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扼要记述了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预报过程,并对震前观测预报各个阶段的对策和震后的应急措施等作了详细的回忆和归纳,对本次地震的预报效益和工作体会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7.2级地震前所形成的档案文件、技术材料、地震简报和工作报告等资料,介绍了松潘、平武7.2级地震预测、预报和预防过程,预报的技术思路、方法和依据,并初步总结了这次地震预报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
简要回顾分析了松潘—平武地震预报的情况,认为,松潘—平武地震成功预报的主要经验还在应用,仍然有效,说明当年的预报是有科学根据的;没有一个震例的预报情况与松潘—平武地震完全一样,说明至今尚未找到必震指标,推进地震预报必须有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专群结合与省内外大协作的好传统值得永远继承和发扬;松潘—平武地震预报成功是科学探索和行政正确决策相结合的结果。要想通过地震预报减轻地震灾害,不仅要加强科学研究,而且必须严格执行《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努力提高管理水平;30年来地震预报艰难而稳步地前进,今后相当长时间里还须主要依靠经验性方法完成预报任务,而长远目标的突破决不能仅仅依赖经验的积累,必须加强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4.
利用宏观异常预报地震,是在总结我国丰富的地震史料基础上提出来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广大群众根据某些宏观异常现象,曾经预报过一些地震。  相似文献   

5.
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7.2级强烈地震发生前,由于作出了较好的预测预报,并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因此,大大减轻了地震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文简述了这次地震预测预报过程,地震及其灾害情况,大震前后所采取的对策,其中包括大震监测对策、群测群防在地震工作中的作用、地震预报的发布与传递、临震对策、震时对策和震后对策;最后在启示中指出,地震预报是地震对策中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重新全面深入收集整理历史档案和资料的基础上,回顾性研究总结了1976年8月16-23日松潘、平武两次7.2级地震的监测预报和防震抗震工作。研究表明,对于该次地震甘肃省和四川省地震工作者从中期预测开始,到短期、临震阶段,从地震预测到强震观测,组织开展了诸多有成效的工作。使松潘地震这个称之为重要的成功预报的实例,在我国地震工作发展史的记载中有更加充实、完整和科学的记载。并根据修订过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国家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数据库给出的地震系列参数,对该次地震命名提出商榷,认为这次地震应当称之为"松潘-文县地震",或"平武-文县地震"或"松潘-文县-平武地震"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7.
1976年8月16日晚10时06分四川省松潘、平武地区发生了7.2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松潘、平武、南坪与甘肃省文县四个县交界地区的四川省境内,其中文县的铁楼公社所在地距震中仅20千米。震前半年,这里曾被国家地震局确定为仝国四大危险区之一。震前二三个月成都和兰州地震大队的地震工作者为“捕捉”这次大地震进行过连续紧张的工作。成都地震大队为这次地震做了较为成功的预报,已有诸多文章、报道涉及。而当时,在震中北侧的情况却鲜为人知,实际上有地震前四十多天的时间里,根据全国趋势会商意见和后来前兆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由R、E华莱士和邓大亮所著,发表于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Vol.70,No.4。原著分绪论、预报、非仪器异常和前兆的解释、评论和结论四部分,现就绪论、评论和结论二部分的译文刊出。)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 1976年松潘、平武震群序列,包括8月16日7.2级、8月22日6.7级和8月23日7.2级地震,发生在松潘、阿坝板块的东部边界带——“龙门山褶断带附近的分枝断裂上。地震的发生与板块构造的新活动密切相关。由于四川西部地区有多条板块边界带通过,研究这一问题对探讨强震发生的标志,寻找强震潜在震源区及地震中长期预报都是重要的。下面根据我在川西地  相似文献   

10.
利用松潘-平武周边地区的地震资料研究了1970-1975年该地区地震视应变场的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震视应变的时空变化与松潘-平武强震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1970年在附近就出现异常区,并且地震视应变总体上逐年增加,地震就发生在地震视应变异常区。  相似文献   

11.
对平武地区自2009年7月以来开展的地电观测实验进行了总结,将地电实验的原理方法和实验改进过程作了详细的阐述,同时也将取得的观测数据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处理。实验发现,本地区地下水中的微电流观测数据变化与附近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存在较为密切的相关性,并探讨了观测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建议。期望通过该实验,将这种地电前兆观测方法运用于本监视区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的监测和为预报实践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张珍 《四川地震》2007,(3):22-27,48
回顾了1976年8月16日松潘7.2级地震中期、短期与临震预报,以及震后趋势判断的过程,简述了当年预报所依据的各类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该仪器的工作原理,提出异常次数合成和异常数据合成两种资料处理方法,并阐述了如何根据异常预报地震三要素。指出该仪器的主要优点是可以确定电滋波异常所在的方位角,并由8次震例对仪器的性能和预报效果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4.
一、预报情况的回顾四川是一个多震的地区,从1970年四川成立地震研究机构以来,在龙门山、鲜水河及安宁河等三个主要断裂带上先后布设了十七个地磁台站。这些地磁台大多数使用磁秤观测地磁垂直分量ΔZ的相对变化。1975年以后郫县走石山台装置了三分量磁变仪。根据上述台站资料的情况,我省以磁报震工作主要利用日变曲线,根据相对变化寻找震磁  相似文献   

15.
大同-阳高地震的余震窗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同-阳高6.1级中强震群余震序列频度的起伏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序列的频度变化是汾渭地震带37°以北地区地震活动的“窗口”。其预报能力R值评分为0.63。  相似文献   

16.
在1976年8月16日、22日松潘发生的两次7.2级地震前,静宁地应力电感曲线显示了明显的异常,并据此在震前提出了预报意见。本文对该异常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1.观测条件静宁地应力站建于1975年上半年,从1976年元月1日起正式观测。观测孔深34.6m,其  相似文献   

17.
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的地震地质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着重讨论了松潘、平武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地震活动性和构造应力场特征,以及发震构造条件。根据1976年连续发生的三次强震震中沿虎牙断裂分布,综合等烈度线的形态特征和震源机制解的结果与虎牙断裂产状基本一致的事实,认为松潘、平武地震是由于北北西向的虎牙断裂在近东西向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生枢纽性的倾向滑动并伴随一定左旋扭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举世震惊的唐山大地震的余波未平,松潘-平武地震又起。当时,唐山大地震的惨景使人们的思想陷于谈虎色变的境地。一提起地震,总是惊魂不定,心神不安,似有一种地魔就在身边的感觉。笔者曾随四川省现场救灾指挥部前往地震灾区,现回忆如下:夜赶灾区1976年8月16日夜晚,闷热的天气令人心烦意乱,无法入睡。街头巷尾乘凉的人们,有的在摆龙门阵,有的在打牌、下棋。22时7分,突然有人惊叫:“地震!”紧接着是一片喧嚷。人们在惊恐中拖儿带女、呼爹喊娘、赤脚光臂、  相似文献   

19.
陈基汾  吕松金 《地震学报》1980,2(4):356-367
松潘—平武地震前后的地壳形变资料表明, 在震中周围地形变具有规律性变化.1975年7—9月第一次复测, 发现1960年以来岷江断裂两盘存在年速率约3毫米的缓慢相对运动;1975年底再次复测, 证明东盘加速上升.当临近震前2—3月时, 一些构造敏感点附近出现短期形变异常.与此同时, 松潘川主寺短水准亦呈短期异常.震后漳腊盆地相对下沉, 较场迭溪弧形构造南侧相对抬升, 南坪西侧余震延伸方向上形变则呈弹性恢复, 从震源外围反映了地震的孕育释放过程.文中还通过地形变与地震要素的探讨, 初步建立了用垂直形变量估算震级的关系式.计算结果符合实际, 说明用于中长期预报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87年5月11—13日中国地震学会前兆专业委员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震源力学组、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四川省地震学会、四川省地震局、阿坝州和绵阳市地震学会在成都联合召开了“松潘、平武地震十周年地震预报学术讨论会”。这是一次专家、学者云集,专群结合共同研讨地震预报问题的重要讨论会。有来自全国地震系统科研、业务部门及地方各级领导部门的专家、学者和地震科技人员共200余人参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