资料,指出"岩溶天坑"一词早有文献记载,不属于首创命名;并对大石围天坑形成时代及演化历史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塌陷型天坑不是最年轻的岩溶地貌形态,现代溶蚀速率不能作为推断天坑地质时代的主要依据,强调大石围天坑形成初始地质时代为古近纪,最终定型于第四纪,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山西岩溶洞穴的地域分布特征、发育地层时代以及洞穴形态的分析,揭示了山西岩溶洞穴主要发育于奥陶系中统、寒武系中统的质纯灰岩中.洞穴形态千姿百态,洞穴沉积物千奇百怪,洞穴文化瑰丽多彩,具有较高的考古、观赏价值,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对岩溶古水文网研究、现代岩溶水的形成和分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山西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提出了山西岩溶洞穴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简介了岩溶型矿床概念和广西岩溶型矿床研究现状之后,着重论述了广西岩溶型矿床类型的划分及其特征,共分为"岩溶矿床"、"与岩溶有关的矿床"两大类和沉积、堆积、淋积、充填交代型与洼地沉积、洼地洞穴堆积、洞穴储集型等七个亚类,并分述了各亚类矿床的特征,涉及矿种有铁、锰、铝、铅锌、锡、金、磷、滑石、重晶石、水晶、粘土和油气等矿产;还探讨了广西地史中岩溶发育不同阶段的成矿作用特征,指出:晚古生代阶段发育以与岩溶有关的矿床为主,中生代阶段以充填交代型岩溶矿床为主,而在新生代阶段则以沉积、堆积、淋积型岩溶矿床为主,并认为必须以岩溶成矿观点、以岩性、构造等诸因素为条件,可解释岩溶型矿床的成矿过程和成矿机理。  相似文献   

10.
川北甘南地区三叠纪时期沉积的岩相古地理明显地划分为早一中三叠世早期(安尼期),扬子大陆西缘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和中三叠世晚期(拉丁期)到晚三叠世中期(诺利期),特提斯边缘裂陷海槽浊流相碎屑岩沉积两个迥然不同发展阶段。金和伴生多金属组分来自边缘古陆,而边缘台地相白云岩化阶段和海湾相粉砂-粘土矿物沉积阶段是促成金矿初始富集的最佳环境。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地层中富集天然气,天然气藏的分布受优质烃源岩和礁滩相储层的控制。为了揭示四川盆地沉积演化背景下天然气的富集规律及预测成藏有利区,对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扬子古板块地质构造背景进行分析,讨论地质构造背景控制下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演化特征;根据不同时期构造和沉积演化特征确定优质烃源岩和储层的发育机理和分布范围;结合天然气成藏模式的认识,确定天然气成藏有利区。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湾及其后陆棚的发育演化控制了该区龙潭组主力烃源岩与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的发育分布,形成了下生上储的有利配置关系;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邻近龙潭组海湾相优质烃源岩的区域为天然气成藏最有利区。总之,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演化特征控制了海相优质烃源岩和储层的发育分布,决定了天然气的富集与分布。  相似文献   

12.
岩溶矿床在国内外均有报导。广西岩溶矿床的研究已为越来越多的矿床地质工作者所重视,并发表过一些论著,阐述了岩溶矿床的形成和特征。岩溶矿床产于一定的层位中,在成因上与碳酸盐岩及其岩溶化作用关系密切。广西碳酸盐岩十分发育、分布广泛,出露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0%左右。(图1)。自第三纪以来广西基本上保持湿热的气候,温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两湖隧道是国内最长、世界规模最大的城市湖底隧道, 其东湖段穿越岩溶区, 识别其岩溶水系统结构对隧道建设和运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查明区内岩溶水系统结构及水循环特征, 综合利用地质及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刻画了岩溶含水系统边界, 总结了岩溶发育规律, 识别了洞穴沉积物来源, 分析了岩溶水与孔隙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探讨了岩溶水循环模式。结果表明: 研究区可划分为南北2个岩溶含水系统, 北段岩溶含水系统的岩溶发育程度强于南段岩溶含水系统, 北段和南段岩溶含水系统由断层带连通而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洞穴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第四系残积层和洞穴围岩风化。第四系冲洪积层孔隙水与下伏岩溶水的水力联系较弱, 而第四系残积层孔隙水与下伏岩溶水的联系紧密。本研究利用多种技术方法精细刻画湖底隧道的岩溶水系统结构, 可服务于隧道工程的涌突水风险评价和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14.
简要地介绍了平衡剖面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在新疆焉耆盆地断裂演化和圈闭研究中的应用。借助该项技术确定了盆地内断裂发育的时空关系及性质,指出盆地内中、新生代的断裂发育过程中有早缓晚骤、早正晚逆( 反转) 的特征,认为盆地内的构造圈闭主要有两个形成时期,即侏罗纪末的燕山运动时期和第三纪末的喜山运动时期,并且前者形成的圈闭有效性要好于后者。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述了岩溶不整合的内涵和研究意义,系统总结了古岩溶不整合的鉴别依据,把组成岩溶体系的改造形态(体)和建造作为主要标志:认为岩溶改造形态(体)有古个体形态标志和组合形态(体)──地形地貌标志,这些形态(体)应有岩溶建造充填或覆盖才有鉴定意义;还认为岩溶建造是确定岩溶不整合的主要依据,与建造同时形成的生物化石及同位素年龄是直接的关键证据:岩溶建造底部建造层中的溶积钙砾岩和溶积钙屑灰岩,两岩石系列中的岩石成因类型、结构构造、层面构造是确定古岩溶不整合面产状、古岩溶水流向的决定性标志;此外,古构造对岩溶和岩溶建造都有一定控制作用,有建造充填、覆盖,也是确定岩溶不整合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扬子地台与华南南盘江盆地大贵州滩三叠系沉积演化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子地台是一个横跨华南地块的以浅海沉积为主的大型碳酸盐岩台地,南盘江盆地是发育在扬子地台碳酸盐岩台地背景之上的一个沉积盆地,从晚元古代到晚三叠世长期海相沉积演化历史中,扬子地台-南盘江盆地体系经历了多次重要的构造演化阶段.扬子地台从晚元古代到早三叠世末期一直保持为一个稳定的碳酸盐岩台地,在中三叠世末期扬子地块整体抬升,海平面下降,形成了遍及扬子主体的拉丁期大海退,从而使扬子地块大部分地区抬升为陆.南盘江盆地位于华南地块南缘,从晚元古代到晚三叠世沉积了一套厚度巨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晚三叠世发育了一套硅质碎屑的浊流沉积,区域沉积也由此转化为河流相沉积.二叠纪和三叠纪碳酸盐岩地层记录了碳酸盐岩台地长期演化历史及其特征多样的沉积建造和沉积环境,而硅质碎屑流和构造沉降速率的变化反映了盆地在三叠纪期间经历的聚合构造和前陆盆地发展过程.在三叠纪时期扬子地台沿西南-北东方向从云南围绕南盘江盆地向贵州延伸,在南盘江盆地中发育了几个孤立的碳酸盐岩台地,包括位于贵州南部和广西境内的大贵州滩和崇左-平果台地.南盘江盆地在晚二叠世发生过一次区域性的海侵事件,早三叠世时期扬子地台和几个孤立台地为由鲕粒边滩组成的低角度斜坡,中三叠世(安尼期)变为由Tubiphytes边礁组成的陡倾斜坡.盆地范围内斜坡变陡激发了Tubiphytes礁和其它的生物体发育,而且它们组成了稳定碳酸盐岩台地的边缘.位于扬子地台西部地区的关林和贞丰一带与最北部的孤立台地(大贵州滩)在安尼期发育了陡倾的边礁.在拉丁期,扬子地台在关林一带进积并与盆地碎屑沉积互层穿插沉积,而位于贞丰的台地边缘出现了由断层控制的地貌特征.与此同时,扬子地台东部(贵阳)由侵蚀滑塌边缘变为进积边缘,向盆地内部进积充填形成了超过600 m的碎屑沉积.但是,与扬子地台不同,位于最北部的孤立台地(大贵州滩)在拉丁期由加积边缘礁变为起伏明显的侵蚀陡崖和饥饿盆地边缘.晚三叠世(卡尼期)扬子地台西部下沉并被晚三叠世浊流沉积埋藏,而扬子地台东部地区在被硅质碎屑沉积埋藏之前持续沉积了一套浅水碳酸盐岩沉积.孤立台地为从南到北逐渐变陡的边缘沉积,而且发育了多个小丘,其中南部地区早期沉降后来被硅质碎屑沉积埋藏,而北部地区到后期下沉.与扬子地台西部一样,最北部的孤立台地(大贵州滩)在晚三叠世下降被碎屑沉积埋藏.以上这种差异源于华南地块南缘因构造聚合作用导致的盆地南部地区不同沉降速率.大贵州滩是盆地中演化历史最长的孤立台地,穿过大贵州滩孤立台地内部和边缘的两条正交剖面显示出了一个被断层切断的向斜构造,这样就很容易识别其沉积建造特征及演化历史.大贵州滩发育的整合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以及从早三叠世到中三叠世生物复苏阶段连续的巨厚沉积,使其成为一个研究二叠世末期生物大绝灭期间的海相环境以及生物生态条件最为理想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山东省第四纪岩石地层划分对比取得了新进展,更新世中—晚期形成的厚层黄土堆积,分别划为羊栏河组和大站组;全新世早期发育有古湖沼沉积,划为黑土湖组。在探讨岩石地层单位的时代归属、穿时现象及第四纪地质发展史等方面,也获得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山东中南部含金刚石燧石砾岩地区的地貌、新构造、早第三纪地层进行了研究和划分,在该区首次发现了河流袭夺现象。本区含金刚石燧石砾岩主要赋存在古岩溶地貌中,其孢粉组合是以杉科粉占优势(特别是破隙杉粉),栎粉、榆粉也有较高含量,以热带、亚热带植物花粉为主的基本特征,含金刚石燧石砾岩的形成时代为早第三纪渐新世。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广西贺州市桂岭镇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分别从地理地质、水文地质等方面对该地区岩溶地面塌陷概况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和发育模式,提出防治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0.TM遥感影像信息特征,湘西北地区有NEE向、NNE向和近SN向3类新构造带,各新构造带岩溶发育阶段,分别相当于中年期、青年期和幼年期.岩溶发育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岩溶地貌、流水地貌和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反映了新构造运动由强烈活动→趋向稳定平静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