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中心城市的不平衡发展及空间扩散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宁越敏  严重敏 《地理学报》1993,48(2):97-104
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确定中心城市概念和标准的基础上,对80年代以来中心城市的发展及空间扩散进行了理论探讨,指出中心城市的发展具有空间不平衡的特点,各中心城市的空间扩散效应也不相同,两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本文对不同类型中心城市的发展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定量分析城镇体系内中心城市和两地间距离对非中心城镇规模的影响是现代城市空间研究的前沿课题。本研究借助城市自身发展指数模型和中心城市对外影响扩散模型,分别构建了单中心体系的中心城市对非中心城镇规模影响模型和空间距离对非中心城镇规模影响模型,将简化后的模型用于重庆市区(县)城镇规模数值计算与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非中心城镇的规模取决于自身内在的发展和来自中心城市的影响。重庆中心城市对非中心城镇规模的影响约占非中心城镇规模的1/3,两地间距离对非中心城镇规模的影响约占非中心城镇规模的1/4。  相似文献   

3.
高铁对中国城市可达性格局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基于列车时刻表数据,以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两两中心城市间的最短交通时间,以平均可达性为度量指标,测算了全国31个中心城市的可达性水平,分析了高铁对中心城市可达性格局的影响。依据中心城市到全国地级城市的最短交通时间提取全国31个中心城市的一日交流圈范围,分析了中心城市的高铁效应,并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5个中心城市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和探讨一日交流圈空间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心城市可达性水平与城市的空间区位及城市的对外交通条件关联密切;2高铁网络的发展使中心城市的可达性水平有所提升,受城市所处的空间区位及高铁建设条件的影响,不同城市的可达性改善程度存在差距;3高铁对中心城市一日交流圈范围拓展的影响显著且呈东中西差异分布,中心城市一日交流圈覆盖的地级市数量增加,在城市密集地区,地级市被叠加覆盖的次数增长;4中心城市一日交流圈的拓展与高铁线路布局走向一致,优越的中心地理位置有利于中心城市交流圈范围的扩大,地形、水域等地理障碍则会限制城市交流圈在不同方向上的拓展;5高铁网络的发展对改善城市可达性的作用正逐渐赶超城市空间区位对城市可达性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次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前期合理选择哪些城市作为次中心城市培育对象至关重要.从次中心城市所应具备的内在条件和外在作用考虑,可将次中心城市的形成条件归为两类:自身综合实力和对周围城市的带动能力;然后分别建立了相应的量化模型以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应用此模型对河北省各县市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和排序,并选出24个次中心城市培育对象.此项研究可为河北省次中心城市的发展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罗庆  李小建 《地理研究》2019,38(1):155-166
城市多中心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精准识别城市中心和理解城市中心形成机制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VIIRS夜间灯光数据设计出城市中心识别方法,对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中心进行识别,从城市中心数和中心发展的均衡度两个方面对城市中心的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在全国286个城市中识别出181个多中心城市,所识别的城市中心与城市规划中心具有很大程度一致性,识别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② 城市中心数表现为“东多西少”的空间格局,并随城市规模等级的增加呈现“S”型递增趋势。③ 城市中心发展的均衡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并随城市规模等级的增加呈现稳定递增,到特大型城市基本保持稳定。④ 河流对市区的分割、市区是否临海以及市区平地占比等自然地理因素对城市中心发展具有影响,但是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更大;社会经济因素中,轨道交通站点数、市辖区人口数、城市规模等级、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中心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心城市的国际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阐释国际性城市的基本内涵出发,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大背景下,深入分析了我国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系统论述了我国中心城市顺应世界城市发展潮流,迅速成长为国际性城市的有效途径及宏观性调控机制,以期对我国中心城市的国际化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3个基本务件:可转移性、互补性和介入机会;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旅游者流、旅游物流、旅游信息流;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非中心城市相对主要中心城市的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模型、城市旅游吸引区边界的确定模型.对长江三角洲非中心城市相对主要中心城市的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进行分析及旅游城市的旅游吸引范围的确定是划分城市旅游经济区的基本依据.依据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与旅游吸引范围的确定的分析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区进行了划分.  相似文献   

8.
卓云霞  刘涛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8):1385-1396
在城镇快速扩张和交通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城市和区域呈现出多中心的趋势;在城市和区域规划实践中,多中心也成为广泛应用的空间政策工具。论文回顾了国内外城市和区域多中心的研究进展,首先从研究尺度和中心重要性的界定出发,辨析了城市内和城市间、形态和功能多中心的内涵;而后分别从新中心的产生和既有中心一体化的角度解析了城市和区域多中心的形成和演化机制;进而总结了实证研究中多中心的识别和测量方法、城市和区域空间结构单中心化与多中心化的分异以及多中心绩效评估等领域的进展与不足。文章最后提出了多中心研究的拓展方向:明晰多中心概念并进行合理测度、比较空间结构演化的分异并剖析内在机制、对多中心的绩效进行多维度系统评估。  相似文献   

9.
中国转型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婧  李诚固 《地理学报》2012,67(8):1021-1030
2000 年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城乡互动与统筹发展的转型期。以中国中心城市为样本, 城乡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为研究视角, 中心与外围区域为空间范围, 利用时间序列数据, 采用多元变量分析模型方法, 对中国区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要素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 建立了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模型, 划分了中国中心城市城乡关系地域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心城市外围县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总量、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开始超过中心市区, 经济要素过度集聚中心市区的格局发生转变。但中心城市外围县区的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与中心市区仍有较大差距, 公共设施与服务的非均等化是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因素。依据城乡要素中心市区与外围县区空间变化, 中国中心城市城乡关系可以划分为中心市区集聚型、外围县区快速成长型、中心外围相对均衡型、中心外围整体发展型等4 种类型, 反映出中国各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阶段、城乡结构特征与空间形态的地域差异变化。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中心性与我国城市中心性的等级体系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51  
城市中心性是指一个城市为它以外地方服务的相对重要性,是用以衡量城市中心地位高低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中心性”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偏差,有必要对中心性的概念和方法进行专门研究。文章在明确中心性概念,回顾国内外中心性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统计资料,利用最小需要量和主成分分析法,对1997年全国223个地级 以上城市的中心性等级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根据城市中心性指数的高低,把我国城市划分为五级体系。  相似文献   

11.
Eeing located in a region of mountains and not far from coast in low latitudes,Kwarngsi is one of the regions of maximum rain all in China. Among the types of rainfal, orographic type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at is what the rainfall maps  相似文献   

12.
Eeing located in a region of mountains and not far from coast in low latitudes,Kwarngsi is one of the regions of maximum rain all in China. Among the types of rainfal, orographic type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at is what the rainfall maps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沙县生态功能区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遵循生态功能区划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主导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根据沙县不同地域生态环境的差异及其特点,在省三级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对沙县进行县域生态功能区划即第四级生态功能小区的划分。在沙县生态功能区划背景图的基础上,共划分出10个生态功能小区,并为每个生态功能小区提出了主导功能、辅助功能和相应的生态保育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4.
根据雨量站网评价结果,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从雨量站的高程控制情况、河流分布与雨量站网的匹配状况、区域代表站及小河站的配套雨量站需求、面雨量计算的需求、水情信息报汛配套站需求等方面,采用面平均相关法、经验公式法等分项评价方法,对现状雨量站网的密度和满足程度作客观评价,提出云南省雨量站网的设站目标为2690~3208站,为雨量站网规划和站点布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2003年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云南省200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云南省的生态-经济协调状况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483hm^2,可直接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253hm^2,人均存在的生态赤字为0.23hm^2/人,这充分说明了当前的经济发展已超过了区域自身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李植斌 《热带地理》1995,15(4):321-327
湖南省冬半年光温资源比较丰富,水量充足,暖区、暖带分形广,面积大,洪涝、干旱及病虫害少,冬季农业容易获得高产和稳产,冬种作物品种多,可开发利用的冬闲耕地和滩地面积广。本文分析了冬半年气候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冬季农业的意义和潜力,并对充分利用冬半年气候资源,大力发展冬季农业的措施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科技旅游开发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利霞  江璐明 《热带地理》2005,25(4):367-371
基于近年来我国科技旅游的发展及前人的有关研究,初步概括了广东省科技旅游资源概况及其发展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分析“科技兴旅”战略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广东四大科技旅游圈的设想,进一步提升广东省“科技兴旅”的战略地位.最后为广东省进一步发展科技旅游、将科技旅游培育为广东优势品牌,以及对如何进行科技旅游产品的策划等,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调查的基础L,统计了太岳山种子植物有97科、316属、575种(含变种),分析了该区系的主要特征,即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温带成分占优势;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区系起源古老;植物区系具明显的过渡性;植被类型复杂,具明显的垂直分布.对该区野生经济植物进行了分类统计,为植物资源合理利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穹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地图空间定位表示人口的分布、结构是中国近些年随着人口发展和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尖锐才逐步受到重视的。云南人口的地理分布有其特殊性。《云南省人口地图集》依据云南客观实际, 较好地表现了云南人口的共性与地域差异性, 从内容表示, 编制方法, 符号设计, 色彩应用等多方面与其它人口地图或地图集相比有其鲜明特色, 因而着重对此作了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20.
郑霖 《地理研究》1983,2(4):23-31
四川人口达99713310人,占全国的9.7%,居全国各省(区)的第一位。四川人口具有基数大、农业人口为主、人口密度较高和增长速度快等特点。四川人口地理分布东部多于西部,平原和丘陵多于山地与高原。四川人口空间的成因是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历史民族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