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研究后发团盘星系自转轴方向的分布,本文对后发团的两个星系表进行交叉证认,给出后发团中心2°.63×2°.63范围内,完整到m_p≤15.7等的138个盘星系的方位角表,其中包括94个S0星系.44个S和Irr星系。  相似文献   

2.
本工作对213个星系的质量和角动量值进行了分析。175个质量值是射电方法得出的,其余38个由光学方法得出。由星系的极大自转速度V_m及其相应处的半径r_m 计算了183个盘星系的角动量J,得到了关系式J∝M~(1.66)。本文按质量值把星系分为超巨系(5×10~(11)—10~(13)M_⊙、巨系(10~(10)—5×10~(10)M_⊙)、中系(10~3—10(10)M_⊙和矮系(10~3—10~3M_⊙)。E型星系的质量范围最大,其中矮系和超巨系都最多。S型星系超巨系很少,矮系也没有。对此,本文进行了讨论。从S0到S系的各个次型到Ir型星系,星系质量M、角动量J和角动量密度j的平均值都是先增加到Sb型达极大值,然后减少。以M~(7/4)除J,以消除M的影响,剩余角动量J/M~(7/4)也不随类型变晚而增大。但SB系的J/M~(7/4)值却比SA系大,表示角动量大的星系较可能成为棒旋星系。 r_m处单位质量的惯性离心力k-V_m~2/r_m的平均值也是Sb处极大,Sb以后减小。本工作为进一步研究星系形态分类的演化意义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3.
本对后发团中心2.63°×2.63°范围内138个盘星系的自转轴方向的分布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后发团中盘星系自转轴方向的分布是非均匀的,相对于假设的均匀分布,有较多的S0星系的自转轴平行于团平面,并且S0星系的自转轴在团平面上的投影倾向于沿着偏离团中心方向约45°的方向;对于S和Irr星纱,自转轴倾向于闰行或垂直于团平面,自转轴在轩秤面上的投影则倾向于平行团中心方向,本证实了后发团中盘星系自转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盘星系的倾角、半径及质量资料,求得93个盘星系的质量密度和真扁度。分析其结果得出,盘星系的质量密度从早型向晚型增大了一个量级;真扁度下降在sm,d达到极小。但去除so系及IrII之后,盘星系的这两项参数都是星系类型的单调函数。  相似文献   

5.
河外旋涡星系外区普遍存在翘曲结构,其特征可用干翘曲参数来描述,包括翘曲角、翘曲半径、不对称度等。一些翘曲星系表已相继发表,并用于相关的统计分析。关于翘曲盘的形成已提出多种理论机制,如星系间的潮汐相互作用、星系际介质的吸积、盘与暗晕的角动量错向以及星系际磁场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假定盘星系密度扰动的径向分布为汉克尔函数的情况下,利用积分变换,在|k|r》1条件下,求得了泊松方程的一般形式解(通解)。此解可用来更精确地研究盘星系的外围旋臂,把过去得到的星系旋臂图样的精确程度提高一步。  相似文献   

7.
从Sloan数字巡天(Sloan Digital Sky Survey)第二批释放的数据(Data ReleaseTwo,简称DR2)中,选择了395个在r波段亮于15等的晚型旋涡星系作为样本,研究了这些星系及其盘的颜色星等关系.结果表明晚型旋涡星系及其盘的三个颜色g-r,r-z和g-z均与r波段的绝对星等有紧密的相关关系,越亮的星系(或盘),颜色越红,而且星系的相关性比盘的更强.  相似文献   

8.
星系自转曲线测定对星系天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已发现,除旋涡星系外,其他类别的河外星系也有自转运动,但自转曲线的特征有所不同。自转曲线研究的内容颇为丰富,如是否存在普适自转曲线,星系团环境对成员星系运动特征的可能影响,星系物质转动速度的垂向梯度问题,以及星系中暗物质的分布等,对上述内容做了相关评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数值计算解出稳态星系模型,并与椭圆星系及旋涡星系核球的自转和弥散速度曲线相比较。由星系运动曲线传合出的星系半径与从光度曲线拟合出的潮汐半径不一致,后者总是前者的3倍左右,这是由于分布函数的截断方式不妥造成的。我们的结论是:该模型虽不能正确描述整个星系,但却能正确描述星系的较内部区域。我们分析了三个速度曲线资料的星系黑洞候选者:M104、M31和银河系,发现它们由于有太快的自转,都不可能在达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后发团中心2.63°×2.63°范围内138个盘星系(94个S0星系,44个S和Ir星系)的自转轴方向的分布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后发团中盘星系自转轴方向的分布是非均匀的.相对于假设的均匀分布,有较多的S0星系的自转轴平行于团平面,并且S0星系的自转轴在团平面上的投影倾向于沿着偏离团中心方向约45°的方向;对于S和Irr星系,自转轴倾向于平行或垂直于团平面,自转轴在团平面上的投影则倾向于平行团中心方向.本文证实了后发团中盘星系自转轴方向分布的非均匀性及其与星系形态类型的相关,而且可能与星系光度也有关.样本越深,自转轴指向的分布似乎越不均匀.本文结果说明后发团存在一个优势平面(可能的团平面),在各种星系团及星系形成理论中,有支持“薄饼”(pancake)模型的迹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57个星系的光学和射电自转曲线等资料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盘系沿哈勃序列从早型到晚型,其结构和自转等动力学量有系统的变化:星系核球与盘的质量比减小,自转速度达极大点r_m处速度V_m变慢、周期P_m增长,r_m相对于光学Holmberg半径r_H的位置外移,旋臂松卷,星系扁化。(2)星系诸动力学量在各形态型中的弥散与星系质量有关,较大质量星系的v_m和r_m较大,而k=V_m~2/r_m和β=r_H/r_m值较小。(3)潮汐作用也是影响星系动力学状态的重要因素,在同样形态型中潮汐星系有较大的k、β值和较小的r_m值。  相似文献   

12.
李彦荣 《天文学报》2012,53(3):259-260
自转作为描述黑洞天体物理性质的两个基本参数之一,其研究正方兴未艾.本文以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SMBH)的自转为研究主题,阐述自转的确定、宇宙学演化及其对黑洞吸积历史的限制.SMBH附近的加速机制使粒子产生甚高能量的辐射,对这些辐射的观测可以给出中心黑洞的信息.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利用TeV光变限制黑洞自转参数的方法.基本原理是:TeV光变给出了辐射区域最大尺度的限制,吸积盘辐射场通过对TeV光子的吸收光深给出了辐射区域最小尺度的限制.由于吸积盘辐射场与黑洞自转直接相关,从而结合TeV光变可以限制黑洞自转.对于给定的光度,快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数值计算解出稳态星系模型,并与椭圆星系及旋涡星系核球的自转和弥散速度曲线相比较。由星系运动曲线拟合出的星系半径与从光度曲线拟合出的潮汐半径不一致,后者总是前者的3倍左右,这是由于分布函数的截断方式不妥造成的。我们的结论是:该模型虽不能正确描述整个星系,但却能正确描述星系的较内部区域,我们分析了三个有速度曲线资料的星系黑洞候选者:M104、M31和银河系,发现它们由于有太快的自转,都不可能在达到稳态之后有满足形成黑洞所要求的≡cJ/GM2<1的区域存在,因此它们的中心如有黑洞,只能有更早的起源。  相似文献   

14.
袁启荣  朱朝曦 《天文学报》2003,44(4):342-349
盘星系的内禀扁度对计算星系的空间倾角非常重要.对从LEDA数据库中选取的14988个盘星系进行内禀扁度的统计分析.研究表明,盘星系的内禀扁度与星系的形态密切相关.整体上说,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的内禀扁度qo大于旋涡星系,早型旋涡星系的内禀扁度qo大于晚型旋涡星系,其中Scd星系的内禀扁度qo最小.利用所得的qo-T关系,还对16个已知倾角的亮星系进行了倾角计算,发现与其他方法估计的空间倾角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5.
用一个星系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的综合三体模型,研究椭圆星系是否由盘星系合并而成,结果表明,主要取决于星系的盘面积和星系运行轨道面的夹角,如果夹角不等于零,盘星系的相互作用是可能形成椭圆星系的,否则还是盘星系。  相似文献   

16.
用一个星系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的综合三体模型,研究椭圆星系是否由盘星系合并而成。结果表明,主要取决于星系的盘面和星系运行轨道面的夹角。如果夹角不等于零,盘星系的相互作用是可能形成椭圆星系的,否则还是盘星系。  相似文献   

17.
通过数值模拟相互作用星系(包括靶星系和入侵星系)的碰撞,研究环星系的形成.由于采用旋涡结构作为靶盘试验星分布函数,不同于Toomre采用一系列同心圆作为试验星的分布函数,模拟得到环的结构比Toomre的模拟更接近于实际环星系.  相似文献   

18.
龚俊宇  毛业伟 《天文学报》2023,64(2):20-105
利用星系解构软件GALFIT通过面亮度轮廓拟合对近邻早型旋涡星系M81 (NGC 3031)进行形态学解构,旨在探究M81星系的结构组成并对其进行形态学量化.通过6种解构模式,对M81进行了不同复杂程度的结构分解,其中最复杂的解构模式包含核球、盘、外旋臂、内旋臂、星系核5个子结构.研究结果显示, M81有一个Sérsic指数约为5.0的经典核球,其形态和光度在不同解构模式中均保持稳定; M81星系盘的Sérsic指数约为1.2,但它的形态参数和光度与是否分解内旋臂相关.不同子结构的组合对作为混合体的星系整体的形态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星系解构的结果提供了不同解构模式适用性的建议:其中核球+盘+星系核的三成分解构适用于大样本星系的核-盘研究;而考虑旋臂的复杂解构则适合于对星系子结构的精确测量,如小样本(或个源)研究.基于Spitzer-The Infrared Array Camera (IRAC) 4.5μm的单波段图像的形态学解构研究是后续一系列研究的开始,在此基础上未来将会对M81进行多波段解构,同时研究不同子结构的光谱能量分布和星族性质,并推断M81各子结构的形成历史和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概括地介绍了盘星系的运动学边缘弯曲现象、盘星系中心的HI发射线空洞和棒旋星系中核球的长轴和棒的长轴不互相平行也不互相垂直等星系振动的问接观测证据;综述了星系振动动力学的理论研究情况,主要介绍了利用非静态维里方程和N体数值模拟得到的有关结果;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指出了建立引力自治的星系振动模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有关椭圆星系的观测研究结果(包括对椭圆星系个体的研究和一系列的统计工作)揭示出一些以前尚不为人们所知的性质,使得关于椭圆星系的形态、动力学状态、形成及演化过程等的研究工作逐步深化。本文介绍的有关椭圆星系的观测结果主要包括:椭圆星系表面光度的径向分布和角向分布;通过光谱观测得到的椭圆星系自转速度和速度弥散度方面的结果。这些均和椭圆星系的动力学状态有着直接的联系,并且是研究椭圆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依据。理论工作的介绍,重点在讲述几种椭圆星系的动力学模型和三种流行的关于椭圆星系形成、演化过程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