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介绍了各种常用的时空数据模型,并重点介绍了基态修正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分析比较了各种基态修正模型的扩展模型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态修正模型的改进模型,并分析了该模型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基于Skyline的三维城市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三维模型在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城市三维模型管理的现状,分析了三维城市模型建库管理的需求,基于Skyline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和ArcGIS Engine,设计了三维模型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并开发了三维模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三维模型的建库管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卫星钟差长期预报普遍采用灰色模型,该模型的预报精度虽较传统的二次多项式模型有所提高,但仍不理想。本文在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组合模型:首先利用灰色模型估计的残差建立二次多项式模型,预报以后历元的残差,然后和灰色模型的预报结果相加;并分析了利用不同历元个数的残差建模所得组合模型的精度,将组合模型与灰色模型、二次多项式模型的预报精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组合模型相对于灰色模型的预报精度能提高一个数量级左右,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组合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分别介绍了对流层模型:霍普菲尔德(Hopfied)模型、萨斯塔莫宁(Saastamoinen)模型、勃兰克(Black)模型、EGNOS系统对流层修正模型,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阐述了6种映射函数模型(CFA模型、Chao模型、Mtt模型、Marini&Murray模型、NMF模型及GMF模型)计算对流层延迟,分别说明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在对流层经验模型Saastamoinen模型和EGNOS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长三角地区近40年气象规律的研究,总结了温度、气压、相对湿度相对于年积日的函数关系,建立了适用于长三角区域的对流层天顶延迟的简易模型。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输入参数是年积日,不仅方便快捷,还提高了经验模型的精度,为更精确的区域模型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伽利略电离层改正模型的精度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半经验电离层模型NeQuick模型中NeQuick2模型研究较少的现状,文章介绍了NeQuick2模型的算法,分析了NeQuick2模型与NeQuick1模型的差别:利用低、中、高纬度测站的全球定位系统观测数据获得的斜路径电子总含量作为参考,对NeQuick2模型和NeQuick1模型进行了精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NeQuick2模型的精度显著优于NeQuick1模型,平均改善约4TECU。  相似文献   

7.
时空数据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现有的时空数据模型,包括时间——空间立方体模型、序列快照模型、基态修正模型、时空复合模型、基于事件的时空模型、面向对象的时空模型和图谱模型等,对各种模型进行了比较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胡圣武 《测绘科学》2013,38(3):54-56,42
测量平差模型不仅包括函数模型还包括随机模型,因此要研究测量平差模型误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就要研究函数模型误差和随机模型误差二者同时的影响。本文以间接平差模型为例,随机模型误差、函数模型误差和随机模型误差三个层次研究了测量平差模型误差对平差结果影响的公式,论证了不同平差模型误差情况下的平差结果,并推导和论证了同时考虑函数模型误差和随机模型误差对平差结果影响的公式。  相似文献   

9.
面向应用的模型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设计开发了面向应用的模型库系统.在分析描述模型和操作模型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模型类和模型实例的概念及模型应用、组合和维护机制,进而实现了模型类的抽象、封装与继承机制.集成了一些常用的统计分析模型,建立了统计模型库原型系统.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单机环境和封闭式网络环境由于有限的资源利用能力, 难以充分支持分散地学数据、模型等资源的共享与应用集成。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交换特点, 提出了分布式地理空间模型共享的服务体系。该体系以数据、模型、元数据等互操作要素为核心, 通过网络将数据、模型等网络节点进行开放式耦合。针对地理空间模型服务的互操作问题, 提出了分布式环境下的模型共享服务交互接口, 该接口定义了模型服务元数据、模型服务的交互操作、模型服务的通讯方式等交互规则, 尽可能地降低模型服务与模型终端之间在数据交换、功能调用等方面的互操作困难。为了降低将模型共享为模型服务的实现难度, 设计和开发了地理空间模型共享平台, 并介绍了在该平台上发布地理空间模型的2种方法。最后介绍了研究成果在Prairie生态模型共享方面的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11.
王锐  白玲  马德涛  王富强 《测绘科学》2008,33(3):127-129
城市交通网络要素的可视化表达是GIS—T研究和应用领域中的一个难题,本文在对目前流行的交通网络数据模型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动态分段技术下的结点-弧段模型,对交通网络复杂要素进行可视化表达,并对城市交通网络要素的可视化表达方法和形式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交通网络复杂要素的可视化表达,设计和创建了具体的数据结构表和数据结构图。  相似文献   

12.
应用复杂网络理论的城市路网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路网作为一种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网络,在受到暴雨洪水、交通堵塞以及遭遇破坏时,可能局部失效,进而影响整个路网的运输能力和效率。本文针对城市路网的拓扑特点,以复杂网络理论为基础,对两种不同布局结构的路网分别采用主方法和对偶方法建模,分析比较其复杂网络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于节点度和基于节点中介中心性的选择性破坏实验,最后分析了不同结构的路网在不同攻击策略下所表现出来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完善的交通规划理论和模型,以某市为例,借助RS技术的空间数据获取能力和GIS技术的空间分析能力,综合考虑最短出行距离、最短出行时间以及网络节点人口密度3个因素,研究分析某市的道路交通可达性,并对现有的道路交通网络进行评价,为未来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以及城市建设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城市交通迅速发展,道路网络呈现出空间结构复杂、数据量大、时效性强等特点。本文讨论了传统路网模型的特点,顾及道路的信息完整性、数据冗余性、管理高效性3个指标,研究了以道路实体为基本元素的路网模型;运用面向对象技术对路网模型进行了数据建模,并通过动态交通信息更新机制对路网的动态属性进行管理;构建了城市道路实体化实验系统,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道路标线布设方案的交通路网数据库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标线是交通规则的载体,它们布设在物理道路网络上为交通参与者分配路权,并规范其行为。通常,称这种加载了交通规则的物理道路网络为交通路网。本文首先提出了物理道路网络的表示模型;然后结合线性参考技术,以物理道路网络为基础,构建了基于的GIS道路标线布设方案数据模型;最后,本文选取示范路网,运用道路标线布设方案数据库,进行路网交通规则的推导,构建了基于车道级路网数据模型的交通路网数据库,为交通路网数据库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上海城市交通网络为例,通过不同行政区域交通网络的分维值测算,研究了分形特征的空间变化;利用上海全域及典型行政区交通网络不同时代的分维,研究了分形特征的时间演化。结果表明,上海城市交通网络的分形特征在空间域上城区内域明显复杂于外域,在城市发展主轴方向上表现为由内向外分维测度值的降低;而在时间域,近期的交通网络分形复杂度明显高于早期,反映了城市发展与形态演化的时间过程。  相似文献   

17.
交通通达指数是表征一个区域交通网络空间格局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立足于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中交通要素等相关数据成果,开展了基于交通网络密度和交通便捷度交通的通达指数测算相关研究,引入了一套核密度分析、欧氏距离分析、吸引力分析等交通通达指数计算方法,并以杭州市为试验区,开展交通网络空间格局监测。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矢量数据的拓扑网络的层次等级,对几个典型城市的交通网络结构进行了拓扑邻接分析和拓扑等级数的计算,利用这些参数分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9.
针对车载导航、地图网站等应用中路网要素之间交通关系维护的难题,提出一种支持路网要素交通关系自动化的智能过程模型,将路网要素交通关系自动化过程理解为由路网要素间的空间和语义关系、规则集和控制系统组成的产生式系统.该产生式系统可在路网要素空间和语义信息基础上,通过定义可扩展的交通关系规则集,自动化地生成符合应用需求的路网要素间的交通关系.此外,在该产生式系统中引入触发器概念监控和响应几何网络及其交通关系规则集的变更,实时更新逻辑网络中的连通关系信息,实现几何网络、规则集和逻辑网络三者的一致性.同时,提出路网要素交通关系处理的控制策略和关键流程,并对该智能网络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Abstract:
Maintaining the traffic connectivity relations between road features has always been a time consuming task for in-vehicle navigation, map website, and other traveling service related applications. Such a task has been commonly conducted artificially and inevitably inefficient, yet makes data quality control difficult. Considering the intrinsic rules of traffic connectivity formed by the geometrical structures, spatial and seman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road features in city road networks, an intelligent processing model is set forward in this paper for traffic connectivity automation. It is argued that traffic connectivity automation between road features is fundamentally a production system composed of the spatial and semantic relations between road features, connectivity rules and control system.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extendable connectivity rule set, the traffic connectivity relations between road network features are built automatically based on the spatial and semantic information of road network. The trigger concept is adopted to monitor and respond the changes in geometrical network and connectivity rules, and then dynamically updates the traffic connectivity between road network features in logical network so as to guarantee the consistence between geometrical network, connectivity rules and logical network. A series of control strategies and a conducting engine are developed to maintain the traffic connectivity relations. A case study conducted on a real road network verifies the effects of the proposed intelligent model.  相似文献   

20.
在数量适度的情况下,合理布设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观测站点,使观测数据准确反映路网运行特征是高速公路交通量调查与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支撑。文中运用GIS空间网络分析技术,结合"两阶段"宏观布设法和OD反推布设法,开发交通量调查观测站布设软件。当缺少历史流量数据时,用"两阶段"宏观布设法以路段累计重要度代替路段流量,并进行累计重要度计算。最后以江苏省高速公路网一类调查观测站布设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软件可基本实现科学、高效的高速公路一类调查观测站布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