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的再续补(1993~2000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主编 ,全国 3 2家单位协作完成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1](以下简称《图集》)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地用于科学研究和实际业务诸多方面。该《图集》的资料截止于 1 979年 ,其 1 980~ 1 992年的序列资料和逐年分布图已作了续补[2 ]。现对 1 993~ 2 0 0 0年时段作再续补。1 续补方法《图集》的资料始自 1 4 70年 ,覆盖面为全国范围 ,含 1 2 0个站点 (图 1 ) ,其中西部地区早期资料有缺失 ,东部地区较为完整。关于这项逐年旱涝等级值的评定方法、分级标准和逐年旱涝等级分布图的编绘方法 ,在该《图集》的“说明…  相似文献   

2.
利用插值法建立历史旱涝格点资料的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利用《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等历史文献旱涝等级资料,采用气候学分析中常用的插值方法,建立中国东部地区(106°—122°E、25°—41°N)历史时期旱涝等级格点场资料,试图从大尺度的时空变化上,分析比较插值前后资料的结构和特征方面的异同,以说明采用格点资料对中国东部地区进行古气候分析的可行性。采用普通Kriging插值法,对1470—2000年中国东部地区旱涝等级资料进行空间插值。通过交叉验证,分析了站点实际值与估算值间的平均绝对误差,说明采用Kriging插值法将站点旱涝等级资料网格化是可行的;在获取插值结果后,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了插值前站点资料与插值后网格点资料的要素场时空特征,其时间变化趋势的一致性及空间分布的无漂移,进一步说明采用该插值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聊城地区旱涝的阶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仁 《气象》1982,8(5):16-17
旱涝是我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它直接影响着我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因此,探索旱涝在我区的发生规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区有记录的降水资料很短,要从降水资料历史演变上寻找旱涝发生的规律是颇为困难的。《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给我们提供了一份很好的、丰富的气候史料,因此我们对其中有关我区的部分进行了摘录、整理,并结合近二十年的降水记录,重新修订了其旱涝级别,使之成为一份反映我地区历史上旱涝情况的系统资料。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史料和实测降水资料重建的金华地区500余年旱涝等级序列,研究了旱涝灾害发生演变规律,初步揭示了旱涝变化的阶段性、周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一、资料情况及旱涝等级的确定本文主要根据杭州市及所属七个县(市)的历史气候记载,对近600多年来的旱涝规律,作一些初步分析。在气候记载比较短缺的某些年份,也适当地参考了附近地区的历史气候记载,作为补充。为了建立逐年的旱涝序列,对某年的降水采用五个等级表示,1级——涝,2级——偏涝,3级——正常,4级——偏旱,5级——旱。旱涝分级依据和标准,根据《中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集》所作规定,主要考虑春,夏、秋三季旱情、雨情的出现时间、范围和严重  相似文献   

6.
对《陕西省近五百年旱涝规律的研究及未来旱涝趋势的初步探讨》一文关于史料处理的几点看法《探讨》一文取材于《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及中央气象局组织的全国五百年旱涝会战成果,续接了陕西省近代降水资料,文章的前三部分,也是该文的主体部分,是以自然灾害的文字史料为依据,将其数量化,分为五个级别,从而获得五百  相似文献   

7.
陕西及我国东部区域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王川  杜继稳  杜川利  袁君健 《气象》2005,31(4):22-26
利用我国500多年旱涝资料,分析陕西及其东部区域历史上发生的旱涝周期及气候突变,发现陕西旱涝存在22年、169年左右的变化周期,陕西1645年左右发生过气候突变,分别比华北地区早6~7年,比华东地区早40~50年。同时分析近50年气候资料发现,陕西及东部地区降水均存在着一定的周期变化,且变化有所差异。定义了陕北区域旱涝指数,在未来十年,陕北地区旱涝变化趋势是正常偏旱。  相似文献   

8.
利用近46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资料、四川地区123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集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四川地区夏季旱涝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西太副高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西部经常出现"西旱东涝"或者"西涝东旱"的异常特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脊线、北界位置与四川盆地东(西)部区的旱涝之间存在很高正(负)相关关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的异常变化对应着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从而影响四川盆地东部区及四川盆地西部区的旱涝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近五百年旱涝等级和冬季冷暖资料,在时域和频域上分析了长江下游地区的旱涝演变,并进而考察了它与淮河以南冬季冷暖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的旱涝变化存在2—3年、5—6年、7—14年、17—20年和27—32年的显著周期;;旱涝与冷暖的变化有2—5年、7年、12年和42年等显著的共同周期,在低频变化部分,冬季冷暖变化超前于夏季旱涝变化,而在中高频部分,两者则有同位相关系。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近534年旱涝发生规律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沈锦花  胡波 《气象》2005,31(10):76-79
采用1470~1979年五百年旱涝史资料,选取杭州、宁波、金华和温州旱涝等级资料,并把旱涝等级资料延伸到2003年。用小波分析、t-检验、低通滤波等方法,对浙江近534年旱涝灾害发生的规律、周期性、阶段性和突变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中等强度的洪涝或干旱平均每3~4年发生一次,大涝或大旱平均每10年一遇;浙江旱涝在不同的时间尺度和层次上30年、50年、70~80年周期振荡最显著,其次为10~20年左右周期振荡;旱涝呈现出3个上升阶段以旱为主和3个下降阶段以涝为主的阶段性气候变化特征;突变分析发现浙江旱涝交替出现3处显著的突变,主要出现在1636、1708、1963年附近,呈现出少雨期-多雨期-少雨期的气候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1.
近531年长江上中游与汉江流域水资源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中国500年旱涝分布图集及汉江和长江上中游流域10个代表站1953—2000年5~9月降水总量资料,建立了汉江和长江上中游流域近531年的旱涝等级序列,分析了两江旱涝变化特征及汉江流域旱涝等级与水量的关系。使用χ2检验分析两江旱涝一致性,得出汉江为大旱或长江为大涝时,两江一致性最好。通过年代水资源的丰枯指数分析表明,两江同时出现丰水年的几率较大,汉江干旱具有相对集中且持续时间长的特征。长江上中游和汉江水资源分别是18和19世纪最丰沛,17和20世纪相应短缺,两江水资源的世纪变化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12.
近40年华南汛期旱涝变化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23,自引:14,他引:23  
利用1951-1991年华南(13个测站平均)汛期(4-9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汛期旱涝变化特征,提出了旱涝等级标准,采用模糊均生函数模型,根据序列本身的演变规律进行拟合外推,预测了90年代的旱涝趋势,并利用广州近83年较长降水序列研究了广州汛期降水的长期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根据近五百年旱涝等级和近40年500hPa 高度和太平洋海面温度资料,用 EOF 方法研究了中国东部各站汛期旱涝等级的时空分布及其所对应的环流和海温场特征.分析表明,各旱涝特征向量在环流和海温场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从亚洲西风带到东亚副热带500hPa 高度距平的波列分布,以及与 ENSO 相联系的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场的特征.在时间变化方面则是各旱涝型均有37.8、23—26和17—19年周期,它们分别与南方涛动、太阳活动和月赤纬的变化周期相对应.  相似文献   

14.
利用Z指数旱涝分级方法,对1961-2015年齐齐哈尔地区10个台站的月降水资料进行了旱涝等级划分,并根据实际旱涝情况,定义了区域旱涝等级划分标准。研究结果表明,近55 a来齐齐哈尔地区生长季的旱涝等级有向偏涝化发展的趋势,旱涝等级的变化有阶段性特征;齐齐哈尔地区ENSO暖事件次年发生涝的概率较大,冷事件次年发生旱的概率较大,不易涝;齐齐哈尔地区生长季的旱涝等级与前一年8月、11月和当年2-3月的SOI指数正相关显著。当前期SOI指数正异常时,齐齐哈尔地区生长季易旱,反之,SOI指数负异常时,齐齐哈尔地区生长季易涝。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夏季降水区域差异及其与季风的联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莹莹  张焱  李强  李永华  雷婷 《气象》2014,40(4):440-449
基于四川盆地逐日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46年四川盆地夏季降水变化的区域差异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和高原夏季风的联系。结果表明:盆西和盆东夏季降水序列与全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分布分别与我国夏季降水第Ⅰ、Ⅱ类雨型分布相类似。使用一元回归方法,分别得到了与东亚夏季风和高原夏季风相关的环流场,通过对两个环流场季风指数高低值年份的合成分析发现,东亚夏季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西北气流和东南气流的辐合带在我国东部地区位置变动以及强度变化;高原夏季风对环流场的影响体现在华北到河套地区一带风向的转换。着重分析了1961和1998年夏季与东亚、高原夏季风相关的环流场,发现东亚夏季风与高原夏季风都对四川盆地夏季降水有重要影响,其中盆西夏季降水主要与高原夏季风有关,盆东夏季降水与东亚夏季风和高原夏季风都有关,但以东亚夏季风为主。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我国旱涝演变的周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宗慈  王绍武 《气象》1979,5(1):19-22
旱涝的长期预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但是要研究这个问题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缺乏系统的降水观测资料。在50年代末期中央气象局研究所曾收集了数十年的观测记录,绘制了近几十年的降水等级图。这就成为今天长期预报的重要资料。但这份图各站长短不齐,中间并有若干缺测,因此使用时不方便,另外用来做气候变化研究,亦感序列过短。1975年以来,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和各省、市、自治区气象局先后在北京大学及南京大学组织了两次会战,整理了近五百年旱涝史料。这就弥补了上述资料的不足。我们用1871—1970年100年较完整的资料对旱涝演变的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干旱气候分区及其降水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杨绚  李栋梁 《干旱气象》2008,26(2):17-24
利用中国614个气象台站1974~2006年历年月平均降水资料,计算各站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及其干旱等级序列,采用REOF等方法,对干旱等级序列进行气候分区,并分析各区域50a左右干旱等级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全国降水量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尤其西北地区年代际变化十分突出,其中新疆西部地区在21世纪以来降水量的增加非常明显,增加的程度也是近33a中最强的。根据干旱等级序列的旋转载荷向量将中国划分为11个区域,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旱涝特征。干旱等级序列和代表站资料反映出近50a东北、华北及河套地区的干旱明显加重,而西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有显著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气候异常变化所形成的旱涝灾害,对我省比较脆弱的农业环境及其它国民经济影响很大。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其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我们根据宝鸡地区的历史旱涝史料及降水资料,应用全国旱涝图集划级方法及近代降水转换与旱涝方法,建立了宝鸡地区近500年(1470-1988年)旱涝序列,分析了宝鸡历史旱涝变化特点、规律。给省、地各级政府、农业生产、科研单位提供科学依据。一、资料及处理本文使用徐近之先生《陕西省气候历史记载初步整理》,陕西省气象台资料室《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宝鸡、扶风、岐山、  相似文献   

19.
太阳活动对京津冀地区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池俊成  顾光琴 《高原气象》2009,28(5):1175-1180
利用中国气象科学院等整理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等级资料, 应用小波分析、 相关矩分析等方法, 详细分析了太阳黑子变化与京津冀地区旱涝的关系。在统计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旱涝特征时发现, 在太阳黑子峰值年附近京津冀地区容易出现偏旱的年份, 低谷年附近容易出现偏涝的年份。小波分析结果表明, 太阳黑子与旱涝指数在9.8年、 78.6年、 132.2年周期处存在对应关系, 说明太阳黑子的变化对京津冀地区的旱涝有一定影响。通过旱涝指数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相关矩分析, 发现两者相关关系存在阶段性的转折变化, 即由正相关转为负相关, 或者由负相关转为正相关, 相关矩发生转折的时间间隔最长为81年, 最短为23年, 平均为50年。本文还对相关矩阶段性变化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高原东侧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及其大尺度环流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我国台站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比较了高原东侧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及其大尺度环流特征。主要结论为:(1)1951-2004年来,盆西夏季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盆东则呈增加趋势;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主要呈反位相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常见的两种雨型是西少东多、东西部一致偏少。(2)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的乌拉尔山高脊、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之间的低压槽以及亚洲东部高脊的两脊一槽环流型发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是盆西多雨年的环流背景。(3)乌拉尔山、巴尔喀什湖、西伯利亚地区的高脊偏强,贝加尔湖一线以南直到盆东附近地区上空为槽区,东亚中高纬地区以经向型环流为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是盆东多雨年的环流背景。(4)亚欧大陆中高纬环流形势的显著不同,是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发生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